腸癰有名的方子,紅藤飲,清熱解毒還化瘀,避免切切切 原創(chuàng) 周秀扣主任說肛腸 周秀扣主任說肛腸 2025年03月19日 13:46 周秀扣教授:浙江省中醫(yī)院肛腸外科副主任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中醫(yī)外科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臨床擅長采用中西醫(yī)相結合的手段來診治肛腸疾病。如各種類型的痔瘡、肛裂、肛周膿腫、復雜性肛瘺、便秘以及慢性結腸炎的診治,在采用微創(chuàng)和無痛技術治療肛門疾病、采用中醫(yī)中藥治療便秘和慢性結腸炎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采用中醫(yī)中藥治療嬰幼兒肛周膿腫、肛瘺有獨特療效。 ?? 被遺忘的“腸道救急方” 說起紅藤飲,讓我想起一個動蕩的故事。那時候我還是一位小醫(yī)生,一次上夜班的時候,凌晨3點,一位闌尾炎的患者 因為對抗生素過敏,同時又有凝血功能障礙,不適宜做闌尾炎手術,一時陷入治療困境。一位醫(yī)生想起,古代針對這類情況,是如何救治的。我就提出,《金匱要略》 中有一個紅藤飲,是治療腸癰比較有名的方子。對癥開了紅藤飲,三劑湯藥后再檢查,白細胞指數 回歸正常。 紅藤飲為什么會成為治療腸癰的代表方,與它紅藤與敗醬草這兩味藥密切相關。 紅藤飲肇始于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首載“腸癰方”,是以紅藤配伍敗醬草做一個基礎配伍。 到了現代,也在逐漸革新,例如國醫(yī)大師顏德馨就加入虎杖、蒲公英,增強抗菌消炎功效。 ?? 中醫(yī)理論中腸癰是如何形成的? 主要病機為“濕熱瘀滯腸道”。大多起始于飲食不節(jié),肉食油膩攝入鍋過多,脾胃虛弱或食物過多脾胃消化不了,就會濕熱蘊結,濕泄粘膩,阻礙氣血運行,氣滯血瘀,血肉腐敗,最后成癰。這與現代醫(yī)學的“腸道菌群失調-黏膜屏障損傷-局部感染”理論高度契合。 方中最主要藥物就是紅藤。 紅藤是一味清熱解毒藥物,可直接起到消炎作用。我們上文講,腸癰不但有熱毒壅盛,還有瘀血阻滯,紅藤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活血化瘀,兩個功效兼有。所以紅藤單味也可成方,比如如酒煎紅藤飲。 在六十年代中,余得族前輩鄒云翔先生(生前任南京中醫(yī)學院院長)編校的《中醫(yī)驗方交流集 》,記載治盲腸炎一方,其文曰:“紅藤一兩,黃酒兩茶杯煎服。此方是三年前偶然得之,因鄉(xiāng)人患盲腸炎,……聽說有此靈方,就照方三、四服,結果得全生命而愈,近兩年患此病者,都是服用紅藤一兩、酒水各半煎服,確實有效,已治過四個病人,都是痊愈?!?nbsp; 它一大特點,就是煎煮方式為酒煎,酒能行藥勢,透經絡,行瘀滯,去膿腫。紅藤相須為用,相得益彰。 另外一個敗醬草,經常和紅藤配伍在一起,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活血化瘀止痛。紅藤在清熱解毒的方面,要遜色一點,稍次于敗醬草,但是活血化瘀,敗醬草又不如紅藤,所以兩個藥在兩種功效方面,互有優(yōu)勢,配伍在一起也是優(yōu)勢互補。 牡丹皮是一個清熱涼血藥,因為它入血分,還有活血化瘀、止血功效,非常適合痰熱互結,并且有瘀血的情況。 大黃就是一個瀉下藥,可以瀉下清熱,但是對于非常急性的,用瀉下藥有點鋌而走險,要辯證的用。 ?? 這個藥在臨床應用上有哪些優(yōu)勢?突破西醫(yī)三大困境 1. 1、抗生素耐藥困局 對產ESBL大腸桿菌抑菌率高達82%(頭孢曲松耐藥組對比實驗) 多靶點作用不易引發(fā)耐藥 1. 2、術后腸粘連預防 降低腹腔粘連發(fā)生率(對照組23% vs 紅藤飲組7%,2024年《中華外科雜志》) 機制:抑制TGF-β1/Smad3通路,減少膠原沉積 1. 3、慢性盆腔炎合并腸癰 特色灌腸療法:紅藤飲濃縮液保留灌腸,藥物濃度較口服提升5.8倍 很多人對紅藤飲進行研究,中藥西用。 納米遞送系統(tǒng) 武漢大學藥學院研發(fā)了一種紅藤苷脂質體,可以將病灶部位藥物濃度提升12倍 腸道靶向膠囊具體是采用pH敏感包衣技術,確保藥物在回盲部精準釋放 智能監(jiān)測貼片 注意: ? 虛寒型腹痛(喜溫喜按)禁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