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家庭當(dāng)中,總有人是習(xí)慣于索取的,也總有人是習(xí)慣于付出的。 習(xí)慣于索取的人,會把別人的付出,視作“理所應(yīng)當(dāng)”。認(rèn)為,別人就該付出,就該承擔(dān)責(zé)任,就該啥啥啥。 習(xí)慣于付出的人,既不敢惹事,也不敢提出什么意見,總是在平衡著家庭的關(guān)系。未曾想,越是不敢,越是退讓,越是付出,越是被身邊人辜負(fù)。 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是,越是傾向于付出的人,越是沒有什么好結(jié)果。 為什么?因為愛哭的孩子有糖吃,而懂事的孩子沒糖吃。太懂事了,太喜歡付出了,別人就會無視你,而不會對你有好態(tài)度。 家庭中,習(xí)慣于付出、低頭、卑微的人,都有這些性格。 一、過分謙讓,永遠(yuǎn)都希望“討好”別人。 最常見的,就是討好型人格。 跟任何人相處,第一時間不是維護(hù)自己的利益,而是去討好別人,希望給別人留下一個不錯的印象,以免被人誤會。 討好型人格的人,不僅容易在江湖中受挫,哪怕在家庭當(dāng)中,也容易受挫。又有誰會看得起毫無原則,只會討好的卑微者呢? 沒有人會看得起,包括家里人。家里人知道你是個討好型人格的人,非但不會尊重你,還會覺得你像軟柿子,可以隨意拿捏。 人性,不論是在外邊,還是在家庭當(dāng)中,都是差不多的。尤其是“欺軟怕硬”的人性,基本都是天下烏鴉一般黑。 跟家里人相處,沒必要表現(xiàn)出任何討好的意思,大家平等相處,平等過日子,那就可以了。 二、取悅別人,永遠(yuǎn)都在乎“人言可畏”。 既然談到討好型人格,就不得不談到一個詞,人言可畏。 從小到大,身邊人都給我們灌輸一個觀念“要小心人言可畏”。也就是說,別人說什么,做什么,對我們有什么態(tài)度,我們都要放在心上。 這,就是妥妥的自討苦吃。你看兒媳婦,為什么總是喜歡在公婆、親戚面前表現(xiàn)自己?因為她們害怕被公婆、親戚說閑話。 僅僅“說閑話”這三個字,就能嚇住無數(shù)人。試問,屏幕前的你,希望被人說閑話嗎?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希望。 這,恰恰就是“被欺負(fù)”的原因之一。你在乎人言可畏,就會傾向于取悅別人,不是這里付出,就是那里不計較。 殊不知,你的付出,會被人視為“理所應(yīng)當(dāng)”。你對別人不計較,不代表別人也對你不計較。你的好,別人未必會領(lǐng)情。
三、怕這怕那,性格上極度“柔軟懦弱”。 在乎“人言可畏”的根源是什么?根源就是性格懦弱,怕這怕那。 害怕被人說閑話,所以拼了命去表現(xiàn),拼了命去付出;害怕被身邊人嚼舌根,所以動不動就認(rèn)錯、低頭,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見,卑微到了極致。 別說在外邊了,哪怕是在家庭當(dāng)中,也沒有人會喜歡性格懦弱的人。你想想,一個人善良如羊,連絲毫的反抗都沒有,誰會把他放在眼里呢? 夫妻之間,一方過分懦弱,另一方就會咄咄相逼,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父母和子女之間,一方過分退讓,另一方就會得理不饒人,這也是一個硬幣的的兩面。 親情,只是矛盾的的遮羞布。當(dāng)你掀開親情這一層遮羞布,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家庭的本質(zhì),就是一個縮小版的修羅場,一樣是矛盾不斷。 適度柔軟一點,不是問題。可要是過分柔軟,過分懦弱,輕則不會被人尊重,重則被人踩成腳底泥。并非好事。 四、循規(guī)蹈矩,活成了“乖乖兒”的模樣。 上文談到,愛哭的孩子有糖吃,而乖巧的孩子沒糖吃。 為什么會如此矛盾呢?其實,這并非矛盾,而是很正常,且符合人性的現(xiàn)實。你想想,乖到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見,誰知道你在想什么呢? 就拿“妻子”這個身份來說。一個妻子既有付出,也有撒嬌;另外一個妻子只懂得付出,而不懂得撒嬌。那你認(rèn)為,誰的家庭處境更好? 明眼人都知道,是第一位妻子的處境最好。原因很簡單,撒嬌,就是在向別人提出自己的意見,讓別人知道自己的需求。別人自然就會或多或少地滿足你。 這就是魯迅先生談到的“拆屋效應(yīng)”。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里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diào)和,愿意開天窗了。 這就是對于他人底線的試探,以及推進(jìn)。你不推進(jìn)別人,別人就會推進(jìn)你。你推進(jìn)別人,別人才會重視你,對你客客氣氣。 文/舒山有鹿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