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碎補的功效與作用,毛姜治什么病及特殊功效,以下是骨碎補的相關(guān)介紹: 來源骨碎補為水龍骨科植物槲蕨的干燥根莖。主產(chǎn)于湖北、浙江、廣東、廣西、四川等地。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或再燎去茸毛(鱗片)。 別名肉碎補、石巖姜、猴姜、毛姜、申姜、爬巖姜、巖連姜。 性味歸經(jīng)苦,溫。歸肝、腎經(jīng)。 功效與作用活血續(xù)傷:能促進骨折愈合,用于治療跌打損傷、筋骨折傷等,為傷科要藥。 補腎強骨:可補腎陽、強筋骨,治療腎虛腰痛、腳弱、耳鳴、耳聾、牙痛、久瀉等。 外用消風(fēng)祛斑:外用能消風(fēng)祛斑,用于治療斑禿、白癜風(fēng)等皮膚病。
用法用量主治病癥及特殊功效常用方劑配伍炮制配伍:與續(xù)斷、自然銅配伍,可增強接骨續(xù)筋的作用,用于骨折損傷的治療;與補骨脂、益智仁配伍,能補腎助陽、固精縮尿,治療腎虛尿頻、遺尿等;與熟地、桑寄生配伍,可補腎強筋、祛風(fēng)除濕,用于治療肝腎不足、風(fēng)濕痹阻所致的腰膝酸痛、下肢痿軟等。 炮制:骨碎補的炮制方法有砂炒、酒制等。砂炒是將砂置熱鍋中,用武火加熱至靈活狀態(tài),投入凈骨碎補,不斷翻動,炒至鼓起,毛呈焦黃色時,取出,篩去砂,放涼后除去絨毛。砂炒后質(zhì)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酒制是取骨碎補片,用黃酒拌勻,悶潤至酒被吸盡后,置炒制容器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微干,取出晾涼。酒制可增強骨碎補的活血作用。
副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