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貝楠 2025年3月15日 2024年11月15日是我們在馬拉喀什(Marrakech)的第二天,也是在摩洛哥游覽的最后一天。這一天的活動就是游覽馬拉喀什----這座千年古城的幾個重要景點。 拉希德要去保養(yǎng)車子,說好10點半來接我們。吃過早飯后,時間還早,看到手機下線地圖上有一個宮殿就在附近,幾個人想去看看。用WhatsApp和拉希德聯(lián)系,告訴他我們要去巴伊亞宮(Bahia Palace)。他回信說,那正是他要帶我們?nèi)サ牡谝粋€景點。我們可以先去,他會到那里接我們。 我們住的Riad真的很方便,不到10分鐘就走到巴伊亞宮。每人花100摩洛哥迪拉姆(Moroccan Dirham)買了門票,合大約10美元。 在摩洛哥,很多地方都不收信用卡。像這種熱門景點不收信用卡的也很多。我們已不是第一次碰到這種情況。美元在這里是行不通的,但是大都接受歐元。 巴伊亞宮(Bahia Palace)是一座19世紀的宮殿,以精美的摩爾式建筑和華麗的裝飾而聞名。“Bahia”在阿拉伯語中意為“輝煌”或“美麗”,宮殿的設計體現(xiàn)了這種美學。 宮殿的建造者和主人是西迪·穆薩(Si Moussa),他是19世紀摩洛哥的一位大臣,曾擔任阿拉維王朝(Alaouite Dynasty)蘇丹哈桑一世(Hassan I,統(tǒng)治時間:1873-1894)的大維齊爾(Grand Vizier,大宰相)。他利用自己的財富興建了這座奢華的宮殿,作為自己的府邸。 西迪·穆薩去世后,他的兒子巴·艾哈邁德·本·穆薩(Ba Ahmed ben Moussa)繼承了他的權位,并進一步擴建了巴伊亞宮,使其成為當時摩洛哥最宏偉的宮殿之一。 巴伊亞宮以摩爾式(Moorish)、安達盧西亞(Andalusian)和阿拉伯風格相融合的建筑設計和精美裝飾聞名。宮殿擁有多個花園庭院,并設有大理石噴泉,創(chuàng)造寧靜氛圍。 巴伊亞宮最大的庭院叫大庭院(Grand Hall),也被稱為大理石大廳。這是整個宮殿中最寬敞的庭院,占地約1500平方米,用于官方接待和重大儀式??上翘爝@個庭院被圍了起來,工人們在安裝燈光,布置會場,聽說有重要人物聚會,還要拍電影。 庭院中央設有一個精美的大理石噴泉。 宮殿的墻壁和拱門上滿是精細的阿拉伯書法、花卉和幾何圖案,體現(xiàn)伊斯蘭裝飾藝術。 木雕天花板采用雪松木雕刻,用天然顏料上色,畫有復雜的幾何和植物圖案。 宮殿里的拱門大都是摩爾式馬蹄形拱門,上面帶有精美的雕刻和嵌花裝飾。 宮殿的地面都是用摩洛哥特色的Zellige馬賽克瓷磚裝飾,以鮮艷的藍色、綠色、黃色為主。 墻壁上的裝飾展現(xiàn)了19世紀摩洛哥宮廷的極致工藝和文化底蘊。 私人房間分布在不同庭院周圍,包括巴·艾哈邁德及其妻妾的居所,每個房間的裝飾各具特色。 和我們住過的幾個Riad一樣,巴伊亞宮遵循伊斯蘭建筑的傳統(tǒng),采用隱藏式結構,從外部看較為低調(diào),但內(nèi)部裝飾奢華。 我們已經(jīng)看過很多富麗堂皇的摩爾式宮殿,巴伊亞宮還沒有令我們嘖嘖稱奇的地方。倒是驢友發(fā)現(xiàn)的在鏡子里自拍,讓大家都覺得好玩兒。 王大明白又去招惹孩子們了。這次雖沒有被孩子們簇擁著拍照,卻也引來不少“Hi (嗨)”聲,有的孩子還會說“你好”。這當然又是一大樂趣。 游覽完巴伊亞宮, 拉希德正好聯(lián)系我們,說他已經(jīng)在宮殿門口等我們了。接著,他開車將我們帶到薩阿丁王朝陵墓(Saadian Tombs)附近。 陵墓也在麥地那老城。老城里到處都是高大的土墻----不知道是院墻還是房墻。不過左邊的墻上部有窗戶,看來是住宅建筑了。這是伊斯蘭建筑隱藏式結構的特點, 即封閉式庭院,外墻通常簡單低調(diào),而內(nèi)部裝飾奢華。這種設計不僅提供隱私,還能降溫、減少噪音,適應炎熱氣候。 窄小的街巷里,有民俗藝人在表演,引得一群游客在圍觀。這里雖然不是藝人集中的德吉瑪廣場(Jemaa el-Fnaa),但也是游客較多的地方。 也有擺攤賣東西的??粗@些罐罐很漂亮,也不知賣的是什么,順手拍了下來。 我們跟著一大群游客走,以為他們都是去陵墓的。王大明白講話了,跟著大幫兒走,沒錯!但是,我們越走越覺得不對勁兒,問了一個導游,才知道我們已經(jīng)錯過陵墓,離陵墓越來越遠了。這回王大明白又錯了。趕緊往回走吧! 薩阿丁王朝陵墓(Saadian Tombs)也在麥地那的高墻之中。這是馬拉喀什最重要的歷史遺跡之一,埋葬著16世紀薩阿丁王朝(Saadian Dynasty,1549-1659)的統(tǒng)治者及其家族成員。陵墓以摩爾式建筑風格、精美裝飾和歷史價值聞名。 薩阿丁陵墓由艾哈邁德·曼蘇爾(Ahmad al-Mansur,1578-1603)修建,他是薩阿丁王朝最強大的蘇丹之一。1666年,阿拉維王朝(Alaouite Dynasty)蘇丹穆萊·伊斯瑪儀(Moulay Ismail)掌權后,為了抹去薩阿丁王朝的痕跡,下令封堵陵墓的入口,但沒有摧毀它。陵墓被遺忘了約兩個世紀。1917年,法國在摩洛哥殖民時期通過航拍發(fā)現(xiàn)了陵墓,并對其進行了修復和開放。 陵墓由多個墓室和花園組成。 花園墓地分布在一個開闊的庭院中,周圍種滿橘樹和棕櫚樹,氣氛寧靜。這里安葬著士兵、臣子和王室的側室,墓碑較為樸素。 看到很多人在排隊,等候從一個小門進入。王大明白到小門口偵察了一下,發(fā)現(xiàn)里面是個豪華墓室。那里才是正主蘇丹的墓室。沒辦法,只好排隊了。 排隊時仔細看了看周邊,發(fā)現(xiàn)一些高墻上有損壞,有的能看到很大的裂縫。想起了拉希德常提到的2023年9月8日摩洛哥大地震。這是一場6.8級的地震,震中在馬拉喀什西南約72公里的阿特拉斯山區(qū)。死亡人數(shù)近3千。馬拉喀什和我們?nèi)ミ^的瓦爾扎扎特(Ouarzazate)都受到影響。有些重要的景點至今還在修復,沒有開放。 沒來摩洛哥之前,我們對這場一年多前發(fā)生的大地震竟一無所知,真可謂是兩耳不聞天下事啊! 排了差不多半個小時,才排到小門口,往里一看,里面的過道更窄,裝不了幾個人。每個人只能在墓室的小門口看一眼,根本進不去。 終于排到了門口。為了不影響后邊的人,用手機匆匆拍了幾張照片。一分鐘,走人。 這里是主墓室12柱廳(Hall of the Twelve Columns),埋葬著艾哈邁德·曼蘇爾及其家族成員。 12根大理石柱支撐著華麗的雕刻穹頂,光影交錯,氣勢非凡。這里的裝飾最為奢華,使用了意大利大理石、鍍金木雕和精細的石膏雕刻。 薩阿丁王朝陵墓不僅是馬拉喀什最珍貴的歷史遺跡之一,也反映了摩洛哥在16世紀的輝煌時期。 庫圖比亞清真寺(Koutoubia Mosque)是馬拉喀什最著名的地標之一,被譽為摩洛哥最美麗的清真寺。它不僅是馬拉喀什最高的建筑,也是伊斯蘭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摩爾式建筑之一。 清真寺建于公元1150年左右,是阿爾莫哈德王朝(Almohad Dynasty)的蘇丹阿卜杜·穆敏(Abd al-Mu’min)建造的,是阿爾莫哈德王朝的代表性建筑。Koutoubia的意思是"書商",因清真寺周圍曾遍布書商和手稿商人,因此得名“書商清真寺”。 庫圖比亞清真寺的宣禮塔(Minaret)高77米,約16層樓高,是馬拉喀什的最高建筑。馬拉喀什的城市規(guī)劃有嚴格限制,建筑物高度一般不得超過清真寺宣禮塔的高度。 無論在老城的哪條街巷,還是在馬拉喀什的新城區(qū),清真寺的宣禮塔總會出現(xiàn)在視線中,成為這座千年古城最醒目的標志。 宣禮塔也是摩洛哥最經(jīng)典的塔樓,采用紅色砂巖建造,和馬拉喀什的“紅色之城”風格相統(tǒng)一 。上面有幾何圖案和馬賽克裝飾,頂部有一個金色圓球,據(jù)說是由一位蘇丹王后的金首飾鑄造。 清真寺的禱告大廳(Prayer Hall)可容納約25,000名信徒同時禱告,但是禁止非穆斯林進入。我們只好在外面瞥了一眼。 我們繞著清真寺走了一圈。在廣場上看到這個人,不知是什么藝人。只是看到有人給他拍照片,他就要錢。所以只是偷偷拍了一張。實在是囊中羞澀,沒有摩洛哥錢了。 在庫圖比亞清真寺建成之前的12世紀初,當時的阿爾摩拉維王朝(Almoravid dynasty)就動工在此修建一座清真寺。后來阿爾莫哈德王朝推翻了他們的統(tǒng)治,并決定重建一座新的、更宏偉的清真寺,也就是今天的庫圖比亞清真寺。廣場上的這一排排的矮墩子正是那座被廢棄的古老清真寺的遺址,是曾經(jīng)的柱子和墻壁的地基。 古老的庫圖比亞清真寺和比它更古老的清真寺的遺址見證了馬拉喀什的千年歷史。 游覽完幾個景點,已過了午飯時間。王大明白前兩天就和拉希德商量,在馬拉喀什能不能找一家中餐館。摩洛哥的中餐館真不多,我們走了這么多天,也沒見一個。在馬拉喀什最繁華的德吉瑪廣場和麥地那也沒見中餐館。這些天吃塔吉鍋真有些倒胃口了。 拉希德說,他不知道哪里有中國餐館。但是昨天他路過這里,看到了這家,想到我們問過,就特意記住了。“西域樓蘭”,好有意境的名字! 看著這么好吃的飯菜,我們都要跳起來歡呼啦!王大明白馬上點了一份羊肉餃子。 我們請拉希德吃飯,這竟然是他第一次吃中餐!可見柏柏爾人的民族意識是多么強烈。他點了一份炒面,也嘗了羊肉餃子,覺得都一般般。是啊,在他看來,可能什么都沒有他們的柏柏爾塔吉鍋好吃。 開餐館的是一對年輕夫婦,從寧夏來,都是穆斯林。老板娘頭上蒙著頭巾,和這里的女人一樣。她告訴我們,她和丈夫都是學阿拉伯語的。畢業(yè)后常到摩洛哥出差,看到了這里的商機,就留了下來,因為他們在語言、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上都和摩洛哥人無太大差異。餐館才開了一年,生意還可以。我們美餐一頓,祝愿他們生意興隆,財源滾滾。 下午的活動是游覽馬若雷勒花園(Jardin Majorelle)。幾天前,拉希德就讓我們在網(wǎng)上買好了門票。門票只能在網(wǎng)上購買,并且一票難求,所以要提前買。門票價格不菲,每人239摩洛哥迪拉姆,合25美元,是我們這一程門票價格最高的。買票時就要確定什么時間入園,在門口按時間段排隊。我們到達時,花園門口已經(jīng)排了長長的幾隊,人非常多。 馬若雷勒花園(Jardin Majorelle) 是馬拉喀什最著名的花園之一。它由法國畫家雅克·馬若雷勒(Jacques Majorelle) 在20世紀初設計。1980年,花園被伊夫·圣羅蘭(Yves Saint Laurent)和皮埃爾·貝爾熱(Pierre Bergé)收購和修復,使其成為摩洛哥最受歡迎的旅游景點之一。 花園中的建筑涂上了鮮艷的藍色,這種特別的色調(diào)被稱為“馬若雷勒藍”(Majorelle Blue),成為花園的標志性元素。 這種色彩靈感來源于摩洛哥的天空和柏柏爾文化,使花園呈現(xiàn)出夢幻般的視覺效果。 馬若雷勒花園以豐富的植物群而聞名,這里種植了來自全球五大洲的300多種珍稀植物,使花園成為一個獨特的植物天堂。 雅克·馬若雷勒作為一名藝術家,不僅用色彩裝點建筑,還精心挑選了植物種類,使其形成一個既具有觀賞價值,又富有生態(tài)意義的景觀花園。 特別喜歡這里的仙人掌與多肉植物(Cactaceae & Succulents)。它們來自墨西哥、非洲、美洲和印度等地,好多品種老太從來沒見過。 長柱形的仙人掌品種,呈現(xiàn)出優(yōu)雅的層次感。高高的,挺拔直上云空,上面還有含苞待放的花朵。
矮矮的,好像才鉆出地面,卻已在孤芳自賞。 腦珊瑚仙人掌(Crested Cactus)是一種生長異常的仙人掌。它有波浪狀、扭曲的枝條,外觀極具雕塑感。橙色的三角梅花朵點綴著奇異的仙人掌,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融合自然與藝術的奇幻世界。 在精心設計的仙人掌園區(qū),布滿了金黃色的圓形仙人掌,俗稱“金琥”,柱狀仙人掌,腦珊瑚仙人掌,龍舌蘭和低矮的爬地仙人掌。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異國情調(diào)的沙漠綠洲! 2024年,是馬若雷勒花園建園100周年。 我們在這百歲花園里漫步,久久不舍離開。太喜歡這里奇異的仙人掌。沒想到,在摩洛哥游覽的最后一天,竟有這樣大的驚喜! 至此,我們在摩洛哥的游覽全部結束。明天,司機將把我們從馬拉喀什送到卡薩布蘭卡的機場,直飛突尼斯。 在摩洛哥整整8天的旅程,仿佛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游走。從大西洋岸邊的卡薩布蘭卡,到白色皇城拉巴特;從仿若仙境的藍色小鎮(zhèn)舍夫沙萬,到斷壁殘垣間的沃盧比利斯羅馬遺址和昔日的帝國之都梅克內(nèi)斯;從文化古城菲斯,到“摩洛哥小瑞士”伊夫蘭;從浩瀚無垠的撒哈拉沙漠到電影世界的夢工廠瓦爾扎扎特;從高阿特拉斯山脈到千年古城馬拉喀什…… 短短的8天旅程,仿佛是風沙吹拂的歷史長卷,是光影流轉(zhuǎn)的異域詩篇,是從大西洋到撒哈拉的千年時光之旅。 短短的8天里,那壯麗的阿特拉斯山脈,神奇的億萬年前的海底生物化石,迷宮般的麥地那,古樸的柏柏爾風情,馬若雷勒花園的多姿多彩的仙人掌,還有那外部低調(diào)、內(nèi)部裝飾奢華的Riad……都給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一路上,我在手機下線地圖上不斷標記我們行車走過的地方。當旅程結束,發(fā)現(xiàn)我們在摩洛哥走了一大圈,路過地方標記的紅點竟連成了紅線。借此標上我們游覽過的地方,作為紀念。 告別摩洛哥,飛向下一個目的地----突尼斯。突尼斯還會帶給我們什么樣的驚喜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