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女大避父,兒大避母。 一般來說,當孩子開始上學之后,父母就已經教會孩子自己洗澡。 就算有時候搓澡,為了孩子的隱私,也是媽媽幫女兒,爸爸幫兒子。 最近一位前來咨詢的全職寶媽,卻為自己的16歲兒子仍然堅持讓自己洗澡而苦惱。 孩子出生之后,這位寶媽就辭掉工作,將全部精力都放在兒子身上。 兒子也從小就成長在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環(huán)境中,甚至連內褲都一直是寶媽幫忙洗的。 眼看著兒子已經到了16歲,比自己還高一個頭,如今卻還要媽媽幫忙洗澡。 這位寶媽的苦惱,其實是養(yǎng)育孩子中常見的一個問題,那便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那么,如何把握好與孩子相處的“距離”呢? 一、距離過?。汉⒆記]有自主能力 16歲兒子還需要媽媽洗澡,歸根到底是父母與子女之間距離太小的問題。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其著作《巨嬰國》中寫道,中國有90%的人,在心理上仍然是巨嬰,在家庭模式中仍然是共生關系。 共生關系指的是那些邊界感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親子關系。 或許有人認為,90%的巨嬰數(shù)據(jù)似乎有些夸張。 事實卻是,在父母面前,無論子女多大,都無法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 ![]() 幾乎所有的家庭,盡管子女已經二三十歲了,但父母仍然不把子女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 最典型的現(xiàn)象便是“催婚”,甚至是“逼婚”。按理說,一個成年人應當具備決定自己人生的權力。 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父母卻要掌控子女人生的選擇權。要么就是過度溺愛,讓孩子沒有一丁點的自理能力。 要么就是全盤掌控,讓孩子沒有絲毫的選擇余地。 這導致的結果便是,孩子按照父母所希望的那樣生活,但卻丟失了自我。 二、距離過大:孩子缺乏安全依戀 如果說幾乎90%都是“共生關系”,那么剩下的10%并非都是良好的親子關系,還有一部分是甩手掌柜式父母。 甩手掌柜式父母,一部分是工作原因無法陪伴孩子,另一部分則是不想承擔起為人父母的責任。 這兩者的結果都是,孩子從小就被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撫養(yǎng)。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非常需要來自于父母的陪伴,以此建立“安全依戀”。 童年時期沒有建立起安全依戀的孩子,成年后也很難建立起一段正常良好的親密關系。 在《村小的孩子》這部紀錄片中,記錄著留守兒童的苦與悲。 當被問到想爸爸時怎么辦時,有小女孩純真地回答道,“就看相片啦”。 也有孩子回答道,“不想,因為爸爸不愛我”。 由于爸媽只有過年時才回家,許多孩子甚至不記得父母的樣子。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和父母不親的現(xiàn)象被稱作“失望性情感隔離”。 父母很少出現(xiàn)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沒有與父母建立起安全依戀。 于是,孩子和父母相處時便沒有親人的感覺,不愿溝通,也沒有情感上的牽掛。 這其實是一種心理上的隔離機制,本質是在幼年時期從未得到父母的情感關懷,因此長大后便不再將父母當作情感依靠。 在網上有這樣一個話題:“假如當父母要考試,你能及格嗎?” 試卷的內容包含,如何給孩子提供情緒支持、如何引導孩子走出壓力等等。 當我們意識到做父母需要“考試”時,也就意味更多的父母和準父母主動去學習育兒知識。 這時候,對孩子的教育也會更加科學,親子關系也會更加融洽。 總之,正如弗洛姆所說,愛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能力,而非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 親子之間無論距離過大還是過小,都無法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最好的愛,是在該托舉時托舉,該放手時放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