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睿澤靜明 2025-03-15 發(fā)布于陜西

青銅器,承載著華夏文明的厚重歷史,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更是國之瑰寶,每一件都凝聚著先人的智慧與匠心,訴說著古老的故事。這些青銅器,或莊重威嚴,或精美絕倫,或神秘莫測。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紋飾繁復(fù),造型奇特,彰顯著王權(quán)的威嚴與神權(quán)的至高無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器,工藝精湛,紋飾細膩,展現(xiàn)了禮樂制度的完善與人文精神的覺醒。

透過這些青銅器,我們仿佛能看到:商王武丁手持司母戊鼎,祭祀先祖,祈求國泰民安;周天子端坐于青銅編鐘前,聆聽雅樂,感受禮樂文明的熏陶;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最終憑借青銅劍的鋒芒,一雪前恥。42件(組)國寶青銅器,是歷史的見證者,是文明的傳承者。它們穿越時空,將中華文明的璀璨光芒,永遠定格在歷史的長河中。守護這些國寶,就是守護我們的文化根脈,就是守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中國國家博物館(8件)

1、后母戊鼎

商后期 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昂竽肝臁鼻嚆~方鼎(曾稱“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偉莊嚴,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器腹部內(nèi)壁鑄銘“后母戊“,是商王母親的廟號?!昂竽肝臁鼻嚆~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后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fā)達的商代青銅文化。被國家文物局作為國家一級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2、四羊方尊

商四羊青銅方尊是中國現(xiàn)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千克,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于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時,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間。

商四羊青銅方尊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巧奪天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xué)界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位列中國十大傳世國寶之一。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3、子龍鼎

商子龍鼎通高103厘米,鼎寬37厘米,腹深43厘米,保存品相完整,造型雄偉,器身飽滿,體型碩大,是已發(fā)現(xiàn)的所有商代青銅圓鼎中最大的一件,同時也是迄今所知帶有“龍”字的最早青銅器。高出鼎身22厘米的雙耳,為整個大鼎增添了威嚴的氣勢。器頸部和三足的獸面紋飾雄渾莊重,顯示出高超的青銅鑄造工藝技術(shù)。

作為中國商代青銅器中的瑰寶,子龍鼎與最大的方鼎——司母戊鼎相映成輝,一圓一方,堪稱青銅國寶中的絕世雙璧。2013年8月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4、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Ji Zibai Plate of the Guo State),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商周時期盛水器,是一件用以記功、記事,流傳給子孫后代的祭祀禮器,晚清時期出土于寶雞,現(xiàn)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是鎮(zhèn)館之寶。

盤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為圓角長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兩只銜環(huán)獸首耳,口沿飾一圈竊曲紋,下為波帶紋。

盤內(nèi)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zhàn),榮立戰(zhàn)功,周王為其設(shè)宴慶功,并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銘文語言洗練,字體端莊,是金文中的書家法本。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5、利簋

利簋(Guǐ),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滅簋”、“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銅器,1976年出土于陜西臨潼縣(今西安市臨潼區(qū))零口鎮(zhèn),現(xiàn)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利簋為圓形兩耳方座,通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器侈口,獸首雙耳垂珥,垂腹,圈足下連鑄方座。器身、方座飾饕餮紋,方座平面四角飾蟬紋。器內(nèi)底鑄銘文4行33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利簋采用上圓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銅簋的典型造型,同時也是中國古人對天圓地方這種古老觀念的體現(xiàn) 利簋銘文內(nèi)容與中國古代文獻記載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隨周武王參加戰(zhàn)爭,勝利后受到獎賞,鑄造這件銅器以記功并用來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確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6、天亡簋

西周天亡簋,舊稱“大豐簋”、“朕簋”。清朝道光年間出土于陜西郿縣(今寶雞市眉縣)。西周天亡簋為四耳方座簋,高24.2厘米,口徑21厘米,底徑18.5厘米,為西周盛食器。器侈口,四獸首耳,下垂方珥,鼓腹較深,圈足下連鑄方座。器腹與圈足飾蝸體獸紋,是西周初年的典型器物。器內(nèi)底鑄銘文8行78字,記錄了周武王姬發(fā)在伐紂滅商后舉行祭祀大典,祭奠多虧祖先和父親文王的保佑,才得以伐紂成功,確立周朝的統(tǒng)治地位。

西周天亡簋肅樸莊重,周身飾以旋龍紋,內(nèi)底有銘文八行七十七字,大篆。是研究西周早期歷史的重要文物,同時是西周青銅器斷代的標準器。2013年8月19日,西周天亡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7、大盂鼎

大盂鼎(Great Yu Tripod),又稱廿三祀盂鼎,是西周時期的一種金屬炊器,是西周早期青銅禮器中的重器。1849年出土于陜西郿縣禮村(今寶雞市眉縣常興鎮(zhèn)楊家村一組,即李家村),一說出土于陜西岐山縣禮村 。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館,1959年轉(zhuǎn)至中國歷史博物館(現(xiàn)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鼎”是古代一些地方古人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是古代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大盂鼎高102厘米,口徑77.8厘米,重153.5千克。銘文291字,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周訓(xùn)誥盂之事。大盂鼎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8、詛盟場面貯貝器

西漢詛盟場面銅貯貝器,為西漢時期銅器,于1956年,出土于云南省晉寧縣石寨山遺址M12墓,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內(nèi)。

西漢詛盟場面銅貯貝器通高51厘米,蓋徑32厘米,底徑29.7厘米;出土時器內(nèi)貯貝300余枚,上鑄圓雕立體人物127人(殘缺者未計入),以干欄式建筑上的人物活動為中心,表現(xiàn)了滇王殺祭詛盟的典禮場面。2013年8月19日,西漢詛盟場面銅貯貝器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3件)

9、何尊

何尊,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國家一級文物,是中國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寶雞縣(今陳倉區(qū))賈村鎮(zhèn),收藏于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尊內(nèi)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

何尊銘文記述了周成王營建成周,遷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陽) 這里便是“天下的中心”,即“宅茲中國” ,在洛邑(今河南洛陽)舉行祭祀、賞賜臣子的一系列活動。尊高38.5厘米 ,口徑28.8厘米,重14.6公斤。圓口棱方體,長頸,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獸面紋,角端突出于器表。體側(cè)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渾厚,工藝精美。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10、逨盤

逨盤,中國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西周青銅器,中國第一盤。2003年1月19日陜西省寶雞市眉縣常興鎮(zhèn)楊家村出土,收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逨盤通高20.4厘米,口徑53.6厘米,圈足直徑41厘米,腹深10.4厘米,獸足高4.2厘米。盤為盛水器,一般與匜配套使用。

盤內(nèi)底鑄銘文21行,約360字,記載了單氏家族8代人輔佐西周12位王(周文王至周宣王)征戰(zhàn)、理政、管治林澤的歷史。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11、?簋

?簋又稱胡簋,中國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西周厲王時期青銅器,1978年5月陜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齊村出土。簋通高59厘米,口徑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簋號稱“簋中之王”。圓形簋身與方形底座相連,簋內(nèi)鑄有銘文124字,由此得知它是西周第十位天子周厲王姬?為祭祀先祖、祈神降福而作。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山西博物院(3件)

12、龍形觥

龍形觥于1959年在山西省石樓縣桃花者村出土,器形獨特、紋飾奇絕的青銅器,宛如一艘停泊在水波里的龍舟,被學(xué)界命名為“龍形觥”。龍形觥獨特的造型與花紋裝飾,與同時期典型的中原文化風格相區(qū)別,龍形觥所屬的山西省石樓縣桃花者村遺址就是商代晚期方國文化系列。作為存世孤品,龍形觥獨特的造型令人著迷,被稱為“國寶中的珍寶”。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13、晉侯鳥尊

西周晉侯鳥尊,西周中期偏早的青銅酒器,出土于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曲村鎮(zhèn)北趙村晉侯墓地114號墓,現(xiàn)收藏于山西博物院,是山西博物院的院徽原型和“鎮(zhèn)館之寶”,被譽為“晉國之瑞” 。

西周晉侯鳥尊整體造型為佇立回首的鳳鳥形,鳳尾下彎成一象首,與雙腿形成三點支撐。器蓋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說明該器為晉侯宗廟祭祀的禮器。通過它確定了西周時期晉國的國都和世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14、晉侯蘇鐘

西周(公元前 11 世紀—公元前771年)時期青銅樂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出土于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8號墓,現(xiàn)收藏于山西博物院。 這兩件編鐘大者高 25.7 厘米,銑間距14.8厘米;小者高 22.4厘米,銑間距 12.8 厘米。出土于第七代晉侯晉獻侯墓。 晉侯蘇鐘全套共 16 件,其中14 件曾被盜流失境外,現(xiàn)由上海博物館收藏。山西博物院這2件為考古發(fā)掘出土,是編鐘的最末2件,舞部與篆部飾變形獸體紋,鼓部飾卷云紋,鼓側(cè)飾鸞鳥紋,鉦部分別刻銘:“年無疆,子子孫孫”7 字和“永寶茲鐘”4 字。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上海博物館(3件)

15、大克鼎

大克鼎,與中國國家博物館之大盂鼎,臺北故宮博物院之毛公鼎,被譽為晚清“海內(nèi)青銅器三寶”。自1952年上海博物館開館以后,成為上博引以為豪的鎮(zhèn)館之寶,常年在一樓青銅陳列室展出。作為鼎中重器,雖然百多年來考古發(fā)現(xiàn)成果斐然,但迄今仍與大盂鼎同為有銘文青銅圓鼎中最大的兩件,至為尊貴。該鼎于清光緒中期在陜西扶風縣法門鎮(zhèn)任村出土,后由潘祖蔭收藏并捐獻給國家,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14、晉侯蘇鐘

編鐘的主人是西周晚期的晉侯穌。因為輔佐周厲王親征有功,穌在鐘的表面分段刻記了355字長篇銘文。按照音律排布的兩行鐘,銘文也連綴成篇。晉侯穌鐘由16件甬鐘組成,14件藏于上海博物館,2件存留在山西省考古所。晉侯穌鐘由三組不同時代的甬鐘構(gòu)成,其中一組來自西周晚期,另外兩組甬鐘則早于西周晚期。因此可見,這套編鐘可能是晉侯穌收集而來的,也可能是在戰(zhàn)爭中俘獲而來的戰(zhàn)利品。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16、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是商鞅為秦國變法統(tǒng)一度量衡時所監(jiān)制的標準量器,方升較窄的一端有一中空柄,其余三個側(cè)面與底面都刻有銘文,銘文可分為兩組。方升的體量并不大,通長18.7厘米,寬6.9厘米,深2.3厘米,容積為202.15毫升,也就比手略大,然而這樣一件小型青銅器卻受到了極大的重視,因為它見證了湮遠歷史中的重大節(jié)點,更作為一件標準量器,成為中華文明經(jīng)濟秩序奠基之途上的“強國重器”。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湖北省博物館(3件)

17、越王勾踐劍

春秋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中國一級文物,1965年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qū)望山一號墓出土,現(xiàn)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

春秋越王勾踐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4.6厘米,重875克 ,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nèi)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guī)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正面近格處有“越王鳩(勾)淺(踐)自作用劍”的鳥篆銘文,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琉璃,背面鑲有綠松石 。

春秋越王勾踐劍體現(xiàn)了當時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是青銅武器中的珍品,對研究越國歷史和了解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和文字有重要價值 。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18、曾侯乙尊盤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由尊和盤兩件器物組成,尊高30.1厘米,口徑25厘米,盤高23.5厘米,口徑58厘米。

尊的口沿是多層套合的鏤空附飾,遠看像云朵,實際是由無數(shù)條龍蛇所組成的鏤空花紋,它們相互盤旋環(huán)繞,宛如在空中游動。尊的頸部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也以鏤空的龍蛇裝飾,尊的腹部和圈足滿是蟠螭紋和浮雕的龍,整個尊體共裝飾有28條龍、32條蟠螭。盤的制作更為復(fù)雜,除口沿有和尊一樣的鏤空紋飾外,盤身的四個摳手也是由無數(shù)條龍蛇組成的鏤空花紋。摳手下有八條鏤空的夔龍。盤足為四條圓雕的雙身龍,龍口咬住盤的口沿,造型別致。整個盤體裝飾龍56條、蟠螭48條。

專家認為,曾侯乙尊盤鬼斧神工的工藝,堪稱2400余年前的高精密制造,當之無愧是中國青銅工藝的巔峰之作。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19、曾侯乙編鐘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年代為戰(zhàn)國早期。鐘架長7.48米、高2.65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jié)構(gòu)鐘架上,其中一件镈鐘為楚惠王贈送給曾侯乙的。鐘及架、鉤上共有銘文3755字,內(nèi)容為編號、記事、標音及樂律理論。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整套編鐘音域可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zhuǎn)調(diào)。其音列是現(xiàn)今通行的C大調(diào),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樂曲。專家認為,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河北博物院(3件)

20、中山王鐵足銅鼎

戰(zhàn)國中山王鐵足銅鼎是戰(zhàn)國時期中山國的文物。屬于國家一級國寶文物。1977年平山縣三汲村戰(zhàn)國中山王墓出土,文物規(guī)格:高51.5厘米,腹徑65.8厘米,口徑42厘米,重60公斤。2002年戰(zhàn)國中山王鐵足銅鼎就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珍貴文物》之中。戰(zhàn)國中山王鐵足銅鼎也是目前為止,我國首次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鐵足銅鼎。也是銘文字數(shù)最多的一件戰(zhàn)國青銅器。是戰(zhàn)國中山王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銅身,鐵足。外壁刻有銘文77行469字,是目前所見銘文最長的一件戰(zhàn)國銅器。銘文記載了中山國相邦司馬赒率師伐燕、擴大疆土的功績,告誡后代吸取歷史教訓(xùn),警惕周邊諸國的進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銘文字體修長秀麗,文句典雅優(yōu)美。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21、銅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

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座是戰(zhàn)國時期中山國的文物。屬于國家一級國寶文物。文物規(guī)格:高36.2厘米,長47.5厘米,重18.65千克。2002年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座就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珍貴文物》之中。

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座是商周以來青銅器制造工藝的集大成者,堪稱戰(zhàn)國青銅器工藝的巔峰之作。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座整體結(jié)構(gòu)繁復(fù)適稱,鑄造工藝精湛,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工藝美術(shù)價值,堪稱稀世珍寶。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22、長信宮燈

長信宮燈是西漢時期的文物,屬于國家一級國寶文物。文物規(guī)格:高48厘米,重15.85公斤。2002年長信宮燈就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珍貴文物》之中。長信宮燈制造工藝水平非常高超,設(shè)計巧妙,長信宮燈被認為是我國工藝美術(shù)品中的巔峰之作。長信宮燈也被后人譽為“中華第一燈”,是漢宮宮燈巔峰之作。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三星堆博物館(2件)

23、青銅立人像

商青銅立人像是商朝時期的青銅器文物,屬于國家國寶級文物。文物規(guī)格:高180厘米、通高260.8厘米,重約180公斤。2013年,商青銅立人像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中。商青銅立人像是現(xiàn)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銅立人像,被譽為“世界銅像之王”。商青銅立人像也是目前中國,也是世界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同時代文物群中最早、最大、最奇特、最神秘、最為宏偉壯觀的青銅立人雕像。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24、青銅神樹

商青銅神樹是商朝時期的青銅器文物,屬于國家國寶級文物。文物規(guī)格:最大徑140、高396、樹枝殘高359、底座直徑93.5厘米。2002年,商青銅神樹被列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中。商青銅神樹是目前世界上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河南博物院(2件)

25、云紋銅禁

云紋銅禁高28.8厘米,器身長103厘米,寬46厘米,重量95.5千克。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云紋銅禁由禁體、12條龍形附獸、12條龍形座獸三部分組成。銅禁的四周都裝飾有透雕的多層云紋。是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失蠟法鑄件。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26、蓮鶴方壺

蓮鶴方壺為一對兩件,一件收藏于故宮博物院,另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館。壺身為扁方體,壺的腹部裝飾著蟠龍紋,龍角豎立。壺體四面還各裝飾有一只神獸,獸角彎曲,肩生雙翼,長尾上卷?;顒拥男∩w,上面有一只仙鶴站在花瓣中央,仙鶴似乎在昂首振翅。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湖南博物院(1件)

27、大禾人面紋方鼎

大禾方鼎是商代時期的青銅器文物,屬于國家國寶級文物,目前收藏于湖南博物院,是該院的鎮(zhèn)館之寶。文物規(guī)格:高38.5厘米,長29.3厘米,寬23.7厘米,重12.85千克。2013年,大禾方鼎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中。大禾方鼎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唯一的一件人面紋方鼎,也是中國青銅器中獨一無二的器物。大禾方鼎是研究古代思想意識、祭祀風俗,以及審美意識的重要資料。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天津博物館(1件)

28、太保鼎

西周時期青銅器文物,國寶級文物。文物特征:高57.6厘米,長35.8厘米,寬22.8厘米,重26公斤。是梁山七器之一,也是唯一收藏在國內(nèi)的梁山七器。太保鼎出土于山東省,它造型十分獨特,鑄造工藝非常精湛,被《中國美術(shù)全集·青銅器卷》收錄。2002年太保鼎就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之中。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首都博物館(1件)

29、伯矩鬲

伯矩鬲以高浮雕的牛首為裝飾主題,器蓋中央有兩個寫實的牛頭背靠背構(gòu)成蓋面,器身和蓋面都有牛頭浮雕。器蓋內(nèi)及頸部內(nèi)壁鑄有銘文,記述了燕侯在戊辰這一天賞賜伯矩貝幣,伯矩為紀念父親而制作此器。銘文表明“伯矩”是燕國責族,而“伯”為爵稱,“矩”為人名。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淳化縣博物館(1件)

30、淳化大鼎

西周淳化大鼎,通高122厘米,口徑83厘米,重226公斤,是已知的西周銅鼎中最大最重的圓鼎。鼎身上的主體圖案,正是牛頭蜴身龍紋。牛的頭型,牛的眼睛,牛的鼻孔,牛的雙角;這只牛頭的兩側(cè),卻分別長出大晰蜴龍的身軀,有一肢體,分出四趾,渾身長滿鱗片,尾巴卷曲向上。也許是為了更明確地昭示這是一只牛頭蜴龍,在這一龍頭下面,還鑄造了一個完全寫實、明確無誤的牛頭。鼎的上口,還分別雕有四條鱷型原龍。其造型高大魁偉,紋飾莊嚴神奇,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藝術(shù)造詣。1979年出土于咸陽市淳化縣史家原,現(xiàn)藏于陜西省淳化縣博物館。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寶雞周原博物館(1件)

31、墻盤

墻盤,西周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因墻在周朝做史官又被稱作“史墻盤”,1976年出土于陜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藏于陜西扶風周原文物管理所。

墻盤型巨大,底部鑄有銘文284字,腹和圈足分別飾鳳紋和獸體卷曲紋,雷紋填地,圈足有折邊。銘文前段頌揚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績,后段記敘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亞祖、文考和做本盤者自身六代的事跡。

墻盤所記述的周王政績與司馬遷的《史記·周本紀》中的內(nèi)容非常吻合,關(guān)于微氏家族發(fā)展史部分的內(nèi)容則并不曾見于已知的文獻,填補了西周國史微子家族的一段空白,屬于重要的歷史資料。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故宮博物院(1件)

26、蓮鶴方壺

春秋蓮鶴方壺,春秋中期青銅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23年8月25日出土于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館,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蓮鶴方壺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產(chǎn)物,既有接近于以晉地器物為代表的中原色調(diào),又有接近于楚地器物的飄逸風韻。 此壺主體部分為西周后期以來流行的方壺造型,有蓋、雙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飾于器身上下的各種附加裝飾,不僅造成異常瑰麗的裝飾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時期青銅器藝術(shù)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 2015年12月,蓮鶴方壺被運送至北京參展。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南京博物院(1件)

32、錯金銀銅壺

戰(zhàn)國錯金銀鑲嵌絲網(wǎng)套銅壺,又名陳璋圓壺,為戰(zhàn)國中期的容酒器,1982年2月10日于江蘇省盱眙縣穆店鄉(xiāng)馬湖村南窯莊出土,現(xiàn)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戰(zhàn)國錯金銀鑲嵌絲網(wǎng)套銅壺通高24厘米,口徑12.8厘米,腹徑22.2厘米,圈足徑13.8厘米,重6250克,由器身和肩與腹上的網(wǎng)套組成。器身作侈口,長頸,圓腹,圈足。此器口沿刻有記錄壺的容量的銘文。圈足外刻有“陳璋伐匽(燕)之獲”的字樣,反映了公元前315年齊國與燕國的戰(zhàn)爭。 2013年8月19日,戰(zhàn)國錯金銀鑲嵌絲網(wǎng)套銅壺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安徽博物院(1件)

33、鑄客銅鼎

鑄客銅鼎,又稱楚大鼎或大鑄客鼎。是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器文物,屬于國家國寶級文物。是安徽博物院八大國寶之一。文物規(guī)格:高113厘米,口徑87厘米,重400千克左右。2002年,楚大鼎被列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中。楚大鼎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國時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大鼎。也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重的圓鼎。楚大鼎制作造型非常雄偉壯觀,被譽為楚國重器。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甘肅省博物館(1件)

34、銅奔馬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在甘肅武威雷臺東漢墓中出土,也同是中國青銅藝術(shù)的奇葩。這件青銅作品,作于公元220年前后,高34.5厘米,長41厘米。制作的銅奔馬正昂首嘶鳴,舉足騰躍,一只蹄踏在一只飛翔的燕子身上。造型生動,鑄造精美,比例準確,四肢動勢符合馬的動作習性。從力學(xué)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wěn)定性,使中外的許多考古學(xué)家和藝術(shù)家都嘆為觀止。同時它也象征著中華民族的腳踏實地、勇敢創(chuàng)新、積極進取的偉大民族精神。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1件)

35、銅車馬

1978年6月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秦陵封土西側(cè),現(xiàn)收藏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年代:先秦時期。哦禁止出國展覽文物(一級文物)

文物介紹:秦銅車馬一組兩乘,一為“立車”,一為“安車”,立車在皇帝車隊中用以開道、警衛(wèi)和征伐的作用,安車又稱辒辌車,曾作為秦始皇出巡乘輿。兩車為古代單轅雙輪車,并按秦代真人車馬1/2比例制作,車輿下層的圖案采用堆繪法繪制,線條突起,有很強烈的立體感,這種藝術(shù)手法前所未見,亦屬首次使用。秦銅車馬結(jié)構(gòu)復(fù)雜,細節(jié)表現(xiàn)清晰、逼真,冶金鑄造技術(shù)高超,采用多樣的工藝手法。反映了中國兩千多年前金屬制造工藝的輝煌成就。秦陵銅車馬可以使人們進一步了解古代車制,特別是對戰(zhàn)車的系駕方式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為中國古代美術(shù)、車制以及宮廷輿服制度等方面的歷史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秦銅車馬是中國考古史上出土的體型最大、結(jié)構(gòu)最復(fù)雜、系駕關(guān)系最完整古代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西安博物院(1件)

36、彩繪人物車馬鏡

西漢彩繪人物車馬鏡,是西漢早期的連弧紋彩繪鏡,1963年9月于陜西省西安市紅廟坡村西漢墓出土,現(xiàn)收藏于西安博物院。

西漢彩繪人物車馬鏡直徑27.5厘米,是以“出行”“狩獵”為主題的彩繪鏡,描寫了西漢貴族恣情享樂的生活場景,出自西漢帝都。西漢彩繪人物車馬鏡形制圓形,弦鈕,圓鈕座,座底涂有朱紅色,鈕為三輪覆瓦紋,鏡背飾紅、綠、黑四色彩繪。圖案分內(nèi)、外區(qū),鏡內(nèi)區(qū)淡綠色底上繪云氣紋,間以紅色花卉;外區(qū)朱紅色云紋底,上繪四個圓璧形圖案,其間繪有樹木花草及人物車馬,似有一定的故事情節(jié)。 2013年8月19日,西漢彩繪人物車馬鏡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淄博市博物館(1件)

37、矩形五紐龍紋銅鏡

龍紋矩形銅鏡是西漢時期文物,收藏于山東省淄博博物館。齊王墓“龍紋矩形銅鏡”西漢時期。鏡長115.1厘米,寬57.5厘米,重56.5公斤。背部有五個環(huán)形弦紋鈕,兩短邊又各鑄二鈕。每一環(huán)鈕四周飾柿蒂形紋。背又飾有夔龍糾結(jié)圖案,卷曲交錯自如。這件大型銅鏡大概要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撐,鏡背面和邊上的鈕可能就是與柱子和座子固定時用的。1980年山東淄博大武公社窩托村南古墓五號陪葬坑出土。龍紋矩形銅鏡是嚴禁出國展出的國寶級文物之一。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1件)

38、錯金銀鑲松石狩獵紋銅傘鋌

錯金銀鑲松石狩獵紋銅傘鋌,西漢時期,1965年河北定縣三盤山出土,現(xiàn)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長26.5厘米,直徑2.6厘米。圓筒竹節(jié)狀,中空,由中間分為兩段,以子母口套接,為古代車上的傘鋌。

以金銀錯出紋飾,用黑漆填補空隙,磨錯光平,并以菱形綠松石和圓形寶石鑲嵌其中,色彩輝煌。紋飾依竹節(jié)可分為四段,第一段以人騎象為主,山石間有奔馳的馬、鹿、兔、熊,以及飛翔的仙鶴、雁、鷹等。第二段一騎士反身引弓射虎為主,山巒間有熊、鹿、羚羊、野牛、猿猴,還有飛鳥等。第三段以一人騎駱駝為主,輔以虎噬豕,以及熊、兔、立鶴、飛鳥等。第四段以一正在開屏的孔雀引頸長鳴為主,輔以虎捕牛,以及熊、鹿、猴、鶴、飛鳥等。四段紋飾主題不盡相同,但都描繪了生氣盎然的大自然景象,以及人類的狩獵活動,構(gòu)成了一幅既富于神話意味又源于實際生活的精美畫面。這件傘鋌工藝精湛,裝飾華麗,是一件難得藝術(shù)珍品。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云南省博物館(1件)

39、殺人祭柱場面貯貝器

西漢殺人祭柱場面貯貝器是漢代時期滇國的青銅器文物,是我國國家一級文物。文物尺寸:高21厘米、口徑24.5厘米、蓋徑31厘米。2013年西漢殺人祭柱場面貯貝器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之中。

反映了古滇國神秘的祭祀文化,真實地再現(xiàn)了古滇國殺人祭神的場面。西漢殺人祭柱場面貯貝器也是目前所見唯一的殺人祭柱場面的銅雕,不僅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堪稱“青銅鑄造的無聲史書”。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綿陽市博物館(1件)

40、搖錢樹

青銅搖錢樹是東漢文物,綿陽市博物館藏文物。1990年四川省綿陽市何家山二號漢墓出土。 通高198厘米。整體由基座、樹干、樹冠等共二十九種部件銜接扣掛而成?;鶠榧t陶質(zhì),樹用青銅澆鑄。搖錢樹是四川及其周邊地區(qū)特有的一種喪葬名器,具有神話學(xué)中通天樹的雙重象征性,不僅是墓主升仙的憑借,也是墓主財富的源泉。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南越王博物院(1組)

41、銅屏風構(gòu)件

銅屏風構(gòu)件5件,西漢青銅器,1983年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出土?,F(xiàn)藏南越王博物院。西漢南越王墓出土了近千件文物,這五件銅屏風構(gòu)件就是其中較為精美的部分,包括朱雀屏風銅頂飾、雙面獸首屏風銅頂飾、人操蛇屏風銅托座、蛇紋屏風銅托座各一件,以及蟠龍屏風銅托座一對。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西安碑林博物館(1件)

42、景云銅鐘

景云銅鐘是唐代為景龍觀所鑄之青銅鐘,國家一級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被稱為“天下第一名鐘”,世界名鐘之一,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

該鐘原名“景龍觀鐘”,開元年間改景龍觀為迎祥觀,故又稱“迎祥觀鐘”。后曾懸掛于西安鐘樓。因鑄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今稱之為“景云銅鐘”或“景云鐘”。

42件(組)禁止出境的國寶青銅器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