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華夏”,最早見于尚書,即“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其中,蠻貊泛指四方落后部族,華夏自然位居中央,已有系統(tǒng)禮儀道德規(guī)范。 唐朝大儒孔穎達解釋“華夏”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边@一解釋后來成為主流,直至今天仍是如此。 問題在于:孔穎達的解釋更偏向于形而上,比如華夏之夏,應(yīng)與夏朝有關(guān),盡管夏朝已有系統(tǒng)的禮儀規(guī)范,但似乎不能簡單的認為華夏之夏代表禮儀之大,因此孔穎達的解釋應(yīng)該不是最初真相,既然如此“華夏”兩個字究竟有何來源呢?其實,“華夏”最初真相應(yīng)該比較簡單,但只是被隱藏的比較深,但在先秦文獻上還留下不少線索。 ![]() 最早的華山在河南?如今的華山在陜西渭南,但在更早的時候,華山應(yīng)在河南,史書對此有記載: 國語記載:“前華后河,前洛后濟”,華在洛東,就是今天的嵩山。 史記記載:魏有華陽。在魏國華陽地區(qū),秦國白起率軍與魏趙爆發(fā)戰(zhàn)爭,其中“華陽”之名是古華國的遺留,該古國就位于嵩山南麓,山南水北謂之陽,故曰華陽。 周官記載:“河南豫州,其山鎮(zhèn)曰華山,其澤藪曰圃田,其川滎洛,其浸波溠,其利林漆絲枲?!?/span>《爾雅·釋山》中說:“河南華,河西岳,河?xùn)|岱,河北恒,江南衡?!逼渲?,“河南”是黃河之南,豫州是今天河南稱呼。 ![]() 命簋銘文:“唯十又一月,初吉甲申,王在華,王賜命鹿,用作寶彝,命其永以多友簋飤。”這是西周一個叫“命”的諸侯紀念周穆王東巡。近代唐蘭考證指出:其中“王在華”之“華”是地名,在今河南省密縣,西為嵩山。”上古時期,如今鄭州新密一帶稱“華”,是“華邑”。關(guān)于這一論斷,可見唐蘭考證,也可見李宗寅等的《“王在華”探源——<穆天子傳>中穆王東巡密縣考證》。 因此,先秦文獻與考古互證,說的比較清楚,最早的華山在河南,也就是如今的嵩山,或嵩山中的某一、某幾座山。至于陜西華山得名由來,大概是古人遷徙所至,即原本嵩山之地的百姓遷徙到了陜西華山一帶,于是就以祖地山名稱之為“華山”。 當然,“華”最初是“花”的意思,秦漢之后才造出“花”字。考古泰斗蘇秉琦指出:“菊科”和“玫瑰”花紋圖案,是仰韶廟底溝文化彩陶上最常見的紋飾,可能就是華族得名的由來。因此,嵩山一帶先民為何稱此地為“華”,與廟底溝文化核心區(qū)的三門峽先民有何關(guān)系,這一點暫時還不清楚。 ![]() 華夏稱呼真正由來以上解釋的是最初的“華”,而華夏之“夏”呢?其實很簡單,“夏朝”也在嵩山一帶。 首先,先秦文獻記載夏朝源于嵩山一帶,上個世紀錢穆等已有相關(guān)考證。比如:禹父鯀被稱為“崇伯”,而“崇”即“嵩”;穆天子傳中的夏啟“黃臺之丘”,古今考證在新密,左傳中的夏啟“均臺”,記載是在如今禹州,而禹州與新密相距不遠,都臨近嵩山。或是夏啟執(zhí)政時期有過遷都,或是其他原因?qū)е潞笕苏`解,這一點距離誤差是可以理解的。 ![]() 上圖標注的年代有些問題,其中一些是起始年代,而出現(xiàn)宮殿或重要祭祀遺址的年代均在夏代范圍內(nèi)。 其次,在文獻記載的夏朝起源范圍內(nèi),考古不斷挖出夏代遺址,比如嵩山腳下登封王城崗遺址、新密新砦遺址、禹州瓦店遺址等,時間、地點、遺址規(guī)模和規(guī)格等等,都與當時的情況比較吻合。與史書上的夏都斟鄩高度吻合的二里頭遺址,也在嵩山一帶,具體是嵩山之北、河洛之間,應(yīng)是陶寺遺址、石峁遺址衰落后,夏人遷都伊洛平原。 可見,考古基本印證了史書記載,說明夏朝的確起源于嵩山一帶。 ![]() 華夏之華在嵩山,華夏之夏在嵩山,夏朝源于華地、或夏朝在華地,因此“華”即“夏”,就像魏國因為遷都“大梁”而又被稱為“梁國”一樣,當然兩個字連稱為“華夏”也可指“華地夏國”。 不過,春秋戰(zhàn)國時的“華夏”,已經(jīng)不是夏朝的意思了,而是有“中央之國”、或“禮儀之大”而“文明”等含義,已經(jīng)有所升華。同樣的文字或詞語,在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新意,時移世易與時俱進而已,這很正常,西方破譯的一些“死文字”,幾千年文字內(nèi)涵沒有什么變化,只能讓人驚奇又費解。 ![]() 最后,搞清楚“華夏”真正由來,很多歷史也就有了合理解釋,比如以下三點: 首先,商朝在陜西西安一帶有“崇國”(禹父鯀崇伯在嵩山),如今“華山”位于靠近西安的渭南,商周時陜西有不少姒姓國家(比如周文王正妃太姒、周幽王寵愛褒姒等)等,背后原因何在?以“華山”變遷看,應(yīng)是夏人西遷帶去的,或是夏末商初西逃導(dǎo)致的。 其次,史書上周人與夏朝關(guān)系密切,乃至自稱“有夏”,為何?雖然夏周關(guān)系難以考證,但夏人西遷勢必與周人產(chǎn)生交集,且因夏人更“文明”而改變周人,于是才有“周人崇夏”。當然,還有一種觀點是周人源于山西、是夏朝統(tǒng)治集團一員,或后來跟隨夏人一起西遷。 ![]() 第三,周朝以“嵩山”為“地中”,其中“地中”之上對應(yīng)“天帝居所”,武王滅商后第一件大事是跑到嵩山祭天,向上天陳述滅商大業(yè),后又在洛邑營建“成周”——稱之為“中國”,為何?原因之一顯然與“華夏”有關(guān),因為“華夏”最早在嵩山一帶,是夏代時的“中央之國”——中國。 參考資料:國史大綱、《“王在華”探源——<穆天子傳>中穆王東巡密縣考證》、尚書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