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經方常用藥全解?。êR床應用法)

 杏林獨者 2025-02-25

 桂枝

一、應用:

1.治心悸、氣上沖等,認為桂枝具有平沖降逆作用,常與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湯: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2.治療出汗。汗為心之液,汗多者多心悸,桂枝能溫通心陽,可治療汗多、心悸等,桂枝湯是主方。

3.藥證

桂枝舌:舌質淡紅或黯淡,舌體較柔軟,舌面濕潤,舌苔薄白。

桂枝體質:“林黛玉”為代表。

二、經驗:使用桂枝,配伍極為關鍵。

1.桂枝甘草是平沖定悸的主藥。但配伍不同,主治也不同。

桂枝甘草茯苓為動悸;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是驚悸;桂枝甘草人參麥冬是虛悸;桂枝甘草五味子是咳逆而悸。

2.治療自汗。

桂枝湯治脈弱自汗;桂枝加附子治身痛自汗;桂枝加黃芪湯治身腫自汗。

3.另:

桂枝甘草配伍麻黃,無大汗亡陽之憂;桂枝甘草配柴胡,則有發(fā)汗透邪之功。

4.經驗方:桂枝10g,附子10g,細辛6g,甘草3g。用于治療以身痛、汗出、脈弱為特點的疾病,如腰腿痛、頭痛、神經痛、腫瘤疼痛等。

三、用量

仲景用桂枝有三個劑量段:

大劑量(5兩):治療心悸動、奔豚氣等;

中劑量(3-4兩):治療腹痛或身體痛;

小劑量(2兩):多配伍麻黃治療身體痛、無汗而喘等。

所以,桂枝用于心臟病,必須量大,可用12-15g,甚至達30g。

四、學術爭鳴:

有學者認為:仲景方中的桂枝就是肉桂。

芍藥

一、應用:

1.芍藥甘草湯主治“腳攣急”,仲景對此湯解除肌肉攣急的作用是相當肯定的。另:腹痛也是攣急性的癥狀。

2.腹痛時,仲景必用芍藥。

3.芍藥能用于便秘者。

4.咽喉疼痛不是芍藥的應用指征。

5.芍藥枳實主治腹痛便秘,是胃腸動力劑,相當于西醫(yī)馬叮啉。

6.芍藥配白術茯苓,是利水劑。

二、經驗:

1.芍藥兼治便秘。筆者經驗,芍藥量至30g以上,就有通便作用。

2.江蘇常熟名醫(yī)陶君仁先生有柔肝飲一方,即芍藥甘草湯加生麥芽。

3.小建中湯是保肝方。P19

三、用量:

仲景用芍藥有2個劑量階段:

大量:4-6兩,主治以腹中急痛為主證的病癥。若配附子或黃芩,或配桂枝等則不必大量,用小量:2-3兩即可。

芍藥甘草湯原方用量各4兩。

后世用量比例不一,從12:1到3:1不等。

甘草

一、應用:

1.用于瘦人?!渡褶r本草經》載甘草能“長肌肉”。羸瘦可以看做使用甘草的客觀指征之一。

2.咽痛,多用甘草。

3.甘草用于口腔黏膜病。咳嗽也是黏膜病。

總之,甘草證以體形羸瘦為客觀指征,主治病癥以干枯性(羸瘦)、攣急性(肌肉痙攣、絞痛)、刺激性(咽痛、黏膜潰瘍)、躁動性(心悸、臟躁)、突發(fā)性(中毒、外科感染)為特點。

二、經驗:

1.甘草6g,桔梗3g。為利咽方。

治療急性咽炎,筆者常加山梔10g,連翹20g。加制半夏12g、厚樸10g,治療慢性咽炎、梅核氣等。

2.甘草6g,桂枝12g。為定悸方。方中桂枝多改用肉桂10g。

3.甘草12g,干姜6g。用于以吐涎沫而不渴、苔滑為特點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和呼吸系統(tǒng)疾病。

大棗

一、應用:

1.張種景使用大棗最多的是與生姜、甘草分別同用。

2.臨床所見,凡動悸者、臟躁者,多形體瘦弱、舌淡脈細,故使用大棗、甘草為主的方藥,要注意辨清舌脈。

3.大棗味甘,含糖量很大,作為能量補充,張仲景對體質瘦弱的虛勞患者,常常大量使用大棗,最大量達30枚。

二、使用注意:

1.大棗一般不與麻黃配伍。

2.張仲景治療胸悶氣喘一般不用大棗,這恐怕與“甘能令人中滿”有關。

3.治療關節(jié)痛的麻黃方也很少配伍大棗,可能大棗大量服用能妨礙麻黃發(fā)汗功效的發(fā)揮。

麻黃

一、應用:

1.麻黃多用于無汗證,而與石膏同用時,則不必拘于無汗一證。

麻黃配石膏能調節(jié)發(fā)汗的強弱。石膏量大于麻黃,則不發(fā)汗而退腫。麻黃量大于石膏則重在發(fā)汗。

2.麻黃配黃芪:主治關節(jié)疼痛、汗出身重而腫者。

3.黃腫,是仲景使用麻黃的客觀指征。黃腫者的咳喘,麻黃最為適宜。

4.仲景使用大劑量麻黃強調脈象,如大青龍湯證的脈象為浮緊。浮緊即有力,是患者心肺功能較好的一種反映。

5.麻黃體質-P38

6.配伍桂枝的麻黃劑應該是較為安全的,尤其是桂枝量大于麻黃的處方。麻黃湯是比較安全的發(fā)汗劑。

7.麻黃6g,附子10g,細辛6g。是溫性止痛興奮劑,治療腰痛效果最好。但以急性腰扭傷、腰椎間盤脫出為適宜。麻黃量在10g以上,芍藥量在30g以上,服用以且須避風,服第一服時常常會周身出汗,腰痛隨之減輕,以后再服就不一定會出汗,有效才常常三五劑內見效。筆者經驗,本方加大姜、甘草、大棗等,使用更安全,湯液的口感也較好。

二、用量

1.麻黃的用量有多個階段:

2.麻黃的中毒量為30-45g。仲景用麻黃多先煎去上沫。

附子

一、應用

1.麻黃湯證或桂枝湯證的惡寒,一般經發(fā)汗以后可以,但惡寒不僅不減輕,反而比以前嚴重,這種情況多出現(xiàn)于陽虛證患者,惡寒同時,常常汗漏不止,身體濕冷,精神萎靡,是使用附子的指征。

2.大劑量附子多用于痛證。

3.附子主治脈沉微與痛證。所主治的二證之中,脈象沉微最為重要。

4.“附子脈”(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

5.近代名醫(yī)惲鐵樵認為“脈硬有汗”是應用附子的特征之一。

6.仲景使用附子:止痛多與細辛同用;溫陽止瀉多與干姜同用;與白術茯苓白芍同用則利水;與麻黃芍藥桂枝甘草同用治療身痛;配人參治大瀉而脈微不出;配大黃治腹痛而大使不通。

7.真武湯乃溫陽利水劑,用該方以后能緩解心悸、氣短、胸悶等癥狀。個人的經驗,宜在真武湯的基礎上加肉桂,甘草更好。

二、用量:

仲景用附子有2個劑量階段:止痛炮用3-5枚;回陽生用1-2枚。

三、使用注意:

有毒,須久煎。

附子中毒,古時侯用甘草、黃連、肉桂、綠豆、黑豆湯解之?,F(xiàn)代多注射阿托品、普魯卡因等??诜獠枰灿薪舛咀饔?,目的是沉淀生物堿。

干姜

一、應用

1.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

2.“干姜舌”:舌苔必白厚或膩,或白滑,舌面若罩一層黏液,可稱“干姜舌”。

3.干姜主治與附子相似,其區(qū)別在于:附子多用于心血管系統(tǒng),脈沉微;干姜多用于消化系統(tǒng),舌苔白膩。此外,附子能止痛;干姜除腹脹滿,二者有內外之別。

4.干姜6g,甘草12g。為甘草干姜湯,本方為溫中的祖方。

5.著者經驗方:干姜10g,細辛6g,五味子10g,肉桂6g,甘草5g,茯苓20g,大棗12枚。主治: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等見咳喘心悸、痰清稀量多起泡沫者?;颊唧w形以瘦弱為宜。

6.與生姜的區(qū)別:生姜偏于止嘔;干姜偏于止瀉,二者有上下的不同。

細辛

一、應用

1.治“咳”,配干姜、五味子;治“寒”,配當歸、桂枝、芍藥、甘草。

2.細辛主治“口不渴”一證尤為重要。

3.細辛配附子、烏頭等可用于劇痛。

4.“細辛舌”:其舌質淡紅,舌苔白滑,上罩一層稀滑黏液,筆者稱為“細辛舌”。

5.細辛主治咳逆上氣,多配干姜、五味子,其痰必清稀;治四肢厥逆,多配桂枝、當歸,其舌必淡紅;治疼痛,多配附子、烏頭、肉桂、干姜等,其疼痛必劇。

6.細辛與附子主治相似:但細辛主治必有水,附子主治必有寒。

7.細辛與干姜均用于不渴而苔滑者,但細辛能止痛,干姜能止吐利,前者偏于神經系統(tǒng),后者偏于消化系統(tǒng)。

二、用量

仲景用細辛,入湯劑宜量大,2-3兩。

吳茱萸

一、應用:

1.仲景書中寒都有痛義,用于“寒”病的方藥大多有止痛作用。

2.吳茱萸量越大,大棗用量就越大。

柴胡

一、應用

1.小柴胡湯中加減唯柴胡、甘草不可減,故可視為小柴胡湯的核心。

2.所謂往來寒熱,主要指患者的自我感覺,即一種寒熱交替感?;蚝龆鴲猴L怕冷,肌膚栗起,忽而身熱而煩;或心胸熱而四肢寒,或上部熱而下體寒,或半身寒半身熱。這種寒熱沖鋒槍感還包括對溫度變化的自我感覺過敏,如特別畏風、怕吹空調等。再推而廣之,對濕度、氣壓、光照、氣候、居住環(huán)境、音響、氣味的變化過敏乃至心理的過敏可以認為是往來寒熱的延伸。

3.筆者將胸脅部、身體的側面、腹股溝等部位稱之為“柴胡帶”。

4.“柴胡體質”P81

5.筆者經驗用于治療病毒性感冒發(fā)熱以及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柴胡用量在20g以上方能顯效。

6.四逆散是止痛升壓劑。

7.柴胡桂枝干姜湯是精神疲勞恢復劑。

8.筆者經驗,使用逍遙散,除有腹痛等癥狀外,還要看舌,舌體要胖,邊有齒痕,大使不成形,患者常有浮腫,尤其是晨起臉腫。

二、用量

柴胡用于發(fā)熱,用量宜大;用于慢性肝炎,用量宜小。

半夏

一、應用

1.大劑量半夏用于治療嘔吐以及咽喉部癥狀。

2.半夏主治“嘔而不渴,兼治咽痛、失音、咽喉異物感、咳喘、心下悸等證”。

3.不渴:指口腔無明顯干燥感,也沒有明顯的口渴感,甚至經常泛吐的清稀的唾液或胃內水液,其舌面也可見濕潤的黏膩的舌苔。

4.“半夏體質”

黃芪

一、應用:

1.黃芪主治汗出而腫者。

2.黃芪用于體形偏胖、肌肉松軟無力者。

3.黃芪可與麻黃同用,治療關節(jié)疼痛。

4.黃芪主治的腫,主要為全身性的浮腫,但以下肢為明顯。

5.“黃芪體質”、“黃芪肚”-腹部松軟,腹肌萎縮而脂肪堆積,肚臍深陷,按之無抵抗感以及痛脹感。

6.麻黃證與黃芪證均治腫,但麻黃為無汗而腫,黃芪為有汗而腫。

7.《傷寒論》不用黃芪,《金匱》罕見四逆。

8.筆者經驗,治療高血壓浮腫,可重用黃芪30g以上,并配相同劑量的葛根。

9.大量使用黃芪的時候必須看體型,有無黃芪體質的存在。

二、用量:

現(xiàn)代用量:治療浮腫,大量60-120g;治療半身遂、骨質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g;治療上消化道潰瘍,可用15-30g。

白術

一、應用

1.白術茯苓配伍可治小便不利及口渴。小便不利指小便量少及排泄不暢。

2.白術、黃芪均能利水。但黃芪主治在表之水,故浮腫、汗出比較明顯,而白術主治在里之水,故以口渴、眩暈、身重、大便性狀改變?yōu)槊黠@。

3.使用白術不論體形胖瘦,但患者多呈黃腫貌,肌肉松軟,容易浮腫,特別是尤為明顯,如眼瞼浮腫。另外,必見舌體胖大而淡,或有齒痕,或舌面白苔,或舌面水滑。

4.白術18g,茯苓18g,豬苓18g,澤瀉30g,桂枝12g。五苓散的客觀應用征,是患者大多舌體胖大而有明顯的齒痕。

茯苓

一、應用:

1.悸、小便不利是使用茯苓主要指征。

2.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span>

3.茯苓主治口渴及小便不利。其渴感并不嚴重,惟口內少津而思飲,雖飲而不多。

4.茯苓舌:舌體多胖大,邊有齒痕,舌面較濕潤。胖人舌體大,固然多茯苓證,瘦人見舌體胖大者,茯苓證更多見。

5.舌體胖大而有齒痕,多為五苓散證、苓桂術甘湯證;舌體瘦小而有齒痕,多為半夏厚樸湯證。

6.茯苓證與白術頗多相似之處,故仲景使用茯苓多與白術同用。所不同之處,白術重在治渴,而茯苓重在治悸。故前人稱白術能健脾生津,而茯苓則能安神利水。

豬苓

一、應用:

1.豬苓與茯苓均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其區(qū)別在于:茯苓治眩性,豬苓治熱淋。

2.仲景豬苓方僅三方,三方均有豬苓、茯苓,主治小便不利。

澤瀉

一、應用

1.澤瀉主治“冒眩而口渴、小便不利者?!?/span>

2.仲景用澤瀉,多與白術、茯苓、豬苓合用,主治小便不利。四藥的區(qū)別在于:澤瀉主冒眩,白術主渴,茯苓主悸,豬苓主淋。

滑石

主治小便不利而赤者。

防己

一、應用

防己與澤瀉都可治療浮腫、小便不利,但澤瀉治眩冒,防己治關節(jié)疼痛,主治有上下之別。

葛根

一、應用

1.仲景使用葛根必配甘草,主治頭項腰背強痛拘攣。

2.葛根主治“項背強痛、下利而渴者?!?/span>

3.項背強痛一證,非葛根證所獨有。然而下利而項背強痛者,為葛根證所獨有。下利的程度越嚴重,葛根的用量越大,所以葛根證識別必須看下利的有無。

4.葛根還是治療口渴的重要藥物。口渴,是無汗而渴,多為口干而不能多飲。

5.葛根30g,黃芪30g,川芎12g,桂枝10g,赤芍20g,生姜3片,紅棗12枚。(筆者經驗方)主治中老年患者的心腦血管疾病。

6.葛根黃芩黃連湯多用于治療糖尿病腹瀉以及急性腸炎、痢疾等。

瓜蔞根

應用

1.瓜蔞根主治渴者。其渴感明顯而難愈,喝水有解渴。

2.瓜蔞根證的渴與石膏證的渴相似,但石膏證是煩渴,且有自汗出;瓜蔞根證是苦渴,飲水不解渴。

3.瓜蔞根證與半夏證正相反,仲景常常用瓜藥根即去半夏。半夏證是口不干渴而嘔,瓜蔞根證是口干渴而不嘔。所以,兩者不能同用。

黃連

一、應用

1.黃連配黃芩是黃連最主要的配伍,也是諸瀉心湯之祖方。

2.黃連主治“心中煩,兼治心下痞、下利?!?/span>

3.“黃連舌”:舌質堅老,舌色紅或黯紅,舌苔黃膩而厚。

4.瀉心湯(黃連3g,黃芩3g,大黃6g),是經典的止血劑、抗炎劑、解毒劑、健腦劑以及通補性的保健劑。

二、用量

1.仲景使用黃連有2個劑量階段:大劑量除煩(4兩),小劑量(1兩)除痞。

2.筆者使用黃連,用于除煩在6g,用于除痞以及止利,則在2-3g。

黃芩

一、應用

1.黃芩與白芍、當歸、白術、川芎同用可用于妊娠保胎。

2.黃芩主治“煩熱而出血者,兼治熱利、熱痞與熱痹等?!?/span>

3.黃芩證中煩熱最為重要。

4.黃芩本是止血良藥,后世則用單味黃芩治療出血。

5.筆者經驗,黃芩所主的出血,有吐血、衄血、崩漏、便血等,適應面較寬。不過,其血色多黯紅,質或有血塊,應是黃芩證的特點。

6.《傷寒論》黃芩湯是治療熱痢的祖方。

7.目前臨床上瀉心湯可用于治療各種出血,其中,黃芩是必不可少的。

8.筆者經驗,凡適用于黃芩者,其人亦必肌肉堅緊,面紅唇黯紅,舌質堅老,脈象滑數。

黃柏

一、應用

1.黃柏主治“身黃、發(fā)熱而小便不利且赤者,兼治熱利?!?/span>

2.筆者治療膽道感染,多配大柴胡湯,治療尿踟感染、盆腔炎等,多配豬苓湯,再加連翹;治療急性黃疸性肝炎,多配茵陳蒿湯;治療痛風,多配五苓散;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強直性脊柱炎,多配小柴胡湯等。

梔子

一、應用

1.梔子主治“煩熱而胸中窒者”。

2.梔子、黃連、連翹均可治煩,但黃連之煩是煩悸,梔子之煩是煩悶,連翹之煩是煩而汗。黃連煩悸而心下痞,梔子煩悶而胸中窒,連翹煩汗而咽中痛。不過,臨床三藥常常合用。

大黃

一、應用

1.大黃證的客觀指征為“口燥舌黃”,其舌質堅老,舌苔黃厚干糙,或如干焦鍋巴狀,筆者稱之為“大黃舌”。

2.大黃體質:體格健壯,肌肉豐滿,食欲旺盛,容易腹脹,或大便秘結,口唇黯紅,皮膚易生瘡痘。血壓偏高,或血脂偏高。

二、用量

仲景用大黃有三個劑量段:大量(6兩,18g以上),攻下。中量(3-4兩,10-12g),活血通經。小量(1-2兩,3-6g),除痞退黃。

厚樸

一、應用

1.厚樸主治“腹?jié)M、胸滿,兼治咳喘、便秘”。

二、用量

厚樸大量用于治療腹潢。張仲景常用至半斤。如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中人參與厚樸的比例為1:8,如以1兩為3g計算,則厚樸的劑量應達到24g為宜。而小劑量則用于治療咳逆胸滿、咽喉不利,量僅2-4兩。

枳實

一、應用

1.枳實主治“胸腹痞滿而痛且大便不通”者。

2.枳實與厚樸經常遇用,兩者均能治胸腹?jié)M,但厚樸除滿,是除脹滿;枳實除滿,是除堅滿。厚樸除滿不治痛,枳實除滿且治痛。

3.按照目前用法,大便秘結者用枳實,腹脹滿者用枳殼。

二、考證

古今枳實同名而異物,仲景所用枳實,即今之枳殼。對此,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已經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他說:“六朝以前醫(yī)方,惟有枳實,無枳殼,故本草亦只有枳實,后人用枳之小嫩者惟枳實,大者惟枳殼,主療各有所宜,遂別出枳殼一條……,古人言枳實者,便是枳殼?!?/span>

薤白

仲景薤白方共四,薤白與瓜蔞同用者三,與枳實同用者二。

石膏

一、應用

1.石膏主治“身熱汗出而煩渴、脈數或浮大、洪大者”。

2.黃芪、石膏均治汗出:黃芪主治汗出而腫,不煩;石膏主治汗出而渴,必煩。

3.石膏與桂枝均治汗:桂枝主治汗出而悸,其脈緩而遲;石膏主治汗出而煩渴,其脈滑數。

4.石膏、白術茯苓均治渴:石膏治渴而大飲熱水,舌苔干燥或焦;白術茯苓治渴而不欲飲,舌苔薄白而潤,舌體胖大,邊有齒痕。

5.張仲景石膏多配粳米。張錫純先生有石膏粳米湯。筆者則多配山藥。

6.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疾病中出現(xiàn)嚴重渴感、出汗等癥狀時,白湯可配伍人參同用,方如白加人參湯。

龍骨

龍骨脈:作為客觀指征的脈芤動,脈浮大而中空,輕按即得,重按則無。一些體形羸瘦的患者也可見此脈象。

人參:總的看來,人參多用于消瘦或枯瘦之人。

門冬:主治“羸瘦而氣逆、咽喉不利者”。

阿膠

一、應用:

1.阿膠主治“血證,又以便血、子宮出血、尿血”為主。

2.仲景使用阿膠,必見血證。臨床上,患者有以出血為主訴者,也有不以出血為主訴者,可以詢問其有無出血傾向。

3.又其人多面色萎黃或蒼白,皮膚枯焦,爪甲無血色是其客觀指征。

4.阿膠為“衄家”之專藥。

當歸:合用當歸,其人多羸瘦狀,皮膚多干枯,或如魚鱗狀。所謂的肌膚甲錯,甚至有脫屑,其脈多細。

五味子

五味子與澤瀉均治冒:五味子治冒兼見咳,澤瀉治冒兼治小便不利。

桔梗

桔梗專治咽痛。

桃仁 

一、應用

1.桃仁主治“肌膚甲錯”者。

2.小便自利與否,是鑒別桃仁證的指征之一。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