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拈痛湯作為中醫(yī)經典方劑,在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濕熱相搏、外受風邪之證,有著獨特的療效和重要的應用價值。接下來,讓我們從多個維度來深入了解這一方劑。 一、溯源經典:《醫(yī)學啟源》中的祛濕名方當歸拈痛湯出自金代醫(yī)家張元素所著的《醫(yī)學啟源》,該書是一部對中醫(yī)理論和臨床實踐有重要影響的著作。張元素在方劑學上的貢獻顯著,他重視藥物的性味、歸經和功效,強調根據(jù)患者的具體病情靈活組方用藥。當歸拈痛湯正是基于他對濕邪致病特點和人體氣血運行規(guī)律的深刻認識而創(chuàng)制的,旨在通過清熱利濕、疏風止痛的方法,治療因濕熱內蘊、外受風邪所導致的各種病癥。 二、原方記載:精準配伍,標本兼治原方記載為:“羌活半兩,防風三錢,升麻一錢,葛根二錢,白術一錢,蒼術三錢,當歸身三錢,人參二錢,甘草五錢,苦參二錢(酒浸),黃芩一錢(炒),知母三錢(酒洗),茵陳五錢(酒炒),豬苓三錢,澤瀉三錢。上?咀,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服。”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對藥物的用量、炮制方法以及煎煮和服用方式都有著明確且細致的要求,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旨在充分發(fā)揮藥物的協(xié)同作用,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三、歌訣記憶:朗朗上口,傳承精髓為了便于記憶和傳承,后人將當歸拈痛湯的組成和功效編成了歌訣:“當歸拈痛羌防升,豬澤茵陳芩葛朋,二術苦參知母草,瘡瘍濕熱服皆應。” 歌訣以簡潔生動的語言,將當歸拈痛湯的主要藥物組成和治療瘡瘍濕熱等病癥的核心功效展現(xiàn)出來,方便學習者快速掌握方劑的要點,也為其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和傳承奠定了基礎。 四、組成用法:嚴謹配伍,科學服用組成:當歸拈痛湯由羌活、防風、升麻、葛根、白術、蒼術、當歸身、人參、甘草、苦參(酒浸)、黃芩(炒)、知母(酒洗)、茵陳(酒炒)、豬苓、澤瀉組成。 用法:原方將藥物?咀后,每服一兩,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服用。現(xiàn)代臨床應用中,多根據(jù)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將藥物配方后水煎服,一般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早晚各一次。也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制成丸劑或散劑服用,但需在醫(yī)生的指導下調整劑量。 五、方解:君臣佐使,協(xié)同增效君藥 - 羌活、茵陳:羌活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 “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奔豚,癇痙,女子疝瘕”,其性辛、苦,溫,歸膀胱、腎經,善祛風勝濕,散寒止痛,為治風濕痹痛之要藥,在方中能祛風除濕,通利關節(jié),為君藥之一。茵陳在《神農本草經》記載 “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其性苦、辛,微寒,歸脾、胃、肝、膽經,善清熱利濕,利膽退黃,為治黃疸之要藥,在方中能清熱利濕,為君藥之二。二者相伍,一散一利,共奏祛風除濕、清熱利膽之功。 臣藥 - 防風、升麻、葛根、蒼術、白術:防風在《神農本草經》記載 “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jié)疼痹,煩滿”,其性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能祛風解表,勝濕止痛;升麻在《神農本草經》記載 “主解百毒,辟溫疾、障邪(一作瘴氣邪氣)”,其性辛、微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能發(fā)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葛根在《神農本草經》記載 “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其性甘、辛,涼,歸脾、胃、肺經,能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升陽止瀉;蒼術在《神農本草經》記載 “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其性辛、苦,溫,歸脾、胃、肝經,能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白術在《神農本草經》記載 “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其性甘、苦,溫,歸脾、胃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這五味藥輔助君藥,增強祛風除濕、解表清熱的功效,為臣藥。 佐藥 - 苦參、黃芩、知母、當歸、人參、豬苓、澤瀉:苦參在《神農本草經》記載 “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余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其性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能清熱燥濕,殺蟲,利尿;黃芩在《神農本草經》記載 “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其性苦,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知母在《神農本草經》記載 “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其性苦、甘,寒,歸肺、胃、腎經,能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當歸在《神農本草經》記載 “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煮飲之”,其性甘、辛,溫,歸肝、心、脾經,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人參在《神農本草經》記載 “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其性甘、微苦,微溫,歸脾、肺、心、腎經,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養(yǎng)血,安神益智;豬苓在《神農本草經》記載 “主痃瘧,利水道”,其性甘、淡,平,歸腎、膀胱經,能利水滲濕;澤瀉在《神農本草經》記載 “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養(yǎng)五臟,益氣力,肥健”,其性甘、淡,寒,歸腎、膀胱經,能利水滲濕,泄熱,化濁降脂。苦參、黃芩、知母清熱燥濕,助茵陳清熱利濕;當歸養(yǎng)血活血,使祛邪而不傷正;人參益氣扶正,助諸藥發(fā)揮作用;豬苓、澤瀉利水滲濕,使?jié)裥皬男”愣?,共為佐藥?/p> 使藥 - 甘草:甘草在《神農本草經》記載 “主五臟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腫,解毒”,其性甘,平,歸心、肺、脾、胃經,能補脾益氣,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在方中,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這些藥物相互配伍,共同發(fā)揮清熱利濕、疏風止痛的作用。其中,羌活、防風、升麻、葛根疏風解表,使風邪從肌表而解;白術、蒼術健脾燥濕,以絕生濕之源;當歸養(yǎng)血活血,使祛邪而不傷正;人參、甘草益氣扶正,助諸藥發(fā)揮作用;苦參、黃芩、知母、茵陳清熱燥濕,利濕退黃;豬苓、澤瀉利水滲濕,使?jié)裥皬男”愣ァ?/span> 六、方證:辨明病癥,精準用藥病因病機:當歸拈痛湯所治之證為濕熱相搏,外受風邪。多因外感風邪,內有蘊濕,或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濕濁內生,郁而化熱,濕熱之邪相互搏結,流注經絡、關節(jié)、肌肉,導致氣血不暢,經絡阻滯,從而出現(xiàn)肢體疼痛、腫脹、重著等癥狀。 癥狀表現(xiàn):肢節(jié)煩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酸痛,或足脛腫痛不可忍,苔膩微黃,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肢節(jié)煩痛、肩背沉重、遍身酸痛是由于濕熱之邪痹阻經絡、關節(jié),氣血運行不暢;胸膈不利是因為濕濁阻滯中焦,氣機不暢;足脛腫痛不可忍多為濕熱下注所致;苔膩微黃、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均為濕熱之象。 七、加減:靈活變通,因人而異腳氣腫痛:若腳氣腫痛明顯,可加木瓜、防己等。木瓜在《本草經疏》記載 “味酸,氣溫,無毒。入手太陰、足厥陰經”,能舒筋活絡,和胃化濕;防己在《神農本草經》記載 “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能利水消腫,祛風止痛,可增強祛濕止痛的功效。 瘡瘍紅腫熱痛:若瘡瘍紅腫熱痛,可加金銀花、連翹等。金銀花在《本草綱目》記載 “一切風濕氣及諸腫毒、疥癬、楊梅諸惡瘡,散熱解毒”,連翹在《神農本草經》記載 “主寒熱,鼠瘺,瘰疬,癰腫惡瘡,癭瘤,結熱”,二者均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可加強清熱解毒之力。 八、名家經典及現(xiàn)代臨床的運用名家經典運用:張元素創(chuàng)立當歸拈痛湯后,歷代醫(yī)家在臨床實踐中不斷運用和發(fā)展這一方劑。如清代醫(yī)家吳謙在《醫(yī)宗金鑒》中對當歸拈痛湯的應用進行了詳細闡述,強調其在治療濕熱痹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后世醫(yī)家在運用該方時,多遵循張元素的組方思路,根據(jù)患者的具體癥狀進行靈活加減,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現(xiàn)代臨床運用:在現(xiàn)代臨床中,當歸拈痛湯常用于治療多種疾病。在風濕免疫科,可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痛風性關節(jié)炎等,能緩解關節(jié)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癥狀;在皮膚科,可用于治療濕疹、蕁麻疹、接觸性皮炎等,能減輕皮膚瘙癢、紅斑、滲出等癥狀;在腎病科,可用于治療濕熱型的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等,能改善蛋白尿、水腫、尿頻、尿急等癥狀。此外,當歸拈痛湯還可用于治療其他因濕熱內蘊、外受風邪所致的疾病,如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癥等。 九、適用人群禁忌適用人群:適用于濕熱相搏,外受風邪之證的患者,表現(xiàn)為肢節(jié)煩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酸痛、足脛腫痛不可忍、苔膩微黃、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等癥狀者。 禁忌人群:陰血虧虛者慎用,方中藥物多為祛風除濕、清熱燥濕之品,可能會進一步損傷陰血;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方中苦寒藥物較多,易傷脾胃陽氣,加重虛寒癥狀;孕婦慎用,方中部分藥物可能對胎兒有影響,如需使用,應在醫(yī)生的嚴格指導下進行。 十、運用案例醫(yī)案一:當歸拈痛湯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李女士,48 歲,患類風濕關節(jié)炎 5 年,雙手指關節(jié)、腕關節(jié)、膝關節(jié)疼痛、腫脹,活動受限,晨僵明顯,持續(xù)時間約 2 小時,伴有肩背沉重、胸膈滿悶、口苦口黏、舌苔黃膩、脈弦滑。曾長期服用西藥抗風濕藥物,癥狀控制不佳。中醫(yī)辨證為濕熱痹阻。 治療采用當歸拈痛湯加減:羌活 15 克,防風 10 克,升麻 6 克,葛根 10 克,白術 10 克,蒼術 15 克,當歸 15 克,人參 10 克,甘草 10 克,苦參 10 克,黃芩 10 克,知母 15 克,茵陳 15 克,豬苓 15 克,澤瀉 15 克,桑枝 15 克,忍冬藤 15 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服用 1 周后,患者關節(jié)疼痛稍有緩解,晨僵時間縮短至 1 小時左右;繼續(xù)服用 2 周,關節(jié)腫脹明顯減輕,肩背沉重、胸膈滿悶癥狀緩解,口苦口黏減輕,舌苔變薄,脈弦。后續(xù)繼續(xù)以此方為基礎,隨癥調整藥物劑量,治療 3 個月后,患者關節(jié)活動度明顯改善,晨僵基本消失,能進行日?;顒印?/p> 醫(yī)案二:當歸拈痛湯治療痛風性關節(jié)炎患者張先生,52 歲,因進食海鮮、飲酒后突發(fā)右足第一跖趾關節(jié)紅腫熱痛,疼痛劇烈,難以行走,伴發(fā)熱,體溫 38.5℃,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實驗室檢查血尿酸 650μmol/L,診斷為痛風性關節(jié)炎急性發(fā)作。 給予當歸拈痛湯加味:羌活 12 克,防風 10 克,升麻 6 克,葛根 10 克,白術 10 克,蒼術 15 克,當歸 15 克,人參 10 克,甘草 10 克,苦參 12 克,黃芩 12 克,知母 15 克,茵陳 15 克,豬苓 15 克,澤瀉 15 克,土茯苓 30 克,萆薢 15 克,大黃 6 克(后下)。每日一劑,水煎服。 服用 3 劑后,患者關節(jié)疼痛明顯減輕,體溫降至 37.2℃;7 劑后,關節(jié)紅腫消退,疼痛基本消失,血尿酸降至 500μmol/L;繼續(xù)服用 10 劑鞏固治療,血尿酸降至正常范圍,隨訪 3 個月未復發(fā)。 醫(yī)案三:當歸拈痛湯治療風濕熱患者王女士,30 歲,1 周前出現(xiàn)發(fā)熱,體溫最高 39℃,伴咽痛、關節(jié)疼痛,以膝關節(jié)、肘關節(jié)為主,疼痛呈游走性,局部無紅腫。就診時仍發(fā)熱,體溫 38.8℃,咽痛,關節(jié)疼痛,伴汗出、口渴、心煩,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實驗室檢查抗鏈球菌溶血素 “O”(ASO)升高,血沉增快。診斷為風濕熱。 予以當歸拈痛湯加減:羌活 10 克,防風 10 克,升麻 6 克,葛根 10 克,白術 10 克,蒼術 12 克,當歸 15 克,人參 10 克,甘草 10 克,苦參 10 克,黃芩 12 克,知母 15 克,茵陳 15 克,豬苓 15 克,澤瀉 15 克,連翹 15 克,板藍根 15 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服藥 3 天后,患者體溫降至 37.5℃,咽痛減輕,關節(jié)疼痛緩解;繼續(xù)服用 7 劑,體溫恢復正常,關節(jié)疼痛消失,復查 ASO、血沉指標較前改善,后繼續(xù)調理鞏固,病情穩(wěn)定。 醫(yī)案四:當歸拈痛湯治療濕疹患者孫女士,35 歲,患濕疹 3 年,全身皮膚出現(xiàn)紅斑、丘疹、水皰,瘙癢劇烈,滲出較多,伴有口苦、咽干、大便黏滯不爽、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中醫(yī)辨證為濕熱內蘊,外受風邪。 給予當歸拈痛湯加減治療。藥用羌活 10 克,防風 10 克,升麻 6 克,葛根 10 克,白術 10 克,蒼術 15 克,當歸 15 克,人參 10 克,甘草 10 克,苦參 15 克,黃芩 15 克,知母 15 克,茵陳 15 克,豬苓 15 克,澤瀉 15 克,金銀花 15 克,連翹 15 克。 服用 2 周后,皮膚紅斑、丘疹、水皰明顯減少,瘙癢減輕,滲出停止,口苦、咽干等癥狀緩解,大便通暢,小便正常,舌苔轉為薄黃,脈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