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軟不是病,但軟起來,就容易要了人的命。 就像是《農夫與蛇》中的農夫,看到一條毒蛇凍僵在冰天雪地當中,就心軟了,主動救了這一條毒蛇。 可毒蛇對農夫的態(tài)度是什么?醒來后,非但沒有感恩農夫,還一口咬死了農夫。讓農夫好人沒好報。 不是所有的善良,都能夠換來好報。有些時候,做人越善良,越沒有底線,就越容易被人欺負、拿捏,沒有什么好果子吃。 特別是在這個年頭,人心太復雜。你的好,在別人的眼中,有可能就是原罪。 人生建議:再怎么老實、善良,對待這些人,也不能心慈手軟。 一、對待“傷害過你一次”的人,不能心軟。 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次之分。同樣的道理,別人對你的傷害,也只有零次和無數次之分。 別人要么不會欺負你,可如果欺負了你第一次,就肯定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如此下去,你就會成為被人拿捏的軟柿子。 就拿“親戚”這個群體來說,別人給你挖坑,套路你。有了第一次,就會有后邊的無數次。你越是在乎跟他們的感情,就越是倒霉。 就拿“同事”這個群體來說,別人讓你成為背鍋俠。有了第一次,就會有后邊的無數次。你越是在乎所謂的同事情分,就越是倒霉。 別人傷害了你一次,說明別人對你的態(tài)度,并不是善意的,而是惡意的。 試想,別人已經對你沒有好態(tài)度了,而你依舊心軟,豈不是“送羊入虎口”了嗎? 二、對待“見不得人好”的人,不能心軟。 人最大的劣根性,莫過于“見不得人好”。 看到別人過得好,就產生了“羨慕嫉妒恨”的心理,認為別人不是好人,簡直就是壞胚,恨不得別人早點倒霉。 而看到別人愈發(fā)倒霉,過得越來越差勁,就產生了“活該你那么苦”的心理。別人越痛苦,他們越快樂。 也就是說,沒有人希望別人過得好,只希望別人過得苦。別人越幸福,他們越羨慕嫉妒恨;別人越痛苦,他們越捂著嘴巴偷笑。 這種扭曲的人性,在今時今日,可謂是隨處可見。有可能,你身邊的親朋好友,就是這般“見不得人好”的人。 跟“見不得人好”的人打交道,盡量低調,同時敬而遠之,不要跟他們走得太近。否則,吃虧的只會是自己。 三、對待“無事獻殷勤”的人,不能心軟。 常言道:“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span> 大家平常就沒有聯系。突然有一天,對方聯系上你,還登門拜訪你,既有大包小包的禮物,還滿嘴奉承。 那你認為,對方真的是想聯系感情嗎?并不是聯系感情,而是有事求你幫忙。人,始終是“無利不起早”的生物。 看到別人拎著大包小包前來拜訪,你肯定會心軟。別人求你幫忙,比如說借錢,基本都不會拒絕,只會主動幫助對方。 這,就是別人的“套路”。試問,平時就沒有關系,等于陌生人一個,那你為什么要幫一個毫無關系的陌生人呢? 更何況,有些無事獻殷勤的人,往往不懷好意,利用別人的善意,去給別人挖坑,找別人當墊背。防人之心不可無。
四、對待“道德綁架”的人,不能心軟。 在人情社會,最常見的行為,莫過于“道德綁架”。 還是拿“借錢”來說,親朋好友找你借錢,你剛想拒絕,別人就打感情牌,難道我們多年的情分,還不如這些身外之物嗎? 等于是,你借錢,那你就是重情重義的人;你不借錢,那你就是貪念錢財,冷血無情的小人。迫于道德綁架的壓力,你也就借錢給別人了。 這種招式,在人情社會,可謂是“百試百靈”。別人要求你做什么,然后一頂“大帽子”扣在你的腦門上,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指責、控制你。 對于這些“道德綁架”的人,千萬不要著了他們的道,而應該“勇敢拒絕”。他們愛扣帽子,那是他們的事兒,我們想要拒絕,那就及時拒絕。 是否借錢,是否幫忙,是否做什么事兒,這都是自己的選擇,而跟別人無關。誰道德綁架,誰就是我們生命中的敵人。 文/舒山有鹿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