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說南京- 在今雞鳴寺背后,解放門之西至北極閣東側,有一段古城墻,人們習慣地稱之為“臺城”。 方飛 攝 圖源:方志南京 |“臺城”由來| 東漢時,以尚書輔佐皇帝,直接處理政務,三公之權漸輕?!逗鬂h書·仲長統(tǒng)傳》記載:“(光武帝)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東晉咸和五年(330),晉成帝在孫吳太初宮東北面的苑城基礎上營造了建康宮(也稱顯陽宮),由于當時的尚書臺(尚書辦公之處)設在宮城之內,由此宮城也被稱為“臺城”。東晉、南朝時,自晉成帝開始,歷代皇帝大多居住在這里。因此,這座皇帝辦公居住的宮城亦被稱為“臺城”。 ▲孫權畫像 臺城原址是三國時孫吳都城建業(yè)城內的苑城。晉咸和年間開始擴建,晉太元三年(378),謝安曾主持改建臺城。自東晉至南朝陳,臺城均為國家政治中心所在,其宮殿壯麗巍峨,殿閣崇偉,城內由多重城垣構成。直到陳朝滅亡,除后宮園囿內的建設,臺城的規(guī)模制度基本保持不變。 |地址考據(jù)| 據(jù)元至正《金陵新志》記載:“臺城,一曰苑城,本吳后苑城。晉成帝咸和中,新宮成,名建康宮,世所謂臺城,在今上元縣東北五里,周八里,……今胭脂井南至宣陽樓基二里,即古臺城之地?!翖顓歉闹撬鞆U”。 唐代,臺城尚有遺跡;五代十國時楊吳筑金陵城,臺城遺址被徹底毀掉。又《輿地志》載:“同泰寺與臺城隔路,今法寶寺及圓寂寺,即古同泰寺基,故法寶寺亦名臺城院。以此考之,法寶、圓寂寺之南,蓋古臺城也。”同泰寺為梁武帝造,在臺城之北,臺城北門,正對同泰寺之山門。這些材料說明,臺城應該在雞鳴寺之南。 ▲臺城古跡圖 (朱偰《金陵古跡圖考》) 1936年,歷史學家朱偰先生《金陵古跡圖考》中提出臺城的四界分別是:南至干河沿、北至雞鳴寺前、西至中山路西、東近成賢街。 ▲舊建康府城形勢圖 (朱偰《金陵古跡圖考》) 近年來臺城遺址相繼發(fā)現(xiàn),根據(jù)有關史料和發(fā)現(xiàn)的遺址考察,已考證出它的大體范圍:核心地區(qū)位于玄武區(qū)大行宮之北,南至原大行宮北口,北至花紅園即雙井巷一線,東限在東箭道附近,西限在網(wǎng)巾市至鄧府巷一線附近。如今南京圖書館保護著臺城中軸線截磚路和拐角磚包城墻,六朝博物館內保護著臺城原址夯土城墻、包磚墻,護城壕等遺址。 ▲臺城原址夯土城墻(六朝博物館) 雞鳴寺后的那段古城是何時筑成的?據(jù)《上江兩縣志》記載:“雞鳴后之城,乃是明擴都城時所造。”原來,這段城是明太祖朱元璋筑應天府城時所筑。明太祖原打算筑的城是自雞鳴寺后向西,經(jīng)鼓樓崗,接石頭城。后來,他為了將雞籠山、獅子山、馬鞍山、石頭山等山崗圍進城內,擴大了筑城范圍。洪武十九年(1386),新筑后湖城,改沿玄武湖南岸,經(jīng)獅子山,轉接石頭城。因此,雞鳴寺后已筑的這段250多米的城垣就廢棄了。 ▲臺城一隅 雞鳴寺后的六朝都城遺址為什么又被稱為臺城?有三種說法: 一是因雞籠山建過臺城千佛院,故疑后人很可能把寺院名與臺城名混同,誤以為寺院地址就是“臺城”; 二是志書的影響。明代至清代中期,南京史志均沒有將此處記載為臺城,但光緒間編的《江寧府志》,卻曾錯誤地將此處記載為臺城,雖然后面志書曾作過糾正,可惜“臺城”已流傳開來; 三是唐朝詩人韋莊《臺城》中廣為傳頌的“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韋莊生活在晚唐戰(zhàn)亂動蕩時期,他流亡江南,憑吊六朝古跡,他所看到的臺城,實際上是南齊建元二年(480)改筑的建康都城的一段殘垣,觸景生情,將動亂的政治局面與自己的懷才不遇情感,統(tǒng)統(tǒng)泄于筆端。韋莊因為是客游詩人,雖然了解梁武帝餓死臺城的史實,但對于臺城的具體位置卻沒去做深入的考證,誤把玄武湖十里堤的“柳”與“臺城”連在一起,認為此段廢城墻為“臺城”。后人以訛傳訛,錯將古臺城從雞籠山前搬到山后去了。 方飛 攝 圖源:方志南京 六朝臺城名揚天下,卻又無跡可尋。在本世紀初,通過考古發(fā)掘,南京文物部門在大行宮地區(qū)相繼發(fā)現(xiàn)了六朝時期的城墻、道路等遺址,科學實證了六朝建康城核心“臺城”的真正所在。臺城遺址就在今解放門向西延伸出的一段明城墻,而六朝臺城東北角的一段城墻遺址正位于六朝博物館之中。 南京大行宮六朝建康城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 |千年滄桑| 臺城在歷史上曾遭受過數(shù)次大的破壞,第一次是南梁大同十二年(546)侯景叛亂,在梁武帝侄子蕭正德的接應下,侯景的叛軍攻取建康都城,兵圍臺城。當叛軍攻進臺城,即燒殺搶掠,造成臺城的第一次大浩劫。 第二次大破壞是在三年后,梁軍收復臺城時,將帥縱兵劫掠,將宮中財物搶劫一空,故史書有“王師之酷甚于侯景”和“都下戶口百遺一二”的記載。第三次是南陳禎明三年(589)元月,隋平江南,隋軍攻入臺城滅亡陳朝,將建康的宮苑蕩平為耕地,原來綺麗宮室都化為廢墟。當然,這只是一種夸大的說法,臺城建筑雖然大多被拆除毀去,但并未全部“平蕩”。據(jù)《新唐書·張雄傳》記載,張雄派他的部下趙暉占據(jù)上元,暉展其才,欲治臺城為府??梢?,此時的臺城內尚有可以修葺為府的建筑。第四次是五代十國時,楊吳開始先后三次筑金陵府城,臺城“遂廢”;元朝時,已經(jīng)是“盡為軍營及居民蔬圃”。自此,臺城遺跡就此徹底湮沒地下。 千百年來,多有文人以臺城與南朝的興廢為題懷古詠史,唐代詩人劉禹錫感慨臺城的今昔變化,反思六朝興亡的教訓:“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汪遵嘆息梁武帝崇佛不惜靡費,無益國事:“立國從來為戰(zhàn)功,一朝何事卻談空。臺城兵匝無人敵,閑臥高僧滿梵宮。”韋莊的《臺城》,卻讓人在“六朝如夢”之外,看到新的生氣:“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張喬的《臺城》:“宮殿余基長草花,景陽宮樹噪村鴉。云屯雉堞依然在,空繞漁樵四五家。”讓我們看到晚唐時期的臺城景象。 1994年至1996年春,南京市政府修復了臺城段太平門至玄武門這段3.2公里的城墻。游人登上城墻,東可遙望鐘山蒼翠,北則遠眺玄武煙雨,南可近觀九華秀色,西則瀏覽北極風光,“有情最是臺城人,湖光山色收眼底?!?/p> 來源:方志南京,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