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可以有共情,可以有攀比,可以有審視,但是,唯獨沒有理解。
人的情感之所以可以共鳴,是因為情感是審美上的,而,審美又具有無限性,情感上的愛恨的程度雖然無法丈量,無法定量具體的尺度,但是,愛恨作為痛苦和愉悅程度上的一種情感,它們總是會有重疊的部分,也正是因為這樣,人類的情感才可以共鳴。
人類的攀比和審視本身就是不理解層面上的。人首先不了解自己才會盲目的和別人攀比。人作為意義上的動物,一個人在自身找不到意義時就會本能的通過攀比尋找人生意義。人世間的很多人通過攀比上的嫉妒與爭氣,一方面痛恨別人,另一方面激勵自己通過盲目的爭氣和別人進行攀比,從而把那種攀比上的輸贏結果當做自己盲目性上的人生意義。
審視別人是人類人性上的一部分,審視作為每個人社會性上的一種本能反映,它不但是一種自我警示上的警惕性,審視還是每個人潛意識當中的合作與競爭意識。
人總是通過審視別人來判斷別人,審視作為一個人盲目性上的探索和反思,審視在很多時候也同樣是盲目的。
人之所以無法被審視,就在于人是思考上的人與感性上的情感動物。人雖然可以通過相貌和言語行動反映出一個人的心理學上部分活動,但是,作為人,每個人的行為更多的是被潛意識左右,而,人的潛意識既無法被理解,也無法被審視。比如,一個人的直覺,一個人的天賦,每個人不同的心靈感受性上的東西,在它們還沒有形成理性與情感特征的時候,它們是無法通過審視而進行監(jiān)督和反思的。
人作為人,只能自己理解自己,而無法真正的理解任何人。在這個意義上,人在個體屬性上才可能是真正自由的。
事實上,人只能通過了解自己而了解別人。在任何時候,一個不了解自己的人是無法理解別人的。在人的意義上,自己就是別人,自己就是所有人。
人只有在人性上理解自己,人才能在覺悟上理解什么是慈悲,什么是智慧。
人只有思考自己,反思自己,人才能在覺悟的通透性上看清本質(zhì),理解概念和知識。
人只有在自身層面把自己理解成為各種各樣的知識,人才能閱讀自己,才能讀懂自己。
人只有讀懂自己,才能利用自己的本能,比如,人只有理解自己是熱愛美食、熱愛烹飪那個本能上的人時,人才會在烹飪方式上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飲食文化和養(yǎng)生理念。
人只有不斷的閱讀自己,讀懂自己,理解自己,人才能利用自己的動物性。比如,一個人只有在自我上理解愛的意義,才會在性沖動的原始欲望上自動的去承擔那種原始欲望上的享受性責任,才會在愛的意義上忠誠于自己的愛人與伴侶,而不至于像動物那樣處于本能上的低級趣味。
人理解自己,才能夠通過理性行為規(guī)范動機,規(guī)范行為,也只有這樣,人類才可以通過那種知識理解上的相同性理解別人的言語和行為。因為,人只有通過理性上知識理解相同性才能把可理解的東西建立在相同的范疇和種類范圍之內(nèi)。
也正是因為永遠也不會有人在真正意義理解別人,我們每個人在自身發(fā)現(xiàn)上,在自身理解的意義上才是真正自由的。所以,在更多時候,當我們責備別人不理解自己時,實際上是我們還不夠理解我們自己。
當我們開始真正的在自我認識,在自我理解的意義上覺醒時,你會發(fā)現(xiàn),你在本質(zhì)上根本就不需要別人的理解,而只是讓自己成為自己,你才是知識上的,才是慈悲的,才是人間大愛上的人。而,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越來越需要清靜,越來越低調(diào)謙卑,因為,你了解了人性,也就真正了解了自己,一個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只有徹底的看透自己的丑惡,看透自己的欲望,你才會不期望別人,才會不攀比任何人,才會在慈悲心上不再審視任何人。因為,覺醒就是彼岸,因為,回歸自我就是涅槃。 作者:羅立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