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鐵,位于宜興市東北部,東瀕太湖,因周朝設鐵官于此而得名, 周鐵鎮(zhèn),放飛風箏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利優(yōu)勢,民間制作和放飛風箏活動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特別是鷂笛、鷂燈風箏更是獨具特色,別有風韻。 太湖風箏是中國江南風箏流派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把傳統(tǒng)風箏制作技藝與太湖流域民俗文化相融合,深度挖掘開發(fā)“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周鐵鷂笛(燈)風箏制作技藝”,充分彰顯中國風箏二千多年的博大內涵與獨特魅力,也為了使全國各地的游客能夠更全面了解風箏文化,親身體驗風箏制作的樂趣,周鐵鎮(zhèn)選址周鐵歷史文化街區(qū),在原清代歷史建筑的基礎上,修建了太湖風箏博物館。 ![]()
![]() 太湖風箏博物館是太湖流域地區(qū)第一座以風箏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于2016年11月5日在宜興市周鐵鎮(zhèn)歷史文化街區(qū)開館。 館設“風箏傳統(tǒng)制作工藝、太湖風箏獲獎榮譽、太湖風箏精品、中國風箏精品、太湖風箏歷史文化”等展區(qū),以實物、圖片、文字、多媒體等形式對太湖風箏的發(fā)展歷史、代表作品、制作技藝等方面進行回顧與展示。 除各類展示區(qū)外,還設有風箏制作體驗區(qū),巧妙地將現(xiàn)代博物館功能融入到清代建筑的歷史記憶中去,最大限度地保護、傳承好周鐵2700多年的歷史文脈。 ![]()
![]()
![]()
![]() 周鐵鎮(zhèn)自古以來 ,放飛盛行制作和鷂子(風箏),并且喜歡在鷂繩上系鷂笛(鷂桶)和鷂燈(天燈),這也成為周鐵風箏的一大特色。 鷂笛是用周鐵當?shù)厣L的孵雞竹制成,此竹上下粗細和節(jié)間距離均稱,取材后陰干一年,經(jīng)手工精心創(chuàng)制、雕刻而成。按取材粗細可制成高、中、低音三種音的鷂笛,可以組放,也可單放。鷂飛笛鳴,傳聲二、三里,蔚為壯觀。 ![]()
![]()
![]()
![]()
![]()
![]() 周鐵風箏多次參加國內、國際賽事,獲得多種榮譽,制作技藝在交流中大幅提高,活動隊伍隨之不斷擴大。 周鐵風箏匠人把周鐵的歷史神話傳說的積極理念,巧妙地移植于風箏之上,可獨謂獨樹一幟。 周處是西晉時期義興陽菱(今江蘇宜興南)人,年輕時兇暴強悍,被同鄉(xiāng)視為一大禍害。當時義興水中有蛟龍,山里有白額虎,與周處并稱“三害”,且周處危害最大。有人勸他殺虎斬蛟,他先殺死老虎,又下河與蛟龍搏斗三天三夜。人們原以為他會與蛟龍同歸于盡而互相慶賀。在他殺死蛟龍后得知自己遭人厭惡,遂有悔改之意。人們就用“周處斬蛟”這一典故,來表示贊許勇于除害、敢于自新的行動。隨后,周處做了許多好事,造福鄉(xiāng)鄰。 ![]() 太湖風箏博物館極具地方特色的風箏作品,做工精細、創(chuàng)意出彩,非常耐看。例如,在傳統(tǒng)風箏中注入了宜興本土元素,如紫砂壺等。 ![]()
![]()
![]() 周鐵風箏風箏博物館藏品豐富,充分顯示本土風箏的精彩和與各地風箏界交流的廣泛深入,結果豐厚,情深意重。 |
|
來自: 泰山taishan > 《上海、南京、周鐵、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