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帖內容僅供醫(yī)師參考和學習,切勿自行診斷和治療。如您需要中醫(yī)診療請到正規(guī)醫(yī)療機構。 《辨證錄》,為清代名醫(yī)陳士鐸撰。約成書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以“辨病體之異同,證藥味之攻補”為特點,故稱為《辨證錄》。 便便閉結的九種情況,正為陳士鐸所列,并有對癥之方。 ![]() 01 補腎水 表現(xiàn):大便閉結,口干舌燥,咽喉腫痛,頭目昏暈,面紅煩躁。 此種情況,實為腎水干涸導致。 腎水為肺金之子,大腸與肺為表里。 所以推導起來,大腸便是腎的叔伯,也能沾腎水一點光。 肺金生腎水的前提條件,是得清氣,得濁氣不僅沒錢養(yǎng)兒子,還會反過來要兒子養(yǎng)。 所以若大腸得濁氣不通,也是需要腎水這個侄兒給點零花錢來潤養(yǎng)的。 兩位都要腎來養(yǎng),這便造成了腎水不足之情況,所以大腸不通,肺也不好,咽喉腫痛,口干舌燥之時,別只知道瀉大腸,而是要補充充足的腎水,供大腸所需。 對癥方:濡腸飲 熟地(二兩)、當歸(一兩)、肉蓯蓉(一兩,水洗淡水浸,一日換水五次)。 水煎,空腹服。一連數(shù)劑,無不通者。 此方用熟地補腎,用當歸生血潤腸,用蓯蓉性動以通便,補陰而非亡陰,于老人尤宜。 這是由于老人陰衰干燥,火有余而水不足,得此癥最多。而少年腎虛的情況,用此也有利哦!大腸一通,口干舌燥,咽喉腫痛,頭目昏暈等癥,斷了產生的根源,全部作鳥獸散啦! 02 補腎火 表現(xiàn):大便閉結,小腹作痛,胸中噯氣,畏寒畏冷,喜飲熱水。 此種情況,根源是腎火虛衰。 腎水屬陰,腎火屬陽,陰陽調合,人體才能良性運轉,大腸同樣如此。 大腸,傳導之官,有火則轉輸無礙,無火則幽陰之氣閉塞,但由于大腸屬金,金畏火,若火在大腸,則大腸有太熱之害;火在腎中,則大腸無大寒之憂 。 故此種大便閉結,依然是從側面出擊,補腎中之火,通大腸之結,解畏寒畏冷等。 對癥方:溫腸開閉湯 巴戟天(一兩)、白術(一兩)、熟地(一兩)、山茱萸(五錢)、附子(二錢)水煎服。 此方用巴戟補腎陽、熟地、山茱萸補腎陰,以使至陰之中,仍有至陽之氣,又用白術以利腰臍。因附子直通其腎,迅速達于膀胱,膀胱火氣熏蒸,雪消冰融,何至于固結不通呢! 03 瀉胃火 表現(xiàn):大便閉結,煩躁不寧,口渴舌裂,兩目赤突,汗出不止。 此種情況,根源是胃火沸騰。 中醫(yī)有腎為胃之關之說,這是指腎藏胃腑津液,進入胃中而滋養(yǎng)腑腑,所以胃火一發(fā),便易連帶燒干腎水。 腎水不足,大便則不通。 宜急救胃火,且必得滂沱大雨,傾盆而下,淋漓澆灌,才能熄胃火。 對癥方:竹葉石膏湯 石膏(一兩)、知母(三錢)、麥冬(一兩)、甘草(一錢、茯苓(二錢、 人參(五錢)、竹葉(一百片)、粘米(一撮)水煎服。 一劑火瀉,二濟便通后,改用清肅湯。 玄參(一兩、 麥冬(五錢)、白芥子(三錢)、竹葉(三十片)、 甘菊花(二錢)、生地(三錢)、陳皮(五分)、丹皮(二錢)。 水煎服。十劑大便永無閉結之苦。 竹葉石膏湯之石膏,辛散,而性又猛烈,頻繁多用,反易損耗真陰,真陰一耗,則前火雖消,后火又將燃起。 使火有余,而水不足,所以與其瀉火以損陰,還不如補水以制陽,故改用清肅湯,補水以息陽火之余焰。 04 清肝火 表現(xiàn):大便閉結,胸中飽悶,兩脅疼痛,嘔酸作吐,不思飲食。 此種情況,罪魁禍首是肝火。 心肝相連,肝火不動則已,動便易引心包之火沸騰,心為五臟之首,心肝之火沸騰,自然會連帶著大腸的的水液被燒干,以至大便閉結。 加之肝木克脾土,脾與大腸是一個運化系統(tǒng),若肝火旺,大腸同樣受影響。 故解決問題,得先瀉肝木之火,令肝氣自平,不克脾土,脾胃之津液,自能轉輸于大腸,而無阻滯之苦。 對癥方:散火湯 白芍(一兩)、當歸(一兩)、炒梔子(三錢)、柴胡(三分)、 大黃(一錢)、地榆(二錢)水煎服。一劑大便通,二劑肝火盡散,不再閉結也。 此方專入肝以瀉火,又能舒肝之郁,這是由于肝不郁則肝火必不旺。 肝火一散,各經(jīng)之火全都作鳥獸散,怎么會獨留大腸一經(jīng)的火呢。 并且方中原有地榆,專解大腸之火者呢。 05 補脾 表現(xiàn):大便閉結,口干唇裂,食不能消,腹痛難忍,按之益痛,小便短澀。 此種情況,是脾火太旺的緣故。 脾喜濕不喜燥,得火則燥,為啥卻為脾不喜呢?原來,啥事都講究度,火太旺,脾則成焦土。 當然脾土焦,僅靠脾一已之力也難達成,還有命門之火神助攻。 兩火來戰(zhàn),脾運化水谷的功能便大大減弱,不能運化到大腸。 大腸無津液來潤澤,便便怎么拉得出來呢。 治法須急救脾土之焦,又必先瀉命門之火,使脾土得養(yǎng),火勢降下來,津液自潤,何必從大腸治,這是走了錯路,多此一舉。 對癥方:救土通腸湯 玄參(二兩)、當歸(一兩)、 生地(一兩)、 知母(一錢)、 濃樸(三錢)、 升麻(五分)、 大麻子(三十粒)水煎服。二劑大便必通,減去大麻子與知母,再用四劑,脾火盡散,大便不再結矣。 此方玄參、生地補脾土之陰,又瀉命門、脾胃之火,當歸潤腸,知母、濃樸取其下行以解熱,升麻提脾土之氣,則陽升而陰自降,大麻子最潤大腸而引火下行,不使陰氣上升,正助升麻以提陽氣。 陽既升而陰又降,則津液無干澀之擔心,怎么會怕大腸之不通呢? 06 降心火 表現(xiàn):大便閉結,舌下無津,胸前出汗,手足冰冷,煩悶發(fā)躁。 此種情況,根源是心火旺。 通常來說,心與小腸為表里,沒有聽說心與大腸有妨礙。 但大腸雖不與心為表里,實與肺為表里,心火太盛則克肺,連帶克大腸,大腸自然也不能善其身。 治法宜急瀉火,但僅只瀉其火,心與大腸便如大旱之田野,必須以大雨淋之,則大旱之氣頓除,而河渠盡通。 對癥方:掃氛湯 黃連(三錢)、玄參(三兩) 、沙參(一兩)、 當歸(一兩)、 麥冬(一兩) 、丹皮(一兩)、 栝蔞(二錢)。 水煎服。一劑心火降,大便即通,不必二劑。 此方用黃連以直解其心中之熱。但僅用黃連,不用玄參,則黃連雖寒而性燥,火雖解而大腸之燥如故。 得玄參之潤,以助黃連,則浮游之火,不僅盡除,還可得潤澤以去燥。 這正如夏熱之時,忽得大雨,既去炎熱,又清涼爽快。 至于沙參生陰,當歸生血,麥冬涼肺,丹皮涼腎,是使其不來助心中之焰。加入栝蔞,使火存于心中,全部隨濡養(yǎng)潤澤之藥下降而消滅。 火滅水生,則大腸之炎熱的氛圍頓掃,自然得通,故以一劑而見功效。 07 抑肺火 表現(xiàn):大便閉塞不通,咳嗽不寧,口吐白沫,咽喉干燥,兩腳冰冷。 此種情況,根源是肺火太旺。 肺主皮毛,肺氣虛,風寒便會乘虛而入,正氣一看,趕緊舉槍來戰(zhàn),戰(zhàn)斗打得如火如荼,寒變?yōu)闊?,風這個壞風又呼拉拉助攻,肺內旺火一片。 肺為嬌臟,僅可微火熏蒸,不可猛火灼煉,一遇大火生,不僅津液燒盡,還會移熱于相表里的大腸,令大腸之津液也枯竭。 解決的辦法,宜輕治肺火,既免傷嬌肺之氣,又免肺胃相生,心肺相連的胃與心火來添亂,由此則肺火自散,陰液自生,大腸不必通而自通也。 對癥方:抑火湯 山豆根(二錢) 、黃芩(三錢)、 麥冬(一兩)、 天門冬(五錢)、 當歸(一兩)、 升麻(五分)水煎服。 二劑肺火清,又服二劑,大腸之閉開,冉服二劑全愈。 此方抑肺金之火,又不傷肺金之氣,肺金得養(yǎng),津液通而大腸潤矣。 08 助陽氣 表現(xiàn):大腸閉結不通,飲食無礙,并無火癥之見,亦無后重之機,有至一月不便者。 此種情況,是氣虛,以至不能推送津液的緣故。大腸無津,只是不能潤澤糟粕,而氣弱,就像汽車打不燃火,發(fā)動不起來。 陽氣就像汽車不能打燃的火。陽氣一衰,則陽不能通陰。 而陰與陽相隔,難以調和,以至水谷入于腸,各消各化,不能顧全大局,故留于中焦而不下。 治法不可滋陰以降,需當助陽以升。 對癥方:升陽降濁湯 人參(五錢) 、黃芪 (五錢) 、白術(五錢)、 當歸(五錢)、 柴胡(三分)、 荊芥(五分)、 麥冬(五錢)、 肉桂(一錢) 、附子(一分)。 水煎服。一劑大通。 此方是純粹的補陽分之藥,只有麥冬、當歸稍稍的益其陰,以令陽氣勝陰而偏旺,又得附子、肉桂直入于至陰之中,引柴胡、荊芥升提其陽氣。 陽氣一升,陰氣立降,怎么還能阻塞大便呢。 09 散蓄血 表現(xiàn):大便閉結不通,手按痛甚欲死,心中煩躁,坐臥不寧,似乎有火,但小便又清長。 此種情況,人以為有硬屎留于腸中,誰知是蓄血不散。 蓄血之癥,傷寒多見,現(xiàn)在這個人并不感風寒之邪為何也有蓄血之??? 這是不知人之氣血,無時不流通于經(jīng)絡之中,一有拂反抑制,氣即郁塞不通,血即停住不散,于是遏于皮膚而為癰,留于腸胃而成痛,搏結成塊,隔斷糟粕的運行,大腸因此而不通。 治法宜通大腸,佐以逐穢之藥,然而草木之藥,可通無形之結,不能通有形之結。血乃有形之物,必得有形相制之物如水蛭等,才能入其中而散其結。 對癥方:抵當湯 水蛭(三錢,剪碎如米粒大,炒黑)、 虻蟲(二錢,各為細末)、 桃仁(十四粒,研碎)。 大黃(五錢)水煎調服。 一劑而大便通,痛楚頓時消失。 大黃泄下,其勢最猛,得水蛭、虻蟲、桃仁破血之味相佐,其破堅逐穢之效更神。 此等閉結,不快速通利,必有發(fā)狂之變。但何以辨其為蓄血之病乎?全是看小便之利與不利。 蓄血之病,小便必利,以血不能入于膀胱之中,故膀胱之氣能行能化,不影響其解出來。 故見小便利而大便結者,用抵當湯才是無差錯的辦法。 以上便是名醫(yī)陳士鐸所列九種大便不通,您覺得概括全了嗎?一起來聊聊吧! 一個提醒:清代藥物劑量與現(xiàn)代換算,一兩約為31克,一錢約為3克,一分約為0.3克。 第二提醒: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jù)愛好者情況加減,建議找專業(yè)醫(yī)生指導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