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初五,迎財神的鞭炮齊鳴,商家基本都已經(jīng)開業(yè)。超市、市場人頭攢動,物質(zhì)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已經(jīng)感覺不到過年和平時有什么區(qū)別了,這讓我不禁想起小時候只能逛供銷社,趕大集的日子了。那么蛇年第一篇小作文就寫寫關于供銷社的記憶吧。 從哪里說起呢?吃喝拉撒是生活常態(tài),柴米油鹽是每家必備,那就想到哪里說哪里吧。 我家鄉(xiāng)小鎮(zhèn)的供銷社所在可是小鎮(zhèn)CBD位置。記憶中供銷社可是當時很氣派的建筑,所謂氣派就是“大”,而且分區(qū)銷售。估計應該有十幾間大瓦房的面積,怎么也得有個三四百平吧。成“L”型的格局,“L”最北邊一溜柜臺都是賣布的。那時候買成品衣服真沒有扯布做的多,一捆捆布料色彩斑斕,質(zhì)地不一,什么喬其紗、的確良、朱麗紋都能在裁縫手里變成一件件當時的流行款。沿著北向右邊拐就是賣成衣的柜臺,襯衣襯褲,襪子,鞋子都整齊碼放在柜臺里。我最喜歡的就是每年夏天來臨之際,柜臺里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涼鞋,小時候穿的大多數(shù)都是塑料質(zhì)地。好看卻不禁用,那時候的質(zhì)量完全不能滿足我們跑風的節(jié)奏,幾天就會崴斷鞋帶,可是每年夏天的指標只能是一雙鞋,所以就得修修補補。好像每個70.80后都補過涼鞋,把火鉗子在灶坑里用火燒熱了,滋啦一下補?。ㄅf塑料)燙化了,趁熱把斷裂處粘合在一起,就這么湊合著也能過完夏天。誰家大人技術好,就可以彌補得天衣無縫,那時候美觀是次要的,實用才是必要的。每年買的最多的應該是“舞蹈鞋”,白色的鞋面中間一根寬松緊帶,五塊錢一雙,經(jīng)濟實惠。冬天就應該是黑色燈芯絨帶烏眼的棉鞋。 其實我最愛逛的就是緊鄰著的文具區(qū),因為那里有我最喜歡的各種書。小時候最愿意做的事就是趴在透明的柜臺上,借著買本和筆的機會,讓售貨員拿出新來的小人書看看。兩三毛錢一本,可是我根本買不起,那就每次都讓售貨員拿出同一本,還怯生生的不敢看太久,看幾頁是不會被責罰的,那就多去過幾次一本也就看完了。有時候再去白嫖的時候,那本被別人買走了,總會悵然若失一陣子,一直惦記書里到底是什么結局。 本以為一篇小作文就能夠記敘自己的這段記憶,奈何每個回眸的鏡頭都會閃現(xiàn)不同的畫面,就那么汩汩的魚貫而出。記憶真的好像是一條河流,每個畫面都似一顆鑲嵌的明珠,雖然微小,卻都閃耀著童年記憶的光芒,那個不慌不忙的童年真的成了再也回不去的過往。 今天我也好像真的明白了朝花夕拾的含義所在,原來我們一生都在追求的東西其實一直都在…… |
|
來自: 雪峰讀書 > 《中國三農(nó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