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還沒有成為科幻的“時尚單品”前(嚴格來說那個時候還沒造出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個詞的時候)所有類似的概念都被稱為“機器人”(可能你在某些科幻劇集啦還看見過“生化人”,但這兩個是大差不差的概念)。提到機器人,就不得不提到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幻科普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和他的“機器人三大定律”了。 ![]() 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機器人三大定律是由阿西莫夫在他于1942年發(fā)表的短篇小說《轉(zhuǎn)圈圈》(《我,機器人》中的一個短篇)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并且成為他的很多小說,包含《基地》系列小說中機器人的行為準(zhǔn)則和故事發(fā)展的線索。機器人被設(shè)計為遵守這些準(zhǔn)則,違反準(zhǔn)則會導(dǎo)致機器人受到不可恢復(fù)的心理損壞。但是在某些場合,這樣的損壞是不可避免的。在兩個人互相造成傷害時,機器人不能任人受到傷害而無所作為,但是這會造成對另一個人的傷害,在一些小說中這造成了機器人的自毀。 ![]() A robot may not injure a human being, or, through inaction, allow a human being to come to harm. 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個體,或者目睹人類個體將遭受危險而袖手不管。 A robot must obey the orders given it by human beings except where such orders would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Law. 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給予它的命令,當(dāng)該命令與第一定律沖突時例外。 A robot must protect its own existence as long as such protection does not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or Second Law. 第三定律:機器人在不違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況下要盡可能保護自己的生存。 阿西莫夫在小說中提出了三定律的很多變體。這些對機器人行為準(zhǔn)則的修改成為他的很多故事的主線。在Little Lost Robot(《消失無蹤》,《我,機器人》中的一個短篇)中為了避免機器人無謂地阻止人類進行低危險性工作,第一定律中的后半部分被去掉了,但是也產(chǎn)生了一些其他的問題。在Robot Dreams(《機器人之夢》,同名小說中的一個短篇)中,一個機器人做了個關(guān)于取消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夢,導(dǎo)致了他的毀滅。在機器人與帝國中,一些機器人的系統(tǒng)中“人類的定義”被修改(說話沒有該星球的口音就不是人類),而攻擊人類。在科幻電影Bicentennial Man(《雙百人》,原為短篇小說,后改編為中篇小說《正子人》)中,一個機器人為了成為人,將自己的機械部分逐步替換成組織,并且在最后用自己的貢獻和犧牲換來了人類的認同和保護機器人的法律的產(chǎn)生。 ![]() 在《機器人與帝國》中,“機器人系列”前三部的主人公伊利亞·貝萊在臨終前對機器人R·丹尼爾說道:“個別人的死亡是無所謂的。一個人生路,留下的工作后人會繼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沒有死。只要人類存在一天,人類的事業(yè)就不會結(jié)束。每一個人的工作,結(jié)合成人類整體的一部分,因此,就成了整體的一部分。整體存在,他的那一部分也就存在。全人類的生命——過去的、現(xiàn)代的和將來的——匯成了永不停息的生命的長河,并將變得越來越壯麗。一個人的生命,只是這生命長河中的一滴水?!?/span> 在丹尼爾與貝萊的感情的驅(qū)動和具有心靈感應(yīng)能力的機器人好友吉斯卡停擺后傳遞給丹尼爾的認識與感悟中催生了機器人第零定律,也是機器人的最高法則:機器人必須保護人類的整體利益不受傷害。在這些的影響下,機器人丹尼爾獨自一人多次改名換姓,穿梭在星際間守護人類文明(詳細情節(jié)請閱讀《銀河帝國》系列小說)。 ![]() 丹尼爾和貝萊 ![]() 美劇《基地》丹莫刺爾(丹尼爾) 阿西莫夫之后,人們不斷提出對機器人三原則的補充、修正,但最后呈現(xiàn)的與阿西莫夫的設(shè)想大差不差或者嚴苛到拙劣了,在此不在贅述。 ![]() 羅杰·克拉克機器人定律 |
|
來自: 黃易林 > 《政經(jīng)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