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不可否認在陌生人之間,對方對你產生戒心是肯定存在的,但很多時候,對方對你產生戒心,且一直不放下戒心的誘因,可能來自于你的言行表現,比方說,你作為某某單位的銷售人員,始終以防御的姿態(tài)對待客戶,直接就會影響客戶的整體感覺,從而激發(fā)或提高客戶的戒心,這種條件下要談成生意是比較困難的。 因此,老板或領導在選擇銷售人員時,一般會選擇舉止相對隨意,其情緒比較放松的人員作為首選,至于話癆,或總是說的太多而聽別人講的太少的人員,反而也不是首選,當然,在社交方面情緒緊張,時常處于防御狀態(tài)的人員,更是不適合的對象,干這種職業(yè),決定了你首先必須給客戶以敞開之心的感覺,真是應征了那句話,想要別人如何對你,你首先就該對別人,當然,還是那句話,即便你以友善的方式對待別人,但也未必人人都會對友善,畢竟任何事情都有個概率的問題。 那么,如何拔掉他人戒心或防御之心,是非常重要的人際交往之術,也是值得研究的職場必修之道。 一是戒心這種心理是隱藏于靈魂深處的想法,也就是說,能看出來是你的本事,但你若直白講出來,這就犯了大忌,就如對方赤裸裸的站在你的面前,被你看了個透徹,為避免這種尷尬,對方只有進一步強化其戒心程度,你看不出來,對方才有安全感。 比方說,與人第一次見面,很可能對方有戒心,對你存在各種疑問,因此,你想獲得對方的好感,或對你的正面評價,你應該首先給對方一個積極評價的信號,比方說:某總,早就聽說你了,你可是某某行業(yè)、某某領域的大人物,又比方說,你與某某明星有幾分相似,這氣質一般人可比不了,等等,為避免冷場,為贏得對方好評、好印象,各位職場同志如遇類似場景,不妨一試,會有出乎意料的收獲。 二是因為人性中的戒心,導致人際交往方面,對方會先入為主的認為,彼此之間是兩個世界的人,不是一個圈子、不是一個團隊、不是一個階層的人,所以,要么不與你溝通、要么很難進行溝通。有基于此,化解戒心,破局人性中的障礙點,尋找彼此共同之處就顯得很有必要。 比方說,對方是是哪里人,和你是不是同一個地方的,對方在哪里學習過,是不是同一個學校的校友,對方在哪里工作過,是不是有共同的職場經歷或話題,當對方透露出這方面的信息,你順勢提出,你也是也是那里人,你在某某學校學習過,或者,你也曾經到過那些地方,所謂共同之處,主要在于使對方找到其熟悉的事物,人只有在熟悉的事物面前,才會逐漸放下戒心,對于很多職場同志來講,要到外地求學、去外地工作、旅游,或者出差辦事,如果從人、事、地等主要元素方面都沒有熟悉之處存在,一定會非常警惕,精神也會高度集中或緊張,以備于出現突發(fā)情況,可以獲得更優(yōu)等的逃跑機會。 當你與對方實在找不出有什么共同之處是,那就只找對方熟悉的人或事即可,如對方的親人、家人,等,只要你由此引出話題,就能引起對方的注意或反應,一般的,對一個陌生人沒有任何反應的人,但對其親人或家人,一定是有反應的,哪怕是再謹慎不好溝通的人,也會有所反應的。 在某些交際場合,你要搭訕某人物,但對方是有戒心,前文我已經講到過,所有的陌生人之間的交際都是有戒心的,因此,在沒有任何過往交集的前提,你以對方的家人入手打開話題,表示,其家里小孩讀幾年級了,在哪里上學啊,通過對方熟悉的人或事作為談論的主題,對方自然就愿意與你交流了,人關注的更多的是自己,以及自己熟悉在意的東西。 除一些熟悉的人和物之外,當你與某同志交流時,語言上的熟悉與否有時也很重要,如果說,在某些可能的會對對方不利的環(huán)境下,盡量不要使用你或叫對方的名字,比方說,在學習階段,很多職場同志都會有這種經歷,一些學習不太好的同學,可能最怕老師提問,叫他的名字,因此,緊張或戒心就會比較大,而當一些對其有利的環(huán)境下,則希望你稱呼對方的名字或你,某某同志,感謝你,當你以這樣的方式與對方頻繁交流,你講得越多,對方的戒心消除的越快,所以,用對方熟悉的語言,或對方喜歡的語言,是拔掉人性戒心的有利殺器。 三是要搞定對方,首先得打破對方的戒心,你就成功了百分之五十,如何打破?給對方營造一個相對舒適或輕松的交流環(huán)境是第一位的,我們知道,很多講職場、講人際的人物,都或多或少會提到信息收集與掌握的重要性,而信息收集掌握怎么來的,傾聽,多聽對方所講。 在傾聽的過程中,是要有所表示、有所反應的聽,而不是一味的沉默而聽,比方說,你可以點頭、你可以身體走近、椅子前移,表示你很感興趣,你一直在關注對方,同時在語言要有所附和,如,你講得很有道理;原來是這么回事;聽你這么一講,藏在心里的很多問題似乎都已經有了答案了。 而對于一些不容易開口的人,要知道鬼谷子講到,口乃心之門戶,人不開口,就近不了對方思想的真實世界,當從對方已經無計可施之時,不妨從自己身上做文章,做一些能影起對方好奇心的動作或事情,以獲得對方的主動搭訕,那么,對方的心之門戶會就此打開,戒心也就會大大減弱,然后才會有其他方面的交流可能。 四是職場人人都喜歡講道理,但人人都不想聽別人講道理,別人講得越多、講得越對,越可能不被人接受,職場所相信的只有自己,或相信已經相信過的人,歷史上,很多臣僚向皇帝進言,皇帝也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皇帝的心理關過不了,接受不了臣屬的勸諫,皇帝成不了明君,臣屬卻成了冤死鬼。 當今職場依然如此,只不過,下屬通常不會再冒生命危險或承受領導暴虐的私刑之害,僅此而已,唐太宗算是古代歷史上最會處理與下屬關系的明君了,也非常積極的接受或鼓勵下屬諫言,但結果如何,不僅在生前想滅了魏征,死后也真的還是將魏征鞭尸挖墳,報了魏征犯上之仇,需要時,忍了魏征那么多年,受了那么多的氣,終于還是最后一并給算了總賬,從這方面講,明君似乎比庸君弱主更可怕,至少昏君不會將你利用完了再廢了你,昏君更多的是不利用你,或在最初就廢了你,免去你白忙活。 所以,先講情、先從情開始,也就是對方的情緒、對方的心理狀態(tài)開始,由情入理,考慮到對方的情緒以及心理狀態(tài)之后,再依據形勢將其中的道理輸入到對方的意思里,以達到搞定對方的目的。 有兩種辦法可以用:其一,以比較小的事情,對方輕易就能做到的事情入手,比方說,你與某某領導談論某個大項目之前,先讓此領導做個舉手之勞的事情,在買之前,先讓你試用、先讓你進行體驗感受,切合對方的感覺,一旦對方對此有感覺、有興趣之后,生意便有了成功的可能; 其二,講任何的危害,你講得可能都對,但對方就是不戒煙、不戒酒,道理正確,但卻不能深入人心,不能深入人心的道理,就很難使人自動自發(fā)的改變或行動,借助別人的話來傳達這種道理則效果將有很大的不同,這個你所借助的對方,可以某領域的專家或權威人士,也可以是對方一直很聽他話的這么一個人,雖說不能百分百搞定對方,但成功的概率卻會翻倍的增加。 職場中,遇到比較排斥你的人,遇到很有戒心的人,你的任何會使對方提出否定答案或態(tài)度,都會使對方保持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而這種狀態(tài)的存在,又會進一步促使對方對你高度戒備,從而不愿接受你的看法,反之,如果你所要提出的言論,總會使對方提出肯定答案或態(tài)度,對方就會輕松的去接受。 鄙人在早些年,有部影視作品里就有這樣場景的描述,孫中山先生提出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政策,會上表示,共產黨人以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但不少國民黨元老或保守派表示,共產黨人只有退黨了,才能加入國民黨,為此毛主席正采取了使這些頑固份子只能回答是的連續(xù)提問。 不想這些自以為是、自認為勝券在握的頑固份子卻被掉入坑里了,在所有是的回答之后,既然都表示了肯定認同,便與此前所提出的反對共產黨人以個人身份加入國名黨,只能退黨之后加入國名黨的結論相矛盾,只能接受毛主席的說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