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一切,都會貫穿子女的一生。 原生家庭,就是跟父母住在一起的家庭。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所思所想,甚至命運(yùn)前途,都會影響到子女的人生。 比如原生家庭的教育。父母不懂教育,永遠(yuǎn)都打罵孩子,也不讓孩子去讀書,小學(xué)就輟學(xué)出來干活,子女的人生不就被毀了嗎? 父母的命運(yùn)抉擇,跟子女的人生,都是“綁定”在一起的。這兩代人,只要還有血脈關(guān)系,還在同一屋檐下,就會相互影響。 有遠(yuǎn)見的父母,會為子女謀劃長遠(yuǎn),助力子女的命運(yùn)發(fā)展。而糊涂的父母,會透支子女的福氣,讓子女命苦福薄。 父母的這幾個舉動,正在透支子孫后代的福氣。 一、不懂教育,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對于一個集體來說,教育是發(fā)展的基礎(chǔ)。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教育是興旺與否的前提條件。 一個人,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養(yǎng)成了獨(dú)立的人格和三觀理念,那他基本可以自力更生,靠自己闖出一片天地。 反之,一個人,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人格有缺陷,三觀有問題,也沒有一丁點(diǎn)文化,那他在今時今日,絕對就是社會的最底層。 一談到“文化”,相信很多人都會鼓吹“讀書無用論”。讀書,真的就沒用嗎?只能說,讀書,依舊是底層家庭跨越階層的唯一選擇。 家庭沒有資源,也沒有背景,更沒有靠山,那你不去讀書,還能有什么選擇呢?要是父母連讀書都不重視,那子女的命運(yùn),就顯而易見了——淪為底層。 對于原生家庭來說,最重要的,還是教育。什么樣的教育最為良好呢?就一句話,跟得上時代發(fā)展節(jié)奏的教育,最為良好。 二、過分溺愛孩子,讓孩子困死在溫室當(dāng)中。 城市的家長,由于賺了一點(diǎn)錢,有所選擇了,所以他們就會溺愛孩子,讓孩子成為家里邊的小王子、小公主,不讓孩子遭受磨礪。 將子女捧在手心里邊,從表面上看,確實是一件好事。畢竟,孩子活得安穩(wěn)無憂,也沒有遭受任何的挫折,日子好過得很。 但是,父母能呵護(hù)子女一輩子嗎?說得難聽一點(diǎn),遲早有一天,父母是要離開的,子女也要一個人面對狂風(fēng)暴雨。 從小到大,都在溫室里邊生活的孩子,基本都是內(nèi)心脆弱的。有可能,到了社會打拼,稍微被毒打了一番,他們就受不了了。 永遠(yuǎn)都是“玉不琢,不成器”。一塊玉石,再怎么有潛力,要是不經(jīng)受打磨,依舊無法成為精美的玉器。 賺過錢的孩子,跟沒有賺過錢的孩子,差距特別大。最大的差距在于,后者的心性,不如前者的心性。 三、父母一代過分聰明,子女一代會遭殃。 俗話說:“十分聰明用七分,還有三分留兒孫。若是十分都用盡,兒孫后代不如人?!?/span> 家族有十分的聰明,父母一代用七分聰明就行了。還有三分聰明,不妨留下來給子孫后代。如果父母把十分的聰明都用盡了,那子孫后代就倒霉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晉朝的司馬家。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三代人,太過于陰險、狡詐、聰明了,給司馬家埋下了禍根。 到了第四代人的司馬衷,就是那個“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竟然是一個天生的弱智。這就是“富不過三代”的自然規(guī)律。 到了司馬衷這代人,司馬家走了下坡路,連西晉王朝都滅亡了??梢?,長輩們透支了子女后代的德行、聰明、福氣、信用,并不是好事。 凡事,理應(yīng)“適度”。聰明,適度就好;賺錢,適度就好;透支,適度就好。啥都適度,才有可能細(xì)水長流,長長久久。
四、父母將落后的認(rèn)知,傳遞給了子女。 有一個《放羊娃》的故事。 記者采訪放羊娃,問他的夢想是什么。而放羊娃回答,娶媳婦,生個大胖小子,繼續(xù)放羊。兒子也娶個媳婦,生個大胖小子,繼續(xù)放羊...... 這就是絕大多數(shù)底層家庭“代代貧窮”的根源。因為他們認(rèn)識不到,將落后的認(rèn)知傳承下去,只會造成“代代貧窮”的局面。 比如說,父母一代是大山里邊的農(nóng)村人。要是父母觀念落后,不讓子女去讀書,那子女如何走出大山呢?也許一輩子都走不出大山。 走不出大山的孩子,始終是可悲的,他們不知道世界的廣闊,不知道生命的美好,只是像生育機(jī)器一樣,在農(nóng)村繼續(xù)“繁衍貧窮”。直到斷根絕后的那一天。 一個人的認(rèn)知,對得起他的苦難。一個家庭的認(rèn)知,對得起一家老小的苦難??嚯y,都是落后的認(rèn)知造成的。 文/舒山有鹿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