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針灸不傳之秘——百癥賦原文及白話解

 歲寒松柏520 2025-01-17 發(fā)布于貴州

  


針灸需要學習多久啊



     《百癥賦》為明嘉靖年間針灸名家高武著,最早載于《針灸聚英》,全文一千余字,列舉了96個病證的主治穴位,其中頭面五官28癥,咽喉頸項6癥,婦科7癥,兒科1癥,諸風傷寒5癥,其他43癥。治療上述各癥,共用156個穴,大多偏重于特定穴,如五輸穴、俞、募、郄、絡穴等,列舉了多種配穴方法,可以舉一反三,進一步去了解處方配穴的基本規(guī)律。

    《百癥賦》辨證取穴精當,是中醫(yī)針灸學習者必備歌賦之一。本賦流傳較廣,深受針灸臨床工作者和針灸愛好者的歡迎。


【原文】百癥俞穴(1),再三用心。

【譯文】疾病是千變?nèi)f化的,每一個穴位,也都有它不同的主治作用,要通過腧穴去診斷、治療全身的病癥,怎樣去掌握運用,如何對癥選穴,是一個比較繁復而細致的問題,必須從多方面細心地結合研究,才能運用適當,獲得一定的療效。


【原文】囟會連于玉枕,頭風(2)療以金針。

【譯文】病程較久,時發(fā)時愈,起伏不一的慢性頭疼,取用囟會及玉枕穴,可以旺盛血行,制止疼痛。


【原文】懸顱、頷厭之中,偏頭痛止;強間、豐隆之際,頭痛難禁。

【譯文】取足少陽膽經(jīng)的懸顱、頷厭,可治療偏頭痛;由于痰火上擾而起的痰厥頭痛,豐隆、強間二穴上下呼應,可獲止痛之效。


注釋如下:

(1)俞穴:《素問·氣穴論》熱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按:流通處日俞、孔隙日穴、一指性質(zhì)、一指部位,古書多析為兩事,后人則合為一名.

(2)頭風:頭痛之作止不常,有觸即發(fā)者。此證由痰涎風火,郁遏經(jīng)絡。氣血壅滯所致,甚則幕昏緊小,二便秘澀。.


【原文】原夫面腫虛浮(1)、須仗水溝、前頂;耳聾氣閉(2),全憑聽會、翳風、

【譯文】顏面及眼瞼浮腫,應選用水溝(即人中)、前頂以利水、行濕、消腫;兩耳失聰,或耳內(nèi)閉塞、重聽,應針刺聽會、翳風二穴。


【原文】面上蟲行(3)有驗,迎香可取;耳中蟬噪(4)有聲,聽會進攻。

【譯文】血分有熱而發(fā)癢,如同皮膚內(nèi)有蟲在行走一樣,取迎香穴以涼血止癢;耳鳴如蟬,應取用足少陽膽經(jīng)的聽會穴。


注釋如下:

(1)面腫虛?。淮酥割^面浮腫之癥,多因脾腎氣虛,肺氣失于肅降,通調(diào)水道的功能障礙,以致水氣不行而致。

(2)耳為腎之竅,足少陰經(jīng)之所主,然心亦竅于耳,在十二經(jīng)脈中除足少陽、手厥陰外,其余十經(jīng)脈絡皆入于耳中。人體精明之氣,多走此竅,而聽覺生矣,然茍一經(jīng)一絡有虛實失調(diào),亦足以亂此竅之精明,或鳴或癢,以至于聾聵。

(3)面上蟲行:是形容臉上癢麻有如蟲子爬行的感覺。

(4)耳中蟬噪:蟬是蟲名,又名知了。耳中蟬噪是形容耳鳴有如群蟲齊噪。


【原文】目眩兮,支正、飛揚;目黃兮、陽綱、膽俞。

【譯文】血熱上攻的目眩頭暈,可針刺支正、飛揚二穴以引火下行;黃疸初起見到目黃癥,應取陽綱、膽俞二穴疏通膽道,清熱化濕而祛黃。


【原文】攀睛(1)攻少沖、肝俞之所,淚出刺臨泣。頭維之處。

【譯文】胬肉攀睛,應取少澤及肝俞以和肝、清熱、調(diào)血、明目;迎風流淚及目淚自出,取用頭臨泣及頭維二穴相配,可疏風清熱,祛寒止淚。


【原文】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目覺惶惶,急取養(yǎng)老、天柱。

【譯文】視物不明,看東西有如煙塵密布,模糊不清的現(xiàn)象,應針刺攢竹、三問以消除外翳,恢復視覺;兩目昏暗,視物不清,應取養(yǎng)老、天柱二穴,能益陰明日。


【原文】觀其雀目(2)肝氣㈠,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之。

【譯文】夜晚視物不清,即夜盲癥,主要是肝血虛造成的,取睛明、行間二穴上下相配,就是以補虛瀉熱為主的療法,并應根據(jù)病因,正確地施行補瀉手法;外感寒邪侵襲肌表,出現(xiàn)頭項強痛而惡寒等,針刺溫溜、期門穴。


【原文】廉泉、中衛(wèi),舌下腫疼堪??;天府、合谷,鼻中牛血宜追。

【譯文】心經(jīng)火盛血壅而致舌下腫疼,廉泉和中沖穴配合虛用,可瀉熱消腫;鼻出血,應取天府、合谷二穴表里配合,自可獲得瀉熱止血的效果。


【原文】耳門、絲竹空,住牙疼于頃刻;頰車、地倉穴,正口渦于片時。

【譯文】耳門與絲竹空相配,能清除局部的郁火,使牙疼立刻止住;頰車與地倉,是主治各種原因引起的口眼斜的特效穴。


注釋如下:

(1)攀睛:此證由于陽蹺受邪所致,內(nèi)眥即生赤脈縷縷,根生瘀肉,瘀肉生黃赤脂,脂橫侵黑睛,漸蝕神水銳眥亦然。

(2)雀目:雀目障即雀目,兩目至日暮即無所見也。此證由肝熱腎虛所致,乃陰微陽盛之候。故兩非藉日光,不能見物。


【原文】喉痛兮、液門、魚際取療,轉筋㈠兮,金門、丘墟來醫(yī)。

【譯文】咽喉紅腫疼痛,應取液門、魚際治療;腓腸肌強直性痙攣,取金門、丘墟二穴相配,具有舒筋活絡止痛的功效。


【原文】陽谷、俠溪、頷腫口噤并治;少商、曲澤、血虛口渴同施。

【譯文】下頜部腫脹,以致不能張口,說話困難,陽谷、俠溪二穴相配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血虛生熱,化燥灼陰而致口渴等癥,取少商、曲澤二穴,可清熱養(yǎng)津而解口渴。


【原文】通天去鼻內(nèi)無聞之苦,復溜祛舌干口燥之悲。

【譯文】各種原因導致的嗅覺減退,不聞香臭的癥狀,針刺通天穴,能迅速地宣通鼻竅,恢復嗅覺;由腎陰虧虛而出現(xiàn)的舌干口燥的疾病,取用復溜穴能滋陰降火,生津止渴。


【原文】痖門、關衛(wèi),舌緩不語而要緊;天鼎、間使.失音囁嚅(2)而休遲。

【譯文】三焦壅熱,上沖舌本,舌不能運動,語言難出,取用關沖與啞門二穴,可標本兼顧而病能漸愈;突然不能發(fā)聲,言語困難,取天鼎、間使可以治療。


【原文】太沖瀉唇渦以速愈,承漿瀉牙疼而即移。

【譯文】中風口眼斜,針刺太沖穴可息風降逆;承漿是止牙疼的要穴。


【原文】項強多惡風,束骨相連于天柱;熱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經(jīng)渠。

【譯文】頭項強痛、怕風的病,應取束骨、天柱以通陽疏衛(wèi);熱病但無汗,應取大都、經(jīng)渠二穴上下相配治療。


注釋如下:

(1)轉筋:筋脈跳動牽制也?!鹅`摳·陰陽二十五人篇》血氣皆少,則善轉筋。《本輸篇》轉筋者,立而取之?!端臅r氣篇》轉筋于陽、治其陽,于陰治其陰,皆卒刺之。

(2)囁嚅:形容語言不爽,似說又停的樣子。


【原文】且如兩臂頑麻,少海就傍于三里;半身不遂,陽陵遠達于曲池。

【譯文】兩臂頑鈍麻小,不能動彈,或不知痛癢,取手三里和少海穴陰陽相配,可調(diào)經(jīng)活絡。陽陵泉與曲池二穴上下相配,是主治半身不遂的要穴。


【原文】建里、內(nèi)關、掃盡胸中之苦悶;聽宮、脾俞、祛殘心下之悲凄。

【譯文】胸膈間氣塞滿悶,取建里及內(nèi)關穴,可健運、和中、調(diào)氣、攻積;心氣虛導致的多愁善悲的現(xiàn)象,取用聽宮與脾俞二穴,可收養(yǎng)血寧心安神之效。


【原文】久知脅肋疼痛,氣戶、華蓋有靈;腹內(nèi)腸鳴,下皖、陷谷能平。

【譯文】脅肋疼痛,可取氣戶、華蓋以宣肺行氣而緩解疼痛;脾胃失調(diào),腹內(nèi)腸鳴等癥,下脘與陷谷相配可以治療。


【原文】胸脅支滿何療、章門、不容細尋㈡。膈疼飲蓄難禁,膻中,巨厥便針。

【譯文】胸脅滿悶,肋間撐支不舒,取章門與不容二穴相配可疏肝止痛;胸膈有水停滯而發(fā)作疼痛的癥狀,可針刺膻中、巨闕穴,使療效能夠直達病灶,緩解疼痛。


【原文】胸滿更加噎塞(1),中府、意舍所行;胸膈停留瘀血、腎俞、巨髎宜征。

【譯文】脾虛氣逆而導致胸膈脹滿,飲食不能順利通下的癥狀,可取中府、意舍二穴,作標本兼治的療法;瘀血阻滯上焦,胸滿煩躁,漱水不欲咽等,用腎俞與巨髎相配可化瘀利氣止血。


【原文】胸滿項強,神藏、璇璣已試;背連腰痛,白環(huán)、委中曾經(jīng)。

【譯文】胸脅滿悶、頸項強直,取神藏、璇璣二穴相配,癥狀可以緩解;后背連腰痛,可取白環(huán)俞、委中配合起來治療,是最為適宜的。


【原文】脊強兮水道、筋縮、目瞬㈡兮顴髎㈢、大迎。

【譯文】脊柱強直,針刺水道、筋縮,可以恢復正常的活動;眼睛動取顴髎、大迎,是常用的有效穴。


【原文】紙病(3)顱息而不愈,臍風(4)須然谷而易醒。

【譯文】顱息是治痓病的要穴;臍風取用然谷穴可散風、調(diào)氣、清熱、開竅。


【原文】委陽、天池、腋腫針而速散;后溪、環(huán)跳,腿疼刺而即輕。

【譯文】出現(xiàn)腋窩部腫脹的病變,取用委陽、天池,上下呼應,能消腫止痛;后溪和環(huán)跳穴,是治療腿疼的特效穴。


【原文】夢厭不寧,厲兌相諧于隱白;發(fā)狂奔走,上脘同走于神門。

【譯文】做惡夢,不時驚覺,神思恍惚,夜臥不安,取厲兌和隱白相配可清火消痰,安神寧志;狂躁暴戾,躁擾不安,應選上脘和神門穴以清熱寧心。


【原文】驚悸怔忡(6),取陽交、解溪勿誤;反張悲哭、仗天沖、大橫須精。

【譯文】驚恐不安與心跳的現(xiàn)象,陽交、解溪二穴能夠治療;反張悲哭這種類似驚風的兒科疾患,取天沖、大橫,可獲得一定效果,但必須精細地辨證論治,慎重操作。


【原文】癲疾必身柱、本神之令,發(fā)熱仗少沖、曲池之津。

【譯文】發(fā)作時神志昏迷,肌肉抽搐的癲癇病,取身柱、本神二穴可平肝、化痰、清火;對于各種發(fā)熱的癥狀,少沖、曲池二穴都有清熱作用。


【原文】歲熱時行(7)。陶道復求肺俞理;風癇常發(fā),神道須還心俞寧。

【譯文】流行性的溫熱病,應取陶道、肺俞二穴,標本兼治;風癇病頻繁發(fā)作,神道、心俞相配可清心瀉熱而開竅。


【原文】濕寒(8)濕熱(9)下髎定㈣,厥寒厥熱(10)涌泉清。

【譯文】濕病兼寒或兼熱,下髎都是一個主治要穴;陰陽失調(diào),氣向上逆的熱厥或寒厥,取用涌泉可拯腎氣之衰微。


【原文】寒慄⑴惡寒,二間疏通陰郗暗;煩心(12)嘔吐、幽門開徹玉堂明。

【譯文】惡寒寒戰(zhàn),取二間及陰郄二穴相配治療;心煩嘔吐,幽門與玉堂二穴尤有良效。


【原文】行間、涌泉,主消渴之腎竭(13)陰陵、水分,去水腫之臍盈㈤。

【譯文】消渴病腎陰虧耗的,應取涌泉與行間二穴相配,可清熱養(yǎng)津;陰陵泉、水分二穴,對水濕內(nèi)停造成的腹部皮膚緊張、臍窩消失甚至突出的現(xiàn)象,確有特殊功效。


【原文】癆瘵傳尸(14),趨魄戶,膏盲之路;中邪霍亂、尋陰谷,三里之程。

【譯文】能普遍傳染的肺結核病,取魄戶、膏肓可恢復強壯;突然發(fā)生腹部絞痛,上吐下瀉的霍亂病,陰谷、足三里二穴可以緩解癥狀。


【原文】治疸消黃,諸后溪、勞宮而看;倦言嗜臥,往通里、大鐘而明。

【譯文】治療黃疸病,應取后溪、勞官二穴;少氣懶言,倦怠嗜臥,取通里與大鐘相配,癥狀可逐漸消除。


【原文】咳嗽連聲,肺俞須迎天突穴;小便赤澀,兌端獨瀉太陽經(jīng)。

【譯文】咳嗽不斷,應取肺俞及天突穴,前后配穴,可養(yǎng)肺調(diào)氣止咳;小便量少,色黃赤,取用兌端及手太陽經(jīng)的小海穴,自可清熱利尿。


【原文】刺長強于承山,善主腸風新下血(15);針三陰于氣海,專司白濁久遺精。

【譯文】長強與承山相配,是主治腸風下血及一切肛門疾患的特效穴;遺精、白濁日久,可取三陰交及氣海,從而獲得滲濕固精的功效。


注釋如下:

(1)噎塞:陽氣不得出者叫塞;陰氣不得下降者叫噎。飲食入咽,阻礙不下的病癥稱為噎塞。

(2)目瞬:即眼瞼顫動之癥。

(3)紙:《素問·五常政大論》赫義之紀,其病紙。按:即痙也。古書多用紙字,今人多作痙字?;蛑^紙,惡也;痙強直也。

(4)臍風;又稱攝口,即新生兒破傷風。

(5)厭:在夢中驚叫或覺得有什么東西壓住不能動叫厭,或厭夢。

(6)怔忡《素問·玄機原病式》說心中躁動謂之怔忡;屬心悸一類,跳動往往上至心胸,下達臍腹。是由心陰虛損,心陽不足所致。

(7)幾熱時行;指一年中的某些季節(jié)發(fā)生的時令性熱病而言,即今之流行性熱性病。

(8)濕寒;是指素有濕邪而復感風寒之癥,證見肢腫腰酸、大便泄瀉。

(9)濕熱:此證因內(nèi)熱郁遏,不能宣行水道以致停滯而生濕。形盛氣弱之人最多患之。

(10)厥寒厥熱:厥寒即寒厥,因陽氣虛微而引起?!端貑枴坟收摚骸瓣枤馑ビ谙聞t為寒厥”。證見神倦惡寒、下利清谷、四肢厥冷、指甲青暗、甚至昏倒。厥熱即熱厥,由于邪熱過盛,津液受傷所致。證見胸腹灼熱、面赤、煩躁、尿赤、便秘、舌苔黃等。

(11)寒慄:又稱振寒、寒戰(zhàn)。自覺發(fā)冷且并有軀體顫抖;多見于熱病,是因里熱熾盛,陽氣不得外越所致。

(12)煩心;是指心神不定,心煩意亂之癥。

(13)消渴;泛指口渴、多飲、多尿為主癥的一類疾病。根據(jù)其病因、癥狀的不同,可分為上消、中消和下消。

(14)傳尸勞;勞蟲傳染之病,虛勞證中之最劇者。都由精氣內(nèi)傷或臨尸哭泣,以致邪蟲傳染,侵人五臟。

(15)腸風下血:由風熱客于腸胃,或濕熱蘊積于腸,損傷陰絡而致大便帶有鮮血之癥叫腸風下血。


【原文】且如肓俞、橫骨、瀉五淋之久積;陰郗、后溪,治盜汗(1)之多出。

【譯文】各種淋證日久不愈,取肓俞與橫骨穴相配合,能夠清熱開郁,利水止痛;陰郄、后溪二穴,最適宜于陰分火盛,熱象較甚的盜汗癥,有退熱養(yǎng)陰的顯著功效。


【原文】脾虛谷以不消、脾俞、膀胱俞覓;胃冷食而難化,魂門,胃俞堪責。

【譯文】因脾失健運所引起的飲食減少,食后不易消化等現(xiàn)象,脾俞和膀胱俞有特殊功效;胃陽不足,不能腐熟水谷,飲食難以消化,應取魂門、胃俞二穴以寬胸和胃,增強運化。


【原文】鼻痔(2)必取齦交,癭氣(3)須求浮白。

【譯文】鼻生息肉,取齦交穴可清熱瀉火;癭瘤?。醇谞钕倌[)應取浮白穴以清熱、消炎、涼血、鎮(zhèn)靜。


【原文】大敦、照海,思寒疝而善蠲㈥;五里、臂鬧,生疬瘡(4)而能治。

【譯文】大敦與照海二穴相配,可治療以少腹疼痛為特征的疝氣?。皇治謇锖捅勰炇侵委煱O瘡的要穴。


【原文】至陰、屏翳,療養(yǎng)疾之疼多;肩髃、陽溪;消癮風之熱極㈦(5)

【譯文】不論屬虛屬實的癢和疼痛,取至陰、屋翳二穴,是一種以清熱養(yǎng)血為主的配穴法;蕁麻疹是由內(nèi)在的熱極生風而致,應取肩髃、陽溪穴治療。


注釋如下:

(1)盜汗;是指夜間入睡后出汗,醒后即止的一種癥狀,多因陰虛內(nèi)熱迫汗外泄所致。

(2)鼻痔;此證由肺經(jīng)風濕熱郁凝滯而成。生于鼻內(nèi),形如石榴子,漸大下垂,色紫微硬;撐塞鼻孔,礙人氣息、難通。

(3)癭:此證因外感六邪榮衛(wèi)氣血之凝郁,或內(nèi)傷七情怒氣濕痰之停滯,或山風水氣偏勝,致氣血凝聚而成。多生于肩項等處,色紅突出,皮寬而不急,蒂小而下垂,屬陽證。

(4)疬瘡:多發(fā)生在頸項部,大小不等,其結塊少者一、二個,多者三、五個,甚至十余個,皮色不變。按之堅硬,推之能動,小者為瘰,大者為疬。若破潰后膿稀薄,久不收口,名疬瘡,又名鼠瘡。

(5)癮風之熱極:癮,是癮疹,即尋麻疹?!帮L之熱極”,乃指癮疹之病因屬于風熱者,此癥皮膚上出現(xiàn)大小不等之風團,成塊成片,疹色鮮紅、劇癢,灼熱。

【原文】抑又論婦人經(jīng)事改常,身有地機、血海;女子少氣漏血,不無交信、合陽。

【譯文】婦女月經(jīng)不正常,如痛經(jīng)、閉經(jīng)、經(jīng)期或遲或早,取用足太陰脾經(jīng)的地機、血海二穴,確是常用的有效配穴法;女子氣虛不能攝血,沖任不固,以至形成漏經(jīng)的癥狀,應取交信、合陽以固血止崩。


【原文】帶下產(chǎn)崩,沖門、氣衛(wèi)宜審;月潮違限,天樞、水泉細詳㈧。

【譯文】帶下或產(chǎn)后血崩,沖門和氣沖穴是主治婦科疾患的要穴;月經(jīng)周期不正常,取天樞、水泉二穴,不論月經(jīng)先期或后期,皆可適用。


【原文】肩井乳癰而極效,商丘痔瘤而最良。

【譯文】肩井穴可清熱、散結、消腫、止痛,是治療乳癰的特效穴;商丘穴治療痔瘤是首選穴。


【原文】脫肛趨百會,尾翠之所,無子搜陰交、石關之鄉(xiāng)。

【譯文】脫肛取百會、鳩尾二穴可升提其氣,使脫肛上縮;婦女不能受孕,取陰交、石關二穴,是一種循經(jīng)取穴的治本療法。


【原文】中聯(lián)主乎積痢,外丘收乎大腸。

【譯文】積久不愈,反復發(fā)作的慢性痢疾,取中脘穴可扶脾健胃,增強運化;治療脫肛,可取外丘穴。


【原文】寒瘧(1)兮商陽、太溪驗,玄癖兮沖門、血海強。

【譯文】寒瘧取商陽、太溪二穴,是以宣陽和陰為主的一種有效配穴法;痃癖取用足太陰脾經(jīng)的沖門、血海,可調(diào)和氣血,標本兼治。



注釋如下:

(1)寒瘧;因寒氣內(nèi)伏,秋涼再感瘧邪叫寒瘧。癥見先寒后熱,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無汗、脈弦緊。


【原文】夫醫(yī)乃人之司命,非志士而莫為;針乃理之淵微,須至人之指教。先究其病源,后攻其穴道,隨手見功,應針取效。方短玄里之玄,始達妙中之妙。此篇不盡,略舉其要。

【譯文】醫(yī)生主宰著病人的生命,不是有志于此的人不要輕率學習;針灸治病包涵著許多深遠的理論內(nèi)容,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接受專家的指導,才能不致茫無頭緒。治病的時候,一定要先查明病源,再辨證選穴,同時鍛煉指力,適當?shù)剡\用補瀉手法,結合臨床經(jīng)驗,這樣對于針灸的適應證,自可發(fā)揮高度的療效。如能掌握了針灸處方的規(guī)律,和配穴、取穴的綱要,在這些規(guī)律與綱要中,再進一步去體驗針灸治病的原理,深入鉆研,達到融會貫通,也就可不斷產(chǎn)生奇妙的療效。

【附】: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