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儒家文化的人情社會注重什么?人整人、人弄人、人玩人。 研究“人”,這是以儒家文化為主的人情社會的大學(xué)問。哪怕你很反感這一套,可無數(shù)人都對這一套趨之若鶩。 人情世故的本質(zhì)是什么?就是從“人”的身上下手,去拿捏人心,從而實現(xiàn)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人性揭秘:拿捏人心的5種手段,老狐貍都很擅長。 01 先抑后揚——先給一巴掌,再給一個甜棗。 人性有一個特點,喜歡“先抑后揚”。比如說,先苦后甜。只要后邊好一點,哪怕一開始吃屎,都能夠接受。 根據(jù)這一人性特點,管理學(xué)家就提出了一個觀點“胡蘿卜加大棒”。一開始,要給大棒,隨后才給胡蘿卜,那當(dāng)事人就會感激涕零,乖乖聽話。 這一點,看看職場就清楚了。早上,領(lǐng)導(dǎo)批評了一個員工。員工很不滿,特別生氣。下午,領(lǐng)導(dǎo)就找到他談心,跟他說“我批評你,是為了讓你做得更好”。 聽了領(lǐng)導(dǎo)的話,員工就會認(rèn)為,領(lǐng)導(dǎo)批評他,就是希望他做得好,不僅不生氣了,還主動去加班。 一開始,為什么要打擊、批評?就是為了制造心理落差。前邊失去了100塊,后邊得到了10塊,哪怕虧了90塊,可當(dāng)事人還是覺得自己賺了。這就是先抑后揚的人性。 02 保持神秘感——別人看不透你,就會尊重你。 《春秋左傳》有一句千古名言:“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 由于你看不透別人,不知道別人的真實情況,所以你就會敬畏別人。這種敬畏,是內(nèi)心對于“神秘感”的十足恐懼。 所謂神秘感,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城府。城府越深的人,你越是看不透他,那你對他的態(tài)度,就越是謙卑、恭敬,不敢有任何的輕舉妄動。 江湖里邊的老狐貍,為什么都喜歡打太極,說話模棱兩可,甚至不動聲色?就是因為他們知道,保持神秘感,才能做到“攻心為上”。 不要讓別人知道你在想什么,這是為人處世的關(guān)鍵所在。知道你在想什么,別人就會把你視為軟柿子;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別人就會把你視為不可得罪的強者。 03 捧殺——讓人變得驕傲,從而失去理性,自尋死路。 有一個名詞,捧殺。意思是,過分地夸獎或吹捧,使被吹捧者驕傲自滿、停滯退步甚至導(dǎo)致墮落、失敗。 看看娛樂圈就清楚了。如何搞垮一個演員?就是對他進行捧殺。上熱搜,給他十足的曝光量,讓他完完全全顯露在公眾面前。 公眾知道了他這個人,也就對他十分關(guān)注,十分感興趣,就會不由自主地放大他的優(yōu)點或者缺點。 由于收獲了熱搜和曝光量,所以這個演員就會變得驕傲、目中無人,容易做出“蠢事”。只要他做了蠢事,被人一曝光,那他就會迅速淪為輿論場的棄子。 之前別人對他有多關(guān)注,多稱贊,一旦他出事,別人就會對他有多反感,多痛恨。不僅娛樂圈如此,就連其他的名利場,也都是如此。捧殺,隨處可見。 04 先聲奪人——出人意料,讓別人措手不及。 在人與人之間的爭斗中,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 三國后期,司馬懿和曹爽明爭暗斗,都想把持大權(quán)??捎捎诓芩遣芗易谟H,皇室重臣,所以司馬懿一開始是不如曹爽的。 為了扳倒曹爽,司馬懿采取了三步走。首先,裝病,讓曹爽沾沾自喜,缺乏防備;其次,暗中積累實力,讓大兒子司馬師陰養(yǎng)死士;第三,趁機拿下京師。 得知司馬懿病得很嚴(yán)重,缺乏防備之心的曹爽,就帶著小皇帝外出祭祀去了。這個時候,司馬懿立馬發(fā)動高平陵之變,一舉奪下了京師,以及曹魏的大權(quán)。 典型的“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就像隱藏在暗處的獵手,盯著獵物不放,只要獵物稍微松懈一點,就先聲奪人,打他一個措手不及。 05 先滿足,后變卦——套牢了對方,也就占據(jù)了主動權(quán)。 楚漢爭霸期間,大將軍韓信攻下了齊地。為了管理齊地,韓信上書劉邦,請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 劉邦看了書信,勃然大怒,正想發(fā)脾氣,而站在一旁的張良踩了一下劉邦。張良的這一舉動,讓劉邦冷靜了下來。 冷靜下來的劉邦,不僅當(dāng)著眾人、使者的面,夸贊韓信有功,還說了一句,大丈夫就該當(dāng)真齊王,當(dāng)什么假齊王,我今天就封韓信為真齊王。 得知劉邦封了自己做真齊王,韓信很高興,也就徹底對劉邦死心塌地。哪怕項羽來拉攏韓信,韓信也立馬拒絕了項羽。 隨著項羽被消滅,劉邦完成了大業(yè),第一時間就將韓信“軟禁”起來,后來更是讓呂后和蕭何,聯(lián)手殺掉了韓信。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文/舒山有鹿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