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義光認(rèn)為扃鼎之鼎字或鼎字。一般認(rèn)為扃鼎是扛鼎的意思。此詞出自儀禮?!秲x禮·士冠禮》:“若殺,則特豚載合升,離肺實于鼎,設(shè)扃鼎?;蛟诖箝T口懸吊盒裝肺實曰扃X,不是放入鼎中。 1985年8月,榆社縣城關(guān)村民在縣城東北三角坪取土燒磚時,發(fā)現(xiàn)1件青銅劍,后交縣博物館收藏。 此劍保存較完整,鋒刃銳利。柳葉形劍身,中起脊,斷面呈扁菱形。菱形窄格。柄兩端呈喇叭形,圓首。通長45.2、身長36.2、首徑3厘米(圖一、二)。劍身后半部一面有銘文2行24字。釋文為:“工吳王股發(fā)訾謁之弟季子肵扃后余厥吉金甸曰其元用劍”(圖三)??坦ぞ?xì),書法整齊端莊。 吳王股發(fā)劍的銘文字體奇特,與一般金文迥異?,F(xiàn)將其大意淺釋如下。 “工吳王”,工吳即勾吳,亦即吳。有吳王銘的銅器已多有發(fā)現(xiàn)。 .“股發(fā)”,指吳王壽夢長子諸樊。諸樊之器已有發(fā)現(xiàn),銘文作“股發(fā)間反'②,據(jù)此“股發(fā)'當(dāng)為諸樊無疑。 “訾',通疵。《說文》:“疵,病也。 “謁',《說文》:“謁,白也,從言曷聲?!倍巫ⅲ骸皬V韻曰:'白,告也。”《禮記·典禮》:“問士之子,長,曰能典謁矣。”鄭洼:“謁,請也。以事請告也。'劍銘“謁”,即請告之意。 “肵',《儀禮·特牲饋食禮》:“佐食升肵俎'鄭注:“肵,謂心舌之俎也,郊特牲曰肵之為言敬也,言主人之所以敬尸之俎。.”“羞燔者受加爭所。”“肵俎在羊俎之北,亦西肆。'由此可知,'肵'乃指所俎之禮。 “扃“,《儀禮·公食大夫禮》鄭注:“鼎扛,所以舉之者也?!薄秲x禮·士冠禮》:“若殺,則特豚載合升,離肺實于鼎,設(shè)扃鼎。'賈疏:“云設(shè)扃鼎者,以茅攪鼎,長則束其本,短則編其中。'有關(guān)“設(shè)扃鼎'的記載,《儀禮》中屢見。設(shè)扃鼎,是一種陳鼎之禮。 “甸”,《周禮·春官宗伯》:“言甸人讀禱,付練祥,掌國事?!薄秲x禮·士喪禮》:“重木刊鑿之,甸人置重于中庭。'“丈夫踴,甸人徹鼎巾待于昨階下?!薄罢煞蜊x,甸人徹鼎。'甸釋為甸人較為確切。 綜上所述,此劍銘文大意為:吳王諸樊得了疾病,請告弟弟季子,為他祈禱福祥,求得永貞,免去災(zāi)難,行所俎之禮并陳設(shè)扃鼎后,制作了這把劍,甸人讀禱肆說,這是他的元用劍。 春秋以來,列國分立。戰(zhàn)國時期文字的地域性日益明顯,漢字形體變化紛繁復(fù)雜,有偏旁的省略、增繁和更易,有字形的訛變、輔助性的筆畫,以及地域性特點等働。吳王股發(fā)劍的銘文較為突出地反映了這些特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