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命運好不好,關(guān)鍵在于你的心。心是本源,心靜則神聚,心亂則神散。心定則萬法皆定,心安則萬法皆安。 人之根本在心,心之根本在靜,靜氣凝神,凡事皆可通達(dá),煩惱自然隨風(fēng)而逝。智者都會靜觀其變。 人生是一場關(guān)于心的修行,心不靜,則意亂,意亂則神迷。我們只有讓心靜下來,才能生出智慧,活出安寧。 神靜則心和,心和則神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神傷。 當(dāng)內(nèi)心波動、不安時,精神就會疲憊。過多的欲望、焦慮、煩躁等情緒會消耗精神的能量,使人感到疲憊不堪,無法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 一個人如果內(nèi)心清靜,那么天地的力量都會聚集到你的生命中來。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是一種境界。 心靜是一種境界,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不動聲色的強大力量。 莎士比亞說:“誰能夠在驚愕之中保持冷靜,在盛怒之下保持穩(wěn)定,在激憤之下保持清醒,誰才是真正的英雄。” 人生的境界,歸根結(jié)底,就是心靈的境界。 心靜,一切都是美好,若心亂神迷,無論你走到哪里,走得多遠(yuǎn),都難以捕捉得到人生的本象。 《道德經(jīng)》中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 意思是說,只有在內(nèi)心極度空靈、寧靜的狀態(tài)下,才能不被表象所迷惑,看清事物的本質(zhì)和發(fā)展的周而復(fù)始。這既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方法,也是一種對世界的認(rèn)知態(tài)度。 人安靜一分鐘可以,兩分鐘可以,第三分鐘就不行了。靜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能夠使心歸靜,要花很大的功夫。當(dāng)然“致虛極、守靜篤”是很難達(dá)到的,所以我提出四個字給大家當(dāng)作行為的參考,就是清心寡欲。 心若不動,則靜;心亂動,則不安。 人心不足蛇吞象,貪欲之心不可有,否則會害人害己。而心安,則是因為你明白因果定律,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規(guī)律,所以不爭不搶,隨遇而安。 你對一切心安,那便是你的福報。反之,你對一切不滿,那就是你的業(yè)障。 曾國藩在《養(yǎng)身要言》文中寫道:“心欲其定,神欲其定,體欲其定?!?/span> 一個人唯有內(nèi)心安定,精神才能夠安定;唯有精神安定,身體才能夠安定。 只有心靜了,才能聽見自己的心聲;只有心清了,才能映照萬物的實性。 心為神之主宰,養(yǎng)心必先養(yǎng)神。神安之時,心靜如水,不為外物所擾,思緒清晰,心境開闊。而心動之際,神亦疲憊,心浮氣躁,難以保持平和。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主神明,相由心生,境隨心轉(zhuǎn),病從心起。 如果心神過于躁動,亂而不定,必然擾亂臟腑,耗氣傷精。內(nèi)心混亂,欲望叢生,就容易招致病魔;而內(nèi)心平靜,和悅安詳,就可以百病不侵。 《菜根譚》里說:“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沉著冷靜者,百福自集?!?/span> 正像南懷瑾先生說的那樣:“生命的能量來自寧靜?!?/div> 心靜的人,最智慧;心靜的人,最有福。 常言道: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人生在世,要看得開、放得下,淡泊名利,心靜如水,安靜生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能靜以修身。 《道德經(jīng)》里講:“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span> 萬物紛紜,最終都將回歸其根本,而回歸根本就在于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寧靜方能回歸生命的本真。 杜甫曾說:心平能愈三千疾,心靜可通萬事理。 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心靜了,世界就靜了,你要試著安靜下來,做自己該做的事情,而不是讓焦慮和煩惱,毀掉你的熱情和定力。 佛家說:“心外無境,心空則境寂;慧從定得,心靜則明生?!?/span> 外界的環(huán)境因心境而改變,心靜的人懂得與人為善,福氣自然會來。 心亂則愚起,心靜則智生。 心有多靜,福就有多深。靜是一種享受、一種樂趣,也是一種福分。 人這輩子,贏在和氣,敗在脾氣,成在大氣。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