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具體如下: 子時: 是23點至1點,是十二時辰中的第一個時辰,也是一天中離太陽最遠的時段,此時夜色最深。 丑時: 為1點至3點,“雞鳴”的時候,牛正在反芻,所以稱為丑時。 寅時: 是3點至5點,平旦,太陽將要升起,此時老虎最兇猛,所以稱為寅時。 卯時:即5點至7點,日出,太陽升起的時候,兔子出窩,開始覓食,所以稱為卯時。 辰時: 是7點至9點,食時,是人們吃早飯的時候,相傳這是群龍行雨的時候,所以稱為辰時。 巳時: 為9點至11點,臨近中午,蛇開始活躍,所以稱為巳時。 午時: 是11點至13點,日中,太陽最猛烈,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將會產(chǎn)生,馬是陰類動物,所以稱為午時。 未時: 即13點至15點,太陽偏西,羊在此時吃草,所以稱為未時。 申時:是15點至17點,哺時,猴子喜歡在這個時候啼叫,所以稱為申時。 酉時:為17點至19點,日入,太陽落山的時候,雞開始歸巢,所以稱為酉時。 戌時: 是19點至21點,黃昏,人們準備休息,狗開始守夜,所以稱為戌時。 亥時: 即21點至23點,人定,此時夜色已深,人們已經(jīng)停止活動,安歇睡眠,豬在此時熟睡,所以稱為亥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