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小編發(fā)了一篇“揚無咎梅花詩十首”書法作品,有書友看出書風含有黃庭堅小行書的筆意,那按照小編的脲性,肯定要將黃庭堅小行書拿出來給書友看的。今天小編就帶來一幅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黃庭堅行書《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牘并和王仲至少監(jiān)詠姚花詩四首》,出自“宋四家真跡冊”,小編看了一眼,就覺得非常棒,細細端詳,更是看出黃庭堅書法的不凡,一起來看。尺牘,原本作為人們日常書信往來的載體,卻在歲月的流轉中,因其蘊含的書法藝術魅力而備受矚目,成為書法領域中別具韻味的存在。黃庭堅(1045年8月9日 —1105年5月24日),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等,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更是江西詩派始祖,在書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書法風格形成方面,黃庭堅博采眾長,早期曾以周越為師,學習其險俊奇茂之勢。而后對他影響極大的當屬六朝書法,尤其是《瘞鶴銘》,他從中汲取靈感,逐漸形成了自己長槍大戟、開拔縱橫的獨特風格。同時,他的草書還取法唐代張旭和懷素兩位大家,并且深知篆書對于書法功底的重要性,其渾厚的線質便得益于篆書的研習。黃庭堅不僅善于借鑒前人,更勇于變法創(chuàng)新,提出“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的理念,力求在書法上獨樹一幟。黃庭堅在書法史上的地位頗高,與蘇軾、米芾和蔡襄并稱 “宋四家”。他擅長行書與草書,其作品結構奇崛、筆力雄健,筆法豐富多變,通過中鋒為主、側鋒為輔的用筆方式,結合提按、轉折、頓挫等技巧,讓筆畫呈現(xiàn)出多樣變化。在字的結構布局上,既緊湊又舒展,整體和諧統(tǒng)一,還注重墨色濃淡變化,營造出飛白等獨特效果,增添了作品的藝術活力。他的書法理論也頗有建樹,主張“韻”的重要性,強調書法應體現(xiàn)個人修養(yǎng)和精神氣質,這一理念對后世書法創(chuàng)作以及理論研究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諸多后世書法家都將他的作品與理論奉為經典,不斷學習和模仿,黃庭堅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了中國書法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為后世書法藝術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行書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牘并和王仲至少監(jiān)詠姚花詩四首》,紙本,其寬度約為28.7厘米,長度約為47.4厘米,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從整體布局來看,文字分布疏密得當,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呼應協(xié)調,展現(xiàn)出一種和諧的秩序感。在單字的呈現(xiàn)上,其字形又扁又闊,多采用右上取勢,且?guī)в幸欢ǖ目鋸埑煞?。比如撇捺往往舒展開張,大開大合,盡顯瀟灑之態(tài)。橫筆稍稍右上抗肩,傾斜不平,豎筆虬曲不正,然而各個筆畫卻能相安無事,組合在一起讓每一個字都風神瀟灑、跌宕起伏。在用筆方面也極為講究,常常露鋒入紙,筆筆見鋒,行筆松緩從容,仿佛有一種淡定的氣質蘊含其中。時而還會出現(xiàn)長槍大戟般的筆畫,帶著綿勁遲澀的勁道,彰顯出黃庭堅書法的獨特韻味。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這件尺牘作品不但有著蘇東坡的筆意,還呈現(xiàn)出 “趙體” 行書的姿態(tài),融合了多種風格元素,別具一格,讓人越看越覺韻味無窮。例如信中寫 “翰林蘇子瞻書法娟秀,雖用墨太豐,而韻有余,于今為天下第一” 這幾句,我們可以看到 “翰” 字,左邊的筆畫粗細變化豐富,起筆露鋒后逐漸按筆加粗,右邊的 “羽” 部又提筆寫出纖細的筆畫,對比強烈卻又和諧統(tǒng)一;“林” 字的撇捺筆畫,舒展而有力,用筆力度上有輕重的變化,盡顯瀟灑豪邁之態(tài)。再看 “書” 字,筆畫的起承轉合自然流暢,轉折處的提按讓整個字顯得剛柔并濟,韻味十足。文字內容實則為書論短文,信中著重贊美了蘇東坡書法 “娟秀,雖用墨太豐,而韻有余,于今為天下第一”,同時還自謙地表示 “余書不足學,學者輒筆愞無勁氣”。字里行間,盡顯黃庭堅對蘇軾書法的推崇。但是想對蘇軾的字,小編卻覺得黃庭堅的字更為入眼入心。末尾有幾幅題跋,小編選擇其中兩篇看著順眼的貼出來,有想要全篇的可以留言或私信聯(lián)系小編獲取。注:圖片來源于互聯(lián)網,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小編核實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