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nèi)容均引用權(quán)威資料結(jié)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太了不起了!我國最大沙漠之中筑起了綠色屏障,將沙漠邊緣阻擊鎖邊120公里,阻止兩大沙漠“合龍”。 還沙漠之中修建了最大公路網(wǎng),兩側(cè)建成5800多萬平方草方格,共用蘆葦7萬噸,將所有蘆葦首尾連接,可繞赤道180圈! 塔克拉瑪干沙漠即將“合龍”!中國人打持久戰(zhàn),阻擊鎖邊120公里 阻止兩大沙漠“合龍”,2800多畝梭梭樹生機勃勃塔克拉瑪干干沙漠,位于我國塔里木盆地,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400公里,直接阻隔了南疆區(qū)域聯(lián)系,也限制了當(dāng)?shù)亟?jīng)濟發(fā)展。“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是當(dāng)?shù)乩习傩諏@一大沙漠最恰如其分的形容。 作為我國第一大,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其形成演化十分復(fù)雜。最初演化以腹地最老風(fēng)成沙出現(xiàn)和下風(fēng)向地區(qū)風(fēng)成沉積的大規(guī)模堆積,沙漠早在30萬年前就已成型。 塔克拉瑪干沙漠即將“合龍”!中國人打持久戰(zhàn),阻擊鎖邊120公里 其位置受西風(fēng)環(huán)流影響,極端情況下也受亞洲季風(fēng)影響,此處沙漠景觀形成與西風(fēng)水汽減少、亞洲季風(fēng)的衰退以及青藏高原北緣山地冰川的發(fā)育密切相關(guān)。 隨著沙漠的不斷侵蝕,其面積也越來越大,擴張到33萬平方千米! 由于地表有豐富流沙,閉塞的環(huán)境之中,風(fēng)沙災(zāi)害頻繁,揚沙天氣約70多天,浮塵天氣100多天。 塔克拉瑪干沙漠即將“合龍”!中國人打持久戰(zhàn),阻擊鎖邊120公里 在流沙的侵蝕之下擴張速度極快,相鄰的是阿爾金草原荒漠地區(qū),與若羌縣位遙遙相望的是庫木塔格沙漠。如果再不進行人工干預(yù),任由其發(fā)展,那么若羌縣將不復(fù)存在,兩大沙漠合龍,一發(fā)不可收拾。 為了能夠阻止兩大沙漠連體,我國在若羌縣展開了沙漠治理項目,舉全縣之力,從沙漠的邊緣處筑起綠色屏障,起到“鎖邊”作用,以此來阻止沙漠?dāng)U張。 塔克拉瑪干沙漠即將“合龍”!中國人打持久戰(zhàn),阻擊鎖邊120公里 沙漠?dāng)U張很容易,但治理起來卻千難萬難,沙漠之中氣候極端干旱,早晚溫度低,中午溫度高,若是遇到大風(fēng)天氣,毫不夸張地說真是伸手不見五指,眼睛都睜不開。 住在附近的人們,幾乎一年到頭沒有白衣服穿,穿一件白衣服出門一趟,衣服上面沾滿了黃沙。 當(dāng)?shù)氐陌傩掌鋵嵈罂梢詮纳衬貛нw出,找一個環(huán)境好、生活舒適的宜居之地,但他們知道自己是沙漠之中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連他們都放棄了,祖祖輩輩生活的家就沒了。 塔克拉瑪干沙漠即將“合龍”!中國人打持久戰(zhàn),阻擊鎖邊120公里 為了治理沙漠,祖祖輩輩擔(dān)起了種樹的重任,一年大部分時間扎在沙漠之中,自發(fā)組織種樹。 經(jīng)過幾輩人的不放棄,堅持種樹的不斷努力,2024年11月1日,若羌縣一期臺特瑪湖風(fēng)沙源治理項目區(qū),2800多畝人工種植的梭梭樹生機勃勃,跟周邊的茫茫黃沙形成鮮明對比。 一期的沙漠治理只是開始,預(yù)計明年春季,將在相鄰的阿爾金草原荒漠地區(qū)種植138萬株梭梭樹,筑起綠色屏障。 塔克拉瑪干沙漠即將“合龍”!中國人打持久戰(zhàn),阻擊鎖邊120公里 這條綠色屏障,就像是延伸的一條“大動脈”,沿著國道218綠色長廊,一路向東擴大庫木塔格沙漠綠色面積;315國道向南,形成一個包圍圈。 這個綠色的屏障,最寬處20多公里,最窄的地方大約2公里,將塔克拉瑪干包圍起來“鎖住”,阻止兩大沙漠合并,我們這一場戰(zhàn)就勝利了。 從長遠角度考慮,2024-2030年治沙任務(wù)約為60.89萬畝,在此基礎(chǔ)上還會新增552.57萬畝,治沙總面積達到613.46萬畝! 塔克拉瑪干沙漠即將“合龍”!中國人打持久戰(zhàn),阻擊鎖邊120公里 治沙有方法,打響生態(tài)保衛(wèi)戰(zhàn)治沙并非一味地埋頭苦干,而是講究方式方法。若羌縣林業(yè)和草原局黨組書記李賓的辦公室墻上掛著一面若羌縣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zhàn)行動計劃表,衛(wèi)星地圖上清晰可見該縣防沙治沙項目。 為了打贏這場生態(tài)保衛(wèi)戰(zhàn),成功從沙漠邊緣進行阻擊,制定了三年行動方案,采取南鎖、東擴作中長期目標。 塔克拉瑪干沙漠即將“合龍”!中國人打持久戰(zhàn),阻擊鎖邊120公里 從當(dāng)?shù)氐那闆r分析,有沙丘、戈壁,也有濕地,根據(jù)地質(zhì)地貌不同情況,采取引洪灌溉、工程治沙、生物治沙相結(jié)合的方式,來保護原有綠地,并修復(fù)戈壁,達到治理目的。 2024年11月,距離若羌縣70公里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戰(zhàn)庫爾干正在施工,引洪灌溉和河道貫通輸水工程正緊張進行。 挖機揮舞鐵壁,新開闊的水道,水流迫不及待地沖向干涸已久的沙漠,水流抵達之處,沙漠的顏色漸漸變深,紅柳搖曳,歡快地迎接這久違的潤澤。 塔克拉瑪干沙漠即將“合龍”!中國人打持久戰(zhàn),阻擊鎖邊120公里 2024年算是塔里木豐水期,截止目前為止,塔里木河老河道320公里長的河段得到了洪水補給,輻射灌溉區(qū)達到154.48萬畝。 通過引流灌溉方式,能夠助力擁有原始植被的地方植物茁壯成長,純粹的荒漠地帶,在灌溉之后得到了濕潤,就創(chuàng)造了種樹的條件,可以快速進行種植。 將選好的胡楊樹種子,撒如引流的洪水之中,這些種子在第二年就會發(fā)芽,過不了幾年綠色就會蔓延開來。 塔克拉瑪干沙漠即將“合龍”!中國人打持久戰(zhàn),阻擊鎖邊120公里 如今,一期項目之中的梭梭樹已經(jīng)達到了1米高度,別看梭梭樹其貌不揚,其生命力十分頑強。它不僅能夠在降水量僅幾十毫米,蒸發(fā)量高達3000毫米的環(huán)境之中生存,甚至在80度的高溫下依舊可以正常生長。 除此之外,梭梭還有極強的抗鹽性,可以在含鹽0.2-0.3%時良好生長,成年樹在3%含鹽土壤依舊能頑強生長。 它具有強大的根系,能夠深入地下13米,一株梭梭樹能夠固定10平方米沙漠! 塔克拉瑪干沙漠即將“合龍”!中國人打持久戰(zhàn),阻擊鎖邊120公里 胡楊更加強大,樹根可以深入地下幾十米,固定周圍幾十米沙漠,還可以深入地下20米尋找水源。 它對土壤耐鹽性也很高,但是含鹽量如果超過3%就會死亡,其種植成本比梭梭高,生長時間相對更長。 考慮到治理的成本、效果、速度,大部分都會率先選擇種植梭梭樹,治理有一些成效之后再種植胡楊等沙漠植被,增加植被的豐富性。 塔克拉瑪干沙漠即將“合龍”!中國人打持久戰(zhàn),阻擊鎖邊120公里 沙漠修建綠色“動脈”,筑路創(chuàng)造奇跡其實,除了鎖沙這一大項目之外,我國還有一個在沙漠之中了不起的項目,那就是修建起了公路,在沙漠里修建了綠色“動脈”。 以前,有沙漠的隔閡,導(dǎo)致南疆區(qū)域之間聯(lián)系被阻隔,也制約了經(jīng)濟發(fā)展。 1993年3月,我國在新疆修建了第一條輪臺至民豐的公路,全長552公里,流沙路段446公里,1995年實現(xiàn)通車。這一段路通車之后,讓民豐到烏魯木齊行程縮短1000公里。 塔克拉瑪干沙漠即將“合龍”!中國人打持久戰(zhàn),阻擊鎖邊120公里 2007年11月,阿拉爾到和田的全長425公里公路通車;2022年6月底,尉犁至且末公路通車,全長334公里。 2023年12月,通車的圖木舒克市至昆玉市圖昆公路,至此南北貫通“死亡之?!钡母删€公路達到了4條。 在南北貫通基礎(chǔ)之上,又在沙漠之中修建了多條公路形成了網(wǎng)狀,就像是長在沙漠之中的“動脈”一般。 塔克拉瑪干沙漠即將“合龍”!中國人打持久戰(zhàn),阻擊鎖邊120公里 在沙漠之中修建公路可不是易事,需要面對無數(shù)挑戰(zhàn),尉且沙漠公路是其中挑戰(zhàn)最大的一條。全長334公里的公路,沙漠短達到307公里,東部有密集、高達的沙山,越往里修建程度越難,是“筑路禁區(qū)”。 修路的過程之中推平了32出大高沙山,最高沙山近100米,40多臺履帶式推土機推了整整150天時間,才徹底將沙山推平。不僅推了沙山,還填平了28處洼地。 在流沙上修公路是個大難題,關(guān)鍵問題需要防沙固沙。數(shù)百名工人在公路兩側(cè)建成5800多萬平方米草方格,共用7萬噸蘆葦。若是將蘆葦首尾相接,可繞赤道180圈! 塔克拉瑪干沙漠即將“合龍”!中國人打持久戰(zhàn),阻擊鎖邊120公里 公路修建好時開始,周邊防護林工程便開始了,主要為了固沙,防止公路被風(fēng)沙掩埋侵蝕。防護林每隔10公里有一口水井,依靠水井滴管澆水,保證周邊的植被能夠存活固沙。 自從公路建成之后,有些一部分都沒有走出沙漠的的人,陸陸續(xù)續(xù)走了出來,不再隔沙相望。行車時間縮短350公里,行車時間由原來的12小時縮短到6小時。 塔克拉瑪干沙漠即將“合龍”!中國人打持久戰(zhàn),阻擊鎖邊120公里 如今沙漠不再是阻礙,紅棗等產(chǎn)品運輸也越來越方便,市場也越來越大。 如今經(jīng)過多年的植樹治理,沙漠邊緣地區(qū)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一部分地區(qū)綠色甚至一眼望不到邊。 相信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之下,總有一天沙漠變綠洲不再是夢想,而是會照進現(xiàn)實! |
|
來自: 我的學(xué)校西亞斯 >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