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史料中,也記載了孝獻皇后、襄親王與順治帝之間的事情:
順治十年,出身滿洲上三旗、內(nèi)大臣鄂碩的女兒董鄂氏參加了八旗選秀;
此次選秀董鄂氏的牌子被留了下來,不過并非是入宮為順治帝后妃,而是指婚給了順治帝的弟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雖然不是入宮為妃,但對于留牌子的董鄂氏而言已經(jīng)是十分幸運的勒,能夠直接為親王嫡福晉。
次年,董鄂氏正式嫁給了小自己兩歲的丈夫博穆博果爾。
這一年,董鄂氏16歲。
然而二人的性情不和,博穆博果爾常年征戰(zhàn)在外,夫妻聚少離多,感情并不順遂。
而在大清有這樣一個祖制:于是有吉兇禮典,在京城居住的朝廷命婦都需要入宮;
而且順治朝初期,本就有宗室命婦輪流入宮侍奉順治帝后妃的規(guī)定。
董鄂氏作為襄親王嫡福晉,身份尊貴,自然能時常入宮。
而董鄂氏雖然是滿族女子,但是從小便跟隨父親生活在江南一帶,頗有江南女子的模樣;再加上董鄂氏從小便十分聰慧、喜好讀書,慢慢地成為一位滿腹才華的大家閨秀。
順治帝是大清第一位入關(guān)的皇帝,接受的漢文化也越來越多;
但是在順治帝的后宮,要么是來自蒙古的女子,要么是滿族女子,都不能跟順治帝談古論今。而董鄂氏的出現(xiàn),恰好填補了順治帝的這一空缺。
在董鄂氏嫁給襄親王這一年,恰好也是順治帝冊立新后的一年。
新后孝惠章皇后,是孝莊太后的侄孫女,非順治帝所愛,順治帝正在為此事郁郁寡歡;而董鄂氏同夫君的感情也不好,結(jié)果順治帝與董鄂氏相見時居然一見鐘情。
很快孝莊太后便察覺到了順治帝與董鄂氏的感情,隨即便下旨朝廷命婦無需再入宮侍奉后妃。
但是二人的感情已經(jīng)到了一發(fā)不可收拾的地步,根據(jù)傳教士湯若望的回憶:博穆博果爾得知此事后便狠狠地訓斥了董鄂氏,但卻被順治帝給了一記響亮的耳光。博穆博果爾憂憤而死,董鄂氏僅為博穆博果爾守了27天喪,便被順治帝接入宮中,冊封為賢妃。
同年十二月,冊封為皇貴妃;
順治十七年,董鄂氏病逝,順治帝將其追封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
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帝也病逝了。
但,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當真被皇兄順治帝奪妻了嗎?
其實并非如此!
這篇文章,我們便一起來認識一下歷史上真實的襄親王博穆博果爾:嫡福晉并非董鄂妃,生母是二婚嫁給皇太極,年僅15歲早逝。
生母是二婚嫁給的太宗皇帝
博穆博果爾是太宗皇帝皇太極的麟趾宮貴妃娜木鐘所生的兒子,其實娜木鐘在嫁給皇太極之前已經(jīng)嫁過人,而且為妻生下了一兒一女。其實這在大清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僅皇太極的后宮,二婚嫁給皇太極的便有四位:
皇太極的側(cè)妃葉赫那拉氏,是葉赫部貝勒阿納布的女兒,原本嫁給了烏拉部喀爾喀瑪,并為其生兩子;在烏拉部被滅,喀爾喀瑪被處死后,葉赫那拉氏便嫁給了皇太極為側(cè)妃,并為皇太極生下了皇五子碩塞;后被皇太極改嫁給了大臣;
皇太極的康惠淑妃巴特瑪.噪博爾濟吉特氏,原本是察哈爾林丹汗的第四位福晉——竇土門福晉;在夫君林丹汗病逝后,巴特瑪.噪便帶著的族人歸順了后金,被皇太極納入后宮;
皇太極最寵愛的海蘭珠,在嫁給皇太極的時候已經(jīng)26歲,按照滿清初期女子嫁人的年齡,海蘭珠很可能已經(jīng)嫁過人;后又二婚嫁給了皇太極。
而娜木鐘便是最后一位,海蘭珠是孝端文皇后的侄女,孝莊文皇后的親姐姐,皇太極一生的摯愛,在皇太極稱帝時被尊為東宮大福晉(宸妃),在后宮的地位僅次于姑姑哲哲,自然是理所應(yīng)當?shù)?。畢竟即便不看皇太極對海蘭珠的感情,單看海蘭珠的出身,也確實值得東宮大福晉這個位置;但娜木鐘,究竟是何出身,能夠被直接冊封為麟趾宮貴妃,在后宮的地位比皇后哲哲的侄女——莊妃布木布泰還要高呢?
娜木鐘的出身其實并不高,是蒙古阿巴噶部頭人多爾濟的女兒。
不過多爾濟的祖父是阿巴噶部的首領(lǐng)塔爾尼庫同,而塔爾尼庫同家族同科爾沁莽古斯家族(莽古斯是孝端文皇后的父親)一樣,都是黃金家族成員,莽古斯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同母弟合撒兒的直系后裔,而塔爾尼庫同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異母弟別勒古臺的直系后裔。
至于娜木鐘的第一任夫君林丹汗,則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
也就是說娜木鐘、林丹汗、莽古斯都可以追溯到一個先祖。林丹汗一共有八位福晉,而娜木鐘是八福晉之首,稱囊囊大福晉;
在林丹汗活著的時候,娜木鐘便為林丹汗生下了一個女兒淑濟;
在林丹汗去世后,娜木鐘為其生下了遺腹子阿布鼐。
天聰九年四月,林丹汗的第三位福晉葉赫那拉.蘇泰,以及兒子額哲歸順后金;
兩個月后,娜木鐘也帶著兒子阿布鼐、女兒淑濟歸順后金。
歸順后金后,蘇泰嫁給了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濟爾哈朗的繼福晉是蘇泰的親姐姐)。
而娜木鐘作為原林丹汗的囊囊大福晉,自然是嫁給皇太極最為合適。
天聰十年(1636年)三月,娜木鐘為皇太極生下了一位公主——端順固倫長公主;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娜木鐘被稱帝的皇太極冊封為西大福晉,后改為麟趾宮貴妃。
作為二婚改嫁給皇太極的后妃,能夠位居貴妃之位,可想而知即便是娜木鐘的夫君林丹汗已經(jīng)去世,娜木鐘在后金的實際地位仍舊很高。
所以娜木鐘也成為皇太極盛寵海蘭珠時,唯一一位能跟海蘭珠分寵的女人。
崇德六年,娜木鐘為皇太極生下最年幼的皇子——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
而博穆博果爾這個名字,原本是索倫部酋長的名字。在博穆博果爾出生七天前,皇太極收到了捷報:索倫族酋長博穆博果爾被俘。七天后娜木鐘生下皇太極最年幼的皇子,皇太極便為其取名博穆博果爾,來紀念此次大清大捷。
被封親王,娶孝莊太后的侄女為嫡福晉
崇德八年,太宗皇帝皇太極在清寧宮的南炕上病逝了,博穆博果爾年僅3歲便失去了父皇。
皇太極在生前,已經(jīng)確定的皇太子人選是海蘭珠所生的八阿哥,但是八阿哥早夭,之后皇太極再沒有提過讓哪位皇子來繼承自己的皇位;而且皇太極在活著的時候,也曾提過想要正式確定“父死子繼”的皇位繼承制度,但是并未來得及頒布圣旨便去世了。
如此一來,不僅皇太極的嫡長子和碩肅親王豪格、第九子福臨、第十一子博穆博果爾有繼承皇位的資格;太祖皇帝那些尚且還在世的嫡子們:和碩禮親王代善、多羅英親王阿濟格、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和碩豫親王多鐸都有繼承皇位的資格。
皇太極的三位嫡子中,肅親王豪格戰(zhàn)功赫赫,早已被封和碩親王,是最有實力的一位皇子;
皇太極的四位兄弟中,睿親王多爾袞尚在壯年而且戰(zhàn)功赫赫,在大清的威望極高,是豪格爭奪皇位最大的對手。
正當雙方劍拔弩張時,福臨與博穆博果爾也被帶入了爭奪皇位中來。
按理說博穆博果爾的生母娜木鐘,位居貴妃,比福臨的生母莊妃布木布泰地位要高,博穆博果爾自然更加有資格繼承皇位,畢竟不管是福臨還是博穆博果爾都尚且年幼,均沒有建功立業(yè)。
但為何博穆博果爾敗給了福臨呢?
難道是因為尚且年幼?
當然不是!
娜木鐘雖然位居貴妃,但畢竟是二婚嫁給的皇太極;而且娜木鐘的母族是阿巴噶部,其父多爾濟不過是阿巴噶部的一個頭人;而布木布泰不同,布木布泰并非孤軍奮戰(zhàn),其背后還有清寧宮皇后哲哲。
布木布泰之所以會嫁給皇太極,也是姑姑哲哲做媒。
哲哲在滿蒙聯(lián)姻的背景下嫁給皇太極為福晉,婚后皇太極十分寵愛哲哲,而且慢慢地讓哲哲的地位反超豪格的生母烏拉那拉氏;即便是哲哲生下兩個女兒,皇太極還是將哲哲尊為中宮大福晉。
但是哲哲為了科爾沁草原,在后金的地位以及利益,便打算將侄女布木布泰嫁給皇太極。
布木布泰13歲時來到了后金,太祖皇帝為此而為兒子皇太極舉辦了盛大的婚禮,可想而知太祖皇帝對滿蒙聯(lián)姻的重視。
哪怕是皇太極病逝時,滿蒙聯(lián)姻(尤其是科爾沁)對于大清而言仍舊十分重要。
所以兩黃旗大臣,便由一開始堅決支持豪格,轉(zhuǎn)而支持先帝所生的皇子。
博穆博果爾只有生母貴妃娜木鐘這一個依靠,而福臨的背后除了生母莊妃外,還有中宮皇后,整個科爾沁草原;如此,博穆博果爾又如何“搶得過”福臨呢?
就這樣,年僅6歲的福臨登基,成為大清的第三位皇帝。
而博穆博果爾,則是在順治十二年時,被封為和碩襄親王。
作為貴妃所生的嫡子,博穆博果爾雖然從未建功立業(yè),被直接封為親王也是理所應(yīng)當?shù)摹?/p>
既然博穆博果爾身份如此顯貴,自然其嫡福晉的出身也不會低。
順治帝的廢后孟古青、繼后孝惠章皇后、悼妃、淑惠妃都是來自科爾沁草原,而且均出自莽古斯家族(莽古斯是孝端文皇后的父親)。
順治帝的五哥、多羅郡王碩塞(皇太極側(cè)妃葉赫那拉氏所生),所娶的繼福晉也是來自科爾沁草原,是莽古斯的弟弟明安臺吉的孫女博爾濟吉特氏。
如此背景下,博穆博果爾自然也會娶一位來自科爾沁蒙古的女子為嫡福晉。
博穆博果爾的嫡福晉是順治帝悼妃的親妹妹,孝莊太后最年幼的弟弟、和碩達爾汗巴圖魯親王滿珠習禮的女兒。
若是按照輩分的話,順治帝的孝惠章皇后、淑惠妃還要稱呼博穆博果爾的嫡福晉為堂姑。
年僅16歲病逝
迎娶嫡福晉沒多久,順治十三年七月初三,博穆博果爾便病逝了,病逝時年僅16歲(虛歲)。順治帝下旨將襄親王厚葬,除了按照和碩親王規(guī)格下葬、祭奠外,格外再加祭一次,由工部來負責修建襄親王墳塋。
初六,乾清宮修建完成,順治帝要搬到乾清宮居住,按照慣例要舉行慶賀禮;但是因博穆博果爾剛?cè)ナ啦痪?,順治帝便免了慶賀之禮。
初九,禮部選定冊封董鄂氏為賢妃的日期是八月十九,但是順治帝因弟弟襄親王剛?cè)ナ?,不忍舉行封妃之禮,便下旨將冊封的日期改到八月之后。
就這樣,皇太極最年幼的兒子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因襄親王并無子,所以無人承襲其爵位;不管是順治帝還是孝莊太后,都沒有在宗室中挑選一位合適的過繼給博穆博果爾為嗣子,承襲襄親王爵位。
就連《清史稿》中,都僅用了34個字來記載襄親王博穆博果爾一生。
襄昭親王博穆博果爾,太宗第十一子。順治十二年,封襄親王。十三年,薨,予謚。無子,爵除。
在《世祖實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出現(xiàn)了“博穆博果爾”這個名字:順治九年三月,睿親王多爾袞已經(jīng)去世一年多的時間,昔日依附多爾袞的朝臣很多都被順治帝追罪。而拜尹圖(努爾哈赤的弟弟巴雅喇的兒子)、冷僧機便是其中的兩位,二人提出:鰲拜與巴哈不適合留在皇上的身邊,應(yīng)當同宗室博穆博果爾一起被逐退。
鰲拜、巴哈不宜留上左右,當與宗室博穆博果爾俱逐退
而冷僧機、拜音圖二人口中所提到的“博穆博果爾”,其實并非襄親王博穆博果爾,因為滿清入關(guān)的時候襄親王尚且只有3歲,如何能依附參與朝政呢?即便是到了順治九年襄親王也暫且只有12歲,又如何能依附多爾袞呢?
更何況冷僧機提到的“博穆博果爾”是宗室,而不是皇子或者阿哥。
很顯然,《世祖實錄》中提到的博穆博果爾并非皇太極的幼子襄親王。
其實在大清,出現(xiàn)重名的情況是很正常的,比如費揚古,在大清便最少有五位:
孝獻皇后的弟弟董鄂.費揚古,是康熙朝時期戰(zhàn)功赫赫的大將;
輔國公愛新覺羅.費揚古,是豫親王多鐸第八子;
瓜爾佳.費揚古,是瓜爾佳.圖賴的兒子,開國功臣費英東的孫兒,鰲拜的侄兒;
烏拉那拉.費揚古,是孝敬憲皇后的父親
郭爾羅斯·費揚古,是三等伯郭爾羅斯·鄂碩的兒子,憑戰(zhàn)功晉封一等侯
結(jié)語
之所以會有襄親王博穆博果爾嫡福晉是順治帝孝獻皇后的說法,其實跟孝莊太后曾下嫁攝政王多爾袞、乾隆皇帝其實是海寧陳閣老陳世倌的兒子、雍正皇帝弒父奪位等說法是一樣的,大多只存在野史、影視劇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