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617】珠海徒步孖髻山公園又稱文樓山zjkzxd 一 孖髻山,是通過一種商品而了解的。它是一個品牌,產品就在該山腳下。 先說"孖"字讀音。它有2個發(fā)音。一個是 zī ,另一個是 mā 。當"孖"用在"孖髻山"時,它就讀mā,"孖髻山"讀作 mā jì shān 。 "孖髻山"這一名字,來源于其形狀。山上有兩個小峰,形似雙髻。因此得名。它在古代曾稱"文樓山"。這里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二 孖髻山在珠海市金灣區(qū)平沙鎮(zhèn)。我曾經無數次乘坐公交車路過,也多次在這里游玩。但沒有到過這個山腳下,更沒有登過該山。 其實,也早想來登山了。但一直拖到了今天。今天(2024.12.7)是星期六,溫度適宜室外活動。 三 7點10分,我從家出發(fā)。7點20乘上公交車。經過近一個小時,8點18分到達公交車平沙鎮(zhèn)政府站。徒步不遠,8點24至文樓山公園門口。游玩觀看后,8點44開始登山,于10點32登頂。稍微休息,10點40分,下山。11點42,返回到登山入口處。11點54,乘車返,12點58分下公交車,回到家,1點10分。歷時6個小時,完成了今天的活動。 四 山腳下,有一池塘。準確的說,應該是一個微型水庫。 一條街道,迎雁西街,就在這水壩上。通到山腳右側(西側),便是鎮(zhèn)政府大院。左側(東側)一直延伸遠去。 在水塘左側有一條路,往北通往山根。在路口的花壇中,一巨石書寫"文樓山公園"。沿路往山根前行,來到小廣場處。一個多彩的登山合階,格外醒目。登山入口處,一個公示牌是"平沙鎮(zhèn)孖髻山網格巡護范圍與責任人公示牌"。顯示出這里是"孖髻山"。 五 彩色的登山臺階,還是首次見到。登過一些山體公園,都沒有這樣的裝飾。它似一條彩帶,從山上鋪了下來。 我試圖數一下顏色種類,更試圖看看顏色的排序規(guī)律。因要照顧腳下的安全,未能得到答案。 快要登頂時,又出現(xiàn)了彩色的臺階。真是眼前一亮。一路走累了,期盼著登頂??吹搅怂?,就是希望,就是勝利。不得不感謝一下設計這個的人。 六 孖髻山,也算是較高的山。它的海拔為319米。 彩色的臺階上來后,眼前出現(xiàn)了叉路口。一條路往右,一條路往左。正在猶豫,從左邊的路上,一個游客,從山上走過來。我詢問一下,得到了證實。從右手上山、可以從左手邊路返回。 我從右邊的路,往上走。路兩邊都是樹。在樹蔭下登山,雖看不到風景,但卻可避開日頭。 大概是周六吧,山上的游客較多。除了在我前后上山的,還有不少下山的。下山人群中,一個熱心的中年男子,見我這個年紀的人上山,便主動告訴我,那邊(左邊)的路比較好走,不是太陡。我連忙道謝,表示從那邊下山。 七 一路上,都連續(xù)是較陡的臺階,只有幾個小平臺和小亭子,都不大。人們累了,可以坐下來稍做休息。 幾個小孩子,在家長帶領下,時而跑在我的前面,時而落在我的后面。他們有的還拄一根不知怎么弄來的"臨時拐杖"。 在半山腰,有一個衛(wèi)生間。這個小廣場還較大。 還有一個小廣場,停了一輛汽車。原來,在右前方有一條坡路,也較陡。顯然,它是從這里開上來的。從這里的樹木縫隙里,隱約看到山下的水庫。 路邊,看到了200米的路標。之后,每隔200米就有一個??吹?200米路標后,就沒有再看到。 八 終于登頂了。 這就是從山下看到的有個"發(fā)射塔"的高處。 平臺上的人較多。站在平臺上,看到山下的水庫,山下的農田,山下林立的高樓。 不過,天氣仍有些霧,看起來不那么清晰。 九 下山了。 踩著彩臺階,下山了。 這邊的路,比較緩,還有"平路",也有下坡再上坡的路段。沿途視野比較開闊,能夠看到山下風光。 下山路中,有幾處小橋。山澗細水,從小橋穿過,順著溝壑,不見蹤跡。 我在下山,但上山的人,仍然不少。這些人里,不單單是游客,更有鍛煉身體者。一個年輕人,跑著,不緊不慢,踏著一個個臺階,上山去了。 羨慕吧?怎么能不羨慕呢!我一步一步走上來,都有些吃力了。 十 上山容易下山難。 其實,上山,有上山之難;下山有下山之難。 終于來到"三岔路口"。 看到了彩色的臺階。 長長的吐了一口氣。自己對自己的表現(xiàn),還覺得滿意。 2024.12.7 ![]() ![]() ![]() ![]() ![]() ![]() ![]() ![]() ![]() |
|
來自: 我的儒山 > 《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