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作為影響明末清初歷史進程的重要人物,他的每個決定,都對后來的整個歷史造成影響。他在明朝滅亡后,選擇投降清軍,為清朝入關創(chuàng)造了機會。后來,他又鎮(zhèn)守云貴被清廷封為平西王,與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聯(lián)合反對康熙皇帝,引發(fā)三藩之亂。三藩之亂最終失敗,在失敗前,吳三桂病死。 如果吳三桂主動放棄手中的兵權,康熙皇帝能不能放他一馬,讓他善終呢?其實,吳三桂活著就清朝最大的威脅。削藩的本質是康熙皇帝對吳三桂等三藩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并不會因為吳三桂的主動接受削藩而解除清朝皇帝與三藩的芥蒂。也就是說三藩與大清朝廷,最終會由合作關系變?yōu)閷α㈥P系。 話說,大明王朝自土木堡之變后,逐步走向衰弱,再加上出現(xiàn)的災荒,加劇了滅亡的步伐,李自成、張獻忠的農(nóng)民起義,還有北方后金的不斷南下,明朝危在旦夕。但是,想要徹底滅亡明朝,單靠其中的一方是不可能的,明朝的實力是可以的。只不過碰上幾個昏君,再加上天災,還有倭寇在沿海地區(qū)的騷擾,使得明朝有一些力不從心。 另外,明朝在面對遼東戰(zhàn)事和剿滅義軍問題上,分歧非常大,投入了很多物力和財力始終沒有效果。明朝的貴族們,在面對滅國的威脅上,還要試圖保住財產(chǎn)和身家性命,沒有和以崇禎為首的明朝廷保持一致,導致李自成的義軍攻破明朝國都,明朝滅亡。 此時,吳三桂可以選擇投靠李自成,李自成也希望獲得吳三桂掌管的關寧鐵騎,這是明軍的精銳,曾經(jīng)痛擊關外的清軍,已威名在外。 由于李自成沒有管好自己的手下,義軍冒犯了吳三桂在京城的家人,再加上,吳三桂和其他將領希望向清廷借兵剿賊,聯(lián)虜平寇,最終吳三桂和他掌握的軍隊沒有投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而是寄希望和清廷聯(lián)合。 吳三桂則一直為清朝效力,打敗了南明勢力,清朝也逐步鞏固了大一統(tǒng)的地位,由于吳三桂掌握著軍隊就把他放在了云貴地區(qū),封為平西王。目的顯而易見,一方面是防范,一方面是安撫。讓吳三桂遠離清朝的權力中樞,就是為了減少吳三桂對清廷的威脅。在雙方未撕破臉皮之前,雙方維持著表面的君臣關系,吳三桂在云貴地區(qū)事實上是自立狀態(tài)。 削藩,為吳三桂聯(lián)合另外兩藩反清,找到了借口??滴趸实鄣南鞣?,實際上在東南未穩(wěn)的情況下,是很不合適的??滴趸实鄣南鞣獙嶋H上不是主動削藩,前有平南王尚可喜請求回遼東養(yǎng)老,后有靖南王耿精忠要撤藩,吳三桂也順勢假意請求撤藩。他的目的不是真的要撤藩,而是一種試探,并且希望朝廷不會同意,沒想到康熙皇帝竟然同意了。 康熙皇帝同意撤藩,說明清廷和吳三桂彼此不信任,雙方之間一定會爆發(fā)沖突,關鍵就看時間。吳三桂也看清了形勢,提出“興明討虜”,起兵反清。興明就是有點不要臉了,他滅了南明小朝廷,還殺了永歷帝,有何顏面興明呢?再說,他自己稱帝,完全把興明當作謀求自己利益的工具。吳三桂打仗的能力還是不錯的,三藩與清廷的戰(zhàn)爭初期,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紛紛響應,吳三桂一方是處于有利位置的,但是后來由于吳三桂一方分兵過多,加上吳三桂等主將年事已高,內部又不夠團結,最終三藩之亂被平定。 回顧,從吳三桂與清廷的合作到徹底決裂發(fā)生直接沖突的整個過程,雙方并不是正常的君臣關系,吳三桂是被迫降清,清廷也在處處提防著吳三桂,即便吳三桂主動交出兵權,只要吳三桂還有威脅,就不會放棄除掉他的想法。吳三桂身經(jīng)百戰(zhàn),有很多部下,他說句話,就有可能擁有大量的部下支持他造反,所以吳三桂反清是必然的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