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水命理劉老師/書 尼采說:“更高的哲人都獨處著,這并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他在周圍找不到同類。”人越長大,越發(fā)覺得孤獨才是人生常態(tài)。 人們害怕獨處、恐懼孤獨,所以總會本能地在各種關(guān)系中尋求慰藉。他們在刻意追求合群,一味地苛求同頻,結(jié)果在委屈與疲憊當中,不停地消耗著自己的寶貴的精力和能量。 為什么身弱的人需要適當孤獨?歸根到底,人太多、事太多、內(nèi)耗也會特別多。 當你的身邊人很多,也容易在意一些人的看法,別人一句不經(jīng)意的評價,你自己就能腦補出小劇場。 也清楚地知道有些人和事會讓自己不舒服,但手段不夠潑辣,又有太多的顧慮,很難跳出情緒漩渦。 身弱的人,會為他人想很多,結(jié)果介入了別人的因果,消耗了自己的能量,吃力不討好。 大多數(shù)時候,身處的環(huán)境越是熱鬧,心思越容易被竄動,心里越會積攢許多浮躁。 所以,適當孤獨,對身弱的人來說也許更好。畢竟真正強大的人,善于思考、精神獨立、內(nèi)心豐富篤定,不盲從,亦不會猶豫搖擺。 身弱的人,想要實現(xiàn)真正的蛻變,先從享受孤獨開始。 自己以前是個很害怕孤獨的人,會非常努力地合群。那些不喜歡去的場合朋友去了,自己也跟著去,但只會看著他們在那里玩,也融入不進去,玩一天下來感覺整個人都廢了。 只有各自散場回家時,才有松了一口氣的感覺。 這樣消耗自己的次數(shù)多了,就很少參加一群人的聚會了,慢慢意識到:孤獨對身弱的人來說,是件好事。 其實對身弱的人來說,思考是一把雙刃劍。 思考會讓我們更聰慧、有靈氣,但想得太多,又容易陷入內(nèi)耗。 前幾天重新翻閱了《論語》,才發(fā)現(xiàn)古人早就告訴了我們「過度思考引發(fā)內(nèi)耗」的解決方法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空想不學習,就會精神疲憊,最后一無所得。換句話說,不學者的思考是高度危險的胡思亂想。 學,就是破解之法。 讀書學習,就需要你自己一個人沉下心來,讓自己和書中的智者對話,而不是讓腦中的兩個人小人對話。 前者能開解自己,讓你看到廣闊天地,天地越大,萬物越渺小,煩惱自然也就消散了。 后者只能不斷復制粘貼,胡思亂想,煩惱自然也就成倍成倍出現(xiàn)了。 獨處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只有能經(jīng)得起孤獨考驗的人,才不會害怕失去,也會慢慢變得更好。 最近有朋友問:是個身弱的人,如何讓自己心中的能量更高,過得更好? 其實最好的方法,莫過于獨處和讀書。 獨處的時候,你可以完全直面自己的內(nèi)心,沉浸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里,靜下來心來打掃自己的心情; 也可以清醒地思考自己的未來,想想自己如何發(fā)展。 無論外界多么喧囂繁雜,都能始終保持一顆純粹干凈的心。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從內(nèi)而外的修行,都要靠你自己,知行合一,用自己的心去支配自己的言行。 身弱之人,能坦然接受一個人的狀態(tài),是一種很難得的能力。 一切皆有度,不盲目社交,不會孤獨終老,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這樣的孤獨,可以過得很幸福。 獨處并不代表不合群,而是一種生活習慣。 在人生旅途上,會經(jīng)歷許許多多事情,包括離別,要坦然接受每個人的離開。 許多優(yōu)秀的人因無人理解自己而孤獨,但他們依然能在自己的世界里閃耀。 還有讀書,很多朋友覺得晦澀難懂的書自己看不下去,只要翻開書就犯困、心不在焉,只要不看書啥都有意思。 建議,先從自己喜歡的、看得下去的書開始,再慢慢過渡到“大部頭”,先讓自己喜歡上讀書,感受讀書益處,再不斷提高難度和深度。 |
|
來自: 昵稱69622378 > 《命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