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菜根譚》概論(四)

 昵稱503199 2024-11-03

因篇幅較長,故以(一)、(二)等區(qū)別,方便分享。

概論(四)

人知名位為樂,不知無名無位之樂為最真;人知饑寒為憂,不知不饑不寒之憂為更甚。

【譯文】

人們只知道有名譽、有地位是一種快樂,卻不知道沒有名譽、沒有地位的快樂才是最真實的快樂;人們只知道吃不飽、穿不暖是一種憂患,卻不知道不用忍饑、不會受寒的憂患才是更嚴重的憂患。

【點評】

重要人物高峰體驗雖好,但是,且不說高處不勝寒,單是身在其位,必謀其政,就很難讓人享受無憂無慮的閑情逸致了,這就是所謂的名位之累。名利都是身外之物,人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不應忽視生命本身的自由和快樂。

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譯文】 做了壞事害怕別人知道,雖是作惡,但是還有一條改惡從善的道路;做了好事急于讓人知道,雖是行善,同時卻也種下惡念潛滋暗長的根芽。

【點評】 評價善行與惡行,不能單看表面現象,還需考慮行為背后的心理因素,否則就有可能失之片面和武斷。如果做壞事時害怕被人知道,那么這種人至少還有良知,還有棄惡從善的可能;如果做善事時急于讓人知道,那么這種人其實只為虛名,內心早已種下惡根。所以,無所顧忌地作惡才是真惡,不經意間行善方為真善。由此看來,善與惡既是對立的,也是相對的,關鍵在于為善或為惡者內心的出發(fā)點是什么。

天之機緘不測[56],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顛倒豪杰處。君子只是逆來順受、居安思危,天亦無所用其伎倆矣[57] 。

【注釋】

[56]機緘(jiān):機關開閉,代指推動事物發(fā)生變化的力量。亦指氣數,氣運。

[57]伎()倆:手段,花招。

【譯文】

上天對人類命運的主宰和安排,從來都是難以預測的。上天有時先屈抑一個人的志向,之后又讓他施展抱負;有時先讓一個人實現志向,之后又讓他遭受困苦抑郁,這些都是上天操縱英雄、擺布豪杰的手段。君子只要能夠在逆境厄運中采取忍受順遂的態(tài)度、在順境安寧中想到可能出現的危難,上天也就無從施展那些戲弄世人的花招了。

【點評】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孟子眼中,那些承擔大責任、取得大成就的人之前所經歷的種種坎坷,都是有理性、有遠見的“天”有意安排的磨煉和考驗。在孟子的文章中,充溢著一種英雄主義的豪氣。在洪應明眼中,這個以不測之機“播弄英雄、顛倒豪杰”的“天”卻少了些正義和理性,多了些陰險詭異,似乎把折騰世人當成樂趣。面對這樣一個神經質的“天”,洪應明提出逆來順受、居安思危的應對策略,雖然也還帶點兒“人定勝天”的意思,卻顯然是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了。

福不可徼 [58],養(yǎng)喜神以為招福之本;禍不可避,去殺機以為遠禍之方。

【注釋】

[58]徼(yāo):通“邀”。招致,求取。

【譯文】

福分不可強求,培養(yǎng)喜悅的心神,就是招來福分的根本;災禍不可避免,去除害人的念頭,才是遠離災禍的方法。

【點評】

禍之來也,人自生之;福之來也,人自成之。”在禍福問題上,古人極為重視人的主觀因素。小說《水滸傳》中,晁蓋等人劫了生辰綱,投奔水泊梁山。此前已在梁山當了多年寨主的王倫心胸狹隘、嫉賢妒能,害怕眾豪杰勢力相壓,所以百般推托,不肯收留。豹子頭林沖怒斥其為“笑里藏刀、言清行濁”的小人,將其殺死?!傲看蟾R泊?,機深禍亦深”,王倫正是因為心術不正,“只將寨主為身有,卻把群英作寇仇”,最終落得“不肯留賢命不留”的下場,這雖是小說中的情節(jié),亦可為世人之戒。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59];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60]。君子所以寧默毋躁、寧拙毋巧。

【注釋】

[59]愆(qiān)尤:過失,罪咎。駢(pián)集:湊集,聚會。

[60]訾(zǐ)議:非議。

【譯文】

十句話有九句說得正確,人們未必對你嘖嘖稱奇,可是只要一句說錯,埋怨指責就會聚集到你的身上;十個謀略有九個都能成功,人們未必歸功于你,可是只要一謀失敗,非議詆毀就會紛至沓來。這就是君子寧愿保持沉默也不浮躁多言、寧愿顯得笨拙魯鈍也不炫耀機巧的原因。

【點評】

雖然語言是人類的天賦、智慧是人類的驕傲,但是多言無益、言多必失,所以歷代先賢不約而同地倡導謹言慎行,世界上許多民族也都把沉默視為美德。人性中有許多弱點,揚惡隱善即為其一。只要有片言只語不盡如人意,埋怨指責就會紛至沓來;只要一個策略出現閃失,就有可能成為把柄。因此,與其處處逞強耀能,不如含蓄收斂一些,絕對不要自作聰明,害人害己。

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故性氣清冷者,受享亦涼薄。惟氣和暖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澤亦長。

【譯文】

天地之氣運行變化,氣候溫暖則萬物生長,氣候寒冷則萬物肅殺。同理,性情脾氣清淡冷漠的人,所享有的福分也比較淡薄。只有那些性情溫和、暖心熱腸的人,所享受的福分才會深厚,所留下的福澤才會綿長。

【點評】 人生的冷暖,取決于心靈的溫度。生性孤傲清高、待人接物少有熱情乃至冷若冰霜的人,讓人不敢或不愿與之接近,這樣的人注定要作天煞孤星;情感溫度適中的人,待人暖如艷陽、和如春風,樂于助人,慈悲為懷,因而也能廣結人緣,在需要時能夠得到他人的援助。

天理路上甚寬[61],稍游心,胸中便覺廣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跡,眼前俱是荊棘泥涂。

【注釋】

[61]天理:天道,自然法則。宋代理學家把封建倫理看做永恒的客觀道德法則,稱“天理”。

【譯文】

追求天理正道的路途十分寬廣,稍稍傾注一點心神,胸中就感覺無限光明,坦蕩開闊;追求個人欲望的路途十分狹窄,剛剛踏上一個腳印,眼前就已是荊棘叢生、泥濘遍地。

一苦一樂相磨練,練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譯文】

經歷過一種苦難,再經歷一種快樂,在兩種體驗中交替磨煉自己,磨煉至極而獲得幸福,這種幸福才能綿長不絕;有過一番疑惑,又有過一番確信,把兩種感受反復進行考索比較,考索至極而獲得知識,這種知識才是真知灼見。

【點評】

生在蜜罐中是一種福,卻可能不長久,也可能因為沒有經歷過艱辛而對幸福沒什么感覺;別人告訴你一些道理是一種知,卻可能不真切,也可能因為省略求知過程而無法透徹理解。晚清學者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三種境界說”,認為“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是第一境,象征孤絕寂寞中對理想與目標的求索;“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是第二境,象征為了實現理想而付出的艱辛;“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是第三境,象征長期困惑失望之際突然獲得成功的喜悅?!澳侨恕笨傇谔煅谋M頭等待,總在千百次追尋后現身,真理是如此,幸福亦是如此。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62]。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63],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注釋】

[62]水之清者常無魚:水太清,魚就不能藏身,語本《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焙笠浴八燎鍎t無魚”比喻對人對事過于苛察,就不能容眾。

[63]含垢納污:忍受恥辱,寬容污穢。

【譯文】

污穢的土地上往往多生萬物,清澈的流水中常常沒有游魚。因此君子應當具有寬容污穢、忍受恥辱的氣量,不可秉持嗜潔成癖、特立獨行的節(jié)操。

【點評】

東晉宰相謝安“才兼文武,志存匡濟”,隱居時“高謝人間,嘯詠山林,浮泛江海”,出山后“從容而杜奸謀,宴衎而清群寇”,在內成功阻抑桓溫的篡位野心,對外擊潰苻堅的百萬之眾,被譽為“江左第一風流名相”,修纂《晉書》的史臣由衷地稱贊他“君子哉,斯人也”。這位清雅隨和的名士執(zhí)政時,不少逃亡的士兵雜役就近躲在秦淮河南塘碼頭的繁華地帶,有人認為不應任由這些人在京都地界為法亂紀,提議嚴厲搜查,謝安卻說:“如果不容這些人安身,還算什么京都?”在他看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雜,貴賤同處,爭榮逐利,豪強縱橫,盜賊不禁,古往今來,莫不如此,只有能夠包容這些現象,才算得上京都。后來曾國藩打下南京,秦淮河上重又畫舫云集,恢復承平氣象,不少官員沉溺于朝歌夜弦、紙醉金迷之中,流連忘返。江寧知府向曾國藩建議禁絕這種風氣,曾國藩卻欣然說道:“還有這種地方?明天給我準備條船,我想邀請諸公到秦淮河上一游,領略此中風趣。”知府不敢再提禁絕之事。對此有人評論:“曾國藩正師謝安之意?!边@兩位卓越的政治家行事如出一轍,因為他們全都深知“水至清則無魚,政至察則眾乖,此自然之勢也”。

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污,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

【譯文】

人只要有一絲貪求私利的念頭,精剛之志就會被銷蝕得柔軟脆弱,明智之心就會被阻塞得糊涂昏聵,恩澤慈善就會變成狠毒殘忍,潔身素行就會染得污濁不堪,一生的人格品行就會因此而敗壞。所以古人把不貪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寶貴品質,以此超凡脫俗地度過此生。

【點評】

《左傳·襄公十五年》中說:宋國有個人得到一塊玉石,獻給大夫子罕,子罕卻不接受。獻玉的人說:“我給玉工看過,玉工認為是件寶物,所以小人才敢將這塊玉石敬獻給您?!弊雍闭f:“我把'不貪’之德視為寶物,你把這塊玉石視為寶物。如果你把玉石給我,那么我們全都失去自己的寶物,不如各自擁有自己的寶物吧?!鲍I玉之人向他跪拜行禮,繼續(xù)懇求說:“小人身懷此玉,根本不敢外出,今天把它敬獻給您,希望能夠免于一死?!弊雍庇谑前延袷唤o玉工雕琢,把加工好的玉器賣掉,使這個人富裕之后,派人送他回到原來的地方。古往今來,權、錢、色、名諸種誘惑,不知引多少英雄競折腰。因為一念之貪,意志被消磨,心智被耗損,人際關系被敗壞,人格品行被玷污。當貪念在腦海中閃現之時,我們都應想想子罕“不貪為寶”的名言。

耳目見聞為外賊[64],情欲意識為內賊,只是主人公惺惺不昧[65],獨坐中堂,賊便化為家人矣。

【注釋】

[64]賊:佛教稱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謂此六塵能以眼、耳等六根為媒介,劫掠“法財”,損害善性;稱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謂此六根妄逐塵境,如賊劫財。

[65]主人公:主人。惺惺:清醒的樣子。不昧:不晦暗,明亮。

【譯文】

耳聞妙聲,目見美色,這是外部闖來的盜賊;情感欲望、識見心理,這是潛藏于內心世界的盜賊。只要主人清醒警覺,不受誘惑,獨自端坐正堂,所有這些內外之賊,就都會變成自己的家人了。

【點評】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這是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名言。王陽明提出“心外無理”的哲學命題,認為事物之理不存在于客觀事物當中,而是存在于人們心中,這就是“良知”。他還認為,“人人心中自有定盤針”,只要能夠掃除外來物欲的蒙蔽,滅絕各種不應有的欲望,就能“致良知,求放心”,使得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誕生于明代中葉的神魔小說《西游記》正是通過改造玄奘取經故事,用藝術化、形象化的手法來宣傳當時十分盛行的心學思想的。

孫悟空是《西游記》中最活躍的形象,常被稱為“心猿”,其實就是人心的幻象。他本是天地育化的石猴,無善無惡卻又至善至惡。當他學道歸來,為滿足物欲(索要兵器鎧甲)而鬧龍宮,為滿足長生欲望而鬧地府,為滿足權力欲望而鬧天庭,心之本體在日益膨脹的欲望作用下無限放縱,只有如來佛祖運用莫大法力,才能將“心猿”定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中,他“渴飲溶銅捱歲月,饑餐鐵彈度時光”,心中逐漸萌生悔過之意。第十四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中,悟空被唐僧救出,歸了正道,開始取經過程,也開始了修心的過程。上路不久,就遇到六個攔路搶劫的強盜,分別名為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顯而易見,這六個毛賊不過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欲望的化身而已。孫悟空打殺他們,從此“六根清凈”,與“心中賊”決裂,此后一路斬妖除怪,逐漸破除心中欲望,回歸到心之本體。孫悟空被封為“斗戰(zhàn)勝佛”,他戰(zhàn)勝了群魔,也戰(zhàn)勝了自己。

圖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業(yè);悔既往之失,亦要防將來之非。

【譯文】

與其圖謀尚未開創(chuàng)的功績,不如努力保有已經成就的事業(yè);既要追悔以往的過失,也要用心防范將來可能出現的錯誤。

【點評】

俗語說:“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比瞬荒懿蛔鲩L遠打算,卻也不能總是活在對未來的空想之中,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是一種現實而又務實的態(tài)度。有個“破甑不顧”的故事:東漢有個叫孟敏的人,客居太原,曾到市場買甑,挑著往回走,不小心把甑掉在地上摔破了,可是他頭也不回,步履如常,只管走路。名士郭林宗恰好看到這一幕,感覺奇怪,問道:“甑摔破了,很是可惜,你為何看都不看一眼?”孟敏卻說:“既然甑已破了,我看它又有什么好處?”生活中有多少想不來的“林鳥”,又有多少看不回的“破甑”??!空想無功,悔恨無益。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說:“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反思過去的錯誤,不是為了停在過去,而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現在,走向未來。

氣象要高曠,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縝細,而不可瑣屑;趣味要沖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嚴明,而不可激烈。

【譯文】

氣宇格局要高遠曠達,卻不可疏狂無拘;心思念頭要縝密細致,卻不可煩瑣細碎;情致趣味要沖和淡泊,卻不可單調枯燥;操行志節(jié)要嚴格明確,卻不可偏激剛烈。

【點評】

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哪個人更賢明一些?”孔子回答說:“子張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子夏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弊迂曈謫枺骸斑@樣看來,子張是不是比子夏更好一些?”孔子回答說:“過猶不及?!敝杏怪朗侨鍖W的核心思想,是孔子乃至儒家立身處世的基本方法?!爸小本褪恰盁o過無不及”,是“適度”,按照這個標準,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注重人格修養(yǎng)的人,通常都會把氣度高曠、心思縝密、趣味沖淡、操守嚴明作為修行標準,卻也必須留意不可用力過猛,走向另一個極端。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譯文】

輕風吹過稀疏的竹林,林中發(fā)出沙沙的聲響,風停之后,竹林歸于寂靜,不會留下聲音;大雁飛過寒涼的水潭,潭面映出大雁的影子,雁過之后,潭水依然平靜,不會留下影子。所以君子行事也要這樣,事情發(fā)生,心中浮現各種情緒;事情過后,心境隨之歸于空寂。

【點評】

佛家追求“心無掛礙”,認為內心沒有任何牽掛,才能沒有恐懼、遠離煩惱;莊子則說:“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币馑际钦f:修養(yǎng)高尚的至人,心思就像一面鏡子,對于外物,來者即照,去者不留,應合事物本身,從不有所隱藏,所以能夠反映外物而又不因此損心勞神。不過對于塵世間的蕓蕓眾生來說,總有大大小小、彼伏此起的俗情瑣事,不得不去處理和應付,如何才能不讓自己身陷無窮無盡的煩惱糾纏之中?秘訣就是要有一顆拿得起放得下、不凝滯于外物的心。當有事情需要處理時,就全心全意投入其中,亦會因之而有喜怒哀樂;當事情過后,就不必再前思后想、百般牽掛,這樣的人生才能輕松瀟灑。

清能有容,仁能善斷,明不傷察,直不過矯,是謂蜜餞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譯文】

清正廉明卻能夠包容,仁慈厚道卻善于決斷,明智聰慧卻不流于苛察,正道直行卻不矯情反常,這就像蜜餞雖由蜜汁浸漬而成,卻不過分甜膩,海產的魚蝦雖然出自大海,卻不會咸得難以下咽,這才是真正美好的品德。

【點評】

性格品質中的長處,有時也會成為弱點:過于清廉耿介,可能眼里不容沙子;過于仁慈厚道,可能缺乏主見;過于明察秋毫,可能變成苛刻挑剔;過于剛直無私,可能矯枉過正。完美的品德應該是符合中庸之道的。至于如蘇軾所批評的,東漢明帝“以察為明”、南朝梁武帝“以弱為仁”,那就更連明智和仁慈的標準都弄錯了。

貧家凈掃地,貧女凈梳頭。景色雖不艷麗,氣度自是風雅。士君子當窮愁寥落,奈何輒自廢弛哉?

【譯文】

貧窮人家把地面掃得干干凈凈,貧寒女子把頭發(fā)梳得整整齊齊。這番景象雖然不夠鮮艷明麗,卻自有一種素雅樸實的風韻氣度??墒?,士人君子為何一旦遭遇窮困愁苦、寥倒落寞,就輕易自暴自棄、松弛懈怠呢?

閑中不放過,忙中有受用;靜中不落空,動中有受用;暗中不欺隱,明中有受用。

【譯文】

清閑無事中的時光沒有白白放過,緊張忙碌時就會從中受益;安定靜止時沒有無所事事,采取行動時就會從中受益;背著人時沒有欺騙隱瞞,公開場合就會從中受益。

【點評】

生活的節(jié)奏有時不由個人掌握,生活的舞臺有時不由自己安排。很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情況:有時忙得要死,有時閑得發(fā)慌;有時靜得如一潭死水,有時動得像緊繃的琴弦;有時監(jiān)督我們做事的只有良心,有時舉手投足都要暴露在青天白日之下。忙碌緊張時能游刃有余,動蕩不安時能從容不迫,眾目睽睽下能坦然無愧,這種人生的高境界,絕非單靠空想所能達到,需要平時里預先規(guī)劃,并在點點滴滴的細節(jié)方面做好準備。東晉名將陶侃遭人忌妒,被降派到廣州擔任閑職,無所事事,就每天早晨把一百塊磚頭從書房搬到外面,晚上又搬回書房之中。人們問他為何要做這種無用功,陶侃說:“我立志收復中原,如果現在過于安逸悠閑,將來恐怕難當大任,所以借此練練筋骨?!奔词贡幻\拋入無法行動、無事可忙的困境之中,陶侃仍以運磚的方式勵志勤力,機遇從來偏愛這種有準備的人。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66];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扼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67]。天且奈我何哉!

【注釋】

[66]迓(yà):迎擊,抵御。

[67]亨:通達,順利。

【譯文】

上天減損我的福分,我就通過增益我的品德來面對它;上天勞損我的身體,我就通過放逸我的心情來彌補它;上天阻扼我的際遇,我就通過修養(yǎng)道德來打通它。假如我能做到這些,上天又能把我怎樣?

【點評】

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是每個人都可以而且應該“自力更生”地去做一個偉大的普通人。人不能改變命運,卻可以改變自己;要做自己的主人,而不能做命運的奴隸。即使受到命運的打擊,也要勇于迎接挑戰(zhàn),通過增益品德來自求多福,通過放逸心情來自求長壽,通過道德修養(yǎng)來自求通達。只要握住自家的權杖,就能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寫的人!

真士無心徼福,天即就無心處牖其衷;險人著意避禍,天即就著意中奪其魄??梢娞熘畽C權最神,人之智巧何益?

【譯文】

有操守、有才能的人無意謀求福澤,于是上天就在其無意的舉動中啟發(fā)他的內心,給他送來福澤;陰險邪惡的人刻意躲避災禍,于是上天就在其刻意的行為中奪走他的魂魄,給他降下災禍??梢娚咸斓臋C智權謀最為神妙莫測,與此相比,人的機謀巧詐又算得了什么呢?

【點評】

古人認為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人應該謹慎地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然后靜待上天安排?!俄n非子·揚權》說:“圣人之道,去智與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民人用之,其身多殃;主上用之,其國危亡?!逼矫袷褂弥乔?,自身多有災殃;君主使用智巧,國家就會滅亡。這話雖有危言聳聽之嫌,但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例子,絕非只有“嘴甜心苦,兩面三刀,上頭一臉笑,腳下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王熙鳳,做人,還是把心放平放正、順其自然為好。

聲妓晚景從良[68],一世之煙花無礙[69];貞婦白頭失守[70],半生之清苦俱非。語云“看人只看后半截”,真名言也。

【注釋】

[68]聲妓:舊時宮廷及貴族家中的歌姬舞女。晚景:晚年的境遇。從良:妓女脫離樂籍而嫁人。

[69]煙花:指妓女或藝妓。

[70]貞婦:從一而終的婦女。

【譯文】

歌姬舞女如果晚年脫離樂籍而嫁人,那么此前淪落風塵的經歷,對她今后的生活并沒有什么妨礙;堅守節(jié)操的婦女如果晚年喪失節(jié)操,那么半生的清苦守節(jié)就全都失去了意義。俗語說“看人只看后半截”,真是至理名言啊。

【點評】

《詩經·大雅·蕩》中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睙o論做人、做事還是做官,沒有幾人不肯善始,卻很少有人能夠善終。一位七十歲的外國老翁帶著兒子千辛萬苦登上珠峰,站在峰頂,他興奮地給九十高齡的老父打去電話,老父卻告誡兒孫說:“不要高興太早,上去了不算成功,只有平安下了山,才算成功。”人生之路亦是如此,此前的成就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接下來的道路如何去走。

平民肯種德施惠,便是無位的卿相;仕夫徒貪權市寵,竟成有爵的乞人。

【譯文】

平民百姓如果愿意盡自己的能力修養(yǎng)德行、廣施恩惠,就像是沒有爵位的公卿宰相;為官做宰的人如果只想著貪圖權勢、博取恩寵,也會變成徒有爵位的乞丐。

【點評】

按照權勢、財富劃分人的等級,這是世俗之見;評價人的道德品行,卻另有一套標準。只要人有種德施惠之心,即使能力有限,同樣受人景仰。就拿慈善事業(yè)來說,捐款數目的多少不是衡量慈善家的標準,只要人能以不求回報之心為增進人類福祉做出努力,哪怕只是貢獻微不足道的錢物,也是在做慈善;相反,如果懷著功利之心,不論捐了多少錢,也始終只是一個追求利益的商人。至于打著慈善旗號牟取不當利益,那就更與慈善理念背道而馳,需要對其追究法律責任了。

問祖宗之德澤,吾身所享者是,當念其積累之難;問子孫之福祉,吾身所貽者是[71],要思其傾覆之易。

【注釋】

[71]貽(yí):贈送,遺留。

【譯文】

要問祖宗給我們留下什么德澤,只要看看我們現在所享受的生活就知道了,所以應該時時感念祖先積德累善是多么艱難;要問子孫將來會享有什么福祉,只要看看我們此生能給他們留下什么恩澤就知道了,所以需要經常想想敗德傾家是多么容易。

【點評】

古人相信因果報應,認為種什么因,結什么果,“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祖宗積德行善,后代子孫便能享受福澤,反之則會遭到報應。由于每個人都是因果鏈條中的一環(huán),生在幸福之中的人應對祖先懷有感恩之情,為了子孫后代永享幸福,自己也要努力積德行善。其實,從人類文明傳承的角度來說,這句話確實有其深刻道理。我們今天所利用的資源和技術,都是歷代先輩們日積月累而來的,我們在安享這些財富時,應該感念它們的來之不易;我們也要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為后代創(chuàng)造出更好的生存空間。

君子而詐善,無異小人之肆惡;君子而改節(jié),不若小人之自新。

【譯文】

為君子卻假裝為善,就和小人恣意為惡沒什么區(qū)別;身為君子卻改變節(jié)操,還不如小人愿意改過自新。

【點評】

古代稱地位高的人為君子,如果這種人偽裝行善或操守不一,比肆意為惡的市井小人危害還大。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的華山派掌門岳不群就是一個典型的偽君子,他地位崇高,聲望卓著,儀表超凡脫俗,舉止蘊藉儒雅,處處謙卑退讓,在江湖上有著“一等一的聲譽”,人送“君子劍”的雅號。然而,這個所有人心目中最完美的君子,恰恰有著最貪婪險惡的內心,他不僅用盡陰謀詭計陷害敵人,而且以冠冕堂皇的名義,在溫情脈脈的面紗下,傷害了所有至親至愛的人?!安慌抡嫘∪?,就怕偽君子”,在生活中,我們要特別提防那些披著羊皮的狼。

家人有過,不宜暴揚,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而隱諷之;今日不悟,俟來日正警之。如春風之解凍、和氣之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譯文】

家人有了過錯,不應當到外面暴露傳揚,不應當輕易棄之不理。如果他所犯的錯誤不方便直說,就借其他事情用暗示性的語言勸告他;如果今天他不能省悟,就耐心等到來日再真誠地警示他。如同溫暖的春風悄悄融化凍土、溫和的空氣緩緩消釋堅冰,這才是家庭生活應有的樣子。

【點評】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代士子的人生理想。治國實難,齊家也不容易,真正有機會、有能力達成此愿者,古往今來寥寥可數,東晉名相謝安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千百年來,人們不僅盛贊他安邦濟世的宏功偉業(yè),也津津樂道于他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的家教風范。謝安的兄長謝據小時候曾經爬到屋頂上熏老鼠,他33歲病逝,兒子謝朗當時年紀小,不知道父親干過此事,后來聽人說一個“傻子”干過,就跟著嘲笑,而且?guī)状稳f起這個笑話。魏晉時期講究家教門風,兒子這樣嘲笑死去的父親,是很丟臉的。謝安知道謝朗不了解詳情,就在一次閑談時,裝作隨意地對他說:“有人編造了熏老鼠的事情誹謗我二哥,還有人說那件事是我跟二哥一起干的?!敝x朗頓時明白他嘲笑的那個“傻子”就是死去的父親,懊惱不已,一個月閉門不出。謝安撒了個謊,把事情引到自己身上,以此點醒侄兒,真可以稱得上“德教”了??磥碇x安是深諳家庭教育這門藝術之精髓的。

此心??吹脠A滿,天下自無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寬平,天下自無險側之人情。

【譯文】

自己的內心常往圓滿無缺處想,整個世界自然變成沒有缺陷的世界;自己的內心常常放得寬仁公平,整個世界自然沒有險惡邪僻的人心。

【點評】

東晉太傅司馬道子夜坐書齋,看見皎月當空,沒有一絲云影,贊嘆夜景極佳。他的僚屬謝重卻說:“我覺得天空明凈,倒不如微云點綴,景色更好?!彼抉R道子跟他開玩笑道:“你自己居心不凈,難道還要把天空也弄得不干不凈嗎?”司馬道子的意思是說,心地干凈的人喜歡明凈的天空,心地不凈的人才愿意天空中飄著云影呢。幾百年后,遠貶海南的北宋大文豪蘇軾遇赦北歸,夜渡瓊州海峽后寫下“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的詩句,反用“居心不凈,滓穢太清”之典,象征自己澄明潔凈、纖塵不染的心靈。蘇軾一生坎坷,屢遭政敵和小人陷害,卻胸懷坦蕩,與人為善,曾經自言“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哪怕在現實的墻壁上撞得滿頭大包、渾身帶血,始終保有一顆純真爛漫的赤子之心,相信別人,且以熱忱相待,這不僅需要大胸懷,更需要大智慧。

淡薄之士,必為濃艷者所疑;檢飭之人,多為放肆者所忌。君子處此固不可少變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鋒芒。

【譯文】

服飾雅淡樸素的人,必定受到衣冠華麗者的猜疑,因為他們總覺得你有所企圖;行為檢點約束的人,大多會遭到放縱不拘者的忌恨,因為他們總覺得你過于完美。君子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中,固然不能稍稍改變操守,失去原則,卻也不宜鋒芒畢露,逞強顯能。

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藥石[72],砥節(jié)礪行而不覺[73];處順境內,滿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74] 。

【注釋】

[72]針砭(biān):用砭石制成的石針,亦謂針灸治病。 [73]砥節(jié)礪行:砥礪操守和品行。

[74]銷膏:燈燭燃燒時耗費油膏?!稘h書·董仲舒?zhèn)鳌罚骸胺e惡在身,猶火之銷膏而人不見也?!泵夜牵悍凵硭楣?。

【譯文】

身處逆境之中,仿佛全身都是治病的石針和藥物,時時刻刻都在砥礪操守品行,自己卻全然沒有察覺;身處順境之中,仿佛眼前全是危險的刀槍劍戟,時時刻刻都在消磨精神意志,自己卻根本都不知道。

【點評】

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從成事角度而言,順境自然比逆境多了許多方便條件,但是從自身修養(yǎng)角度而言,逆境更能激發(fā)人的求生、求勝心理,所以反倒比順境更有利于磨煉強者的意志。此處將逆境、順境對舉,其實所要強調的,還是順境中要時刻保持警醒,以免在不知不覺中消靡頹廢下去。

生長富貴叢中的,嗜欲如猛火,權勢似烈焰。若不帶些清冷氣味,其火焰不至焚人,必將自焚。

【譯文】

在富裕顯貴環(huán)境中長大的人,所養(yǎng)成的嗜好和欲望如猛火一般強烈,所擁有的權力和勢力像烈焰一樣灼人。倘若不培養(yǎng)一些清涼寒冷的情調加以抑制,這種火焰即使不至于燒著別人,也必然燒到自己。

【點評】

在總體生活水平比較低下的古代社會,“富貴”總有被視為“原罪”的傾向,不僅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如此,西方基督教中,耶穌曾說“富人進天堂,比駱駝進針眼還難”,也是這個意思。洪應明認為,在溫柔富貴鄉(xiāng)中長大的人,從小被金錢名利包圍,稍有不慎就會燃起心中的欲望之火,這代表了當時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兒子胤礽堪稱“焚人”并“自焚”的最典型例子。胤礽剛滿周歲就被立為皇太子,是清代歷史上唯一一位明立皇太子。他自幼聰慧好學,文武兼?zhèn)洌瑯O受康熙帝的重視和寵愛。他前后做了近四十年的儲君,高高在上,養(yǎng)尊處優(yōu),逐漸形成不可一世、蠻橫無理的性格,乖戾暴躁,四面樹敵。康熙朝后期黨爭紛亂,胤礽深陷在與皇帝及諸皇子間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中,兩廢兩立,最終導致人格分裂,落得幽死禁中的下場。時至今日,社會上常常出現一些“坑爹”的富二代、官二代,洪應明這句話仍有現實意義。

人心一真,便霜可飛、城可隕,金石可貫[75]。若偽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對人則面目可憎,獨居則形影自愧。

【注釋】

[75]霜可飛:《淮南子》中說:“鄒衍盡忠于燕惠王,惠王信譖而系之,鄒子仰天而哭,正夏而天為之降霜?!焙笠蛴谩帮w霜”以指冤獄。城可隕:西漢劉向《列女傳·齊杞梁妻》中說:春秋時期齊國襲擊莒國,大夫杞梁戰(zhàn)死,“杞梁之妻無子,內外皆無五屬之親。既無所歸,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內誠動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這就是孟姜女哭長城這一傳說的原型。金石可貫:《西京雜記》卷五:“至誠則金石為開?!焙笠蛞浴敖鹗癁殚_”形容一個人心誠志堅,力量無窮。

【譯文】

人心只要精誠之至,便可感天動地,炎炎夏日可以為之降下寒霜,堅固的城墻可以為之毀壞,堅金硬石為之開裂。若是虛妄不實之人,其實是只空留一副形體,已經失去自然真性,與別人相對,容貌讓人感覺厭惡;一個人獨處,形體面對影子都會感覺羞愧。

【點評】

古人相信天人感應,相信心志真誠可以感天動地?!俄n詩外傳》中有個故事:楚國的射箭能手熊渠子走夜路,看見一塊橫臥的巨石,以為是虎,彎弓射去,沒金飲羽。走近去看,才知道是塊石頭。他想驗證一下自己的箭術,再次彎弓去射,箭折斷了,石上卻沒留下任何痕跡。古人感慨地說:熊渠子起初以石為虎、彎弓去射時,只有一片誠心,沒有絲毫雜念,所以金石都為之開裂,何況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呢?雖然我們知道精誠至極能感動天地鬼神是虛妄之說,但是仍然相信真誠是人類共有的美好情感。唯有真誠,能讓我們坦然地活在世間。

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

【譯文】

文章做到最高水平,沒有別的奇特之處,只是表達得恰到好處;人品做到最高境界,沒有別的異樣特點,只是表現出本來面目。

【點評】

北宋大文豪蘇軾追求“自然”的美學風格,其文章如行云流水般自由舒展而又變化迭出。在《文說》中,他以水為喻,形象描述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體會:“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石山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文章是情緒思想的自然流露,并非有意為之;篇章結構不受任何固定格式的拘限,只是為了讓文思得以充分抒發(fā)。在“自然”觀的指導下,有意而言,言盡輒止,才能寫出“姿態(tài)橫生”而又“文理自然”的好文章。做人如做文,只要本著“自然”原則,不虛飾,不勉強,就能達到最高境界。

以幻跡言,無論功名富貴,即肢體亦屬委形[76];以真境言[77],無論父母兄弟,即萬物皆吾一體。人能看得破,認得真,才可以任天下之負擔,亦可脫世間之韁鎖。

【注釋】

[76]委形:自然或人為所賦予的形體?!肚f子·知北游》:“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77]真境:超出一切色相意識界限的境界。

【譯文】 從虛幻無常的形跡角度而言,別說功名富貴,即便四肢形體,也都屬于虛幻之象;從超越色相意識的境界角度而言,別說父母兄弟,即便世間萬物,也都與我同出一體。人們只有能夠看破幻象,認識本真,才可以承擔起天地間濟世安民的重任,也才可以擺脫得人世間名韁利鎖的束縛。

爽口之味,皆爛腸腐骨之藥,五分便無殃;快心之事,悉敗身散德之媒,五分便無悔。

【譯文】

清爽可口的美味,都是損傷胃腸、腐蝕骨骼的藥物,吃五分飽就沒有災殃;稱心快意的美事,都是使人喪失地位、德行的誘因,享受五分就不會后悔。

【點評】

中庸原則同樣適用于日常飲食與情緒調節(jié)。中國傳統(tǒng)觀念講究“七分飽”,每餐進食只吃七分飽,就能保證各種生理功能運轉正常;《黃帝內經》說“喜傷心”,民間也有“小笑怡情,大笑傷身”的說法,提醒人們情緒方面也要注意平衡。所謂“知易行難”,面對美食誘惑,總是不知不覺就吃撐了;碰到快樂之事,總是難免興奮過度了。所以面對爽口之味、快心之事,尤其要注意自我控制,以免后悔莫及。

不責人小過,不發(fā)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yǎng)德,亦可以遠害。

【譯文】

不要譴責別人的微小過錯,不要揭發(fā)別人的隱私之事,不要想著別人過去的惡行。做到這三點,既可以修養(yǎng)德性,也可以遠害全身。

【點評】

與人交往,難免看到別人的小錯,知道別人的隱私,還可能有人做過一些對不住自己的事情。對于別人的這些“不好”,要牢記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寬容。如果總是斤斤計較別人的小錯,津津樂道別人的隱私,念念不忘別人的舊惡,不僅會讓自己變得狹隘鄙俗,而且可能招致禍端。舜在雷澤捕魚時,看到年輕力壯的漁夫搶占魚類眾多的深潭,年老體弱者則被擠到急流淺灘。人們的自私自利讓舜心生悲憫,但是他并不指責爭搶者的過錯,而是稱贊那些肯于謙讓的人,把他們作為榜樣。在舜的帶動下,情況悄然發(fā)生改觀,人們爭相把深潭厚澤讓給別人。孔子認為舜能“隱惡而揚善”,在不知不覺間移風易俗,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

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幸生其間者,不可不知有生之樂,亦不可不懷虛生之憂。

【譯文】

天地可以萬古長存,人的生命卻不可再次獲得;人生只有百年光景,眼前這一天最易匆匆而過。有幸生于天地之間的人,不能不知道擁有生命的快樂,卻也不能不懷有虛度此生的憂慮。

【點評】

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天地亙古長存,時間無始無終,在這個宏大坐標下,人清晰地照見了自己的形象和位置,具有了明確的個體生命意識。生于世間是一種幸運,能夠擁有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快樂的;如果任由這幸運、唯一的生命虛度過去,則是最大的悲哀。知有生之樂,懷虛生之憂,人只有意識到這來自生命本身的快樂和憂愁,才能督促自己將生命價值盡量發(fā)揮到極致。

老來疾病,都是壯時招得;衰時罪業(yè),都是盛時作得。故持盈履滿[78],君子尤兢兢焉。

【注釋】

[78]持盈:保守成業(yè)。語本《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甭臐M:謂榮顯至極。

【譯文】

年老體弱時出現的各種疾病,都是年輕力壯時不注意保養(yǎng)而招來的苗頭;氣運衰微時出現的許多罪孽,都是興盛得意時不懂得節(jié)制而埋下的禍根。所以在保持盛業(yè)、榮顯至極的時候,君子尤其應該小心謹慎。

公平正論不可犯手[79],一犯手則遺羞萬世;權門私竇不可著腳[80],一著腳則玷污終身。

【注釋】

[79]正論:正確合理的言論。

[80]私竇(dòu):私門,暗指走后門。

【譯文】

公允持平、正確合理的行為準則,絕對不可伸手觸犯,一旦觸犯就會留下千秋萬代的羞辱;權勢之家、豪富之門,絕對不可輕易涉足,一旦涉足就會留下一生一世的污點。

【點評】

社會道德的產生與發(fā)展、社會道德批判力量的彰顯,是人類對自身存在于其中的“社會關系”認識的結果。人在社會中生活,必須為自己的行為劃定邊界,有兩道底線是絕對不可觸碰的:一是普天下人都認為不對的事情,絕不能不顧輿論譴責而去干;二是權貴營私舞弊的地方,絕不能存著僥幸心理而去沾染。

曲意而使人喜[81],不若直節(jié)而使人忌;無善而致人譽,不如無惡而致人毀。

【注釋】

[81]曲意:委曲己意而奉承別人。

【譯文】

與其曲意奉承而使人歡喜,不如守正不阿而讓人畏忌;與其沒做善事卻得到別人贊譽,不如沒做惡事卻被別人詆毀。

處父兄骨肉之變,宜從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剴切[82],不宜優(yōu)游[83] 。

【注釋】

[82]剴(kǎi)切:懇切規(guī)諫。

[83]優(yōu)游:優(yōu)容,寬待。

【譯文】

面對父兄或骨肉至親發(fā)生意料不到的變故,應當從容鎮(zhèn)定,不宜態(tài)度激烈,感情用事;遇到朋友知交出現過失,應當懇切規(guī)諫,不宜過分寬容,怕傷和氣。

【點評】

古人把人與人之間關系分為“五倫”,不同的人倫關系,遵循不同的相處之道。父子、兄弟關系以血緣為基礎,理應最為親密和睦,可是家庭生活瑣碎,家庭成員難免矛盾糾紛,甚至反目成仇。萬一不幸遭遇這種變故,應該冷靜從容,耐心溝通,讓矛盾在濃于水的親情中逐漸消釋?!巴T為朋,同志為友”,朋友關系以人事或志趣為基礎,是“五倫”中關系最松弛的一種。但是,真正的朋友不僅要患難相助,而且要互相砥礪?!笆坑袪幱?,則身不離于令名”,人的一生中如能擁有愿意直言相勸的朋友,就能保持美好的名聲;同樣,如果看到朋友有了過失,也不能因為怕傷和氣而聽之任之,否則就是對朋友之義的背叛。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