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見她的時候,和我再遇見她的時候?qū)τ谖乙粯又匾?。初次翻開她的時候,就想知道她經(jīng)歷了什么,或者她有什么樣的故事。這就是作者精心設(shè)計下,那些足夠驚艷的開篇。 1.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 2.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 我年紀(jì)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dǎo)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他對我說,"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yōu)越條件。 ![]() 她是我工作之后在地鐵通勤時讀的一本書,因為出名,也因為開頭寫的足夠好,寫的虛構(gòu)裝逼且低調(diào)。她是出身優(yōu)渥,衣著華麗的資產(chǎn)階級產(chǎn)物。 3.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洛麗塔》 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顎往下輕輕落在牙齒上。洛-麗-塔。 ![]() 她是一部話題感十足的著作,是我讀研期間讀過的,不知為什么,小說開頭這一段話,我怎么也忘不了。洛麗塔三個字,仿佛真的是從唇齒間流露出來,然后天真無邪的女孩的畫面慢慢顯露。 4.查爾斯·狄更斯《雙城記》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個睿智的年月,那是個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時期;那是疑慮重重的時期;那是陽光普照的季節(jié),那是黑暗籠罩的季節(jié);那是充滿希望的春天,那是讓人絕望的冬天。我們面前無所不有,我們面前一無所有;我們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們大家都在直下地獄。簡而言之,那個時代和當(dāng)今這個時代是如此相似,因而一些吵嚷不休的權(quán)威們也堅持認(rèn)為,不管它是好是壞,都只能用"最……"來評價它。 ![]() 她是2024年我計劃中閱讀的一本書,也是因為我不小心看到小說開頭就立即想閱讀的一本書,我也決定想把這個開頭換一種表達方式寫在我的年終總結(jié)的開頭。 5.瑪格麗特·杜拉斯《情人》 我已經(jīng)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rèn)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xiàn)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xiàn)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xiàn)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 在我寫關(guān)于性愛方面的文字時,我?guī)缀醵紩氲竭@部《情人》,甚至有時我會把小說里面的文字重新理解一遍后,再寫下來成為我的創(chuàng)作,這可能就是文學(xué)的魅力吧。 也許在現(xiàn)實生活中,她曾經(jīng)與你有過交集或僅僅是短暫的邂逅,當(dāng)多少年后再次相遇時,你的眼神可能再次被她點燃,你想去傾聽關(guān)于她的那么多年的經(jīng)歷,就像重復(fù)一部小說一樣想要去傾聽。 6.愛倫·坡《厄舍府的倒塌》 那年秋天一個晦暝、昏暗、廓落、云幕低垂的日子,我一整天都策馬獨行,穿越一片異常陰郁的曠野。當(dāng)暮色開始降臨時,愁云籠罩的厄舍府終于遙遙在望。不知為什么,一看見那座房舍,我心中便充滿了一種不堪忍受的抑郁。 ![]() ![]() 我在電影《超脫》的結(jié)尾,以臺詞的方式看到了《厄舍府的倒塌》的開篇,演員阿德里安·布洛迪坐在空曠的教室里,像讀一首詩一樣,一句一句的為觀眾呈現(xiàn)出來。她是我未來想要邂逅的一本書。 7.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來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們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脫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濃密的絨毛都隨風(fēng)而逝了,留下的是歲月的累累瘢痕。坐在這樣的褥子上,我就像守著一片堿場的獵手,可我等來的不是那些豎著美麗犄角的鹿,而是裹挾著沙塵的狂風(fēng)。 ![]() 我讀了《額爾古納河右岸》之后,當(dāng)我不知道要讀什么小說的時候,我就會去把茅盾文學(xué)獎的書單拿出來看看有沒有想讀的。我可以算得上是從山里走出來的孩子,在我讀到關(guān)于樹林、山風(fēng)等文字時,我會把我自己帶入其中,最重要的是讀這本書亦是對自然的崇敬,是驚覺“生死并不是什么大事”的感悟。 遲子建先生開篇便寫到90歲的老人在慢慢講故事的場景,其實人老了大都如此,為年輕的后輩講每一個物件的來歷,有一下沒一下的東扯西扯,平靜的敘述生命中的時刻。 8.劉以鬯《酒徒》 生銹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煙圈里捉迷藏。推開窗,雨滴在窗外的樹枝上霎眼。雨,似舞蹈者的腳步,從葉瓣上滑落。扭開收音機,忽然傳來上帝的聲音。我知道我應(yīng)該出去走走了。然后是一個穿著白衣的侍者端酒來,我看到一對亮晶晶的眸子。 ![]() 每次我去圖書館,我都會去找一下有沒有劉以鬯先生的這本《酒徒》,這本書的意義代表了中國的意識流。主人公對酒的執(zhí)念,就像我們每個普通人對于欲望的執(zhí)念一樣,每當(dāng)我們想要“出去走走”的時候,似乎是對于欲望的逃避,但最終還會回到欲望本身。 她很精彩,特定的城市香港、特定的武俠小說盛行的年代、特定的寫小說的人等諸多限定條件下,一部難得的意識流小說,并且她比如《尤利西斯》、《追憶似水年華》、《喧嘩與騷動》等意識代表作更容易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