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簡介《念昔游三首(其三)》的作者杜牧,生于公元 803 年,卒于約 852 年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2。他是唐代杰出的詩人,人稱 “小杜”,以別于杜甫124。杜牧出身名門,祖父杜佑是唐朝的宰相。他在太和二年(828 年)考中進士,曾先后為江西觀察使、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和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的幕僚2。歷任監(jiān)察御史,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后入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2。杜牧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2。其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著有《樊川文集》2。他與李商隱并稱 “小李杜”,在唐代詩壇占據(jù)重要的地位。 二、全部詩句及其拼音《念昔游三首(其三)》原文及拼音如下57: lǐ bái tí shī shuǐ xī sì,gǔ mù huí yán lóu gé fēng。 李白題詩水西寺,古木回巖樓閣風。 bàn xǐng bàn zuì yóu sān rì,hóng bái huā kāi shān yǔ zhōng。 半醒半醉游三日,紅白花開山雨中。 三、疑難字詞解釋
四、全詩白話翻譯李白曾在水西寺?lián)]筆題詩,那里古木參天,山巖回環(huán),樓閣之間清風徐來。我也在這似醉若醒的狀態(tài)中悠然地游覽了三日,在蒙蒙的山雨之中,紅色和白色的山花競相開放。 五、寫作特點及其技巧
六、全詩賞析這首詩是杜牧《念昔游三首》中的第三首,是他對曾經(jīng)在水西寺游覽經(jīng)歷的回憶。詩歌開篇就提到李白曾在水西寺題詩,既點明了水西寺的文化底蘊,也為整首詩奠定了一種高雅的基調。接著,詩人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水西寺的景色,古木、回巖、樓閣、山風,這些元素構成了一幅寧靜而優(yōu)美的畫面,讓人仿佛置身其中。 “半醒半醉游三日”,這句詩既表現(xiàn)了詩人在水西寺游覽時的悠閑自在,也暗示了他對現(xiàn)實生活的超脫。在這三天里,詩人忘卻了塵世的煩惱,沉浸在水西寺的美景之中,享受著這份寧靜與美好。最后一句 “紅白花開山雨中”,以景結情,將詩歌的意境推向了高潮。山花在山雨之中盛開,紅白相間,色彩斑斕,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同時,這一畫面也蘊含著詩人對自然之美的贊美和對人生的感悟。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優(yōu)美的意境,表達了詩人對水西寺美景的喜愛和對自由生活的向往。詩人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寫,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詩歌具有了很高的藝術價值。 七、深度解讀及其現(xiàn)實意義在深度解讀方面,這首詩反映了杜牧在仕途失意后的心境。他長期飄泊南方,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間,試圖在自然美景中尋找心靈的慰藉24。水西寺的美景讓他暫時忘卻了煩惱,他在半醒半醉之間,享受著這份難得的寧靜。這種心境在古代文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許多文人在仕途不順時,都會選擇寄情山水,以排遣內(nèi)心的苦悶。
從現(xiàn)實意義來看,這首詩提醒我們,在忙碌的現(xiàn)代生活中,我們也需要給自己一些時間和空間,去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生活的美好。當我們面對壓力和挫折時,不妨像杜牧一樣,放下煩惱,走進大自然,讓心靈得到片刻的寧靜和放松。同時,這首詩也讓我們更加珍惜歷史文化遺產(chǎn),水西寺因為李白的題詩和杜牧的追憶而具有了更高的文化價值,我們應該保護好這些文化遺產(chǎn),讓它們得以傳承和發(fā)揚。 |
|
來自: 新用戶3358zYvw > 《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