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讀媽說:任何一種教育方式,先讓孩子感到教育者的意圖,感受事情背后的樂趣,教育效果也會被放大。道理說得再好聽,不如實踐體驗,道理說得再多,不如放手讓孩子試錯。 作者:滿小鯨 教育節(jié)目《放學(xué)后》有一段特別經(jīng)典的場景: 吳歡芮的媽媽每次看到女兒沒考好的時候,就一直在女兒耳邊瘋狂輸出。 “媽媽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希望你出人頭地?!?/span> “媽媽能幫你的已經(jīng)盡力了,你只能靠你自己改變?nèi)松!?/span> “媽媽現(xiàn)在管你這么嚴,也是不希望你再走媽媽現(xiàn)在的路?!?/span> …… 這些對話似乎都似曾相識,而吳歡芮并沒有被這些道理感化,反而變得暴怒和歇斯底里。 教育家盧梭說:“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式,就是發(fā)脾氣、講道理和自我感動。” 其實有時父母越不講道理,孩子反而越優(yōu)秀。 ![]() 一味講道理,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心理咨詢師武志紅老師曾說過一句話: “世界上最無效的努力,就是對孩子掏心掏肺地講道理,你講得越多,孩子越反感?!?/span> 鄰居陳阿姨每天在吐槽兒子一天到晚在玩手機。 “我已經(jīng)數(shù)不清是第幾次在他被窩里搜到手機,有一回都十二點多了,我偷偷潛入他房間,竟然還看到被窩里透出藍光?!?/span> 陳阿姨每次看見兒子玩手機,就不停嘮叨,現(xiàn)在學(xué)習(xí)才是主要任務(wù),成績這么差,有什么理由玩手機? 開始她兒子還會敷衍幾句,放下手機去寫作業(yè)。 可次數(shù)多了,兒子就越來越不耐煩,不作聲也不寫作業(yè),翻了個白眼就把自己關(guān)在房間里。 越是這樣陳阿姨越要強迫兒子聽她的道理,企圖等待一個滿意的答復(fù)。 沒想到兒子竟狠狠把手機摔在地上,歇斯底里說道:“你說夠了沒有,你憑什么覺得你說的都是對的?” 陳阿姨看著兒子猙獰的面孔,瞬間也啞口無言,更讓她想不到的是,兒子第二天直接曠課不上學(xué)。 孩子不但沒聽陳阿姨的教導(dǎo),竟還出乎意料地變得如此叛逆。 記得曾看到知乎上一位初中生這樣吐槽父母: “他們壓根不關(guān)心我的真實感受和想法,反而總是迫不及待用過來人的身份來講道理,憑什么就認為我什么都不懂,憑什么就認為他們幾十年前的那套方法放在現(xiàn)在就適用呢?” 評論下更有一位網(wǎng)友分享自己的真實故事: “高考那年我感覺抑郁活不下去,差點就熬不住了。 我媽當時辭職在家陪考,每天不停跟我說為了我放棄升職的機會,為了我放棄了高薪,別人的孩子怎樣怎樣…… 一定要爭氣,不要辜負她一片苦心…… 我每天被她的道理熏得透不過氣,多虧那年學(xué)校出了住宿制度,我第一個報名,考大學(xué)也特意填了離家特別遠的學(xué)校。 一刻都不想回家,遠離了我媽,才感到自己真正活著?!?/span> 看完這個故事突然一陣心酸,孩子被父母的“道理”壓得喘不過氣,父母卻樂此不疲。 愛講道理的父母只一廂情愿地把自己的經(jīng)驗強加在孩子身上,但從沒思考過自己所謂的經(jīng)驗,真的適用孩子嗎? 心理學(xué)上把當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往往會引起對方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這種現(xiàn)象稱為超限效應(yīng)。 慢慢長大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天性,而過多的說教就會讓孩子產(chǎn)生超限效應(yīng)。 ![]() 父母越不講道理,孩子越優(yōu)秀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提出“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方法,就是讓孩子親身體驗,讓孩子犯錯,造成了不良后果,并承擔(dān)自己所造成的后果,從中汲取教訓(xùn)。 同事有段時間為教育兒子特別煩惱。 孩子自從初中后,她下班后幾乎所有時間都在陪伴和督促孩子寫作業(yè),更不會讓孩子做家務(wù)。 甚至還在班級群里,讓班主任和其他成績好的同學(xué)多幫助自己兒子。 可是這樣的萬般寵愛,在兒子看來卻不值一提,反而對同事的行為特別反感。 同事也感到很挫敗和無力,加上工作上也特別忙,就放任兒子,每晚回家,她不再包攬家務(wù)。 吃完飯開始處理公事,要求兒子去幫忙洗碗掃地。 可是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后,兒子竟然開始特別認真做作業(yè),并且還會和學(xué)習(xí)好的小伙伴一起交流作業(yè)的難題。 每晚不但自覺做家務(wù),做作業(yè),按時洗澡睡覺,有一晚看著同事11點還在工作,竟然還主動熱了一杯牛奶。 看到兒子的轉(zhuǎn)變這么大,同事突然就醒悟,講太多道理反而讓孩子消極對待,父母只需要做好自己,給予孩子信任和陪伴,孩子自然茁壯成長。 其實,讓孩子親自去體驗也比講道理強一萬倍。 之前看過一個有意思的視頻: 一個四歲的小女孩對爸爸說,她想從桌子上跳下去,感覺應(yīng)該會很好玩。 而爸爸什么都沒說,拿起一只雞蛋放在桌子邊緣,然后讓雞蛋慢慢滾下去,“啪”的一聲,雞蛋碎了,蛋液流了一地。 這時爸爸跟女孩說:“雞蛋碎了,所以你看,從桌子上摔下來,是有危險性的?!?/span> 小女孩立馬露出害怕的表情,告訴爸爸,她再不會有這個想法了。 相比于很多只會講道理的父母,這位爸爸選擇把結(jié)果直接呈現(xiàn)在孩子面前,讓她目睹,親身經(jīng)歷。 這樣的感受比千言萬語來得有效。 孩子既不會因為聽太多“道理”而反感叛逆,相反,讓她更清晰地知道高處跌落的后果,以后也會牢記處于高處時,必須小心。 優(yōu)秀的孩子不是講道理講出來的,而是需要激發(fā)他的內(nèi)驅(qū)力。 ![]() 父母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明白,孩子也是需要尊重的獨立個體。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父母的思維停滯不前,自身也沒有做到知行合一。 自己也沒能在說出的“道理”里過好一生,孩子憑什么聽你的? 真正好的家庭教育,不用說道理,用父母自身的成長帶領(lǐng)孩子,做好這些事就夠了。 1、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 心理學(xué)中的麥拉賓法則認為,一條信息產(chǎn)生的影響力,只有7%來自文字,38%來自聲音,剩下的55%來自無聲的肢體語言。 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 綜藝節(jié)目《上班啦,媽媽》里,主持人涂磊的女兒,對自己的爸爸特別“狠心”。 比如涂磊下班回家晚,她會毫不留情地把他關(guān)在門外,并且用特別嚴厲的語氣質(zhì)問:“為什么這么晚?沒帶表嗎,再給你十分鐘……” 這跟小女孩稚嫩的外表一點兒也不般配。 這時妻子在一旁說道:“這不正是你平常對待女兒的方式嗎?”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你希望孩子養(yǎng)成閱讀的習(xí)慣,那你不能把看手機當成習(xí)慣。 你希望孩子將來孝順,那你對待自己的父母也不能大聲吆喝。 要孩子信服,自己的行為得先服眾。 2、用夸贊代替嚴厲的說教 《正面管教》中有一句話:“只有當孩子感覺更好的時候,他才能做得更好。” 表揚孩子的努力,他會感到被肯定,并且更愿意挑戰(zhàn)更有難度的事情。 表揚毅力和勇氣,他會明白即便沒有獲得成功,體驗的過程的成長也同樣重要。 表揚孩子積極的態(tài)度,他會更加愿意探索世界,開發(fā)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 當孩子能夠保持天性,在每天的成長里自由展現(xiàn)生命力,有效的夸贊就比說教來得更有效。 3、與孩子一起體驗 現(xiàn)在很多學(xué)校也注重親子體驗活動,在這些過程中,孩子更能親身體驗真實的生活。 例如在《小小外賣員》里,讓孩子親子當一回外賣員,父母在一旁協(xié)助,過后孩子特別明白辛勤勞動的不易。 再例如在《當個小廚師》里,帶著孩子從市場買菜,再到廚房里親自做一味簡單的飯菜,父母不能插手,只能在孩子求助時才能提供幫助。 這樣孩子就特別能理解,操持家務(wù)的不易。 在生活中也一樣,父母要明白,自己幾十年來總結(jié)的經(jīng)驗,有對的地方,但同樣也會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趁這個機會和孩子一起總結(jié)出新的經(jīng)驗,和孩子一起成長進步,才是一種正向循環(huán)。 寫在最后 特別喜歡蘇格拉底的一句話:“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任何一種教育方式,先讓孩子感到教育者的意圖,感受事情背后的樂趣,教育效果也會被放大。 道理說得再好聽,不如實踐體驗,道理說得再多,不如放手讓孩子試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