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人體前后的姿態(tài)平衡,主要是借助筋膜的前表線與后表線之間的相互作用來維持的,前表線將身體前部下自腳背上至頭部兩側的區(qū)域連結成一條“經線”,整個線路以髖部前側的腹股溝為中樞,當腹股溝打開時,(即站立伸髖位置),軀干與下肢將被整合進一條線路,并共同來發(fā)揮作用,而后表線恰恰與其相反。 我們的一生都在見證前、后表線之間的“角力”,而筋膜的前表線有著與生俱來的“力量優(yōu)勢”,即隨時通過蜷縮身體來保護人體前面脆弱的部位,再加上在后表線“覺醒”的關鍵時期-我們的孩童時代,如果久坐或者缺乏身體活動,那么姿態(tài)很容易被拉向前方,傾斜或者彎曲,常見的頸椎曲度變直、含胸駝背都與之相關。 我們經常被提醒要“抬頭挺胸”,這個細微的動作可以啟動筋膜后表線的上背部、頸肩部,正如上文所述,筋膜經線是跨越全身的,所以離開座位,在站姿下伸髖、仰頭挺胸可以調動整個后表線的大部分筋膜參與進來,可以借此來對抗前表線并維持身體姿態(tài)的平衡。 如果以上的描述過于抽象,我們可以把焦點放在脊柱上,關注脊柱的充分伸展,打開“腹股溝”,并帶動上方肩部與下方髖部共同參與的動作將有助于筋膜后表線的收緊,相反,彎曲脊柱,關閉“腹股溝”的動作則是在訓練我們的前表線。 大眾普遍面臨的問題是對“筋膜后表線”的關注不足,畢竟在照鏡子的時候是看不到它們的,所以需要對后表線上的斜方肌、腰背肌群、臀肌、腘繩肌等肌肉進行強化,當然,這里的強化并不是孤立的訓練它們,而是沿著筋膜經線將這些肌肉串在一起練習。 |
|
來自: hercules028 > 《醫(yī)學&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