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提要:依據(jù)荀子原典,對其王霸之說進行了深入剖析??隙塑髯釉诶^承和發(fā)展先秦諸子王霸之說的基礎(chǔ)上,建構(gòu)了自己獨立而完整的王霸思想。這種思想不僅傳承了孔子外王內(nèi)圣的思想,還貼切當(dāng)時社會實際,豐富并充實了儒家的國家政治學(xué)說,為其后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提供了有效的借鑒。 關(guān)鍵詞:荀子;王道;霸道;儒家思想 導(dǎo) 言 先秦的王霸之說是一個古老而又歷久彌新的話題。最近十多年來,由于國學(xué)熱的再次興起,關(guān)于“王霸之辨”的討論日甚一日。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01年至今,圍繞這個論題的文章大約有百多篇,其中專以荀子王霸之說為題的就有20來篇。較有影響的專著有3部,即張國風(fēng)的《荀子·王霸之道》(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馮敬 等的《王霸學(xué)》(遠方出版社2009年),閻學(xué)通的《王霸天下思想及啟迪》(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這些論著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先秦以來的王霸之辨對中國政治社會的影響和作用,甚至還引用到國際關(guān)系與世界政治理論中,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政治哲學(xué)的研究成果,為我國建設(shè)更加完善的政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鑒。筆者不揣冒昧,僅以《荀子》原典為本,用抽絲剝繭的方式解析荀子王霸思想的內(nèi)涵,聊作拋磚引玉之談。 要探究王霸之說,我們不妨先從字源學(xué)上探求一下“王霸”二字的本義與延伸意義。 “王”字是象形字。吳其昌根據(jù)青銅器的銘文和器形,并列舉甲骨文、金文很多“王”字的寫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義,斧也。”(《殷墟書契解詁》)“王”字像斧鉞之形是因為“王”這個稱號是從氏族社會的軍事首領(lǐng)演化來的,國家出現(xiàn)以后,才成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專名?!薄渡袝ぶ軙ず榉丁罚骸疤熳幼髅窀改?,以為天下王”,故《春秋》公羊傳在解釋“王道”時說:“王者,往也。天下歸往為王。” 東漢《緯書》稱:孔子曰:“一貫三為王”。《春秋繁露·王道》:“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 故《說文解字》的解釋就是綜合了以上說法而成:“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鬃釉唬阂回炄秊橥?。凡王之屬皆從王?!边@當(dāng)然是后人的臆測與附會。 夏商周三代大一統(tǒng)天下時,天子皆稱王。所執(zhí)之政為王政,所行之道稱王道。周文王、武王之道,就是儒家后來極力推崇的王道。 霸(pò)字是會意字,其本義是陰歷每月之初始見之月亮?!鞍浴弊郑渖嫌杏?,左下為皮革,右下為月亮。天有雨,皮革遮月,故月光微弱,正是月初始見之月的形象描述?!墩f文·月部》:“霸,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吨軙吩唬?哉生霸?!苯癖尽稌た嫡a》作“惟三月哉生魄”故又寫作“魄”?!对鲰崱つ绊崱罚骸捌牵麦w黑者亦謂之魄,或作霸?!逼?,音轉(zhuǎn)又讀為“bó”,故能假借為“伯”。伯為古代諸侯之長,即諸侯聯(lián)盟的盟主?!巴跫咀洌硬?,是為西伯。西伯曰文王?!保ā妒酚洝ぶ鼙炯o》)此后“伯”又通作“霸(bà)”。霸,伯二字古音均為幫母鐸部。霸本讀入聲,音轉(zhuǎn)讀去聲。在“諸侯之長”的意義上,伯、霸實同一詞。(《王力古漢語詞典》1619頁) “霸者,長也。言為諸侯之長?!薄鞍哉?,伯也,行方伯之職?!保ā栋谆⑼ā罚┟献诱J為“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故周平王東遷之后,王道衰微,始有諸侯以武力稱霸,如春秋五霸自齊國始?!肮苤僖云渚??!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霸主所行之道固然就是霸道。 一、先秦王霸之說溯源 (一)《尚書》等文獻的記載 據(jù)現(xiàn)存文獻,也許“王道之說”最早見于《尚書·周書·洪范》。其中記載: “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尊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cè),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曰:皇極之敷言,是彝是訓(xùn),于帝其訓(xùn),凡厥庶民,極之敷言,是訓(xùn)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o:p> 《洪范》中這段話是武王滅殷商,殺紂王立武庚后,紂王的叔父箕子對周武王所說。箕子所說的王道,無疑是指帝王的執(zhí)政之道要寬容、公平、正直?!渡袝饭灿?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25640字,但其中并未出現(xiàn)“霸”字。 《左傳》中只有一處引用“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見于《襄公三年》,卻誤作“《商書》曰”。內(nèi)容是贊揚晉國的祁奚能舉善,舉賢公正,不避親仇。 《左傳》中只有兩處涉及“霸”與“霸主”。一見于《成公八年》: “《詩》曰:'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吣曛校慌c一奪,二三孰甚焉!士之二三,猶喪妃耦,而況霸主?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 一見于《莊公十五年》:“十五年春,復(fù)會焉,齊始霸也。” 《禮記》中亦有王霸之說。其提及“王道”有二處:一見于《樂記》述王道之政曰: “是故先王之制禮,……禮節(jié)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o:p> 二見于《鄉(xiāng)飲酒之義》引孔子曰:“吾觀于鄉(xiāng)而知王道之易易也?!碧峒啊鞍浴庇卸帲鞍酝踔鳌庇幸惶?。 (二)諸子王霸之說 1. 孔孟等儒家的論述 《論語》中共涉及“先王”2次、“王者”1次;“霸”字只有一次。而《孟子》中共涉及“王者”10次,“王政”5次,“王道”1次;,說“霸”字共15次,其中言及“稱霸”、“霸主”7次,“霸者”1次。故有人據(jù)此認為將王與霸對立而言,首倡王霸之辯的是孟子。其實應(yīng)該是管仲,說見后。 孟子首先對王與霸作了區(qū)分: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 在這里孟子提出了王與霸之根本區(qū)別,即王道“以德行仁者”,而霸道則是“以力假人者”,雖然兩者之目的皆在于對民眾之征服,然王道是憑借德行而征服民心,故能達到民眾心悅誠服之政治局面;霸道則假借仁義之名,而實質(zhì)上則是憑借暴力達到對民眾之征服,所達到的只是武力征服而非心服。 孟子認為,只要使百姓能夠生養(yǎng)死葬沒有痛苦,就是王道的開始?!梆B(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运偃龔娬{(diào)說:“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他主張王者應(yīng)該與民同憂樂?!皹访裰畼氛撸褚鄻菲錁?;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只有這樣才能成就王道之治。 2. 管仲的王霸之說 《管子》內(nèi)容龐雜,光從篇名上看,專門論及王霸的就有《王言》《霸形》《霸言》《問霸》四篇??上А锻跹浴贰秵柊浴范呀?jīng)亡佚。但我們?nèi)阅軓摹栋孕巍贰栋匝浴范刑骄克耐醢运枷搿?o:p> 《霸形》篇中管子對齊桓公說: “君若將欲霸王舉大事乎?則必從其本事矣?!被腹児w席,拱手而問曰:“敢問何謂其本?”管子對曰:“齊國百姓,公之本也?!?o:p> 這是說,要成就霸王的功業(yè),百姓是立國的根本。 《霸言》篇中管子說: “夫豐國之謂霸,兼正之國之謂王。夫王者有所獨明。德共者不取也,道同者不王也。夫爭天下者,以威易危暴,王之常也。君人者有道,霸王者有時。國修而鄰國無道,霸王之資也?!?o:p> 這是管子在春秋時期第一次明確提出王霸之說。他認為能夠壯大自己國家的就可以稱霸,能夠兼征他國的就可以稱王。王者有獨到之明,如果德共道同就不能稱王;憑著權(quán)威改變危亡暴亂的世道是王者的常態(tài)。國家修明而鄰國無道,就是成就霸王之業(yè)的條件。 他還說,“明大數(shù)者得人,審小計者失人。得天下之眾者王,得其半者霸?!保ā栋匝浴罚┻@是講能夠得到天下眾人擁護的可以稱王,只能得到半數(shù)人擁護的就可以稱霸。 “強國眾,合強以攻弱,以圖霸。強國少,合小以攻大,以圖王?!保ā栋匝浴罚?o:p> “強國少,先舉者王,后舉者亡。戰(zhàn)國眾,后舉可以霸;戰(zhàn)國少,先舉可以王?!保ā栋匝浴罚?o:p> 這兩段話是講怎樣在外交與戰(zhàn)爭中成就王霸之業(yè)。 由上所知,《管子》的王霸思想基本上是糅合了儒家的思想。也可以說,管子的王霸思想是文武并舉,以實力為基礎(chǔ)。管子運用這些思想作指導(dǎo),并根據(jù)當(dāng)時的政治形勢,幫助桓公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所以說,首倡王霸之說的應(yīng)該是管仲。 孔子贊譽管仲的霸道,他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保ā墩撜Z·憲問》)孔子認為管仲助桓公成就霸業(yè),統(tǒng)一天下,使百姓免于戰(zhàn)亂之苦,至今受到恩惠。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將淪為外族的奴隸了??鬃舆€評價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論語·憲問》)可見孔子對于管仲之霸道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對于霸道還是持贊許的態(tài)度。這也正好說明王與霸在孔子思想中是可以兼容的。 3. 商鞅的王霸之說 在《商君書》中,涉及“稱王”和“王業(yè)”的有51次,言“王道”有4次,“霸道”1次,言“霸王之道”1次,言“五霸”1次。商鞅有關(guān)“王道”之言,重要的有三處: “故地少粟多,民少兵強。能行二者于境內(nèi),則霸王之道畢矣?!保ā渡叹龝ど鞣ā罚┻@是商鞅從他主張耕戰(zhàn)的國策出發(fā),強調(diào)說不怕土地面積小、人口少,只要糧食多、軍隊強盛,那霸道與王道就可以完成了。 “常官則國治,壹務(wù)則國富。國富而治,王之道也。故曰:王道作外,身作壹而已矣?!保ā渡叹龝まr(nóng)戰(zhàn)》)商鞅認為:官制穩(wěn)定,國家就能社會安定;專心務(wù)農(nóng),國家就會富強。國家富強而又安定,這是稱王天下的道路。所以說,王道不在其外,而在自身專務(wù)耕戰(zhàn)罷了。商鞅在這里解釋的王道仍然是以耕戰(zhàn)為出發(fā)點。 “夫王道一端,而臣道亦一端,所道則異,而所繩則一也。故曰:民愚,則知可以王;世知,則力可以王?!保ā渡叹龝ら_塞》) 商鞅這里所說的“王道”,只是君王所行之道,而不是一統(tǒng)天下的王道。他想說的“知可以王”、“力可以王”,其實質(zhì)就是以智慧與實力統(tǒng)一天下的霸王之道。 其實,《史記·商君列傳》所載才是對他王霸之說的最好注解。 公叔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yè),東復(fù)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jiān)以求見孝公。孝公既見衛(wèi)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罷而孝公怒景監(jiān)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監(jiān)以讓衛(wèi)鞅。衛(wèi)鞅曰:“吾說公以帝道,其志不開悟矣?!焙笪迦?,復(fù)求見鞅。鞅復(fù)見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罷而孝公復(fù)讓景監(jiān),景監(jiān)亦讓鞅。鞅曰:“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請復(fù)見鞅。”鞅復(fù)見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罷而去。孝公謂景監(jiān)曰:“汝客善,可與語矣?!摈痹唬骸拔嵴f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誠復(fù)見我,我知之矣。”衛(wèi)鞅復(fù)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語數(shù)日不厭。景監(jiān)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摈痹唬骸拔嵴f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shù)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shù)說君,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德于殷周矣?!?o:p> 商鞅三見秦孝公,先后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種君王之道。只有霸道(強國之術(shù))得到秦王的欣賞與贊許,并成為秦國日益強盛和一統(tǒng)天下的國策。也由此可見,商鞅首先推崇的還是儒家所倡導(dǎo)的夏商周三代之王道,只不過秦孝公審時度勢,根據(jù)秦國國情和自身的需要而選擇實行以霸道治國。歷史證明,這一選擇是正確的。相反,在戰(zhàn)國時期,孟子所主張的“王道”卻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美好理想罷了。 二、 荀子王霸思想解析 在先秦諸子中,只有荀子對王霸之說進行了專門的系統(tǒng)論述。在《荀子》一書中,言及“王”字130多處(不含人名)),其中言“王者”35次,“王道”(王之道)6次,言“王霸”8次;言及“霸”字30多處,其中言“霸道”僅1次,言“霸者”3次。由此可見,荀子的王霸之說應(yīng)該是首推王道,次及霸道的。 荀子的王霸思想集中反映在《王制》《王霸》兩篇中。下面,我們針對《荀子》這兩篇原典對荀子王霸思想的全部內(nèi)涵進行解析。 (一)實行王道的政治制度 荀子的《王制》篇專論王者治理天下的政治制度,其中的內(nèi)容有一些可能是荀子對古典文獻的傳述和發(fā)揮,但更多的卻是他自己為現(xiàn)實社會構(gòu)想的政治藍圖。儒家經(jīng)典《禮記》第五篇亦以《王制》名篇,《尚書》的《周官》篇,還有后來的《周禮》也是專論帝王的職官制度的。這些文獻對于理解荀子《王制》篇所論述的問題,皆有對照與參考的作用。稱王天下,實現(xiàn)王道,成就圣王事業(yè),這是儒家一貫的政治主張和理想,而荀子則是首先將這一政治理想理論化、具體化的儒學(xué)大師。 《王制》篇內(nèi)容廣博,涉及到對王道的闡述,實現(xiàn)王道的途徑,王者應(yīng)具備的品質(zhì),建立大一統(tǒng)國家的施政方針,用人與賞罰制度,經(jīng)濟法律制度,中央與地方的職官制度等等,還特別強調(diào)了選擇不同政治道路將會造成的社會后果。歸納起來,大致有這樣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對王者之政的總論;二是分論王者的政治制度;三是論政治道路的選擇。 1. 總論王者之政 這一部分講到了三個問題,即什么是王者之政;王者執(zhí)政的根本;王者應(yīng)具備的品質(zhì)。 (1)什么是王者之政 要論述帝王的政治制度,首先必須說明什么是王者之政。荀子在開篇一章是這樣論述的: “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頃而廢,元惡不待教而誅,中庸雜民不待政而化?!m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xué),正身行,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故奸言、奸說、奸事、奸能、遁逃;反側(cè)之民職而教之,須而待之;勉之以慶賞,懲之以刑罰;安職則畜,不安職則棄。五疾,上收而養(yǎng)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無遺。才行反時者,死無赦。夫是之謂天德,王者之政也”。 這就是說,在用人上要舉賢罷不能,以“禮義”作為劃分庶人與卿士大夫的標準;在政教上要首誅元兇,教化百姓;以刑罰懲治奸言邪說、壞人壞事,用慶賞勉勵眾人;對身患殘疾的人,要像上天庇護萬物一樣兼覆無遺。這些就是王者的政治制度。這一章可以說是全篇的大綱,它提要似的舉出了用人的原則、誅殺刑賞、禮義教化、安民養(yǎng)民等重大的政治方略,后面的論述都是以此為中心而展開的。 (2)王者執(zhí)政的根本 荀子認為王者執(zhí)政的根本首先是禮義與刑罰。他說: “以善至者,待之以禮;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兩者分別,則賢不肖不雜,是非不亂。賢不肖不雜,則英杰至;是非不亂,則國家治。若是,名聲日聞,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o:p> 用禮對待那善意歸服的人,用刑罰對待那不懷善心而來的人。這樣就能區(qū)別賢才與不肖,澄清是與非,招來英杰,令行禁止,天下大治,稱王的大事就完成了。 其次,荀子提出了“法制周詳、君子在位”的主張。他說: “法而議,職而通,無隱謀,無遺善,而百事無過,非君子莫能。故公平者,職之衡也;中和者,聽之繩也。其有法者以法行,無法者以類舉,聽之盡也。偏黨而無經(jīng),聽之辟也。故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 法制必須周詳,才能溝通各部門職事,沒有陰謀隱藏,沒有善言遺漏,所有的事情都不會出錯,除了君子,沒人能做到。只有君子才能公平、中和地執(zhí)法。所以,荀子認為君子比良法更為重要。雖然荀子一貫隆禮重法,但他骨子里還是推崇儒家的人治,“治生乎君子,亂生乎小人”的古訓(xùn)他時刻未忘。 最后,荀子認為“明王始立而處國有制”,就是說英明的帝王一開始治理國家就要有制度。這個“制”,就是用禮義來區(qū)分貧富貴賤,使其互相兼臨,這才是保有天下的根本。所以他說:“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yǎng)天下之本也?!?o:p> (3)王者應(yīng)具備的品質(zhì) “內(nèi)圣外王”一直是儒家理想政治人物的最高標準,荀子也不例外。他認為只有具備了王者品質(zhì)的人才能實行王道,才能實行王者之政。怎樣做才能體現(xiàn)王者的品質(zhì)呢?荀子明確指出:要“平政愛民”、“隆禮敬士”、“尚賢使能”,因為“是君人者之大節(jié)也”。荀子還以“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睘橛鳎f明“選賢良,舉篤敬,興孝弟,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的道理。并且第一次引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钡墓庞?xùn),給后世執(zhí)政者以深刻的警示。實際上這也是他對儒家民本思想的進一步闡述。荀子分析了強國之道、霸國之道的成因,認為它們雖然也有可取之處,但并非理想的治國之道。理想的政治道路當(dāng)然只能是王道。那想要稱王的人又是憑什么實行王道的呢?荀子說: “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親也;義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貴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敵也?!?o:p> 因為王者在天下成就了仁愛、道義、威望,所以天下人親近他,尊重他,無人可敵。 “以不敵之威,輔服人之道,故不戰(zhàn)而勝,不攻而得,甲兵不勞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庇脽o與匹敵的威望,輔之以服人的方法,就能不戰(zhàn)而勝,不攻而得,不動刀兵而使天下人心歸服。這就是王者應(yīng)具備的品質(zhì)。 2. 分論王者的政治制度 荀子在總論王道與王者之政后,對王者的政治制度分類進行了闡述,并對君子以“禮義”組織社會的作用進行分析,然后援引古代圣王的時禁制度與職官制度加以對照和比較,意在突出他所構(gòu)建的政治理想。 (1)王者的政治法律制度 首先是對“王者之人”的規(guī)定,即確定王者相佐的標準。荀子主張帝王應(yīng)該是: “守至約而詳,事至佚而功,垂衣裳不下簟席之上,而海內(nèi)之人莫不愿得以為帝王” “人主者,以官人為能者也”(皆見《王霸》篇)。 帝王是不能獨自一人掌管天下的,所以“卿相輔佐,人主之基杖也,不可不早具也?!蓖跽哌x賢任能的當(dāng)務(wù),就是要慎擇一相。荀子認為王者之相必須“飾動以禮義,聽斷以類,明振毫末,舉錯應(yīng)變而不窮”,這才能稱作是治國有本的“王者之人”。 其次是規(guī)定“王者之制”。這里的“制”,講的是禮儀服制,即關(guān)于享用車服、宮室、人徒、喪祭、械用、聲色方面的制度。荀子提出要恢復(fù)古制,實際上就是要恢復(fù)西周初期周公所制作的禮樂制度。因為這種禮樂制度體現(xiàn)的是天子至高無上、號令天下的權(quán)威,所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論語·季氏》),一直是儒家標榜王道的重要主張。 再次是賞罰制度,荀子在文中稱為“王者之論”。這個“論”字,郭沫若說應(yīng)作“理”,古代法官就稱作“理”。所以,“王者之論”就是帝王的刑賞之理。論功行賞、論罪行罰、論之皆有定理。要使百姓都知道:在家中做了好事,就可以取賞于朝廷;在暗處做了壞事,就會在眾目睽睽下受刑。這信賞必罰的主張應(yīng)該是荀子對法家思想的吸取。 最后是“王者之法”。據(jù)內(nèi)容可知,這里的“法”,講的是財政賦稅的法律制度。 荀子首先肯定財稅是為了養(yǎng)護百姓的,“等賦、政事,財萬物,所以養(yǎng)萬民也”,這無疑是一個政治家獨具慧眼的遠見卓識。其次,荀子主張輕稅,他說:“田野什一,關(guān)市幾而不征,山林澤梁,以時禁發(fā)而不稅”,這也是儒家一貫的主張,在荀子書中多次提及并推崇。至于“相地而衰政”的主張,則是管仲首先倡導(dǎo)的,是對古已有之的輕稅主張的進一步發(fā)揮。其目的是要“通流財物、粟米、無有滯留,使相歸移也”,使四海之內(nèi)成為一家。這就是帝王的財政賦稅法制。荀子要使天下四海的財物“莫不盡其美、致其用;上以飾賢良、下以養(yǎng)百姓而樂安之”,這種物盡其用、富民樂民的理財思想,無論在哪個時代,哪一種社會制度,都是對社會進步有益的,而且也應(yīng)該成為統(tǒng)治者建立財政法制的宗旨。 (2)王者的執(zhí)政方略 荀子提出了王者應(yīng)“以類行雜,以一行萬”的執(zhí)政方略。這個“類”就是“禮”,這個“一”就是“義”,他說:“禮義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禮義之始也”,“無君子則天地不理,禮義無統(tǒng),上無君師,下無父子,夫是之謂至亂”,所以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喪祭、朝聘、師旅;貴賤、殺生、與奪;士、農(nóng)、工、商等等,都應(yīng)該歸于禮義,這是“始則終,終則始,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的,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方略。 荀子認為人類戰(zhàn)勝自然的力量在于“能群”。所謂“群”,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則制定等級名分,有組織地結(jié)成一定的社會群體。他還認為“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所以,君主之道就是“群道”。他說:“君者,善群也。群道當(dāng),則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故養(yǎng)長時則六畜育,殺生時則草木殖,政令時則百姓一、賢良服?!彼^“群道”,就是王者實行的以禮義治國的政治道路。 (3)對古代圣王之制的傳述 荀子援用古代圣王的時禁制度,對于維護生態(tài)平衡、持續(xù)發(fā)展生產(chǎn),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xiàn)實影響。明確規(guī)定對山林草木、川澤水產(chǎn)的開發(fā)與時禁,是為了使自然資源“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使百姓有“馀才、馀用”;規(guī)定不準耽誤四季農(nóng)時,是為了百姓五谷不絕,有馀食也。這是持續(xù)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的長遠之計,是為實行王道打下堅實的物質(zhì)基礎(chǔ)。孟子也曾說過: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o:p> 荀子所推崇的王道和孟子所倡導(dǎo)的王道不正是一脈相承的嗎! 關(guān)于“序官”一節(jié),專論圣王的職官制度。它源于《尚書·周官》和《周禮》,也可以看作是對《周禮》中官制的補充和發(fā)展。文中詳盡地規(guī)定了從“宰爵”直到“天王”所應(yīng)執(zhí)掌的職事,涉及中央各部門乃至地方基層官吏,職權(quán)分明,責(zé)任具體。其中對后世最具啟發(fā)意義的,莫過司空主管水利之事,治田主管農(nóng)事,虞師掌管防火與時禁,鄉(xiāng)師主管州里教化,工師主管百工制作,治市主管城市衛(wèi)生、貿(mào)易、治安。對于瀆職誤國的還規(guī)定;“政事亂,則冢宰之罪也;國家失俗,則辟公之過也;天下不一,諸侯俗反,則天王非其人也”,這就是說天下不統(tǒng)一、國家失常、政事混亂,必須從天子、諸侯、冢宰追究責(zé)任和罪過。這些對于完善和健全大一統(tǒng)的國家政治制度,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3. 論政治道路的選擇 荀子在本篇把治國之道分為王、霸、安存、危殆、滅亡五種,并指出這五種政治道路的選擇全在于執(zhí)政者自己,而不在他人。實際上荀子只著重分析了實現(xiàn)王道與霸道所具備的條件,這和他最上求其王道,其次方言霸道的思想是一致的。 當(dāng)國家興盛的時候,應(yīng)該“修仁義,伉隆高,正法則,選賢良,養(yǎng)百姓”,就能像堯舜一樣統(tǒng)一天下;這樣才能“刑政平,百姓和,國俗節(jié),兵勁城固”;要“務(wù)本事,積財物”,使百姓親我如父母,好我如芝蘭;能把國家治理成這樣的人,就可以稱王天下。 在國家興盛的時候,要“靜兵息民,慈愛百姓”,進慶賞、嚴刑罰,節(jié)用積富,君臣上下相親愛,能把國家治理成這樣的人,就可以稱霸諸侯。不論是實現(xiàn)王道還是霸道,荀子都把愛民、惠民作為最重要的政策加以推重,這比起孔子的仁愛、孟子的仁政,更加明白和具體。 最后,荀子還把執(zhí)政者對待百姓的態(tài)度作為決定國家政治命運的主要條件加以強調(diào)。他說:對待百姓“寬惠”的,國家就會“安存”;對待百姓“好取侵奪”的,國家就會危殆;對待百姓“好用其死力”、“慢其功勞”、“好用其籍?dāng)俊?、“忘其本?wù)”的,國家就只有滅亡。對這五種政治道路的選擇,最終決定了執(zhí)政者是稱王天下,還是被滅亡;是制服天下的人,還是被別人制服的命運。稱王天下,就能實行王者之制,制服天下之人;國家被滅亡,身敗名裂,就只能受制于人。 (二)“義立而王,信立而霸”的王霸觀 如果說荀子的《王制》篇具體闡述了王道的政治制度,那么,《王霸》篇就是荀子王霸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荀子的王霸之說第一次將這兩種統(tǒng)一天下的不同方略和治國之道結(jié)合起來,對我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和兩千多年的政治實踐產(chǎn)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所謂“王”,在先秦時代,就是指統(tǒng)一整個天下的帝王;所謂“霸”,就是春秋時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霸主。霸,也寫作“伯”,此二字上古讀音同,最先是借用了“方伯”之“伯”。方伯,就是一個方面的諸侯之長,比如周文王就曾被商紂王封為西伯侯,讓他做了西方諸侯之長。春秋以降,周王式微,諸侯力政,稱霸一時;戰(zhàn)國時期,七雄并出,戰(zhàn)亂尤甚;故人們渴望大一統(tǒng)王天下的太平世道,名之曰“王道”;王道難行,退而求其次,能維持一定時期的社會安定也行,這就是“霸道”。儒家先師孔子對“王霸”并無直接論述,但從《論語》的只言片語中,仍可以看出他是推崇王者的,對霸者也是褒多貶少。他說:“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保ā墩撜Z·子路》)“王者必世而仁”,他還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論語·憲問》)然而他又說:“管仲之器小哉!”“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八佾》)。但孟子是極力推崇王道,完全排斥霸道的。他說:“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孟子·公孫丑上》)“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保ā睹献印じ孀酉隆罚?。荀子不僅繼承了孔子的思想,而且是第一個系統(tǒng)闡述王霸之道的儒家大師。他推崇王道,但并不完全否定霸道;他認為“粹而王,駁而霸”,“上可以王,下可以霸”;王道是最高的、最完美的政治理想,霸道則是次一等的、有缺陷的政治追求。 《王霸》篇全文有 4700字,是《荀子》書中文字最多的一篇,但內(nèi)容卻只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論王霸之道的區(qū)別,二是論實現(xiàn)王道的途徑。 第一,王霸之道的區(qū)別。 (1)選擇治國之道的重要性 荀子在論述治國之道的同時,首先指明君主選擇治道的重要性。他反復(fù)強調(diào)國家是天下的大器,治理國家是君主的重任,得道以治國則“大安”、“大榮”,不得道則“大?!?、“大累”。他還再三重申: “道王者之法,與王者之人為之則亦王;道霸者之法,與霸者之人為之,則亦霸;道亡國之法,與亡國之人為之則亦亡。三者,明主之所以謹擇也,而仁人之所以務(wù)白也?!?o:p> 實行王道的人治國,就能稱王天下;實行霸道的人治國,就能稱霸諸侯;走亡國之道的人治國,就只有亡國亡身。 (2)三種治國之道的區(qū)別 荀子說:“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quán)謀立而亡”,這是他區(qū)別王霸之道的點睛之說。 荀子所謂的“義立而王”,義,就是道義。道義是禮制和仁義的結(jié)合,治國必須倡導(dǎo)和實行禮義。不殺一無罪,不行一不義,是仁者之義;要用“正義之士、正義之法、正義之志”;這是治國的根基,“基定而國定,國定而天下定”。能使國家成就道義,就會像商湯、周武王一樣,憑著百里之地統(tǒng)一天下,使諸侯稱臣。四海之內(nèi)人心歸服。這就是荀子所說的建立了道義就能稱王天下的王道。 所謂“信立而霸”,就是說德行、道義未能達到極至,但刑罰、賞賜、禁止、許諾等能取信于天下:頒布政令不欺騙百姓,簽訂和約不欺騙盟國;“兵勁城固,威動天下”;雖然不能以政教為本,不能極力推崇禮儀制度,不能服人之心,但能“鄉(xiāng)方略,審勞佚,謹畜積,修戰(zhàn)備”,使君臣上下相互信任、密切配合,因而天下無敵。這就是春秋五霸取信天下而實行的霸道。 所謂“權(quán)謀立而亡”,是說執(zhí)掌國家唯利是圖,內(nèi)欺其民而求小利,外詐盟國而求大利;君臣上下互相欺詐、離心離德;不修禮義,不以政教為本;受到敵國輕視,盟國懷疑;即使每日施行權(quán)術(shù)陰謀,但國家最終日趨削弱危殆,直至滅亡。并以齊閔公、孟嘗君所走的亡國之道作為教訓(xùn)。 第二,實現(xiàn)王道的途徑。 (1)以禮正國,選賢任能 荀子認為禮是用來安定國家的,就好像權(quán)衡用于稱輕重,繩墨用于正曲直,規(guī)矩用于定方圓,國家沒有禮就不能安定。 “農(nóng)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建國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總方而議,則天子共己而已矣?!?o:p> “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保ā稄妵罚?o:p> 治理國家是一份重任,不積聚禮義就不能承擔(dān);與積聚禮義的君子治國,才能稱王天下。這就是以禮義作為治國綱領(lǐng)的根本原因。 荀子還認為國家是天下的大器,光憑君主一人是不能治理的。國家的強固榮辱在于選取卿相,自己能,卿相能,就能實行王道。君主是以任人為能的人,匹夫只是逞一人能;君主的職責(zé)是選用賢相,使百官守道向方而努力。 “故能當(dāng)一人而天下取,失當(dāng)一人而社稷危。不能當(dāng)一人而能當(dāng)千人、百人者,說無之有也。既能當(dāng)一人,則身有何勞而為?垂衣裳而天下定。” 能否恰當(dāng)?shù)剡x用卿相,不僅關(guān)系到國家政權(quán)的安危,也是檢驗君主政治才干的重要標準。所以他說:“論德使能而官施之者,圣王之道也,儒之所謹守也?!敝灰刈∵@選賢任能的用人之道,就可以統(tǒng)一天下,名配堯禹。 (2)天下歸心,百姓擁護 “國危則無樂君,國安則無憂民。亂則國危,治則國安” 荀子認為:國家的混亂是因為君主昏暗,一味追求個人享樂忽視治國造成的,只會給國家和自己造成最大的憂患;英明的君主必定會首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然后百樂得其中”,國家太平,百姓無憂。荀子說:“聰明君子者,善服人者也”。君主應(yīng)該做到“其法治、其佐賢,其民愿,其俗美”,像這樣,就會“不戰(zhàn)而勝,不攻而得,甲兵不勞而天下服”。君主要愛護百姓,如保赤子。政令制度必須有利于百姓,即使是對待鰥寡孤獨,如毫毛之末一樣的不利,也不能施加給他們。荀子還說: “用國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三德者具而天下歸之,三德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o:p> 治理國家的君主,得到百姓努力生產(chǎn)才會富裕,得到百姓拼死戰(zhàn)斗才會強大,得到百姓贊頌才會榮耀。一句話,得到百姓擁護的,天下就會歸向他,天下歸向他就稱為王,失去天下就會滅亡。難怪許慎《說文解字》說:“王,天下所歸往也。”要使天下歸心,百姓擁護,君主還必須“興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百姓就會“貴之如帝,親之如父母,為之出死斷亡而不愉(渝)”,這是統(tǒng)一天下的必由之道。 (3)批判亡國之道,重申儒道治國 最后,荀子對妨害國家的亡國之道進行批判,其目的是張揚儒家的治國之道。他認為:君主任用小人騎在人民頭上作福作威,非法而巧妙地榨取百姓,是妨害國家的最大災(zāi)難。大國的君主好取小利、好聲色享樂、好貪人所有,又好用陰謀權(quán)術(shù)之人為政,是害國的君主;不推崇王道,不遵循禮法,好欺詐貪利成俗;即使土地廣闊,人口眾多,刑罰繁重,也只會權(quán)輕兵弱,政令不通,最終走上亡國之道。 荀子認為儒家的治國之道才是周詳完備的。首先朝廷要推崇禮義以明貴賤,由此使士大夫敬節(jié)死制,軍隊強大;使百官畏法守紀,國家綱常不亂。其次要重農(nóng)輕稅,興百工、通財貨,使國家財用富裕。農(nóng)民努力耕作而少負擔(dān),就會“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边@就叫做“政令行、風(fēng)俗美”,這就是儒家所倡導(dǎo)的完備周詳?shù)闹螄馈?o:p> 三、荀子王霸思想的歷史影響 (一)傳承和發(fā)揚諸子王霸之說 在先秦諸子中,不僅老莊之徒絕少涉及王霸之說,而且其他各派也言之寥寥。只有管仲開其先聲,孟子、商鞅追其后塵。管仲對王霸的界定是:“夫豐國之謂霸,兼正之國之謂王”,“得天下之眾者王,得其半者霸。”可見他是王霸并舉,而且以其實踐,助齊桓公稱霸。 孟子對王霸的區(qū)分是:“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闭J為這是王道與霸道的分別所在。孟子尊王黜霸,伸張王道,反對霸道。他曾經(jīng)在《孟子·梁惠王上》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對齊桓公和晉文公的霸業(yè)不屑一顧。他在《公孫丑上》中曾說,“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由此可見,他的主要著眼點在于仁義道德,而他反對的霸道是違背仁義道德的,即是“以大國之力,假仁義之道”者。 《商君書》中所體現(xiàn)的王霸之說,是與商鞅變法后所實行的“耕戰(zhàn)”基本國策密切相關(guān),故其內(nèi)容與諸說雖有異,但最終目的還是要實現(xiàn)王霸之道?!妒酚洝匪d商鞅三見秦孝公,先后依次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種君王之道。雖然只有霸道(強國之術(shù))得到秦王的欣賞與贊許,并成為秦國日益強盛和一統(tǒng)天下的根基。但也由此可見,商鞅首先推崇的還是儒家所倡導(dǎo)的夏商周三代之王道。 荀子在《仲尼篇》中也有他王霸思想的反映。 首先,荀子認為孔子之門羞言五霸是有道理的。但他又對齊桓公慧眼識英才,重用管仲的大智、大節(jié)予以充分肯定。認為齊桓公的稱霸并非僥幸之事,而是有道理的。雖然荀子承襲了管仲王霸并舉的思想,也是王霸兼言(“義立而王。信立而霸”《王霸篇》),但他最推崇的還是王道(“粹而王,駁而霸”《強國篇》)。所以他在肯定了齊桓公稱霸的意義之后,還是指出實行霸道的人是以詐心取勝,他們只不過是以謙讓掩飾爭奪,依傍仁義的虛名追逐勢利的“梟雄”罷了。 其次,荀子也對他所推崇的王道作了簡要的闡述。他的觀點是:稱王天下的人自己最賢明卻能拯救不賢的人,自己最強盛卻能寬待弱者;恥于戰(zhàn)爭而能以禮義示天下,并感化強暴之國;只對制造禍亂的首惡進行誅殺,而這種誅殺也必須限制在最小的范圍之內(nèi);這樣才稱得上是圣王。他還以文王、武王、周公與桀紂為例,說明行王道者可以得天下,舍棄王道就會失去天下,還不能以匹夫終老的道理。他更以楚國為實例,證明不行王道必將危國,并為仇國所困的社會現(xiàn)實。 因此可以說荀子的王霸思想是上承管仲、孔子的。儒家認為王道崇仁崇德,霸道崇力假仁。在荀子看來,王霸有時可以是程度上的不同。他說“故可以霸而不可以王,是強弱之效也?!保ā蹲h兵篇》)孔子主張仁政、為政以德,盛贊堯舜禹王道之治,但對管仲還是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論語·憲問》)可見他對于霸道還是持贊許的態(tài)度,孔子崇王并不排霸,荀子在這一點上也是深受其影響的。荀子崇王用霸與孟子崇王排霸有明顯區(qū)別,但他在《王制篇》中援用古代圣王的時禁制度,主張維護生態(tài)平衡、持續(xù)發(fā)展生產(chǎn),與孟子所說:“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所倡導(dǎo)的王道不正是殊途同歸的嗎!在追求最高政治理想上,孟荀二人并無不同,他們都把王道作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不同的是,孟子之王道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礎(chǔ)之上,而荀子則將其王霸思想建立在人性惡的基礎(chǔ)上。 (二)荀子王霸思想的主要貢獻 1. 將零散的王霸之說變?yōu)橄到y(tǒng)理論 前文已經(jīng)做過統(tǒng)計,春秋以來出現(xiàn)的王霸之說是零星而散亂的。不論是管仲、孔子、墨子、還是商鞅、孟子,在現(xiàn)有的文獻與著作中,他們的王霸之說都只是隨文就事,即興而言,并無專門與系統(tǒng)的理論。荀子不僅傳承和發(fā)展了他們的王霸之說,而且還在《王制篇》中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王道”“霸道”“強道”的三道之說: “力全,則諸侯不能弱也;德凝,則諸侯不能削也;天下無王霸主,則常勝矣。是知強道者也?!?o:p> “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敵之道,天下無王,霸主則常勝矣。是知霸道者也?!?o:p> “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親也。義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貴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敵也,以不敵之威輔服人之道,故不戰(zhàn)而勝,不攻而得,甲兵不勞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 荀子通過《王制》《王霸》二篇專文,在吸取前人論說的基礎(chǔ)上,聯(lián)系當(dāng)時的社會現(xiàn)實,首先對先秦的王霸之說進行歸納總結(jié),形成了完整而系統(tǒng)的王霸思想。 2. 將空泛的王道理想變成具體的規(guī)劃 稱王天下,實現(xiàn)王道,成就圣王事業(yè),這是儒家一貫的政治主張和理想。但是自周公孔子以降,對于王道理想都只是泛泛而談,并無系統(tǒng)具體的論述。荀子則是首先將這一政治理想理論化、具體化的儒學(xué)大師。他的《王制》篇內(nèi)容廣博,涉及到對王道的闡述,實現(xiàn)王道的途徑,王者應(yīng)具備的品質(zhì),建立大一統(tǒng)國家的施政方針,用人與賞罰制度,經(jīng)濟法律制度,中央與地方的職官制度等等,還特別強調(diào)了選擇不同政治道路將會造成的社會后果。他明確指出了實現(xiàn)王道的必然途徑,一是以禮正國,選賢任能;二是天下歸心,百姓擁護。這正是儒家王道思想的核心所在。 3. 對霸道做客觀現(xiàn)實的肯定與闡述 荀子曰:“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保ā稄妵罚┤司?,隆禮義,尊賢納士,使百姓、諸侯心悅誠服,故可以稱王天下。王霸并舉,這就是荀子對霸道的肯定。 “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敵之道,天下無王霸主,則常勝矣。是知霸道者也?!保ā锻踔破罚┌灾T侯者,無兼并之心,信守與鄰國訂立的盟約,這就是稱霸之道。 荀子用批判的眼光重新認識霸道。他雖也批評霸道不致隆高,不綦文理,不服人心,是小人之象,但也指出霸者能富士,能達到社會的穩(wěn)定,諸侯國之間互鄰友好,信守盟約,不致總是戰(zhàn)亂。 荀子改變了孟子對王霸之評判標準,其實也就肯定了霸道的積極意義,對于霸道荀子非但無所貶損,反而有一定贊賞,“故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是皆偏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強殆中國,無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謂信立而霸也?!保ā锻踔破罚?o:p> 荀子所講的“信”,似乎僅限于“信守約定”,信守與鄰國訂立的盟約,與儒家通常所謂的“誠信”或“忠信”,還有所不同。但承認在實行王道的條件不成熟時,“信立而霸”的霸道,也是對“義立而王”的王道的一種補充。 4. 首開儒家崇王用霸,王霸雜用的先河 秦國在商鞅死后100多年間,不改商鞅之法,專行霸道之術(shù),富國強兵,最終滅掉六國,完成了統(tǒng)一天下的霸業(yè)。然而正如荀子在《議兵篇》中所說:“兼并易能也,唯堅凝之難焉”。這就是說,武力兼并別國是容易的,但極可能得而復(fù)失,唯獨堅固地凝聚人心、穩(wěn)定天下才是最難的。秦國獨用霸術(shù),不行王道,只能是一個短命的王朝。 漢武帝之后,學(xué)術(shù)上雖是獨尊儒術(shù),然在政治上則是“霸王道雜之”,故漢宣帝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nèi)蔚陆?,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不知所守,促是委任?!保ā稘h書·元帝紀》) 劉向在《說苑·政理》中說:“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強者之政脅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為貴矣?!彼^“王者之政”是用仁德教化百姓,“霸者之政”則用武力威懾百姓,“強者之政”則是用刑罰脅迫百姓。這里所說“王者之政”、“霸者之政”與“強者之政”,其實就是荀子《王制篇》中所言“王道、霸道、強道”三道的化用而已。 東漢之初的桓譚也主張王霸并重,他認為: “三王由仁義,五霸用權(quán)智”,“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然后教以禮儀,而威以刑誅,使知好惡去就,是故大化四湊,天下安樂,此王者之術(shù)”(《新論·王霸》) “王道純粹,其德如彼;霸道駁雜,其功如此;俱有天下,而君萬民,垂統(tǒng)子孫,其實一也”(《新論·王霸》) 從這些論述不難看出,桓譚對王霸之道的論述,明顯是繼承了荀子的王霸思想。這也是漢代“霸王道雜之”統(tǒng)治之術(shù)的反映。 南宋陳亮認為:“謂之雜霸者,其道固然本于王也?!保ā蛾惲良肪?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20)因此他不認同當(dāng)時諸儒褒三代貶漢唐的觀點,認為自古以來就是義利雙行、王霸并用,義利與王霸不可相分,“諸儒自處者曰義曰王,漢唐做得成者曰利曰霸。一頭自如此說,一頭自如彼做。說得雖甚好,做得亦不惡,如此卻是義利雙行,王霸并用?!保ā蛾惲良肪?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20) 總之,自秦漢 2000年以來,歷代統(tǒng)治者都是奉行著荀子尊王用霸、王霸雜用的思想。打天下時以王道為旗幟,用霸道行征伐,從而統(tǒng)一天下。取得天下后,以實行王道安定人心,維護社會秩序,鞏固政權(quán)。如果發(fā)生社會動亂,必以霸道彈劾之。這就是所謂的“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的文治武功。這對于維護中央集權(quán),建立大一統(tǒng)的理想王國,無疑具有深刻的影響和非凡的歷史意義。所以梁啟超評價荀子說“由是觀之,兩千年政治,皆出荀子矣;而所謂學(xué)術(shù)者,不外漢學(xué)宋學(xué)兩大派,而實皆出于荀子。然則兩千年來,只能謂為荀學(xué)世界,不能謂之為孔學(xué)世界也。”(《飲冰室合集》第57頁)此皆不易之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