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詞:《道經(jīng)》緒論 [論道] 世界觀 一元論 可知論 方法論 普遍聯(lián)系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恒無欲也,以觀其妙。 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jiào]。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玄之有玄,眾妙之門。 【直譯】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宇宙大道,是可以認知、表述、可以遵循的途徑,但不是恒定不變的。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這些理論也可以敘述清楚,但也不是亙古不變的概念。 無名,萬物之始也。 從“無名”角度去分析,是萬物之“始”的狀態(tài)。 有名,萬物之母也。 從“有名”角度去分析,是萬物之“母”的狀態(tài)。 故 恒無欲也,以觀其妙。 所以,從“無欲”的角度可以觀察天之道的奧妙。 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從“有欲”的角度能研究人之道的來龍去脈。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兩者來源相同,不同的稱謂,但說的是一回事。 玄之有玄,眾妙之門 。 道中的變化玄妙無比,是看清眾多奧妙的關鍵。 熟讀《道德經(jīng)》的小伙伴們,見到這個文本 估計會大吃一驚吧,“是誰?這么大的膽,敢把《道德經(jīng)》給改了!”其實不是有人把《道德經(jīng)》給改了,而是《道德經(jīng)》把《老子》改了。萬幸的是,1973年長沙馬王堆考古出土了兩部帛書《老子》,以及1993年湖北郭店 出土的《老子》讓我們有機會,看到了老子的歷史真相。據(jù)我的統(tǒng)計,帛書《老子》和今本《道德經(jīng)》在文本上的出入多達一千三百字(處)之多,要知道,《老子》一共才五千余字。所以,建議小伙伴們不要再讀《道德經(jīng)》了,以后還是多研究研究《老子》吧。如果沒時間和精力,還想能盡快掌握老子的智慧,那就讓我替大家讀書,關注我的分享吧。 這一章的理解對于研讀《老子》來說至關重要,雖然這一章不是帛書《老子》的第一章(第一章為“上德不德”,即王弼本《道德經(jīng)》的地38章),但無疑這一章是開啟《道經(jīng)》的鑰匙所在。懵懂孩童都能朗朗上口的“道可道,非常道”是因為避漢文帝劉恒的諱(就是開創(chuàng)了文景之治的那位帝王,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所以將“恒”改成了“?!?,至于“也”字是誰去掉的,歷史中早已無從考證。好在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是在的劉恒繼位之前抄寫的,有生之年幸運的看到帛書《老子》,能夠領略老子的大智慧,哈哈哈,夫復何求。那就趕緊進入正題吧。 【概義】 宇宙中蘊含著難以名狀的“道”,這個道是我們已知的這個宇宙的孕育者??梢员徽J知和描述。她的規(guī)律是可以(應該)遵循和廣泛應用。我們主觀的賦予她“道”的稱謂,來描述她的概念和規(guī)律,但是這些理論在實踐中應用的時候,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活學活用?!暗馈笔且粋€“無”的狀態(tài),她無名、無形也無欲,卻蘊含了世間的一切信息,一切力量,一切可能。而相對于這個“無”狀態(tài)下的“道”,我們眼前的世界就是“有”的狀態(tài),有名,有形也有欲,這個“有”的世界是出自那個“無”的“道”。所以我們進德修業(yè)就不能背離這個“道”的原理和規(guī)律。陰陽未分的道中,變化無窮,無比玄妙,對“道”的思考,是解開各種奧秘的途徑,是修身養(yǎng)性,行為處事的根本。(略) 45帛書《老子》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
|
來自: endjiami > 《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