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書法家孫過庭在《書譜》中寫道:“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币晃粫医?jīng)過多年臨摹和研習,各種技法融會貫通,達到了隨心所欲不逾矩,沒有一筆不從前賢經(jīng)典中來,這就是“老”,老成、老練、老辣。 想達到“人書俱老”并非易事,他對書者的天賦、悟性、學力、涵養(yǎng)都有著極高的要求,縱觀書法史,能做到的寥寥無幾。明代有一位書法家,就用一生證明了什么才是“人書俱老”,他就是文徵明。 文徵明,明成化年間(1470年)生于蘇州一戶書香門第,文天祥是其先祖,其父文林也以詩文書畫遠近聞名。他結交名流、酷愛藏書,對子女要求甚嚴格。幼年時的文徵明就表現(xiàn)得與別的孩子不一樣,他沉穩(wěn)好靜、不茍言笑,甚至有幾分木訥,從不與人爭搶。 文林為他請來李應禎、沈周等名流教兒子儒學與書畫,從十二三歲起,文徵明開始習字,而這一練就是70多年。文徵明一生活了90歲,幾乎每天都會練書法,直到生命盡頭“方與人書墓志,甫半篇,投筆而逝?!?/span> 文徵明取法甚廣,轉(zhuǎn)益多師,初學趙孟頫、黃庭堅,繼而學唐代先賢,中年以后專研晉人帖。他五體皆能,尤以行書、小楷稱絕,水平不輸趙孟頫:“公博學,詩、詞、文章、書、畫,雖與趙同,而出處純正,若或過之”。 文徵明被網(wǎng)友稱為“不老男神”,越到晚年越是佳作頻出,其中寫于他84歲時的《滕王閣序》,文書雙絕,受到了歷代文人雅士的推崇,時人稱贊:“閑逸清俊,纖細奇絕,一洗丹青謬習?!贝俗魅砜v23.5厘米、橫211厘米,共76行、834個字,字徑大小約2厘米。 這部作品不論是用筆、結字、章法、墨法還是氣韻、格調(diào)都稱得上無可挑剔,真正達到了“人書俱老”的超凡之境。尖鋒起筆,衄挫、蓄力、行筆中鋒為主,筆畫蒼潤飽滿、秀逸婀娜,提按有度,牽絲引帶,呼應、揖讓自然,粗細、輕重、虛實、疾徐處處充滿變化。 《滕王閣序》用筆方圓兼?zhèn)?,轉(zhuǎn)折處如“折釵股”,筋骨十足、骨肉勻稱,結字奇崛多變,既有“趙體”之靈巧,又有《圣教序》之以縱取勢和絞轉(zhuǎn)連綿。章法疏密得宜,墨色濃淡均勻,一派自然天成之氣。 文徵明的字法度深厚,用筆嚴謹細膩,蘊含著晉唐宋元筆法之精髓,非常適合我們作為“日課”練習,把它學習通透,古人筆法也就學到家了。 |
|
來自: 墨品書法網(wǎ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