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三十六計”一語,先于成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大將檀道濟(?—436),《南齊書·王敬則傳》記載有:“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币鉃閿【忠讯?,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后人們便沿用此語,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搜集羅列了民間流傳的一些計策、成語、典故等,再加上自己杜撰的一些計名,拼湊成了三十六條計策,編撰成《三十六計》。這部大約產生于明末清初甚至更晚些時候的兵書,一直以手抄本形式流傳,直到20世紀40年代才被人發(fā)現(xiàn)而翻印出來。 所謂“三十六計”就是對戰(zhàn)的策略,六六三十六,數(shù)中有術,術中有數(shù)。陰陽燮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三十六計》全書中,每六計為一套,依次分別是勝戰(zhàn)計、敵戰(zhàn)計、攻戰(zhàn)計、混戰(zhàn)計、并戰(zhàn)計、敗戰(zhàn)計。每套都有開始和結尾,順序相接,作戰(zhàn)謀略,盡在其中。 第一計瞞天過海:此計是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法,主要用于戰(zhàn)役的偽裝?!疤臁奔从骰实垡?,原意為瞞著皇帝,讓他平穩(wěn)渡海。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以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原文】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譯文】防備周密時,更容易思想麻痹,意志松懈;對于司空見慣的事情,人們就不會產生疑惑。密謀往往隱藏在公開的事物里,而并不與公開事物相對立。最公開的事物中往往隱藏著最隱秘的陰謀。 【按語】陰謀作為,不能于背時秘處行之。夜半行竊,僻巷殺人,愚俗之行,非謀士之所為也。如開皇九年,大舉伐陳。先是,弼請緣江防人,每交代之際,必集歷陽,大列旗幟,營幕蔽野。陳人以為大兵至,悉發(fā)國中士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眾復散。后以為常,不復設備。及若弼以大軍濟江,陳人弗之覺也。因襲南徐州,拔之。 【譯文】施行秘密的謀略,不一定要在無人的地方進行。在深更半夜行竊,鉆進僻靜的巷子里殺人,都是愚蠢、鄙俗之人常干的勾當,真正的智謀之士對此是不屑一顧的。開皇九年,隋兵大舉南下伐陳。大規(guī)模進攻之前,隋將賀若弼奏請統(tǒng)兵駐防江岸,每次移防時,他都把部隊調往歷陽城集中,并且大張旗鼓,營帳蔽野,聲勢浩大。第一次時,陳國以為隋將大舉進兵,便調集全國兵卒準備迎戰(zhàn)。后來發(fā)現(xiàn)隋軍只是在移防,陳國便把軍隊遣回各地。隋軍后來屢次移動部隊,陳國便習以為常,不再戒備。賀若弼趁機揮師渡江,陳國居然未曾察覺。隋軍因此攻下南徐州。 唐朝人李淳風與袁天罡曾寫過一本預言奇書《推背圖》,據(jù)說能推算出上下幾百年的大事,也能推算出帝王是誰。這在群雄并起的五代十國大動亂時期,引起了《推背圖》興盛之風。宋太祖趙匡胤平定中原登上帝位之后,開始頒布詔令禁止此類書籍在社會上流行。但此書流傳甚久,根本不可能一下子消除。宰相趙普也主張不可能把違犯此詔令的人都抓來嚴懲。為了有效地降低推背之風所帶來的危害,宋太祖想出一條妙計:他令趙普取來舊存的刻本,親加檢驗后,對于其中沒有應驗的內容,打亂順序重寫一遍。然后秘密令人把這些偽書投放到民間與原來的《推背圖》一起通行。于是,傳習“推背”之學的人也搞不清楚書中的內容到底先后順序如何。他們無法辨別書中內容的真?zhèn)危偌由蟽热轃┈?,就丟棄了舊本而不再收藏。 第二計圍魏救趙:“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成功的戰(zhàn)例,它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善于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最少的代價取得最完滿的成功,此乃轉化敵我主動與被動地位的迂回戰(zhàn)略。 【原文】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譯文】進攻兵力集中、實力強大的敵軍,不如使敵軍分散減弱了再攻擊。攻擊敵軍的強盛部位,不如攻擊敵軍的薄弱部分更有效。 【按語】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流;弱者塞其虛,如筑堰。故當齊救趙時,孫子謂田忌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譯文]用兵作戰(zhàn),如同治理洪水一樣:對于來勢兇猛的敵人,避開其鋒芒,如同治理洪水要導流一樣;對于來勢虛弱的敵人,就要堵住他殲滅他,這就好比治理洪水要修筑堤壩一樣。所以齊國派田忌為將援救趙國之時,軍師孫臏對田忌說:“要想解開紛繁雜亂的絲線,不能用拳頭去捶打;要解開打架斗毆者,自己就不能動手參加,避開勢頭擊其要害,使對方的形勢受挫而不能發(fā)展,趙都之圍自然而然也就解決了。 “孩兒寶”準備開拓中國市場,但他們并沒有急于投放產品,而是采取了“以迂為直”的戰(zhàn)術,首先讓變形金剛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中國兒童的腦海里,然后趁勢出擊,結果大獲全勝。盛田昭夫的“間隙理論”大宅壯一稱索尼公司是電器業(yè)中的土撥鼠,但是索尼公司不斷地實驗開發(fā)新產品,卻都無法長期獨占市場。 第三計借刀殺人:此計就是借助別人的力量去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原文】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譯文】敵人的情況已經很明了,盟友的態(tài)度尚不明朗,這時應誘使盟友去攻打敵人,而無須自己出力。這是從《損卦》卦義的邏輯推演出來的。 【按語】敵象已露,而另一勢力更張,將有所為,便應借此力以毀敵人。如:鄭桓公將襲鄶,先問鄶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盡書姓名,擇鄶之良田賂之,為官爵之名而書之,因為設壇場郭門之外而埋之,釁之以雞豭,若盟狀。鄶君以為內難也,而盡殺其良臣?;腹u鄶,遂取之。諸葛亮之和吳拒魏;及關羽圍樊、襄,曹欲徙都,懿及蔣濟說曹日:“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愿也??汕踩藙褴b其后,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辈軓闹?,羽遂見擒。 此計包含以下幾種含義: (一)巧用外力為己所用。借用別人的手和力量,自己不用動手不用出力,不花任何代價,順利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二)爭取第三方加入,并利用其刀殺人。借人之刀去殺人,刀之主人必然也就被誘迫入伙,即使不是心甘情愿地入伙,也必然逃不脫殺人的干系,自然也就被拉下了水。 (三)血染他人刀,自己一身凈。借刀殺人,可以不露任何痕跡,不拋頭露面,也就可以不承擔任何責任,既落得兩手干凈,又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標。當敵人采用借刀殺人之計時,我們可采取如下防范對策: (一)謹防成為敵人獵捕的對象。對于這一目標我們要做好三點: 一是防患于未然,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要時時警惕來自各方面的攻擊; 二是揭露敵人的險惡用心,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成為“被殺之人”,要及時對“借刀之人”進行揭露,指出他的陰險用心,使被借之刀醒悟,懸崖勒馬; 三是分化敵人,還擊敵人。如果敵人已經結成聯(lián)盟,要干方百計把他們拆散,不使他們互相借刀對付自己,必要時要對危害自己的行為予以堅決果斷的打擊,削弱其囂張氣焰。 (二)謹防成為敵人所借之“刀”。對于這一目標我們要注意三點:
二是要清楚自己為何要“殺人”,是不是被人利用了,當這些問題沒搞清楚之前,一定不可盲目行動; 三是要善于比較利害得失,不為別人做嫁衣。如果“殺人”對自己沒多大的價值,而對敵人意義重大,這就說明被敵人利用了,一旦醒悟應及早回頭,不能再讓敵人利用下去。 第四計以逸待勞:這是一條養(yǎng)精蓄銳、以守為攻、疲勞敵人的策略。此計策說明強敵當前,不一定只用直接進攻的方法,而是積極防御,慢慢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使敵人由強變弱,再等待時機一舉消滅敵人。 【原文】困敵之勢,不以戰(zhàn);損剛益柔。 【譯文】耗損敵人的力量,迫使敵人陷于危難,不一定要用直接進攻的方式,完全可以采用靜守不戰(zhàn)的戰(zhàn)略。因為這自然是減弱了強勢而增強了弱勢。 【按語】此即致敵之法也。兵書云:“凡先處戰(zhàn)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zhàn)地而趨戰(zhàn)者勞。故善戰(zhàn)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北鴷摂?,此為論勢。則其旨非擇地以待敵,而在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huán)也。如管仲寓軍令于內政,實而備之;孫臏于馬陵道伏擊龐涓;李牧守雁門,久而不戰(zhàn),而實備之,戰(zhàn)而大破匈奴。 【譯文】這是采用人為手段調動敵人的計策。兵書上說:“凡是先到戰(zhàn)場等待敵人者,他就顯得安逸而有精力;而后趕到陣地倉促應戰(zhàn)者,必然顯得疲勞困頓,被動應戰(zhàn)。因此,善于用兵的人,總是能夠調動敵人而不為敵人所調動。”兵書講的是戰(zhàn)爭中的勞逸形勢,這里討論的是如何挖掘主動權。并非僅僅指選好地形來等待敵人;而是泛指以簡便控制繁難、以不變應萬變、以小變應大變、以靜制動、以小變動對待大的變動,抓住關鍵以控制周圍局面。例如春秋時代,齊國的相國管仲,寓軍事于內政,寓兵于民,這是“實而備之”的施政大戰(zhàn)略,做到有備無患,以逸待勞;孫臏在馬陵道伏擊龐涓,是守株待兔,以逸待勞;戰(zhàn)國時,趙國大將李牧戍守北方的雁門,備戰(zhàn)已久而不輕起戰(zhàn)端,他是在養(yǎng)精蓄銳,一旦奮起,便一戰(zhàn)而大破匈奴。 第五計趁火打劫:運用此計的關鍵是趁敵人遭遇困難、力量薄弱無力還擊時加以打擊,這樣就可以就勢取勝。這也是乘危取利、攻其不備之策,也叫落井下石或火上澆油之策。 [原文]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 [譯文]敵人的內部矛盾尖銳,我方正好可以乘此有利時機出兵攻打他們,以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是從《周易》夫卦彖辭“剛決柔也”一語中悟出的道理。 [按語]敵害在內,則劫其地;敵害在外,則劫其民;內外交害,則劫其國。如越王乘吳國內蟹稻不遺種而謀攻之,后卒乘吳北會諸侯于黃池之際,國內空虛,因而搗之,大獲全勝。 [譯文]敵人遭遇內亂,就乘機占領其土地;敵人遭受外患,就乘機掠奪其民財;敵人內憂外患,就乘機占領其國家。例如:越王勾踐乘吳國國內遭遇大旱災,連螃蟹和稻谷的種子都沒有的困境下,乘機策劃進攻吳國。后來終于等到吳王夫差率領精銳部隊北上到黃池與諸侯會盟,國內空虛的大好機會,大舉進攻吳國,不費吹灰之力,大獲全勝。 第六計聲東擊西:就是故意制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后出其不意地采取行動,一舉殲滅敵人。 【原文】敵志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譯文】敵人神志慌亂時,必然會出現(xiàn)意料不到的空隙,就像處于高山地面的沼澤,潰決之勢已成,必須利用敵人這種不能自主地把握前進方向的時機,對敵人發(fā)起進攻。 【按語】西漢,七國反,周亞夫堅壁不戰(zhàn)。吳兵奔壁之東南陬,亞夫便備西北。已而,吳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敵志不亂,能自主也。漢末,朱雋圍黃巾于宛,張圍結壘,起土山以臨城內,鳴鼓攻其西南,黃巾悉眾赴之。雋自將精兵五干,掩其東北,遂乘虛而入。此敵志亂萃,不虞也。然則聲東擊西之策,須視敵志亂否為定。亂,則勝;不亂,將自取敗亡。險策也。 【譯文】西漢景帝時,七國叛亂。周亞夫固守城堡,拒不出戰(zhàn)。吳王劉濞帶兵佯攻守城東南角,周亞夫識破了敵人聲東擊西的計謀,在西北方向加強防備,不久吳王劉濞的精兵果然進攻西北面,因而沒有攻進。這是統(tǒng)帥的神志不亂,能夠鎮(zhèn)定自若、沉著應戰(zhàn)的結果。西漢末年,朱雋包圍了宛城(今南陽)的黃巾軍。他在城外堆起一座土山觀察城內形勢;當他吹響鼓角,進攻西南角時,黃巾軍立即集結到西南面進行抵抗,面對這種形勢,朱雋親自率領5000精兵,突然襲擊城東北角,得以乘虛而攻入。這就是敵人神志慌亂,不能正確預料和判斷戰(zhàn)場形勢的結果。因而運用聲東擊西的計策,必須觀察敵人是否真能被迷惑而定。敵人慌亂無主時,運用這一計謀就能取勝;敵人不慌亂而有準備時,運用這一計謀將自取滅亡。因而,這是一個十分冒險的計謀。 第七計 無中生有:此計的妙處,就在于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敵人判斷失誤,從而出其不意地把敵人擊敗。這就是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達到目的之計謀。 【原文】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 【譯文】人為地制造假象迷惑敵人,但又并非完全是虛假的,在假象中又有真實行動。以假象來掩蓋真實,給敵人造成錯覺,并給以出其不意的攻擊,最后把虛假態(tài)勢發(fā)展至極端,巧妙地最終轉化為真實,而不是弄假到底。 【按語】無而示有,誑也。誑不可久而易覺,故無不可以終無。無中生有,則由誑而真、由虛而實矣,無不可以敗敵,生有則敗敵矣。如令狐潮圍雍丘,張巡縛蒿為人千余,披黑衣,夜縋城下;潮兵爭射之,得箭數(shù)十萬。其后復夜縋人,潮兵笑,不設備;乃以死士五百砍潮營,焚壘幕,追奔十余里。 【譯文】沒有,而裝作有,就叫誑騙。誑騙不能長久使用,因為長久使用容易被對方發(fā)覺,所以空無不能長久空無。“無中生有”,就是把誑騙變成事實,由空虛變成實在??諢o本身不可以戰(zhàn)敗敵人,只有人為地制造出虛假的實在,才可以戰(zhàn)敗敵人。例如:唐朝叛將令狐潮圍困雍丘城,此城守將張巡扎束1000多個草人,并給它們穿上黑色的衣服,乘夜黑用繩索從城墻上往下吊;令狐潮的士兵爭先恐后地用箭射擊,因此張巡一夜之間獲得幾十萬支箭。后來,張巡在黑夜把真人吊下城去,令狐潮的兵士看著好笑,以為又是草人,不再射擊與提防;于是張巡乘機吊下五百名敢死隊員,突然沖進令狐潮的軍營,燒毀營棚帳篷無數(shù),并且把令狐潮的軍隊一直追殺了十多里遠。 第八計暗度陳倉:此計是一種以迂為直、以明隱暗、以正隱奇的戰(zhàn)術。就是以虛擬的正面攻擊來迷惑敵人,當敵人集結力量固守時,又悄悄派出部隊迂回到敵人后方,乘虛而入,使敵人措手不及而失敗。 【原文】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 【譯文】故意公開顯示佯攻行為,利用敵人已決定固守的大好時機,暗中迂回到敵后進行偷襲,乘虛而入,出奇制勝。 【按語】奇出于正,無正則不能出奇。不明修棧道,則不能暗度(原文為“渡”)陳倉。昔鄧艾屯白水之北;姜維遣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結營焉。艾謂諸將曰:“維令卒還,吾軍少,法當來渡,而不作橋,此維使化持我,令不得還。必自東襲取洮城矣?!卑匆?jié)撥?,徑到洮城,維果來渡。而艾先至,據(jù)城,得以不破。此則是姜維不善用暗度陳倉之計;而鄧艾察知其聲東擊西之謀也。 【譯文】出奇制勝的用兵之法,來源于正常的用兵原則。假若沒有正常的用兵原則,也就沒有出奇制勝的用兵之法了。推而言之,如果不去佯修棧道,也就暗度不了陳倉。三國時,鄧艾駐軍白水的北岸;姜維則派遣廖化在白水的南岸安營扎寨。鄧艾對他的幾位將領說:“姜維突然將他的軍隊開回去了。我們的部隊人數(shù)少,按常理他應該不等架橋就急速過江來進攻我們。而現(xiàn)在我看他們不急不動,這肯定是姜維利用廖化想把我們拖住,使我們離開不得。姜維他自己必定率領大部隊向東襲取洮城了?!庇谑青嚢彼賻ьI部隊連夜暗中從小路回軍洮城。不出他所料,姜維果然正在那里渡河。由于鄧艾領兵搶先一步趕到,全力拒守,洮城才沒有被姜維攻破。這是姜維不善于運用“暗度陳倉”之計,而鄧艾則識破了他“聲東擊西”的計謀的戰(zhàn)例。 第九計隔岸觀火:就是在敵人內部有矛盾時,我們不必急于進攻,而是安靜地等待敵人內訌,讓他們互相仇恨,互相爭斗,最后自取滅亡,這樣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原文]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 [譯文]當敵人內部互相爭斗、渾然無序時,我方應靜觀其內部發(fā)生變亂。敵人殘暴兇惡,自相殘殺,必然自取滅亡。順其自然,就能像《豫》卦中所說的那樣,要有所得,就必須順勢而動,不能操之過急。 [按語]乖氣浮張,逼則受擊,退而遠之,則亂自起。昔袁尚袁熙奔遼東,尚有數(shù)千騎。初,遼東太守公孫康,恃遠不服。及曹操破烏丸,或說操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康斬尚、熙首來,不煩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還,康即斬尚、熙,傳其首。諸將問其故,操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并力;緩之,則相圖。其勢然也?!被蛟?此兵書火攻之道也。按兵書《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動之理,與隔岸觀火之意,亦相吻合。 第十計笑里藏刀:“笑里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裝出十分友好、充滿誠意,使對方信以為真,放松警惕,但實際上卻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一有機會就立刻行動,使對方措手不及。此乃一種剛中柔外的偽裝策略 [原文]信而安之,陰以圖之;備而后動,勿使有變。剛中柔外也。 [譯文]表面上要做得使敵人深信不疑,從而使其安定身心.喪失警惕,暗地里我方卻另有圖謀;事情準備好而后行動,不要使敵人發(fā)生意外的變故。這就是外表上柔和,內里剛毅的取勝之道。 [按語]兵書云:“辭卑而益?zhèn)湔?,進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惫史矓橙酥裳粤钌?,皆殺機之外露也。宋之曹武穆瑋,知渭州,號令明肅,西人憚之。一日,瑋方對客弈棋,會有叛卒數(shù)千,亡奔夏境。堠騎報至諸將相顧失色,公言笑如平時。徐謂騎曰:“吾命也,汝勿顯言?!蔽魅寺勚?,以為襲己,殺之。此臨機應變之用也。若勾踐之事夫差,則竟使其久而安之矣。 [譯文]《孫子兵法》上說:“敵人的態(tài)度表現(xiàn)為謙卑并在暗中加緊準備,這是敵人要向我方發(fā)起攻擊的征候.……沒有具體條約文字而請求媾和的,一定是另有陰謀?!彼?,凡是敵人花言巧語、滿臉堆笑,這都是暗設殺機的外在表露。宋朝曹(死后謚武穆)瑋鎮(zhèn)守渭州,紀律嚴明,西夏人為此都很害怕他。有一天,曹瑋正在與客人下棋,突然有幾千名士兵叛變,逃奔去西夏人的境內去了。當邊防的偵察員騎馬迅速來報告時,曹瑋下面的將領都大驚失色,唯有曹瑋依然談笑自如,好像什么事都沒發(fā)生。他不慌不忙地對偵察人員說:“他們都是按照我的命令去行事,你們千萬不要聲張?!蔽飨娜寺犝f后以為這些叛軍是宋營派來殺他們的奸細,于是便把他們全殺了。這就是曹瑋隨機應變計謀的運用。再如,越王勾踐百恭百順地侍候夫差,竟然能使夫差長期安逸而失去戒備,道理是一樣的 第十一計李代桃僵:此計用在兵法上,是說當戰(zhàn)局發(fā)展到必然會使己方有所損失時,就要以放棄局部的利益來保全大局的利益。這也是丟卒保車、棄子爭先之策。 【原文】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 【譯文】當局勢發(fā)展到損失無可避免時,應舍棄局部的利益,以保全全局利益的增值。 【按語】我敵之情,各有長短。戰(zhàn)爭之事,難得全勝。而勝負之決,即在長短之相較;而長短之相較,乃有以短勝長之秘訣。如以下駟敵上駟,以上駟敵中駟,以中駟敵下駟之類,則誠兵家獨具之詭謀,非常理之可推測也。 【譯文】敵我雙方的情況,各自都存在著優(yōu)勢和劣勢。在戰(zhàn)爭中,各方面都勝過敵人是不可能的,雙方的勝敗,就在于雙方力量中的長處與短處、優(yōu)勢與劣勢的較量。而在優(yōu)勢和劣勢的較量中,占優(yōu)勢的一方往往獲得勝利,但也存在著劣勢戰(zhàn)勝優(yōu)勢的秘訣。比如田忌賽馬,用上等馬對中等馬,用中等馬對下等馬之類的巧妙辦法,便是軍事家特具的謀策,這不是用常理可以推斷的。 第十二計順手牽羊:這是一條乘敵之隙、補己之短的謀略。為了削弱敵人的力量,不斷發(fā)展和壯大自己要善于利用敵方的弱點和失誤,捕捉戰(zhàn)機,手疾眼快,果斷采取行動,順手撈一把,以削弱敵人的力量第十三計打草驚蛇:此計是一條間接的偵察謀略。它提醒我們對于可疑的事情要了解清楚,等明了以后再行動,否則會一敗涂地。 【原文】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陰,少陽。 【譯文】對方出現(xiàn)微小的漏洞,必須及時加以利用,即便是微小的益處與勝利,也一定要爭取到。要善于利用對方的微小疏忽為我方的微小利益服務。 【按語】大軍動處,其隙甚多,乘間取利,不必以戰(zhàn)。勝固可用,敗亦可用。 【譯文】敵人的大部隊在調動的過程中,它的漏洞一定很多。利用敵人的疏忽便可獲得利益,不一定要通過正規(guī)作戰(zhàn)的方法。這個方法,在勝利形勢下可以用,在失敗的形勢下同樣可以用。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此計是一條間接的偵察謀略。它提醒我們對于可疑的事情要了解清楚,等明了以后再行動,否則會一敗涂地。 【原文】疑以叩實,察而后動。復者,陰之媒也。 【譯文】對于有疑點的對象必須查明情況,掌握了實情后再采取行動。反復偵察追究,而后采取相應的行動,是發(fā)現(xiàn)隱藏之敵的重要手段。 【按語】敵力不露,陰謀深沉,未可輕進,應遍探其鋒。兵書云:“軍旁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翳薈者,必謹復索之,此伏奸之所藏處也?!?/p> 【譯文】當敵方的情況沒有暴露出來,而將其陰謀深藏不露的時候,萬萬不可輕視敵人而貿然進攻,應該采用各種方式從不同的側面探明其鋒芒所在。《孫子兵法》中說:“行軍路過重險關隘、湖沼、水網、蘆葦、山林、灌木茂盛的地方,必須謹慎地反復先行搜索,因為這些地方都是敵人可能隱匿伏兵和奸細之處。 第十四計借尸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消亡的、不存在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作為一個軍事計謀,則是說要善于抓住一切機會,甚至看上去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可加以利用,爭取主動,擴大成果。 【原文】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譯文】凡是朝氣蓬勃時的事物,都難以駕馭和控制,因而不能取用;而無所作為、腐朽不堪的事物,才符合利用的要求。利用腐朽事物,并非我求助于愚昧之人,而是愚昧之人求助于我。 【按語】換代之際,紛立亡國之后者,固借尸還魂之意也。凡一切寄兵于人,而代其攻守者,皆此用也。 【譯文】每當改朝換代的時候,英雄豪杰往往紛紛擁立亡國之君的后代,打著他們的旗號來號召民眾,攻伐戰(zhàn)守,以達到自己爭奪天下的目的,這些都是運用的“借尸還魂”之計。凡是那些把兵權借給別人,并代替別人進行攻擊或是防御的,也都屬于這一計謀的運用。 第十五計調虎離山:此計是一種調動敵人的策略,把“虎”調開,使敵人部署上出現(xiàn)漏洞,自己則乘虛而入,這樣就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原文】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返。 【譯文】利用不利的天時、地理條件困擾敵人,用人為的謀略引誘敵人。主動進攻有危險,誘敵來攻則有利。 【按語】兵書日:“下政攻城?!比艄裕瑒t自取敗亡矣。敵既得地利,則不可以爭其地。且敵有主而勢大:有主,則非利不來趨;勢大,則非天人合用,不能勝。漢末,羌率眾數(shù)干,遮虞詡于陳倉崤谷。詡即停軍不進,而宣言上書請兵,須到乃發(fā)。羌聞之,乃分抄旁縣。詡因其兵散,日夜進道,兼行百余里,令軍士各作兩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發(fā)者,利誘之也;日夜兼進者,用天時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譯文】《孫子兵法》中說:“圍城攻堅是最下策。”如果強行攻堅圍城,就是自取滅亡。既然敵人已據(jù)有有利的地形條件,就不應該去強攻。何況敵人早有準備,力量處于優(yōu)勢。敵人居于有利地位,除非他認為有利可圖,他是不會輕易離開有利陣地來進攻的;敵人處于優(yōu)勢,如果不利用天時地利等有利條件以引誘敵人,就無法取勝。東漢末年,羌人首領統(tǒng)率數(shù)干兵馬,在陳倉崤谷中阻擋虞詡行軍。虞詡下令停止行軍,向朝廷上書請求援兵,等待援兵到來后再進軍。羌人聽到這一消息后,便信以為真,分散開各自去附近縣城搶掠財物去了。虞詡便利用羌兵離開的時機,下令日夜兼程向前進軍,每日疾行百余里。虞詡又命令軍士駐軍做飯時,每人做兩個灶,并使灶的數(shù)量每日增加一倍。羌人誤以為援兵陸續(xù)到了,于是不敢追趕攻擊他們,結果他們沖破了羌兵的封鎖。虞詡宣稱要等待援軍到后再向前進軍,就是故意讓羌人誤以為能利用援兵到來前的時間去大肆掠奪,也就是用利誘的方法將羌人調開了;他命令不分晝夜地急行軍,就是要得到天時地利上的有利條件;加倍修灶,就是人為地制造援軍陸續(xù)趕到的假象來迷惑敵人,使敵人誤以為援兵已陸續(xù)趕到,不敢進攻了。 第十六計欲擒故縱:在敵我交手時,如果逼得敵人走投無路,他就會反撲。而故意放他一條生路,反而會削弱他的氣勢,瓦解他的斗志。我方就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征服敵人。該計妙處正在于此。 【原文】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按語】所謂縱者,非放之也,隨之,而稍松之耳?!案F寇勿追”,亦即此意。蓋不追者,非不隨也,不迫之而已。武侯之七縱七擒,即縱而躡之,故輾轉推進,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縱,其意在拓地,在借孟獲以服諸蠻,非兵法也。若論戰(zhàn),則擒者不可復縱。 【譯文】“縱”,并不是說要將敵人放走,而是一直跟隨他,只是稍微放松一點而已?!秾O子兵法》中所說的“對于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往死路上去逼之”就是這個意思。其所謂“勿追”,并不是說不必追趕了,只是說不要把敵人逼得太緊。諸葛亮施用七擒七縱的計謀追孟獲,就是采用了放了又追的方法。其用意在于擴展領土,利用孟獲的地方領袖地位,使南方蠻族全部服從。嚴格地講,這不屬于兵法的范疇。如果從戰(zhàn)爭角度而言,那么,既然已經逮住了敵人就不能輕易放走他。 第十七計拋磚引玉:此計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引敵人入圈套,然后乘機擊敗敵人。 [原文]類以誘之,擊蒙也。 [譯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引誘敵人,乘其懵懂迷惑之時去打擊它。[按語]誘敵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間,而在類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誘敵者,疑似也;以老弱糧草誘敵者,則類同也。如楚伐絞,軍其南門。屈瑕日“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勿捍采樵者以誘之。從之,絞人獲利。明日,絞人爭出,驅楚役徙于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門,而伏諸山下,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又如孫臏減灶而誘殺龐涓。 [譯文]迷惑敵人的方法很多,最妙的方法,不是用模糊近似、使人覺得似像非像的疑似之物,而是利用類同的東西,使敵人深信不疑。用旌旗招展、擊鼓鳴鑼去誘敵,就屬于令人生疑的一類;出示老弱殘兵,或制造有糧草、無糧草的假象去誘敵,就是相類似、不生疑的事物。例如春秋時代,楚國征伐絞國,兩軍在絞國都城的南門相對峙,僵持不下。楚國大臣屈瑕向楚武王獻策說:“絞國弱小,國人輕浮。輕浮則寡謀,我們可以派些樵夫去引誘絞軍,故意讓楚國的樵夫上山打柴,我們不派兵保護,絞軍便會出城掠奪。”楚武王從其計。果然,絞人追捕了不少楚國的樵夫作為戰(zhàn)功;第二天,楚軍又如法炮制,絞人食髓知味,爭相出城追趕,楚國樵夫紛紛往山上逃。楚軍主力列陣于絞國北門外,另設伏兵于山上,這時趁機發(fā)起突襲,大敗絞軍,迫使絞國簽訂城下之盟。孫臏減灶而誘殺龐涓的典故亦屬于此計之列。 第十八計擒賊擒王:本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zhàn)而潰。 【原文】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zhàn)于野,其道窮也。 【譯文】摧毀敵人的主力,抓獲其首領,便可瓦解其戰(zhàn)爭機構。好比群龍無首,離開大海戰(zhàn)于郊野,必然陷于窮途末路。 【按語】攻勝,則利不勝取。取小遺大,卒之利、將之累、帥之害、功之虧也。全勝而不摧堅擒王,是縱虎歸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圖辨旌旗,而當察其陣中之首動。昔張巡與尹子奇戰(zhàn),直沖敵營,至子奇麾下,營中大亂,斬賊將五十余人,殺士卒五千余人。巡欲射子奇而不識,剡蒿為矢。中者喜,謂巡矢盡,走白子奇,乃得其狀。使霽云射之,中其左目,幾獲之。子奇乃收軍退還。 【譯文】取得進攻的勝利,就應順勢擴大戰(zhàn)果。如果滿足于小的勝利,即使是有利于減少士兵的傷亡,但由于敵人的主力沒有被摧毀,它仍然會成為戰(zhàn)將的累贅、主帥的禍害,甚至前功盡棄。如果取得全勝,而不摧毀敵人的主力、擒住敵人的首領,就如同放虎歸山,后患無窮。擒拿敵人首領的辦法,不能單從旌旗在何處去辨認,而要實際察看究竟是誰在陣地上一呼百應。唐肅宗時,張巡和尹子奇作戰(zhàn),張巡指揮的部隊一直沖擊到敵營的帥旗下邊。當時敵營大亂,張巡指揮沖殺斬將五十余人,士兵五千余人??墒牵攺堁蚕胗眉渌罃橙耸最I尹子奇時,卻不認識他。張巡便命士兵用削尖的蒿草稈當箭射敵。被射中的敵人發(fā)現(xiàn)是蒿草稈后很高興,以為張巡軍的箭已射完,急忙跑去稟告尹子奇。由此使張巡清楚了尹子奇容貌,立即命令南霽云放箭射他。一箭射去,正中尹子奇的左眼,幾乎俘虜了他。這樣,尹子奇只好鳴金退兵。 第十九計釜底抽薪:此計是當兩軍對壘時,一方不直接針對敵人的鋒芒與敵人抗衡。而是另想辦法,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氣勢,這樣就可以以弱勝強。 [原文]不敵其力,而消其勢,兌下乾上之象。 [譯文]不要迎著敵人的鋒芒與其硬拼硬打,應想方設法削弱敵人的氣勢,采用以柔克剛的策略征服它。[按語]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陽中之陽也,銳不可當;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勢也,陽中之陰也,近而無害;故力不可當而勢猶可消?!段究澴印吩?“氣實則斗,氣奪則走?!倍鴬Z氣之法,則在攻心。昔吳漢為大司馬,有寇夜攻漢營,軍中驚擾,漢堅臥不動,軍中聞漢不動,有傾乃定。乃選精兵反擊,大破之;此即不直當其力而撲消其勢也。宋薛長儒為漢湖、滑三州通判,駐漢州。州兵數(shù)百叛,開營門,謀殺知州、兵馬監(jiān)押,燒營以為亂,有來告者,知州、監(jiān)押皆不敢出,長儒挺身出營,諭之日:“汝輩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然不與謀者,各在一邊?!庇谑遣桓覄?。惟主謀者八人突門而出,散于諸村野,尋捕獲。時謂非長儒,則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奪氣之用也?;蛉眨簲撑c敵對,搗強敵之虛以敗其將成之功也。 【譯文】水的翻滾沸騰,是靠火的力量,是火使它產生這股強猛的力量。烈火燒沸水,其銳氣自然是無法抵擋的;柴草,正是烈火產生火力的原料,是強大力量產生的根源。然而柴草自身是柔弱而溫和的。所以,兇猛的火力雖然不能抵擋,卻可以削弱它的氣勢,清除產生這種力量的源泉?!段究澴印氛f:“力量有來源時就有勇氣攻打,失去依靠時就要回避逃走了?!币蚨呓鈹橙藲鈩莸霓k法就是在精神上征服他。東漢時,吳漢被任命為大司馬,有一次敵人夜襲軍營,營內士兵頓時驚慌失措,唯獨吳漢依然靜臥在床,從容自若,毫不慌亂。士兵聽說吳漢這般鎮(zhèn)定自若,情緒頓時穩(wěn)定了,不一會兒,軍營中也就安靜下來。這時,吳漢便挑選精銳勇士連夜反擊,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這就是不直接抵擋敵人的猛勢,而是消滅其鋒銳來勢的根源的策略。北宋薛長儒任漢、湖、滑三州通判時,駐節(jié)漢州,當?shù)財?shù)百名守軍發(fā)動叛變,他們打開營門,殺人放火,妄圖殺害知州和兵馬監(jiān)押。有人前來稟報,知州、兵馬監(jiān)押嚇得都不敢露面了。長儒挺身出營來,勸告叛兵說:“你們都有父母妻子,為什么如此鋌而走險?凡是沒有參加謀反的,站到另一邊去!”于是隨從叛亂的都站在一邊不動了,只有為首的八個主謀沖出營門逃跑,分散躲藏到野外的村莊里,但不久都被捕獲歸案。當時人們說,若不是有薛長儒在,全城人就要遭殃了。這里用的就是從士氣心理上瓦解敵人勢力的計謀?;蛘哒f:當兩軍對壘時,搗毀強敵的虛弱之處,以破壞它即將取得的成功。 第二十計混水摸魚:“混水摸魚”意即乘亂取勝的意思。中國古代軍事家運用這一計策時,大都是先設法把水攪渾,然后利用敵人互相混戰(zhàn)之機,把他們一一消滅掉。 [原文]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向晦入宴息。 [譯文]乘敵人內部混亂之時,利用它虛弱慌亂且沒有主見,因勢利導,使它順從跟隨我,就如《周易》隨卦象辭中所說,像人隨著天時吃飯睡覺一樣。 [按語]動蕩之際,數(shù)力沖撞,弱者依違無主,敵蔽而不察,我隨而取之?!读w》曰:“三軍數(shù)驚,士卒不齊,相恐以敵強,相語以不利,耳目相屬,妖言不止,眾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將:此弱征也。”是魚,混戰(zhàn)之際,擇此而取之。如劉備之得荊州、取西川,皆此計也。 [譯文]動蕩不安時,就會存在互相沖突的多種力量,其中弱者正舉棋不定,毫無主見,敵人又被蒙蔽而沒有察覺他們時,我方即可把他們爭奪過來。兵書《六韜.兵征》中寫道:“全軍多次驚慌,隊伍混亂,又因把敵人估計過強而產生畏懼心理,交頭接耳地說些泄氣的話,并且相互擠眉弄眼,謠言不斷,蠱惑人心,不怕軍令,不尊重將帥,所有這些都是怯弱的征象啊。"這樣的“魚”,應該在混戰(zhàn)之時乘機捕捉。比如劉備得荊州、取西川,用的都是這一計謀。 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金蟬脫殼”的本義是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留著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于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以實現(xiàn)我方的戰(zhàn)略目標的謀略。 【原文】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 【譯文】保存陣地原形,造成還在原地防守的聲勢,使友軍不懷疑,敵人不敢輕舉妄動。隱蔽轉移主力,必須先要將敵人迷惑。 【按語】共友擊敵,坐觀其勢。倘另有一敵,則須去而存勢。則金蟬脫殼者,非徒走也,蓋為分身之法也。故大軍轉動,而旌旗金鼓,儼然原陣,使敵不敢動,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敵而返,而友敵始知,或猶且不知。然則金蟬脫殼者,在對敵之際,而抽精銳以襲別陣也。如諸葛亮病卒于軍,司馬懿迫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向懿者。懿退,于是儀結營而去。楦道濟被圍,乃命軍士悉甲,身白服,乘輿徐出外圍。魏懼有伏,不敢逼,乃歸。 【譯文】同友軍聯(lián)合對敵作戰(zhàn),要冷靜觀察敵、我、友三方的態(tài)勢。如果存在另一股敵人需要分兵迎擊時,必須保持原來的陣容和氣勢?!敖鹣s脫殼”并不是一走了之,它是分身的法術。因此,當我方主力轉移后,依然要使原陣地旗幟招展,鑼鼓喧天,很逼真地保持原來的陣容和氣勢。只有這樣才可使敵人不敢輕舉妄動,友軍也對我不生疑心。等到消滅了別處敵人返回來時友軍和敵軍才發(fā)覺,或者仍然沒有發(fā)覺?!敖鹣s脫殼”就是在對敵作戰(zhàn)時,暗中抽調精銳的主力去襲擊別處的敵人的奇謀。例如三國時代,諸葛亮北伐,病死軍中,魏將司馬懿乘機追擊。蜀將姜維命楊儀把旌旗指向魏軍,擂鼓作勢反擊,司馬懿怕中計而退兵,楊儀因此全軍而退;南北朝時,檀道濟被敵人所困,便命軍士全副武裝,自己則一身白色服裝,悠閑地坐在車子上,緩緩地走出敵人的包圍。北魏軍怕有埋伏,不敢逼近,檀道濟得以脫險。 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此計是說對弱小的敵人要采取四面包圍的策略,這樣就可以全殲敵人。當然,這個計策如果運用得好,甚至可以圍殲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原文】小敵困之。剝,不利有攸往。 【譯文】對于小股敵人,要圍困、殲滅他。(放走他而又窮追遠趕去圍攻是極其有害的。)這是從《易經》的剝卦卦辭“剝,不利有攸往”一語中領悟到的。 【按語】捉賊而必關門者,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復追,恐其誘也。賊者,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勞我者也?!秴亲印啡眨骸敖袷挂凰蕾\,伏于曠野,千人追之,莫不梟視狼顧,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懼千夫?!弊焚\者,賊有脫逃之機,勢必死斗;若斷其去路,則成擒矣。故小敵必困之,不能,則放之可也。 【譯文】捉賊時之所以要關閉大門,不僅是因為怕他逃走,而且還怕他逃走后被別人所得而利用。況且,對于逃走的賊不可再去追趕,以免中了賊的誘兵之計。所謂賊(軍事上),就是指那些性情狡猾、善于奇襲、神出鬼沒、專門引我疲于奔命的敵人。兵書《吳子》上寫道:“現(xiàn)在讓一個亡命之徒,隱藏到廣闊的原野,盡管是讓千百人去追捕他,追捕者依然左顧右盼,顧慮重重,甚至視而不見。這是為什么呢?是怕賊突然跳出來傷害自己。所以,只要有一個人不怕死,就足以抵擋一千人?!弊窊舯I賊,只要盜賊認為有脫逃的機會,他就必然為了逃命而拼死格斗;如果截斷他任何脫逃之路,盜賊就必然會被捉住。因而,對付小股敵人,必須包圍殲滅他,如果辦不到,就暫時讓他逃走 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此計是當實現(xiàn)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與遠隔的敵人取得暫時的聯(lián)合。等攻取了近敵之后,再一一擊破遠敵。 【原文】形禁勢格,利以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 【譯文】如果地理條件受限,形勢發(fā)展受阻,攻取較近的地方就有利;攻取遙遠的地方就有害。這是從《易經·睽》卦象辭“上火下澤”一語中領悟出的道理。 【按語】混戰(zhàn)之局,縱橫捭闔之中,各自取利。遠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結;近者交之,反使變生肘腋。范雎之謀,為地理之定則,其理甚明。 【譯文】在攻勢混亂的局面中,各種勢力陷于聯(lián)合與分裂,頻繁變換之中,都為自己爭奪利益與發(fā)展。遠處不要去進攻,可以用利益與其友好相交;如果與鄰近國家相交好,反而會使變亂發(fā)生在自己身邊。戰(zhàn)國范雎的謀略,就是以地理位置的遠近,作為結交或攻擊的準則,其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第二十四計假道伐虢:“假道”即借路之意。對于處在敵我兩個強國中的弱國,當敵方逼迫它屈服時,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機發(fā)動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取得勝利。也可理解為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后,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 [原文]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困,有言不信。 [譯文]處在敵我兩個大國中間的小國,當面臨著大國脅迫而處于屈從的境地時,我國應立即出兵去援救它,并借機向里擴張自己的勢力。但對于處在這種困境中的國家,只有空言而無實際行動,是難以令其信任的。 [按語]假地用兵之舉,非巧言可誑,必其勢不受一方之脅從則將受雙方之夾擊,如此境況之際,敵必迫之以威我則誑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勢。彼將不能自陣,故不戰(zhàn)而滅之矣。如晉侯假道于桌以伐虢。晉滅虢,虢公丑奔京師。師還,襲桌滅之。 [譯文]借道行軍的舉動,不是僅靠花言巧語所能蒙騙取得的,必須是這個中間勢力處于這樣的不利形勢:不單獨受一方的勢力威脅,而是處于雙方勢力的夾擊中。在這種情況下,敵方必然會用武力逼迫他屈服,我方即可用不侵犯他的利益作誘餌,利用他僥幸圖存的心理,迅速把我方的力量擴展進去,控制大局。這樣他勢必不能守住陣地,不經過實戰(zhàn)就把他消滅了。例如春秋時代,晉國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虢公大敗,逃奔到周朝的京都洛陽。晉軍滅了虢國后,回師途中再度借道桌國,趁其失去戒心而加以襲擊,滅掉了桌國。 第二十五計偷梁換柱:運用此計的關鍵是要暗中抽換敵人的主力,然后乘機控制或吞并敵人。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指桑罵槐”的意思是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通過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殺雞儆猴、敲山震虎均屬此列。 【原文】頻更其陣,抽其勁旅,待其自敗,而后乘之,曳其輪也。 【譯文】采取措施多次變動友軍的陣勢,借以暗中調換其主力部隊,等待它自趨失敗后趁機制服它。這就如同《周易·既濟象傳》所言:要想控制大車運行的方向,就必須控制住車輪。 【按語】陣有縱橫,天衡為梁,地軸為柱,梁柱以精兵為之。故觀其陣,則知其精兵之所在。共戰(zhàn)他敵時,頻更其陣,暗中抽換其精兵,或竟代其為梁柱;勢成陣塌,遂兼其兵。并此敵以擊他敵之首策也。 【譯文】陣勢有縱橫之位,按首尾相對列隊的天衡是陣勢的大梁,列隊處于全陣中央的地軸是陣勢的支柱。大梁與支柱部位都是用精兵去鎮(zhèn)守。因此,察看敵人的陣勢,就能知道他的精兵主力所在。同友軍布陣共同攻擊敵人時,暗中將敵人的主力部隊從天衡、地軸的位置上替換掉,或者以我軍取而代之,從而形成對我軍有利的形勢,而將友軍的陣勢搞亂,這樣就可以兼并友軍歸我所有。這是兼并控制此敵以擊敗他敵的首要良策。 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指桑罵槐”的意思是故意利用某些人的過失,通過對這些人的懲罰,去警誡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殺雞儆猴、敲山震虎均屬此列。 【原文】大凌小者,警以誘之。剛中而應,行險而順。 【譯文】強大者要懾服弱小者,需要用警戒的方法誘導其就范。這就如同《易經·師》卦中所言:適當?shù)膹娪?,可以得到擁護;施用險詐,能夠使人們順從,從而獲得最后的勝利。 【按語】率數(shù)未服者以對敵,若策之不行,而利誘之,又反啟其疑;于是故為自誤,責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誘之也,此蓋以剛險驅之也?;蛟唬捍饲矊⒅ㄒ?。 【譯文】統(tǒng)率一個還沒有順服你的軍隊去對敵作戰(zhàn),如果你調遣他們,他們違抗命令,這時你用金錢收買他們,反而會引起他們懷疑;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故意制造事端,懲罰某人發(fā)生的過錯,借以暗示警戒那些不服從命令的人。所謂警告,就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誘導制服他們:這是一種以剛猛險毒的手段驅使他們服從管制的方法?;蛘哒f:這也是一種調兵遣將的方法。 第二十七計假癡不癲:此計重點在一個“假”字?!凹佟钡囊馑际莻窝b。裝聾作啞,軟弱忍讓,使敵人放松警惕。等時機成熟,再出其不意地向敵人發(fā)起進攻,敵人猝不及防,必然失敗。 【原文】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靜不露機,云雷屯也。 【譯文】寧可假裝不知道而不采取行動,也不可假裝知道而輕舉妄動。要冷靜沉著,藏而不露玄機。這是從屯卦象辭“云雷,屯,君主以經綸”一語中悟出的道理。 【按語】假作不知而實知,假作不為而實不可,或將有所為。司馬懿之假病昏以誅曹爽,受巾幗、假請命,以老蜀兵,所以成功;姜維九伐中原,明知不可為而妄為之,則似癡矣,所以破滅。兵書日:“故善戰(zhàn)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當其機未發(fā)時,靜屯似癡;若假癲,則不但露機,且亂動而群疑。故假癡者勝,假癲者敗?;蛟唬骸凹侔V可以對敵,并可以用兵?!彼未?,南俗尚鬼。狄青征依智高時,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祝日:“勝負無以為據(jù)?!蹦巳“馘X自持,與神約:“果大捷,則投此錢盡錢面也?!弊笥抑G止:“倘不如意,恐沮師?!鼻嗖宦牎Hf眾方聳視,已而揮手一擲,百錢皆面。于是舉兵歡呼,聲震林野。青亦大喜,顧左右,取百釘來,即隨錢疏密,布地而帖釘之,加以青紗籠護,手自封焉。曰:“俟凱旋,當酬神取錢?!逼浜笃界咧葸€師,如言取錢,幕府士大夫共視,乃兩面錢也。 【譯文】假裝不知,而實際清晰明了;假裝不做,而實際上是時機不成熟不能做,或是等待條件具備、時機成熟就行動。三國時,司馬懿假裝病,借囗神志不清殺死曹爽;他又接到諸葛亮“饋贈”的婦女首飾,他并不為此感到受侮辱而惱怒,而是上表假裝請戰(zhàn),卻堅壁不出,借以疲勞蜀軍,因此獲得成功。姜維九次率兵討伐中原,明知這樣做不行而偏要輕舉妄動,那就是真的癡了,所以他理所當然地遭到了失敗?!秾O子兵法》上說:“善于用兵而取得勝利的人,并不顯示自己的智謀和爭著出名,也不炫耀自己的勇敢與戰(zhàn)功。”當他們的計謀還沒有實行時,他們會像屯卦所說的那樣,沉著冷靜得像個呆子,如果假裝癲狂,不僅會暴露戰(zhàn)機,而且會因胡亂的行動而引起三軍猜疑。所以,裝作呆子必取勝,裝作癲狂必失敗。有人說:“假裝糊涂發(fā)呆既可以用作對敵,又可以用作治軍。”在宋代,南方少數(shù)民族有迷信鬼神的風俗。狄青率軍征伐儂智高時,大軍剛到桂林以南,狄青便假裝拜神說:“天神啊!這次打仗勝負難料呀!”說著就拿了一百文銅錢向神許愿:“如果能取勝,請讓丟在地上的這些錢正面都朝天吧!”左右隨從部將勸他說:“這樣做不行啊,倘若這些錢不都是正面朝天,恐怕會影響士氣!”狄青依然不聽從勸說。在千萬人的注視之下,他大手一拋,百個銅錢落在地上全是面朝上!這時,全軍舉手歡呼,聲音響徹山林和曠野。狄青也很興奮,并命令左右隨從,取來一百根釘子,在銅錢散落的原地,用釘子釘牢,并親手用青紗蓋上,說:“等到取得勝利,一定回來酬謝神靈,取回銅錢?!焙髞?,狄青率軍平定了邕州凱旋,按原先說的那樣去取那些錢,他的士兵們都虔誠地蹲在周圍禱告觀看,卻見那些銅錢原來丙面都是一樣的。慶力 第二十八計上屋抽梯: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以便將敵人圍殲的策略。 【原文】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遇毒,位不當也。 【譯文】故意借給敵人方便條件,以誘導敵人盲目向前沖,然后乘機切斷他的前應和后援,將他陷入死地。這是從噬嗑卦象辭“遇毒,位不當也”一語中領悟的道理。 【按語】唆者,利使之也。利使之而不先為之便,或猶且不行。故抽梯之局,須先置梯,或示之以梯。如慕容垂、姚萇諸人慫秦苻堅侵晉,以乘機自起。 【譯文】所謂唆,就是用利益去引誘敵人進圈套。然而,如果只用利益引誘他而不給以方便,那么敵人就會猶豫不前。所以,要采用“上屋抽梯”之計,就必須先給敵人設置好梯子,或讓敵人知道有方便上屋的梯子。前秦(五胡十六國)權臣慕容垂、姚萇皆懷二心,他們慫恿苻堅攻晉,苻堅為之心動,大軍傾巢而出,結果大敗于淝水。慕容垂、姚萇乘機而起,稱帝立國。他們設了一座險梯讓苻堅去爬,然后扯了苻堅的后腿。 第二十九計樹上開花:“樹上開花”是指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 【原文】借局布勢,力小勢大。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也。 【譯文】借助其他局面布成有利的陣勢,雖然兵力弱小但陣勢卻顯得強大。鴻雁高飛,橫空列陣,全憑著羽毛豐滿的雙翼助長自己的氣勢。 【按語】此樹本無花,而樹則可以有花,剪彩粘之,不細察者不易覺。使花與樹交相輝映,而成玲瓏全局也。此蓋布精兵于友軍之陣,完其勢以威敵也。 【譯文】這棵樹的干上本來沒有生長花朵,然而可人為地使它有花。把彩色綢絹剪成花朵粘在枝上,不仔細察看的人就不容易發(fā)覺。讓美麗的假花和樹干交相輝映,可造成一棵精巧逼真的完整的花樹。這里是指把精銳兵力布置到友軍的陣地上,形成一個完整的陣勢以震懾敵人。 第三十計反客為主:“反客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軍事上,就是乘支持盟軍的機會,把自己的力量安插進去,然后有計劃地逐步控制盟軍。 【原文】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漸之進也。 【譯文】乘著敵人的間隙插足進去,以至掌握其首腦機關,這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按語】為人驅使者為奴,為人尊處者為客,不能立足者為暫客,能立足者為久客??途枚荒苤魇抡邽橘v客,能主事則可漸握機要,而為主矣。故反客為主之局,第一步須爭客位,第二步須乘隙,第三步須插足,第四步須握機,第五步乃成為主。為主,則并人之軍矣,此漸之陰謀也。如李淵書尊李密,密卒以敗。漢高祖視勢未敵項羽之先,卑事項羽,使其見信,而漸以侵其勢,至垓下一役,一舉亡之。 【譯文】受他人驅使的人是奴仆,受他人尊重的人是貴客;到他人家做客,不能站穩(wěn)腳跟的是暫時的客人,能夠長久立足的是長久的客人;雖然能站住腳跟長期當客人,但不能主事的是地位卑下的客人,能主事并且可以漸漸掌握其主腦機關的人,就成了主人了。所以“反客為主”的演變過程為:第一步要爭得客位;第二步要善于發(fā)現(xiàn)有利的機會;第三步要乘機插足進去;第四步須掌握他的首腦機關;第五步大功告成,成為主人。做了主人,就可以兼并別人的軍隊為自己所有了。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陰謀。隋末李淵打天下,在尚未立足之前,采低姿勢,致書尊崇稱霸一方的李密,李密對李淵因此疏于防備,讓李淵有乘隙插足之機。劉邦評估自己尚難與項羽抗衡時,便謙卑地侍奉項羽,取得項羽的信任,爭取到保全實力的契機,然后逐漸坐大,在垓下一役,一舉滅了項羽。 第三十一計美人計:“美人計”的實質是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帥;對足智多謀的主帥,要設法腐蝕他的意志。只要讓敵人的將帥斗志衰退,士兵士氣消沉,那么敵軍就沒有戰(zhàn)斗力了。因此,針對敵人的弱點滲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消滅敵人。 【原文】兵強者,攻其將;將智者,伐其情。將弱兵頹,其勢自萎。利用御寇,順相保也。 【譯文】對強大的敵軍,要籠絡、打擊他們的將領。對足智多謀的將領,就設法消磨他們的意志。只要將領與士兵失去斗志,戰(zhàn)斗力自然萎縮。這就如同漸卦象辭所啟示:將對方的弱點掌握在手,借以順利地保全自己。 【按語】兵強將智,不可以敵,勢必事之。事之以土地,以增其勢,如六國之事秦,策之最下者也。事之以幣帛,以增其富,如宋之事遼、金,策之下者也。唯事之以美人,以佚其志,以弱其體,以增其下之怨。如勾踐以西施、重寶取悅吳王夫差,乃可轉敗為勝。 【譯文】對于實力強大而將帥又明智的敵人,不能和他死拼硬打,勢必要暫時侍奉、順應他。以割讓領土的做法討好他,這使他的勢力更強大,這就如同六國割讓土地給秦國一樣,是最下的謀策了。拿金錢綢緞侍奉他,就會使他的財富增加,這就如同宋朝對待遼國、金國那樣,也是下策。只有用美女侍奉他,借以消磨他的意志,削弱他的體力,并且加深部下對將領的抱怨,這就如同越王勾踐以美女西施和國內的貴重寶物來侍奉吳王夫差那樣,使其貪圖安逸,放松警惕,才能轉敗為勝。 第三十二計空城計:此計是一種心理戰(zhàn)術,它不是通過實力來戰(zhàn)勝敵人,而是通過研究敵人主帥的心理活動,以謀勝敵。運用此計就要故意示其空隙,讓敵人猶豫不定,在敵眾我寡的緊急時刻,運用這種策略就更加奇妙莫測。 【原文】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復奇。 【譯文】本來兵力空虛卻故意顯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難以揣摩;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這種用兵之法顯得更加奇妙。 【按語】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虛而示虛,諸葛而后,不乏其人。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煥死,河西洶懼。以張守珪為瓜州刺史,領余眾,方復筑州城。版干裁立,敵又暴至。略無守御之具,城中相顧失色,莫有斗志。守珪日:“彼眾我寡,又瘡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須以權道制之?!蹦擞诔巧希镁谱鳂?,以會將土。敵疑城中有備,不敢攻而退。又如齊祖珽為北徐州刺史,至州,會有陳寇,百姓多反,珽不關城門。守陴者,皆令下城,靜坐街巷,禁斷行人雞犬。賊無所見聞,不測所以?;蛞扇俗叱强?,不設警備?,E復令大叫,鼓噪聒天。賊大驚,登時走散。 【譯文】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用兵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本來兵力空虛,卻要把不加防范的樣子顯示給人看,自從諸葛亮以后,運用此計的人為數(shù)不少。比如唐玄宗時,吐蕃人攻陷了瓜州,守將王君煥戰(zhàn)死,河西的老百姓十分驚慌。這時朝廷任命張守珪為瓜州刺史,他率領一部分民眾,重新修復城墻。筑墻夾板兩端的木樁剛剛立好,吐蕃人又來突襲。當時沒有防御的武器,城里眾人面面相覷,不知所措,喪失了戰(zhàn)斗的勇氣。這時張守珪對大家說:“敵眾我寡,戰(zhàn)亂的創(chuàng)傷還沒有平復,不能用弓箭、礌石等武器去硬抗,必須用智謀來制服敵人?!彼谑窃诔菈ι厦?,設置酒席大宴眾將領和士兵。吐蕃人因此懷疑城中有埋伏,不敢進攻,反而撤退了。又比如,北齊祖斑被任命北徐州刺史,剛到任就遇南陳大軍侵入,當?shù)氐陌傩沾蠖鄶?shù)也起來造反。祖珽下令不關城門,讓守城的士兵都到城內去,靜坐在大街小巷,街道上禁止行人通行。全城頓時寂然無聲,雞鳴狗叫聲音不亂。南陳軍因此探聽不到城中的情況,也摸不清城中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形,因此懷疑是一座空城。就在敵人疑惑不定之時,祖珽命令城中士兵突然大聲喊叫,同時鑼鼓喧天,南陳軍隊大吃一驚,紛紛逃散了。 第三十三計反間計:本計實質是巧妙地利用敵方間諜反過來為己方服務。 【原文】疑中之疑。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譯文】在疑局中再設疑局,勾結敵人內部派來的間諜為我所用,可以有效地保全自己,擊敗敵人。 【按語】間者,使敵自相疑忌也;反間者,因敵之間而間之也。如燕昭王菀,惠王自為太子時,不快于樂毅。田單乃縱反間日:“樂毅與燕王有隙,畏誅,欲連兵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齊人唯恐他將來,即墨殘矣?!被萃趼勚?,即使騎劫代將,毅遂奔趙。又如周瑜利用曹操間諜,以間其將,亦疑中之疑之局也。 【譯文】所謂間諜,就是使敵人內部互相懷疑和猜忌的人;所謂反間,就是利用敵人派來的間諜轉而離間敵人的計謀。如戰(zhàn)國時燕昭王死后,其子惠王在做太子時就和大將樂毅有私仇。齊國大將田單于是乘機用反間計,故意派人到燕國散布謠言說:“樂毅與燕惠王有私仇,怕惠王殺他,所以他想聯(lián)合齊國軍隊,稱王于齊國。只是由于齊人還沒有投降他,所以他才不肯馬上攻下即墨,目的是等待時機,成就大事。目前齊人最怕燕國改派別的大將取代樂毅,若那樣即墨城早就陷落了!”燕惠王聽信了謠言,于是就派騎劫為大將,取代了樂毅,樂毅被迫逃往趙國。又如三國時東吳大將周瑜曾利用曹操派來的間諜進行反間活動,使曹操斬殺了大將蔡瑁、張允,同樣也是疑局中再設疑局的謀略。 第三十四計苦肉計:“苦肉計”是一種特殊的離間計。運用這條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做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象,再派人裝作受迫害,借機打入敵人內部進行間諜活動,以達到操縱敵人、打擊敵人的目的。 [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譯文]人一般不會故意傷害自己,如果遭受傷害必然會被認為是真的受到了別人的傷害。若能以假亂真并使敵方深信不疑,那么離間計就可得以施行了。這是從《周易蒙卦彖傳》“童蒙之吉,順以巽也”一語中領悟出的道理。 [按語]間者,使敵人相疑也;反間者,因敵人之疑,而實其疑也??嗳庥嬚撸w假作自間以間人也。凡遣與己有隙者以誘敵人,約為響應,或約為共力者,皆苦肉計之類也。如鄭武公伐胡,而先以女妻胡君,并戮關其思:韓信下齊而酈生遭烹。 [譯文]用間,就是利用矛盾,使敵人內部互相猜疑;反間,就是利用敵人的猜疑心理,以假亂真,造成他真正懷疑自己;苦肉計,就是裝作自己內部有矛盾,騙取敵人的信任,打入敵方內部離間敵人,或乘機進行間諜活動。凡是派遣與自己內部有矛盾的人去取信、誘騙敵人,約定里應外合,或約定協(xié)作行動的,都屬于苦肉計一類。像春秋時期,鄭武公想征伐胡國,先把女兒嫁給胡君,又殺了主張征伐的大臣關其思。胡國對鄭武公毫無戒心。鄭國因此滅了胡國。漢朝時,劉邦派酈食其去勸齊王降漢,使齊王松懈了戰(zhàn)備,韓信乘機攻齊,齊王因而烹殺了酈食其。 第三十五計連環(huán)計:多計并用,計計相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這樣任何強敵,都會攻無不破。 【原文】將多兵眾,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在師中吉,承天寵也。 【譯文】敵軍兵力強大,不可與之死打硬拼,應當想方設法使其自相鉗制,借以削弱其戰(zhàn)斗力。將帥處于險象時,仍能剛而得中、指揮巧妙得當,用兵就如得天神相助一般。這是從《周易》師卦“在師中吉,承天寵也”一語中領悟出的道理。 【按語】龐統(tǒng)使曹操戰(zhàn)艦勾連,而后縱火焚之,使不得脫。則連環(huán)計者,其法在使敵自累,而后圖之。蓋一計累敵,一計攻敵,兩計扣用,以摧強勢也。如宋畢再遇嘗引敵與戰(zhàn),且前且卻,至于數(shù)四。視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豆,布地上。復前搏戰(zhàn),佯敗走。敵乘勝追逐。其馬已饑,聞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遇率師反攻之,遂大勝。皆連環(huán)之計也。 【譯文】龐統(tǒng)慫恿曹操用鐵鏈把大小船只統(tǒng)統(tǒng)連接在一起,然后派人縱火焚燒,使之無法逃散。所謂連環(huán)計,就是設法使敵人互相鉗制,然后再去進攻敵人的計謀。前一計使敵人自己束縛自己,后一計配合進攻敵人,兩計謀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靈活運用,摧毀強敵的勢力。例如,宋代抗金將領畢再遇,曾設計引誘敵人來戰(zhàn)。他時進時退,如此三番五次地引誘敵人。見天色已晚,就把用香料煮過的黑豆撒在陣地上。又前去與敵人搏斗,不多時,又假裝敗走。于是敵人乘勝追擊,戰(zhàn)馬又累又餓,嗅到遍地豆子的香味,只顧爭著吃,任憑鞭子抽打也不肯往前跑。這時,畢再遇率領大軍進行反攻,大獲全勝。這也是用的連環(huán)計。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己方采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鋒芒,而后再尋找機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乃此計之要旨。 【原文】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譯文】為了保全全軍的實力而避開強敵。實行全軍撤退并沒有罪過,因為這并不違背用兵的常理。 【按語】敵勢全勝,我不能戰(zhàn),則必降、必和、必走。降則全敗,和則半敗,走則未敗。未敗者,勝之轉機也。如宋畢再遇與金人對壘,度金兵至者日眾,難與爭鋒。一夕拔營去,留旗幟于營,豫縛生羊懸之,置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倒懸,則足擊鼓有聲。金人不覺為空營。相持數(shù)日,乃覺,欲追之,則已遠矣??芍^善走者矣! 【譯文】敵人的兵力處在絕對優(yōu)勢的情況下,我方不能與之死拼硬打,而應采取投降、媾和與撤退三條謀略。投降就是徹底的失敗,媾和是失敗一半,撤退不等于失敗。沒有失敗,就會有轉勝的機會。例如,宋代畢再遇和金兵對抗,因為金兵強大,宋營兵少,他便在一天傍晚把隊伍全部撤走了,只留下旗幟飄揚在營房前,并預先把羊吊起來,把羊的前腿放在鼓面上,羊不堪倒懸,兩腿亂蹬,就把鼓敲得咚咚作響。金兵沒能察覺,就這樣相持了好幾天,當金兵發(fā)覺情況異常時,宋兵已走遠了。這可以稱得上是善于撤退的戰(zhàn)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