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永遠都無法賺到認知以外的錢,更無法擁有自己認知不到的東西。如果我們想要擁有一些高質量的事物,一定要先提升自己的認知,但想要提升認知,首先要掌握一些有價值的內容,一些對自己來說有用的東西,從而要學習和掌握一些認知實現的能力。 這里的“學習”,是把原本不相關的東西聯系在一起的過程。比如,我們到了游泳館,穿上游泳衣,通過練習,學會了游泳,這似乎就是學習的本質。那么,這份感受與收獲,以及我們學會的游泳姿勢,這些類似的知識和技能,往往就會儲存在我們的大腦中,也就是所謂的“學會了”。 因此,不管做什么事,我們都盡可能地讓自己掌握“學會了”這種技能。比如,我們讀一本書、學一門手藝、聽一場講座等,如果這些我們都盡可能地“學會了”,那么我們的收獲就會很大。那些有用的東西就會影響我們的認知,如此,我們的認知水準就能快速提升。 專家認為,一定的知識儲備,對于提升我們的認知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并且,如果我們能從了解知識分類開始,不斷地進行知識儲備,直到掌握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之后,再不斷地運用寫作的方式來整理大腦思維,也就會逐步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并且行之有效的認知模型了。 心理學家赫布說,如果大腦里的兩個神經細胞總是被同時激發(fā),那么它們之間的連接就會變得越來越強。過后,如果我們再激發(fā)其中一個細胞,那么另外一個細胞也會被同時激發(fā)。這個就是心理學上的“赫布定律”。 這種情況,就如兩個素不相識的異性青年。在公司活動中,他們二人經常被安排在一起。于是,他們兩人之間的連接,就會不斷地被加強。之后,他們二人就極有可能成為朋友,甚至還會相互產生愛慕之情,最后,兩人就走到了一起。 那么,他們這種從不識到相識,再到成為朋友、成為戀人以及走到一起的過程,也就好比我們學習某一個技能的過程,一步一步地水到渠成。所以,專家認為,認知實現能力等于—開始的見微知著,加上學習的抽象思維,再加上大腦的邏輯演繹,也就完成了有效的知識儲備量。 那么,我們再通過這種方式,去建立我們大腦里的認知思維模型,這樣提高認知的效果就會非常明顯。通俗地講,這個過程模式就是:先找到有效的學習方法,再去積累不同的知識,在大腦里把這些知識深化,之后再整合我們的思維,使認知能力得以提升。 此外,認知心理學家還認為,提升自我思想,還要先去除自我意識障礙。因為影響我們能力發(fā)展的是我們最難克服的“自我意識障礙”,如果我們能打破意識障礙就能持續(xù)成長。 一個學生,在一次考試中沒有考出好成績,如果他是一個認知或思想匱乏的人,那他往往就會認為沒考好的原因是自己不夠聰明。之后,也就越發(fā)地放棄自己,不想再去努力,從而將自己給否定了。 沒考好的學生如果是一個擁有高級認知能力的人,那么,他就不會輕易否定自己,而是分析沒考好的原因,如自己沒有認真復習,或是有別事情耽誤了學習等,這時他就會洞察到自我的問題所在,學習的難點與原因在哪里等一些客觀的情況……不但不會一直用這件事情來否定自己,而且會借助這種事情來形成自我成長的階梯,使自己變得更智慧。 提升自我認知,首先應從事情的本質入手,讓自己從不良的情緒中走出來,聰明的人能看到自我成長和進步的空間,從而通過事情來提升自我的能力和技能。因此,看到趨勢、理解規(guī)律、自我躍遷等的進步,不僅要有高手的認知,還要有成為高手的技術。對此,認知心理學家認為,下列四類知識點,我們有必要多學習、多儲備: 一、原理性知識。所謂原理知識,就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以及心理學上的羅森塔爾效應等。這種知識主要表明了自然原理和法則方面的科學知識,所以頗有學習的價值。 二、事實類知識。這種知識點,就像實事求是一樣,都是一些準確無誤的事情或事件,如北斗導航定位系統(tǒng)是中國發(fā)明的;再如,電腦是由CPU、內存、硬盤等組成的;又如,全球有七十多億人口等,諸多此類知識,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感知或數據來獲得,從而熟記下來。 三、人際關系知識。人際關系是個學問,它看似簡單,其實復雜得讓你琢磨不透。比如,你自己不會做飯,那么你要吃飯的時候,就要懂得如何求助于別人給自己做飯吃;再如,你想賣東西,卻不會做銷售,你就要懂得找到一些銷售的技巧,或求助于他人,或培訓學習等,以讓自己擁有銷售的能力。 四、技能類知識。想獲得技能類的知識,就要去學習有關技術的知識,如編程、美術設計、操作人工智能,再如演藝能力、口才表達能力等,這種知識都要我們通過不斷鍛煉或者做事的訣竅來掌握。 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目的與需要,有針對性地儲備某些知識。獲得某種幫助知識獲取的能力,就能夠幫助我們建立高質量的思維模型,對我們的認知提升起到有效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