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生甫 端莊渾穆、樸茂大方的隸書,鐫刻于橋梁、碑石、園林中的屏風和匾額上,是最適宜不過的了。如建于上世紀30年代的烏鵲橋和望星橋、建于上世紀50年代初的人民橋和虎丘山前的海涌橋、建于上世紀60年代的婁門橋上的題刻,上世紀30年代初蘇州美專的奠基石,上世紀50年代初東吳大學門樓背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題詞和滄浪亭面水軒的屏風題刻,網(wǎng)師園中“月到風來亭”“看松讀畫軒”的題刻,以及在蘇的第一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簡介刻石,等等,這些題刻大多未落款留名,其書寫者均是同一人。他就是生于斯長于斯的本土書法家、蘇州書法印章研究會首任會長蔣吟秋先生。 蔣吟秋先生一生在世間留下了無數(shù)精妙的書法遺墨,今借報端,贅言介紹一二。 滄浪亭面水軒,俗稱釣魚臺,其屏風題刻洋洋灑灑、秀逸平正,具有雍容安詳之美。當年園林一度封閉,有一小青年喜愛書法,竟泅水而去摹寫。南京某高校一黨委副書記見滄浪亭題刻,十分欣賞,竟抱了一大卷宣紙登門造訪,慕名前去求字。這是當年蔣吟秋先生同我說起的滄浪亭趣事。 二十多年前,尢玉淇先生在蔣吟秋誕辰100周年時寫專文紀念,說道:“蔣吟秋先生尤擅篆隸兩體,特具規(guī)范,正派人寫正派字,堂堂正正,忠厚敦直,真可謂字如其人。” 若游可園,進門后見一片碧波的水面,其圓洞門上有“小西湖”的題字,也是當年蔣吟秋任江蘇省蘇州圖書館館長時在可園題寫的。抗日戰(zhàn)爭期間,蔣吟秋先生將蘇州圖書館館藏的大量古籍善本轉(zhuǎn)移至東西山,并以化名在滬奔命,四處兼課,每周上40節(jié)以上的課,以薪金來支撐護書費用,其事跡感人至深,為后人稱頌。 徐州淮海戰(zhàn)役烈士紀念塔碑文及碑陰題記是蔣吟秋先生在1964年春天寫的。寫的那天我正巧去造訪,看到蔣先生認真的模樣,為免干擾他,我迅疾退出?!盎春?zhàn)役烈士紀念塔”九個鎦金大字為毛澤東所寫,一個字約有一米高,巍峨而立,在去徐州的火車途中可看到。蔣吟秋先生書寫的碑文則由懂詩、善書畫的陳毅元帥負責從全國眾多的征稿中遴選出來,得到陳毅元帥的賞識。陳毅元帥將蔣吟秋的書法、周瘦鵑的盆景藝術(shù)及蘇州園林并稱為“蘇州三寶”。蔣吟秋先生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對傳統(tǒng)隸書加以革新,首創(chuàng)了簡化字入隸,寫得端莊渾厚又和諧統(tǒng)一,富有濃郁的時代氣息。蔣吟秋很感陳毅元帥知遇之恩,當年跟我談起這段經(jīng)歷,流露出無比興奮。 不久前,蘇州古舊書店四樓陳列了一批由李海珉先生收藏的上世紀30年代初“娑羅花館”書畫物件,發(fā)現(xiàn)內(nèi)柜擺設著一枚大銅章。其形制古樸,品相完美。呈圓形,直徑足有8厘米多。上面寫有144個字,呈正方形排列的隸書,是用銅澆制成的,字字精美,賞心悅目,我一看就認定是蔣吟秋先生的手跡,其時他38歲,書法已名聞遐邇。 蔣吟秋對當時的青年書法愛好者十分關(guān)愛,上世紀60年代初親自辦班主講,并批改作業(yè)加以指導,還以通信形式,如函授那樣教學生,鼓勵學生成長。上世紀70年代末,市文化館成立青年業(yè)余書法組,有一次活動是去拜訪顧問蔣吟秋先生。他非常用心,說今天起床很早,將茶杯洗得很干凈,書法后繼有人,書法的春天來了,并一起拍了張合影。照片上的青年如今大都已年過八旬,成垂垂老人了,在相聚時會暢敘蔣吟秋先生誨人不倦、真誠無私地扶植年輕人學書法的往事。 我們十分懷念這位可敬可愛的文化老人。 (本文圖片選自《蔣吟秋先生書畫作品集》,由陳藝拍攝。) 《蘇州日報》24.8.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