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學家黃宗羲的話說:“王陽明給后來人開了一條“作圣之路”。 這條路,就是陽明心學。 心即理也、知行合一……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 而集中體現(xiàn)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 讀懂《傳習錄》,人生必然能獲益匪淺,少走很多彎路! #01 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 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人應該在具體的事情上磨練自己,才能真正地立足于不敗之地。 生活不是一條平直的線,它充滿了起伏和曲折。 有工作上的壓力,有人際關系的問題,還有自我成長的困惑。 要把事情做好,就勢必要耐住自己的心。 這正是在心性上的最好磨練。 不經(jīng)風雨、不見世面是難以成大器的。 #02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識和行動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理解事物的過程中,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更要轉(zhuǎn)化為具體的行動。 知道應該做的事情卻不去實行,這并不是真正的知道。 就像人走路,兩只腳交替前進,才能走得更遠。 而心若是被私欲所蒙蔽,就看不清知與行本來的面貌。 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反省,去除心中的私欲。 真正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03 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謙遜是最高的克己功夫。 做人,得先把自己的心放低,這樣才能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宏大其量”指的是一個人的心胸,氣量。 心胸寬廣,能容人容事,那他的世界就會寬廣起來。 你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生氣,也不會因為別人的一點錯誤就記恨。 這樣的人,走到哪里都受歡迎,因為和他在一起,舒服,自在。 ![]() #04 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人非圣賢,誰不是一邊犯錯,一邊成長。 沒人能一開始就做得完美,就像剛學走路的嬰兒,哪有不摔跤的? 可關鍵在于,摔了之后得爬起來,拍拍土,繼續(xù)往前走。 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還不認賬,死不悔改。 而那些能夠正視錯誤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就像石頭,每一次打磨都能變得更加光滑、更加堅韌。 #05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是陽明心學中重要的“四句教”,也是關于陽明心學的精煉總結(jié)。 無善無惡心之體 人心本無善惡之分,這是一種本真的狀態(tài)。 但現(xiàn)實社會中,人們往往被私心物欲所蒙蔽,失去了本真。 所以要時刻保持內(nèi)心的清凈,不被外界的誘惑所動搖。 有善有惡意之動 人們內(nèi)心的善惡是在意念活動時產(chǎn)生的。 意念一動,善惡隨之而來。 所以要時刻警惕自己的意念,防止惡念滋生。 知善知惡是良知 強調(diào)了分辨善惡的重要性。 良知是人心中的道德判斷力,它能幫助我們分清是非,做出正確的選擇。 只有具備良知,才能做到真正的善惡分明。 為善去惡是格物 人生的實踐目的就是改造客觀世界,使之更美好。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時刻以善念行事,摒棄惡行,努力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 #06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人生中的很多挫折和困難,追根溯源,都是因為驕傲自大。 他會覺得別人都不如他,不屑于與人合作,甚至還會看不起別人。 謙遜的人則不同。 他們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能虛心向別人學習,能與人合作,能尊重別人。 這樣的人,不僅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幫助,也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wěn)。 #07 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 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我們總是習慣于向外尋求答案,希望別人告訴我們該怎么做。 其實并不需要。 心,就是一切的源頭。 理,不在外面,就在我們的心里。 事,也不是發(fā)生在別的地方,就是我們心中的映象。 當我們內(nèi)心足夠清明時,面對萬事萬物,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 #08 種樹者必培其根 種德者必養(yǎng)其心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從基礎做起,從內(nèi)心出發(fā)。 種樹的時候,如果你不把根培育好,樹怎么能長得高大、茂盛呢? 品德修養(yǎng)也是一樣,要從心開始培養(yǎng)。 不是表面功夫,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是真正地從內(nèi)心深處去修煉,去提升自己。 #09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yǎng) 存養(yǎng)是無事時省察 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學會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保持一顆平和的心。 遇到問題時,不要慌張,不要逃避,而是要冷靜下來,找出問題的根源,然后去解決它。 這樣的過程,其實就是在鍛煉我們的心智,提升我們的能力。 平靜時,要懂得修身養(yǎng)性,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yǎng),這樣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才能夠更加從容不迫地應對。 #10 常快活,便是功夫 陳九川臥病在床。 王陽明問他:“生病這件事,正確面對它很難,你感覺怎么樣?” 陳九川回答:“這個功夫確實很難。” 王陽明說: “??旎?,便是功夫?!?/strong> 這不是對病痛視而不見,而是在病痛中找到找到內(nèi)心的寧靜。 很多人都知道王陽明悟道龍場,其實環(huán)境十分惡劣。 很多跟隨他一起的人大都病倒,只有他安然無恙。 很重要的一點是他能保持樂觀豁達的心。 所以說,心態(tài)好,才是最好的養(yǎng)生。 -完-
|
|
來自: z55j03b55 > 《哲理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