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醫(yī)院看病,做檢查似乎成了必經(jīng)的一環(huán)。抽血、拍片、做B超……一套流程下來,不僅費時費力,錢包也瘦了一大圈。但你知道嗎?有些檢查其實根本沒必要做,不僅無益,還可能有害!咱們就來揭秘那些醫(yī)院里“坑人”的檢查,看看你有沒有中過招! ![]() 一提到醫(yī)院,大家腦海中浮現(xiàn)的往往是一排排候診椅上焦急等待的面孔,還有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檢查單。每次生病去看醫(yī)生,總感覺自己像半個身子踏進了“檢查”的漩渦,不查個底朝天就不算完。但真的所有檢查都是必要的嗎?答案顯然不是。 想象一下,你因為頭疼去看醫(yī)生,結果醫(yī)生二話不說就給你開了個腦部CT。你心里犯嘀咕:我這頭疼就一定是腦子里有問題嗎?很多頭疼只是由簡單的緊張或疲勞引起的,根本不需要做CT。 而CT檢查帶來的輻射,對身體可是有一定影響的。據(jù)《美國醫(yī)學會雜志》發(fā)表的一項研究指出,頻繁的CT檢查可能增加患癌癥的風險,尤其是對兒童等敏感人群。 再你去體檢,套餐里赫然列著“全身CT掃描”。聽起來很高端,感覺做了這個就能全身無死角地檢查一遍。但實際上,全身CT的輻射量可是相當大的,而且很多疾病并不是靠CT就能查出來的。 ![]() 這種“一刀切”的檢查方式,不僅浪費錢,還可能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有專家指出,全身CT掃描在體檢中的價值并不高,因為它對于很多慢性病和早期病變的檢出率并不高。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開始好奇了:到底哪些檢查是沒必要做的呢?咱們這就來一一揭秘。 一、動不動就查CT,輻射可不少 CT檢查,因其清晰度高、檢查方便,在很多醫(yī)院都成了“香餑餑”。但你知道嗎?CT檢查帶來的輻射可不容小覷。據(jù)統(tǒng)計,一次普通的CT檢查,其輻射量相當于拍幾百次X光片! 長期頻繁接受CT檢查,可能會增加患癌癥的風險。特別是對于一些兒童、孕婦等敏感人群來說,更是要盡量避免不必要的CT檢查。 什么情況下才需要做CT呢?一般來說,只有當醫(yī)生懷疑你患有嚴重的疾病,如腫瘤、骨折等,且其他檢查手段無法確診時,才會建議你做CT。 ![]() 如果你出現(xiàn)了持續(xù)的胸痛、呼吸困難等癥狀,醫(yī)生可能會建議你做胸部CT來排除肺癌或氣胸等嚴重疾病。所以,別一聽醫(yī)生說要做CT就嚇得腿軟,先問問清楚再說。 二、抽血查微量元素,意義不大 很多家長帶孩子去醫(yī)院體檢時,都會被推薦做一個“微量元素檢查”。聽起來很高大上,好像查了就能知道孩子缺不缺什么營養(yǎng)。但實際上,這個檢查的意義并不大。因為人體內(nèi)的微量元素含量本身就很少,而且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飲食、環(huán)境等。 所以,即使查出來孩子某種微量元素偏低,也不能說明孩子就一定缺乏這種營養(yǎng)。更何況,很多醫(yī)院查微量元素的方法并不準確,結果更是讓人一頭霧水。 ![]() 有專家指出,微量元素檢查在兒科中的應用價值并不高,因為它對于判斷孩子的營養(yǎng)狀況并沒有太大的幫助。相反,過度的檢查還可能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和經(jīng)濟負擔。怎么判斷孩子是否缺乏營養(yǎng)呢? 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觀察孩子的飲食和生長發(fā)育情況。如果孩子飲食均衡、生長發(fā)育正常,那就沒必要擔心微量元素的問題。 三、胃鏡、腸鏡濫用,小心傷身 胃鏡、腸鏡是檢查胃腸道疾病的“金標準”,但很多人一有胃腸道不舒服就要求做這兩個檢查。這并不是明智之舉。 因為胃鏡、腸鏡都屬于侵入性檢查,會對胃腸道造成一定的刺激和損傷。如果沒有明確的疾病指征,比如長期胃痛、便血等,是不需要做這兩個檢查的。即使需要做,也應該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充分的準備和評估。 ![]() 有數(shù)據(jù)顯示,胃鏡、腸鏡的檢查過程中,患者可能會感到不適或疼痛,甚至可能出現(xiàn)出血、穿孔等并發(fā)癥。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不要輕易要求醫(yī)生進行這些檢查。胃腸道不舒服時應該怎么辦呢?可以先試試調(diào)整飲食、吃點藥看看效果。如果實在不行,再去看醫(yī)生也不遲。 四、X光片、心電圖,不是萬能的 X光片和心電圖是醫(yī)院里最常見的檢查之一,但很多人對它們有著過高的期望。認為只要一拍片、一做心電圖,就能查出所有的問題。 但實際上,X光片和心電圖都有各自的局限性。X光片只能看到骨骼和某些器官的大致形態(tài),對于軟組織、神經(jīng)等問題就無能為力了。而心電圖則只能反映心臟的電活動情況,對于心臟的結構、功能等問題則無法準確判斷。 ![]() 當醫(yī)生建議你做X光片或心電圖時,不妨先問問這個檢查能查出什么問題,再根據(jù)自己的情況決定是否需要做。如果你懷疑自己的心臟有問題,那么心電圖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如果你只是想知道自己的肺部是否健康,那么X光片可能并不是最好的選擇。 五、骨密度檢查,不是人人都要做 骨質(zhì)疏松是老年人常見的疾病之一,所以很多醫(yī)院都推出了骨密度檢查項目。但你知道嗎?這個檢查并不是人人都要做的。 因為骨密度檢查主要適用于老年人或者有骨質(zhì)疏松風險的人群,比如長期臥床、缺乏運動等。對于年輕人或者沒有骨質(zhì)疏松風險的人來說,做這個檢查并沒有太大的意義。 ![]() 骨密度檢查的結果也并不是絕對的,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檢查設備的準確性、檢查者的操作等。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不要輕易去做這個檢查了。如果你真的擔心自己的骨骼健康,那么不妨先通過飲食和運動來調(diào)理身體,看看效果如何。 說到這里,你可能會問:那到底哪些檢查是有必要做的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并不是絕對的,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但是,有一些基本原則是可以遵循的。 首先,就是要根據(jù)自己的癥狀和病史來選擇檢查項目。如果你長期咳嗽,那做個胸片或者CT就是有必要的。但如果你只是偶爾咳一下,那就沒必要大動干戈了。在去看醫(yī)生之前,不妨先梳理一下自己的癥狀和病史,這樣醫(yī)生也能更準確地判斷你需要做哪些檢查。 其次,就是要聽從醫(yī)生的建議。醫(yī)生是專業(yè)的,他們會根據(jù)你的情況來判斷需要做哪些檢查。這并不意味著你要完全依賴醫(yī)生,自己也要有一定的判斷力和主見。如果你對醫(yī)生的建議有疑問,不妨多問幾個問題,或者咨詢其他醫(yī)生的意見。 ![]() 就是要關注檢查的風險和收益。任何檢查都有風險,比如輻射、過敏等。所以,在做檢查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清楚這個檢查的風險和收益,再決定是否要做。不要盲目追求高科技的檢查手段,而忽略了檢查本身可能帶來的風險。 醫(yī)院里的檢查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貴越好。關鍵是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檢查項目。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到你,讓你在以后的就醫(yī)過程中更加明智、更加省心!也希望大家能夠理性看待醫(yī)療檢查,不要盲目跟風或者過度依賴檢查結果。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和需求,才能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