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起書法之時,總會說到書圣王羲之,而他的蘭亭序則更是留傳了千年的天下第一行書。而天下第一楷書則是歐陽詢所作的九成宮,現(xiàn)在人學書也是多以唐楷為主。 歐陽詢楷書人盡皆知,但其實,歐陽詢五體皆能,且行、草水準還在楷體之上。其《張翰帖》是 “天下第七行書”,而草書更是影響了張旭懷素,水平甚至比 “草圣” 更高一籌。 可惜的是,大眾能見到他的楷書、行書,但對他的草書極為陌生,只因傳世作品太少。而上個世紀在河北豐潤發(fā)現(xiàn)的一塊石碑,讓世人得以領略 “歐草” 風姿。據(jù)學者考證,此碑殘存 600 余字,內(nèi)容為《千字文》,是歐陽詢晚年草書之作。 這部《千字文》殘卷從 “猶子比兒” 一句起至全文結(jié)束,共計 650 字,單字大小約 2 厘米。歐陽詢的草書取法于張芝、鐘繇、二王、智永諸家。相比于二王和張旭、懷素,所以學歐者不僅可以從他的楷書轉(zhuǎn)到行書,也能在行書之上轉(zhuǎn)學草書。 歐陽詢的草書既有魏晉小草書的中正平和之氣,又削弱了篆書、隸書對草書用筆的影響,筆法豐富且嚴謹,用筆精準且細膩。比之張旭、懷素的狂草癲狂,歐陽詢此作較為 “規(guī)矩”,便于上手。 觀看此篇《千字文》,全篇多以回鋒起筆,以中鋒行進,筆畫遒勁圓轉(zhuǎn)、靈活自然,轉(zhuǎn)折處圓筆為主,使轉(zhuǎn)順暢。結(jié)字緊湊欹側(cè),字跡大小錯落,險絕奇宕。 縱觀此作,節(jié)奏起伏平和中正,氣度嫻雅,不狂不怪,卻字里行間暗藏諸般變化,真正體現(xiàn)了 “絢爛之極復歸平正” 的境界。對于草書練習者而言,從風格平和的作品學起,《歐陽詢草書千字文》無疑是絕佳選擇。熟知這些 “草法” 之后,草書當有大成。 “其草書迭蕩流通,視之二王,可為動色。” 這是張懷瓘在《書斷》中稱贊歐陽詢草書不遜二王。這足以證明,歐陽詢除了楷書寫得好,行草書也是一流的水平,只是楷書為最優(yōu)而得到廣大流傳學習。 歐陽詢出身顯赫,祖上世代為官,榮耀非凡。然而,命運在他十三歲時急轉(zhuǎn)直下,父親反叛失敗,全家慘遭滅門,他成為唯一的幸存者。這般巨大的不幸,卻并未將歐陽詢擊垮,反而鑄就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 年少的他聰敏勤學,對書法的癡迷令人驚嘆。道旁索靖所寫的石碑,竟能讓他一連坐臥三天,這份執(zhí)著與熱愛,為他日后在書法領域的輝煌成就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整體布局上,字距緊密卻字字斷開,筆意相連;行距舒朗,對比鮮明,效果突出。甚至有的字跡還帶有章草的韻味,讓人回味無窮。 歐陽詢最初仿效王羲之,后又獨辟蹊徑,自成一家。歐陽詢學王羲之不足為怪,縱觀整個書法史,唐朝書風以王羲之為盛行,上至天子下至平民都學王羲之。 他在隋朝官至太常博士,唐朝時因與李淵交好,仕途順遂,累遷銀青光祿大夫、給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縣男,“歐陽率更” 之名由此而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