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過庭又一真跡被發(fā)現(xiàn)!這才是真正的“草圣”水準,米芾崇拜一輩子 說到學習草書,大家首先聯(lián)想到的,想必就是張旭、懷素,他們2人擅長狂草,行筆不計工拙,線條飛動奔放、奇宕激越,極盡簡練勢態(tài),猶如金蛇狂舞,每一筆變幻莫測,氣象頗為震撼。 雖然后世欽慕這種個性書風,但是狂草體勢開張,不僅運筆迅疾,還要保證點畫穩(wěn)健精到,墨色深入紙面,不能飛浮表層,對于基本功要求偏高,若是初學者不加訓練,直接上手臨摹,只要落得個飛浮、油滑的下場。 其實唐代的草書大師,除了張旭和懷素,還有一位“自學天才”,他擅長寫小草,繼承正統(tǒng)“二王”筆法,其字勢態(tài)精巧,線條婉轉(zhuǎn)清雅、平和規(guī)范,非常適合初學者臨摹,此人就是孫過庭。 據(jù)文獻記載,他以古法為宗,重點研究“二王”法帖,繼承魏晉技法和氣韻,用筆智巧兼優(yōu),心手雙暢,當時兼有“草圣”一稱,孫承澤評價其字:“天真瀟灑,掉臂獨行,無意求合,而無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 譬如欣賞又發(fā)現(xiàn)的一件真跡,即用小草所寫《孝經(jīng)》,展露真正的“草圣”水準,全卷共計1000多字,內(nèi)容浩瀚,每個字“草法”完備,形態(tài)標準精到,可以一次性,且系統(tǒng)化的掌握草書,多以中鋒運筆,點畫圓轉(zhuǎn)沉著、灑脫清逸。 轉(zhuǎn)折處大多平滑流暢,字體基本分離,偶爾兩字有筆絲輕微相連,氣脈暢通連貫,具有虛和蕭散的魏晉之氣,當然也不乏拙樸醇厚的質(zhì)感,藝術(shù)格調(diào)深厚。 而且《孝經(jīng)》用小筆寫小字,與我們常見《書譜》不同,小筆容易控制小字的筆勢,營造的形態(tài)靈巧連貫,與小草風韻更加貼合,這類作品書法界極為罕見。 如今真跡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卷末附帶諸多名家題跋,例如董其昌寫到:“孫虔禮自書譜外,有景福殿賦及千文皆奇絕。不止又有此經(jīng)。更兼行隸鐘、索。尤可寶也。董其昌書。” 陳繼儒亦云:“過庭書得二五清散之風。此孝經(jīng)全師智永千文。諦觀之無一字不合作。古人書學如海。何可輕思議”,這幅《孝經(jīng)》乃真跡無疑,點畫風貌與智永相似,功力極為精湛,堪為“書壇瑰寶”。 甚至一向張狂的米芾,也崇拜他一輩子,點評曰:“凡世稱右軍書,有此等字,皆孫筆也。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這些盛贊足以證明,其字之強悍。 時常臨摹此作,能掌握正確“草法”,感受古雅風貌和“二王”筆法,由此夯實基本功,保證下筆從容有序,日后臨摹張旭、懷素的狂草,可以輕松拿捏。 而今,我們對孫過庭《草書孝經(jīng)》,進行1:1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微噴復刻工藝,此品乃手工裝裱的經(jīng)折裝,使用原版原色和翻折設計,便于臨摹和查找。 全卷加入現(xiàn)代字注釋,釋文由臺北故宮提供,幫助初學者識讀,非常適合臨摹與欣賞,與原作毫無二致,見此品如見原作,市面獨此一家,若您喜歡可以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quán),侵權(quán)抄襲者必究! 1/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