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人類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究其根源,都是因為“缺乏邊界感”所致。
心理學專家曾奇峰曾對“邊界感”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懸崖的邊界很清楚,所以我們不會靠得太近;但是水的邊界比較模糊,所以經常會淹死人”。
與人交往中,邊界感代表對他人的感知與尊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想法和行為,同時也不會輕易受他人想法影響和控制。
有清晰邊界感的人知道自己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通俗點講就是我們日常交往時的底線和原則,強調一個“適度”,無論是哪種關系,維系健康而舒適的“邊界感”,是非常重要的。

從心理角度來說,人的邊界感,就是人對于主客體之間的一種感知。
很多時候我們會不自覺混淆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從而越到他人的界限范圍內,這樣的行為就叫“越界”。
最先提出“心理邊界”這個概念的是心理學家埃內斯特·哈曼特,他認為心理邊界作為個人的一種認知,是個體與外界連接方式的重要指標。心理邊界將個體與外界區(qū)分,確保我們成為獨立的人。
往往,嬰兒是沒有這樣的界限區(qū)分的。
客體關系心理學理論認為,個體在生命初期與母親是出于完全共生的狀態(tài),此時的嬰兒并不懂“你”和“我”的區(qū)別,他們將所有的東西都視為是自己的。
隨著年齡增長,大概2至3歲,孩子才開始逐漸意識到自己與外界的區(qū)別關系,而此時當孩子獲得足夠的安全感,當重要照顧人(多為母親)離開時也不會感到恐懼,可以實現(xiàn)很好的個體化分離。
這是邊界形成的第一步。
“邊界”的范圍相當廣泛,其中最容易被區(qū)分的就是“物品所有權”的邊界。
拿別人的東西要征得他人同意,這是我們應該習得的最基本的知識。但是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一家人”是不分彼此的。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親密邊界模糊”的人不算少數:孩子背著家長花錢買游戲皮膚、把母親的首飾偷出去變賣等等。
有邊界感的人會這樣想問題:或許我知道你會允許我做這件事,但我仍舊會征得你的同意,不管我們的關系有多親密。
在物品所有權邊界中,有些人還有一種錯誤觀念,就是以價格來定論它是否需要征得同意。
實際上,我們需要以所有權來定論,是否需要征得同意。
不是自己的東西,就算是一個垃圾袋,都需要經過對方的同意才能丟掉。
還有一些邊界,是我們在生活中很容易忽視的,比如時間的邊界、語言的邊界、隱私的邊界、權利的邊界。

近年,“社交恐懼癥”在網絡上廣為流行,在人際交往中很多人自稱“我社恐”。
人們?yōu)樽约嘿N上“社恐”的標簽,在社交中呈現(xiàn)低欲望的狀態(tài),渴望建立一種親密且獨立的人際關系。
背后可能是時代的變化、生活方式的變遷,也是人們對社交邊界感越來越重視的表現(xiàn)。
心理學中的“刺猬效應”,是常用于邊界感的具象化代表。
“刺猬效應”說的是寒冷冬天里兩只相互依附取暖的刺猬,一開始由于距離太近,將各自傷的鮮血淋漓,后來慢慢調整姿勢,保持適當的距離,既得到了溫暖,又不至于傷害對方。
作家蘇心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像兩棵共同生長的樹木,彼此靠得太近了,互相滋擾遮擋,肯定長不好,甚至會枯萎。只有保持適度距離的守望,才能枝繁葉茂,華枝春滿。"
所以,與他人有邊界感的相處,是人與人之間交往最好的狀態(tài)。
每個人心理的成熟度不同,每個人對心理邊界的認知也有所不同。
一個心理邊界認知健全的人,他們懂得尊重別人,同時也能夠很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心理邊界不清晰的人,則會時常沉溺在不被理解的痛苦中,將所有的問題歸咎于別人。
要想讓自己的心理邊界在合理界限內,則需要我們自己不斷察覺。
人的心理邊界有寬有窄,這往往是受到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后天教育的影響。
一個邊界范圍過窄的人,相應會伴隨著以下一些特征:
依賴(把自己的事推給別人);
討好(渴望得到他人認可);
共情(幻想他人能夠完全理解自己的感受);
過度闡釋(與人交往過于敏感、神經質);
過度暴露(容易談自己的感受、分享自己秘密)等情緒。
分辨邊界的范圍與特質,明晰當前自己與他人的邊界范圍,才能通過不斷調整讓自己形成一個健康獨立的個體:既不被他人控制,也不控制他人。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一個人情社會。中國人看重家庭和諧與認同、關系中的親密聯(lián)結以及孝道觀念,已經根深蒂固。
中國人普遍缺乏邊界感,最初就表現(xiàn)在原生家庭里的家庭成員之間。比起所謂的規(guī)則,人們更關注情義。
父母承擔了養(yǎng)育子女的責任,兒童時期的我們也需要依附于父母,親子之間好像形成了一種“共生”關系。
而父母往往在關系中處于主導地位,父母如果缺乏邊界感,就會過度關注或卷入孩子的生活,或是對孩子進行情感綁架或情感控制……
因此會導致孩子對家庭的依賴感和羞愧感的增強,不能很好的實現(xiàn)自我的分化。
在一個邊界感缺失的家庭,往往容易衍生出家庭矛盾和沖突,以及家庭成員間的關系緊張。
這也是為什么人們常說“為何愛我最深的人,也是傷我最深的人”。
我們是獨立的個體,在任何關系中都要有一定的界限,親密關系、親子關系也應如此。

那么,我們該如何建立個人邊界感呢?
①清晰你的邊界感
照顧好了自己,穩(wěn)定了自己的情緒,才能去照顧他人,才能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
②學會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是阿德勒提出的概念,意思是“誰的課題誰承擔”,我只負責把我的事情做好,而你也只負責把你的事情做好。
③積極了解并尊重他人的邊界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想要他人尊重你,推己及人,你也要尊重他人,不能強迫他人來認同你。
所有痛苦的關系都源于沒有清晰的邊界,所以試著去做一個像懸崖一樣邊界清晰的人吧。
守住自己心中的原則和底線,才會活得舒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