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心靈常處于焦慮、壓抑的狀態(tài),情緒終將失控,身體亦將受損。 因此,最上乘的養(yǎng)生之道,莫過于養(yǎng)心。 步入中年,平心靜氣,調(diào)和性情,人生自會平和安詳。 ![]() 外在不爭,心安 有人說:“人生最大的智慧是懂得放下?!?/span> 深以為然,遭遇不順,若不放手,只會陷入僵局; 遇到不快,若過于計較,只會自尋煩惱。 進而讓自己陷入負能量的漩渦,帶來難以承受的后果。 唐代詩人白居易,一生淡泊名利,常以詩酒自娛, 他在《賦得古原草送別》中寫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白居易的這種超然態(tài)度,使他在紛擾的官場中保持了心靈的寧靜,享壽七十五歲,遠超當時的平均壽命。 書中有一言:“允許一切發(fā)生?!?/span> 人生短暫,與誰過不去,都是在與自己過不去,與幸福過不去。 不必與友人糾纏,贏了面子,卻傷了和氣; 不要與愛人爭論,贏了道理,卻生了隔閡; 別與父母爭執(zhí),贏了一時,卻留了遺憾。 過于計較的人,大都難以享受人生。 試著放下他人的過錯,這不僅是對他人的善意,也是為自己求得一份輕松與安寧。 古語云:“心勞則百病生,心靜則萬邪息?!?/span> 一個人,內(nèi)心若承載過多,病根便會種下。 相反,若能放下萬般,便勝過世間一切良藥。 宋代文學家蘇軾,一生屢遭貶謫,但他總能以豁達的心態(tài)面對困境。 在《赤壁賦》中,他寫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span> 蘇軾的這種超脫心態(tài),使他在逆境中保持了身心的健康,享壽六十四歲,在當時已是高壽。 心結(jié)一開,許多病癥自會不醫(yī)而愈。 生活中亦是如此,困住我們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自己的心。 莊子有言:“為外刑者,金與木也;為內(nèi)刑者,動與過也?!?/span> 身體的痛苦,內(nèi)在的疲憊,皆源自內(nèi)心的妄念。 故凡事別往心里擱,所有事皆郁結(jié)于心,精神便會崩潰。 世間,沒有多少放不下的事,只有頻頻想不開的人生。 過往的壞事,看開點,不去想; 無法更改的破事,看淡點,不在意。 人簡單了,世界就簡單了; 心清空了,許多愁緒也就沒了。 保持內(nèi)心平和,留給余生一片寧靜愜意,生活自會過得健康順遂。 《人生最美是清歡》一文中說:“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span> 人活于世,有些破事避不開,有些得失逃不過,還有些浮沉躲不掉。 若心態(tài)太差,便會使自己陷于苦悶,憂心傷神,從而厄運連連,百病纏身。 而心態(tài)好的人,遇苦不悲,見難不哀,各種負面情緒皆不會加諸于身,自能心安體康,少病少災。 現(xiàn)代醫(yī)學家鐘南山,八十余歲高齡,仍活躍在抗疫一線,他的養(yǎng)生秘訣是:“心態(tài)要好,要樂觀,要積極?!?/span> 鐘南山的這種積極心態(tài),使他在高齡時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體魄。 即便事情來臨時,心中會浮現(xiàn)各種雜念,但事情一過,內(nèi)心就要重歸于寧靜。 古人言:“心寬一寸,病退一丈?!?/span> 就像小小的水泊,會因為徐徐微風而犯起陣陣漣漪; 但遼闊的海面,卻不會因為小小的石頭而浪花四濺。 心胸寬廣之人,對于生活的雞零狗碎,總能尋到屬于自己的甘甜,通透豁達,少憂少疾。 所以余生,你有什么樣的心態(tài),就會有什么樣的身體,什么樣的生活。 不抱怨、不計較、不煩擾,養(yǎng)一顆寬容也從容的心,這比什么都重要。 ![]() END ![]() |
|
來自: 阿國寶 > 《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