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孩子的家庭,隨著孩子年級升高,會發(fā)現一個真相: 家庭財力再雄厚,最后拼的還是孩子的“腦子”! 換一個說法: 父母再有能力托舉孩子,哪怕是“一對一”全科培訓,若孩子腦袋不開竅,不想學,學不進,壓根沒招! 話說今年暑假,兒子小升初沒有報班,一本教材、一套網課在家自學。一個月,學了七七八八,做媽的還竊喜孩子省了一大筆培訓費,這份小確幸很快被沖淡。 群里有個同年級的媽媽,前兩天公開求教:
瞬間,群里震驚,繼而騷動:誰家的孩子,這么給力! 家長開始自曝:
感慨歸感慨,真相只有一個:遇上一個學習自覺、腦子又好使的孩子,真的是個天使。 從概率學來講,真正的學霸孩子和學渣孩子,只占兩頭的小比例,大多數孩子都是普通孩子,智商相差不多。 但為什么有些孩子的腦子好使,有些孩子的腦子不好使呢? ![]() 警惕!3樣東西在損傷孩子大腦 真相是:孩子學習上不去,往往被這3樣東西給耽誤了!它們,正在毀壞孩子的大腦和前程。 1.欲罷不能的短視頻 當下社會,生活的樂趣似乎都是網絡給的。短視頻橫行,無數人沉浸在形形色色短視頻的世界里欲罷不能,包括孩子。 但凡有機會觸網的孩子,都能輕而易舉地刷到短視頻,電影解說、游戲解說、搞笑劇……孩子看著看著,開懷大笑;刷著刷著,欲罷不能。 翻開書,沒看上幾分鐘,心里一癢,點開手機刷短視頻;作業(yè)本打開,還沒寫幾個字,手機“滴”一聲跳出推薦,孩子又打開手機,開始刷短視頻。 刷完一個,又跳出一個,大數據根據孩子的播放喜好,源源不斷將孩子感興趣的短視頻推薦到孩子眼前。 孩子初衷可能只想刷一小會,但短視頻仿佛有一種神奇的魔力,抓著孩子的手不放。很快,孩子沉浸在短視頻給予的快樂中,無法抽身。 然,沉迷于短視頻,孩子的大腦就會趨于享受低級快樂,即不動腦就能調動情緒的內容,大腦進入“偷懶”模式,想讓它再去挑戰(zhàn)有難度的高級運作,比如閱讀、網課之類需要思考的內容,大腦就不樂意工作了。 大腦罷工,不想深入研究,孩子的學習成績從何提起? 2.鋪天蓋地的網絡垃圾信息 在便捷的網絡世界,各種信息唾手可得,有相當一部分孩子樂衷凡事上網“搜一搜”:學習問題,搜一搜;熱門事件,搜一搜;娛樂八卦,搜一搜;生活困難,搜一搜…… 誰都可以成為網絡世界里的信息制造者,誰都可以包裝為網絡世界里的權威發(fā)言者,沒有辨別能力的孩子深陷網絡泥潭,他們管中窺豹,人云亦云,覺得天下事情了然于胸,見多識廣。 的確,在某種程度上,網絡碎片信息能夠增長一個人的見識,但網絡有反噬性,如果自身沒有堅強的定力,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導致認知出現偏差。 看了一眼熱搜,以為了解天下事;看了幾眼標題,以為讀遍天下萬卷書。 就像現在的很多孩子,豪車滿嘴跑,認為賺大錢就是分分鐘容易的事。以網絡為依據,脫離現實,在偏差認知下,也讓孩子難以靜下心做深度的學習。 3.如癡如醉的網絡游戲 更可怕的是網絡游戲。有多少孩子沉迷游戲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日以繼夜,荒廢學業(yè),不過是為了獲得虛擬世界里的榮譽感和快樂感。 在虛擬世界里成為英雄,在虛擬世界里得到被認可的價值感。很多游戲講究組隊效應,游戲成為孩子社交的媒介,在呼朋引伴的效應下,孩子更加舍不得放下手機。 時間都花在游戲上,還能不耽誤學習?即便做家長的花巨資聘請高級老師,也教不會沉迷于游戲的孩子。 ![]() 大腦發(fā)生損傷3個變化過程 短視頻、碎片化網絡垃圾信息、網絡游戲,這三樣東西,是當下社會最毒害孩子大腦的東西。它們三者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不斷刺激孩子大腦中多巴胺分泌。 這是一種快樂的體驗感,大腦會本能記住這種感覺,從而刺激強化該行為,進而不斷去獲取多巴胺。 一般而言,大腦發(fā)生改變,會有這么三個階段,需要引起警惕。 第一階:脫敏反應 脫敏反應就像胖子沉迷于“吃”一樣。一開始,他們吃了超過正常人一些食量,感覺滿足。慢慢地,這個量越來越大,最后超量吃成了胖子。 落實到玩手機也是一個規(guī)律。 一開始,孩子可能刷5分鐘短視頻,就能心情愉悅,滿足地放下手機;但是漸漸地,刷的時間越來越長,連續(xù)刷1個小時都未必能夠獲得大腦想要的開心。渴望獲得的興奮感,不斷延長刷手機的時間。 脫敏反應發(fā)生,就是大腦釋放出需要更多刺激才能滿足的信號。 第二階:敏化反應 無法按捺住第一階段脫敏反應,很快就進入第二階“敏化反應”,大腦會讓你只對“上癮”的相關事物更敏感。 因此,時間越刷越長,游戲越玩越大,短視頻越看越刺激。與此同時,大腦對其他事情就會減少興趣,比如看書、學習、思考。 第三階:大腦前額葉功能會退化 大腦前額葉功能,主導人類記憶、判斷、分析、思考、操作,對人的思維與行為表現有重要作用。 孩子的大腦正處于發(fā)育期,長期沉溺于“垃圾快樂”,不斷地刺激、脫敏、敏化,周而復始,會令大腦前額葉功能會退化。不僅影響孩子的記憶能力,導致學習能力退化,還會使孩子情緒不受控,暴躁易怒。 到了這個階段,孩子往往明知行為不對,應該斷了念想,但他無法自控,反而玩得越來越厲害。整個人的狀態(tài)陷入惡性循環(huán),不可自拔。 ![]() 該如何拯救我們的孩子? 也許很多家長會問:什么方法能夠讓孩子放下手機呢? 或者家長會很無奈抱怨:不給孩子手機,孩子不依,過不去??! 給還是不給,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情況,家長只能自己衡量。此文的目的是希望家長看到問題所在,覺察到危害所在,那么問題就應該解決了一半。 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孩子的手機癮也不是一天造就的。 從生活的點滴細節(jié)抓起,讓孩子從小遠離手機,杜絕手機,這條路雖難,但為了讓孩子能夠保持一顆健康的大腦,保持一個好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再怎么努力,都值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