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故事 游安徽 成語典故帶你游安徽 西漢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到:“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入;削木為吏,議不對,定計于鮮也。”大意為:所以,對于士大夫來說,即使在地上劃個范圍作為監(jiān)牢,按形勢也不能進入;即使是一個木制的獄吏來審訊,也決不去對答,這是拿定主意在受辱前自殺。后人據(jù)此提煉出了成語“畫地為牢”。這里的畫地為牢指在地上畫個框,作為牢獄,比喻只許在規(guī)定好的范圍內活動。 關于”畫地為牢”的故事淵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與皋陶有關,另一種認為與周文王、武吉有關。在此,我們聊聊第一種,以“畫地為牢”的成語為引,跟隨安徽省六安市文物保護中心梁曉梅的步伐,回望皋陶與六安的故事,感受古代法律的力量。 皋陶——中國司法始祖,是我國見于文獻記載的第一位司法官。他在理政、制刑、教育、融合夷夏形成中華民族等諸多方面貢獻卓越,其法制觀、道德觀、為政觀、安民觀,開啟中國司法之先河,成為儒家思想之源頭,后世將其與堯、舜、禹并稱為“上古四圣”。 傳說在上古時期,皋陶根據(jù)犯人的犯罪情況“劃地為牢”,即尋找一處適合拘禁罪犯的地段,在地上劃出區(qū)域界限,讓罪犯呆在這個區(qū)域界限內接受監(jiān)管,并“削木為吏”,將木頭制作成人偶的形象,放置在區(qū)域界限的出入口,代替獄警來看守罪犯,直到罪犯刑滿釋放才準從圈子出來,期間如果私自離開劃定的界限,將會受到更加嚴厲的處罰。 ![]() 這便是“監(jiān)獄”的最早概念,也是一種沒有高墻的、無形的“監(jiān)獄”。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對神靈的信奉使得人們對這種賦予了巫術的木偶具有恐懼心理,雖無人監(jiān)管也不敢離開。后來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皋陶逐漸完善監(jiān)獄設施,到夏朝建立的時候,監(jiān)獄遂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國家機器之一。因此,后人將皋陶神話為“獄神”,稱皋陶為“中國司法鼻祖”。 ![]() 那么生于山東曲阜的皋陶與安徽六安又有何淵源呢?當年蚩尤部落在與黃帝之軍交手時戰(zhàn)敗,致使與皋陶同為東夷部落的徐部落趁勢崛起。于是,皋陶部決定南遷并定居于一塊“地勢高平,多大土山,但有河川可以農(nóng)耕”的地方,將此地定名為“六(lù)”。皋陶去世后,禹為表彰他的功績“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方便后人祭祀。這里的“英”也就是現(xiàn)在安徽金寨、霍山之間,而“六”則大體相當于現(xiàn)在的安徽六安市地區(qū)。 因皋陶逝后葬于六安,所以六安又被叫做“皋城”。在六安市東郊皖西大道北邊,至今仍有一座皋陶墓,與312國道相距約百米。1981年,皋陶墓被收錄于《中國名勝大辭典》;1989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皋陶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原本為一圓形土塚的皋陶墓被青灰色的石塊加固,現(xiàn)高6.5米,周長97米。冢頂較平,直徑4米,。正面刻有楷書“古皋陶墓”四字,是在清朝同治年間安徽布政使吳坤修寫下的。墓下側便是獬豸,兩座雕像頭朝主人,忠誠守護;一棵黃連樹自墓頂而起,形若傘蓋,枝繁葉茂,遮風擋雨。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臺灣巡撫劉銘傳捐田地重修祠宇。皋陶墓原祠分前后兩進各三間,兩廂各兩間,四合院式。后進正殿立有“敕封虞士師皋陶公之神主位”牌位,壁內嵌有清光緒二十三年重修碑記?,F(xiàn)墓祠僅存后進,前進基礎仍存。 安徽六安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境內有以紅色文化為代表的眾多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被譽為“紅軍故鄉(xiāng),將軍搖籃”,是著名的革命老區(qū);有以淠史杭水利文化為代表的眾多水利工程設施,因新中國成立后興建了全國最大的灌區(qū)淠史杭灌區(qū),讓淠史杭變?yōu)椤叭碎g天河”,不斷滋養(yǎng)著沿岸百姓;有以莊園宗祠、古寺古塔、名人故居為代表的眾多古建筑,是追尋六安先人足跡,感受先人智慧、審美的一扇窗;有以漢代王陵墓地和皋陶墓為代表的眾多古墓葬,以及以群舒文化、淮河文化、楚漢文化為代表的眾多古遺址,凸顯著六安人杰地靈、精英薈萃、文化璀璨的人文歷史。 ![]() 除悠久的歷史文化外,六安的自然風光亦能讓人流連忘返。六安依山而起,傍水而居。境內有華東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天堂寨國家森林公園,有萬佛湖、銅鑼寨、馬鬃嶺、白馬尖、小南岳、大華山、峽谷、茶谷、六大水庫等旅游圣地。歡迎您閑暇之余來到安徽省六安市思古懷遠,品山鑒水! ![]() 采 寫|張靳偉 播 音|李旭光 制 作|裴英樺 微 信|裴英樺 初 審|宣 曉 二 審|楊雪雷 終 審|李 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