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為寄生在松根上的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也就是菌絲與營養(yǎng)物質聚合而成的一種休眠體,又叫貯藏體。這句話聽起來有點拗口,簡單來理解“茯苓與松樹”的關系,就好像“枯木與木耳”,而木耳的生長條件相對寬松,一般榆樹、楓樹、柳樹等硬質闊葉樹上都可栽培。 茯苓的生長過程相當復雜且耗時。在自然環(huán)境中,茯苓需要依附于死亡的松樹根部,菌絲逐漸利用腐爛的松根作為培養(yǎng)基生長。最初的幾年,茯苓僅在土壤表層緩慢生長,直到第三年后才逐漸向下扎根,形成具有藥性的地下莖。 即使現(xiàn)代掌握了栽培技術,茯苓的養(yǎng)殖條件仍然嚴格。優(yōu)質茯苓需要選擇生長10年左右,樹干直徑為10~20cm的松樹作為營養(yǎng)源,接種三年以上才能采收。而且,栽培后的土壤在三五年內(nèi)不適宜再次種植茯苓,因為這種植物對土壤養(yǎng)分的消耗非常大,類似于山藥。 ![]() 市場上如果見到價格特別低廉的茯苓,最好不要購買。真正的茯苓外觀像“粉粉的淀粉塊”,栽培難度大,但仿品制作相對簡單,如“粉葛”“木薯”等淀粉混合物都可能被用來冒充茯苓。 教大家一個簡單的鑒別方法:雖然“聞”“嚼”是傳統(tǒng)的鑒別方式,但對于新手來說難度較大??梢試L試“碘伏測試”,因為仿品多為高淀粉類中藥或淀粉混合物,遇碘會變藍,而真正的茯苓是菌絲體,不含淀粉,遇碘不會變化。 ![]()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心、肺、脾、腎經(jīng)。滲濕利水,健脾,寧心安神。其應用于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脾虛泄瀉、帶下、痰飲咳嗽、肩背酸痛、心悸,失眠等癥。 ![]() 茯苓為利水滲濕而消水腫之要藥。在藥膳、保健食品制作時,可選用炒、煮、燉、蒸、燒、炸等烹制方法。 ![]() ![]() 白術10g,茯苓15g,陳皮3g,生姜皮3g,砂仁3g,粳米100g。將白術、茯苓、陳皮、生姜皮、砂仁五味藥煎汁去渣,再放入粳米同煮為稀粥。 具有健脾養(yǎng)胃、健脾理氣、化痰祛濕功效。適合脾胃功能比較弱的中老年人。 ![]() ![]() 白茯苓粉20g,赤小豆50g,薏米10g。先將赤小豆浸泡半天,與薏米共煮粥。赤豆煮爛后,加茯苓粉再煮成粥。加白糖少許,隨意服食。 具有利水滲濕、健脾補中、止瀉等功效。適用于黃疸型肝炎,水腫濕重于熱者。 ![]() ![]() 山藥粉100g,蓮子粉50g,薏苡仁粉50g,茯苓粉30g,白術粉20g,將上述粉劑加適量白糖或冰糖,攪拌均勻,加適量水和發(fā)酵粉,然后上鍋蒸熟后,切塊即可食用。 具有補氣健脾益胃功效,對體質虛弱、體倦乏力、食欲不佳者有較好的食療作用。 ![]() ![]() 枸杞子50g,茯苓100g,紅茶100g。將枸杞子與茯苓共研為粗末,每次取5~10克,加紅茶6克,用開水沖泡10分鐘即可。每日2次,代茶飲用。 具有健脾益腎、利尿通淋功效,適用于慢性腎炎、少尿、尿痛、尿道炎等。 ![]() ![]() 茯苓50g,雞肉適量,面粉200g,生姜、胡椒、食鹽適量。茯苓研為細末,與面粉加水揉成面團;雞肉剁細,加生姜、胡椒、鹽做餡,包成餛飩,煮食。 具有補脾利濕,補脾益氣、開胃下氣功效。適用于脾胃虛弱,嘔逆少食,消化不良。 ![]() ![]() 活烏雞1只,茯苓15g,當歸15g,枸杞15g,生姜,大棗,鹽等。烏雞洗凈切塊,用沸水焯一下待用。鍋內(nèi)加適量水、鹽、生姜、大棗,下入烏雞塊、茯苓、當歸、枸杞,大伙煮開,小火煲3小時左右即成。 具有滋陰清熱、補肝益腎、健脾止瀉功效。常用于體虛血虧、肝腎不足、脾胃不健者。 ![]() ![]() 白茯苓、大米粉、白砂糖各250-500g。先將白茯苓研細粉,再將白茯苓粉、大米粉、白砂糖倒人面盆攪勻,加水調成糊狀,用平底鍋,以微火攤成薄煎餅。 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適用于老人日常保健食用,氣虛體弱、便溏者亦可食用。 (本文僅供專業(yè)人士參考;藥品請按藥品說明書或者在藥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