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醉中國的書畫印生活新方式

元末著名文人楊維楨的別號與齋名特別多,其中蘊含大量信息。本文結(jié)合楊維楨的生平經(jīng)歷及志趣,利用文獻、墨跡與印鑒,對鐵崖山人、梅花道人、東維子、水南山北樓、鐵史藏室、抱遺閣等楊維楨的20余組別號、齋名進行考釋,解決了一些令人長期困惑的問題。
古代歷史人物除了名、字之外,還有許多別號和齋名,其中蘊含與人物生平相關(guān)的大量信息。一般人的別號、齋名僅有幾個,而元代著名文學(xué)家、書法家楊維楨(又作維禎,1297—1370)因其傳奇經(jīng)歷,所使用的別號、齋名特別多。明人張弼《書鐵崖先生傳后》云:鐵崖先生雖出自會稽,而寓吾松之日最久,遺稿最多。故沒垂百年,而松之稍識文字者,罔不能道先生之名。然謂其為“邊上梅”,則所未聞也。豈“邊梅”乃先生家居時所號,而特行于會稽諸郡耶?在松所書,鐵崖之外,有鐵雅、鐵笛、鐵史、鐵龍精、鐵仙、鐵龍仙伯、老鐵、東維子、抱遺老人之號不一。如《香奩詩》等,則書桃花夢叟、錦窩老人,此又因事而偶筆,固非常號也。常號不脫一“鐵”字,雖各有所因,亦豈不以胸中之錚錚烈者有似之乎?故其隨所寓而署其所者,亦不一。如小蓬臺等,亦皆泯跡。獨草玄樓尚在郡中迎仙橋之西,不知幾易主,而今為朱氏之居……[1]張弼(1425—1487),字汝弼,松江華亭人。明成化二年(1466)進士,曾任兵部主事、江西南安知府,也是明代著名書法家。張弼題識之時,距楊維楨去世約百年,此時楊氏生前居所已幾番易主。然楊維楨在松江文化之影響力仍巨,張弼能列舉許多楊氏別號,只是對有些別號不曉其所取緣由。楊維楨的這些名號或見諸詩文刊本,或見諸傳世墨跡。筆者根據(jù)掌握的資料,對楊維楨所用別號、齋名略作考釋如下。“鐵崖”為楊維楨最早使用的別號。楊維楨在31歲參加鄉(xiāng)試之前,曾在諸暨鐵崖山閉門苦讀,轆轤傳食五年之久。貝瓊《鐵崖先生大全集序》曰:“(其父)為筑萬卷樓于鐵崖山中,先生讀書樓上……遂以鐵崖自號?!盵2]貝瓊《鐵崖先生傳》曰:“轆轤傳食積五年,貫穿經(jīng)史百氏,雖老師弗及,因號鐵崖。”不過,鐵崖山究竟是哪一座山,這個問題長期令人困惑。清人樓藜然《鐵崖先生里居考》云:“(楊宅)前則鐵崖山,自楓橋齊鯉尖蜿蜒而下二里許,有石崖圓頂者是也?!盵3]經(jīng)筆者實地考察,諸暨全堂村口確有一小山,高約十米,山石呈鐵銹色,當(dāng)?shù)厝朔Q為鐵崖山,且旁有石碑。然楊維楨《鐵笛道人自傳》云:“會稽有鐵崖山,其高百丈,上有萼綠梅花數(shù)百植。層樓出梅花,積書數(shù)萬卷,是道人所居也?!盵4]村口饅頭狀小山與“高百丈”的描述差距太大,且山頂面積不大,無法種下“梅花數(shù)百植”。鐵崖嶺,在(諸暨)縣東六十里,崖石如鐵,峻立高百丈,上有萼綠梅百本,名齊鯉尖;又一峰名柯公尖,上有龍湫。山之陰一小山,泉出其下,清漣可燭須發(fā)。元末楊維禎世居其下,因以自號。[5]按此說法,鐵崖嶺是一座高山,有山峰名齊鯉尖、柯公尖。它兼具崖石如鐵、高百丈、萼綠梅百本三個特征,當(dāng)為楊維楨所謂鐵崖山?!叮ㄇ。┲T暨縣志》卷三“山川”承襲其說。筆者兩次赴諸暨考察,見齊鯉尖在全堂村南二三里,山形高大尖聳,不易攀登。楊氏萬卷樓如果建在山中,交通不便,每日送餐也不便。反而是全堂村口那座小山,頂部圓渾平整,可以建房。而楊氏老宅就在山腳方塘旁邊,與山相距十余米,一日三餐也方便傳遞。楊維楨在萬卷樓上轆轤傳食五年,極目遠眺,最醒目的山就是南面的齊鯉尖了。這對一個正值青春期的年輕人來說,五年禁閉讀書,天天面對鐵崖山(齊鯉尖),是一段多么深刻難忘的記憶??!筆者再聯(lián)系到楊維楨晚年題黃公望《九珠峰翠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詩句“夢回疑對鐵崖山”,深覺其中“對”字何其巧妙:點明了作者觀山的角度,不是在山中,而是在山外。后人對鐵崖山有不同理解的原因,主要是楊維楨、貝瓊的文字描述比較模糊,而讓人誤以為萬卷樓所在即鐵崖山,以訛傳訛至今。當(dāng)然,村口小山與鐵崖嶺相距不遠,山石皆因含鐵礦物而呈銹色,若將村口小山視為鐵崖嶺的延伸亦無不可。楊鐵崖之名號流傳甚廣,但奇怪的是,它似乎只在楊維楨中年以前被使用。其早年書跡《柳橋漁唱題詠》(京都國立博物館藏)款署“鐵崖”(圖1),《題馬琬春水樓船圖》軸(賽克勒博物館藏)款署“鐵厓”。且楊氏在至正二年(1342)刊印的《麗則遺音》書中《正考父鼎》自稱“鐵崖先生”。明人汪砢玉《珊瑚網(wǎng)》卷十二中著錄楊維楨至正七年(1347)墨跡《讀吳氏墓志文》,其款署“鐵厓山人”;同卷著錄的《元名公翰墨卷》楊維楨跋尾亦署“鐵厓山人”。楊維楨的第一部詩集題為《鐵崖先生古樂府》,至正八年(1348)由昆山顧瑛出資刊印。其在墨跡《竹西志》(遼寧省博物館藏)中自稱“鐵崖道人”(圖2),鈐“鐵崖”白文印,此本可考書寫時間在至正九年(1349)。此后不復(fù)見其使用此別號及印章。圖 1 ˉ 鐵崖(引自王蒙《柳橋漁唱圖》卷楊維楨題詠)圖 2 ˉ 鐵崖道人(引自張渥《竹西草堂圖》卷楊維楨題詠) 楊維楨最早接觸道教是其于泰定三年(1326)在杭州參加江浙行省鄉(xiāng)試時拜訪杭州開元宮道長王壽衍。次年進京參加會試期間,他又拜訪了道教領(lǐng)袖人物吳全節(jié)。而他以“道人”自稱,最早見于至正三年(1343)冬在杭州為蘇軾《維摩贊》《魫冠頌》的題跋中,署款“鐵心道人識于錢塘湖上”。然據(jù)他自述,以“梅花道人”為別號的時間更早。其《鐵笛道人自傳》云:“初號梅花道人。會稽有鐵崖山,其高百丈,上有萼綠梅花數(shù)百植。層樓出梅花,積書數(shù)萬卷,是道人所居也。”萼綠梅即“綠萼梅”,是梅花中的上品。宋代范成大《范村梅譜》“綠萼梅”條云:凡梅花附蒂皆絳紫色,惟此純綠,枝梗亦青,特為清高,好事者比之“九疑仙人萼綠華”。京師艮岳有萼綠華堂,其下專植此本。人間亦不多有,為時所貴重。吳下又有一種,萼亦漸綠,四邊猶淺絳,亦自難得。[6]楊維楨詩集中有《秀州相士歌》《艾師行贈黃中子》兩首詩,其中均自稱“梅花道人”?!缎阒菹嗍扛琛吩娦蛟疲?/span>秀州相士薛氏見心者,拜余笠湖上,首出句曲外史自贊一首及縹冊一帖,且傳其言云:“持此以見梅花道人,道人技癢,當(dāng)為汝歌。歌訖,然后乞其奇文章?!庇铻槿淮笮?。既為賦歌詩一解,又如其志,書《梅花道人傳》一通,俾東歸以復(fù)外史。[7]“笠湖”即太湖,此詩作于至正五年到六年(1345—1346)楊維楨授學(xué)長興期間,時句曲外史張雨居杭州。張雨以“梅花道人”稱呼楊維楨,可見這是楊維楨當(dāng)時常用之別號。元代文人喜愛梅花,多有畫梅、以梅為號者,如畫家吳鎮(zhèn)也號“梅花道人”。楊維楨在至正十年(1350)以后不復(fù)用此別號,不知是否有回避之意。“倚梅之窩”見于至正五年(1345)楊維楨為韋珪《梅花百詠》作序時的落款“書于西湖倚梅之窩”,可見楊維楨的杭州住所旁有梅花種植。此時楊維楨住所或許還是至正元年(1341)借住的富子明宅,在吳山鐵冶嶺,靠近西湖東岸的清波門。另一別號“邊梅”為楊維楨晚年常用,其書跡《題歲寒圖軸》《題春山圖軸》《三云所志》《游仙唱和詩冊》均鈐“邊梅”朱文?。▓D3),這幾件作品的時間大致在至正十九年至二十三年(1359—1363),時楊維楨僑寓松江,有時赴吳門訪友。謝應(yīng)芳的《陳伯康筑亭山巔,楊邊梅過之,題曰玉山高處且為賦詩》(載《元詩選》二集),與上述作品屬于同一時期,其中記錄了楊維楨登昆山馬鞍山題匾賦詩之事,由詩題可知“楊邊梅”就是楊維楨。楊維楨《麗則遺音》卷四《琴賦》云:“天臺蔡仲玉以琴訪予水南山北樓,希音跫然,而無近世新聲之變。蓋蔡君力執(zhí)古道,而深造樂情者也?!盵8]《麗則遺音》收古賦三十二篇,雖然楊氏于至正二年(1342)《自序》中說“余蚤年學(xué)賦,嘗私擬數(shù)十百題,不過應(yīng)場屋一日之?dāng)扯铃X塘,又有以舊所制梓于書坊”,但這批古賦不完全是他考取進士(1327年)前的練筆。如卷四《些馬》中提到“楊子至錢清之明年”,《蓍草》中提到“予比年以來,喪訟病患交侵并集”,《罵虱》中提到“楊子自鐵崖山中客錢塘”,《杖賦》中提到“余今年初度,逾強年之二(指42歲,1337年)”,這些均為《麗則遺音》付梓前的增補之作?!疤炫_蔡仲玉以琴訪予水南山北樓”,不會發(fā)生在楊維楨轆轤傳食、閉關(guān)備考之時,而更大可能是在1331—1334年楊維楨被免去天臺縣尹、回鄉(xiāng)讀書期間。“水南山北”有何寓意呢?中國處于北半球,古人以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反之則為陰。如果取為“山南水北”,因為太常見,反倒不必作為齋號。而“水南山北”,恰好符合楊氏萬卷樓的地理特征。諸暨全堂村有小河貫穿東西方向,村子也沿東西方向展開。方塘在村子?xùn)|頭,饅頭狀小山(萬卷樓在山頂)位于方塘南側(cè),再向南望則有大桐岡、齊鯉尖??梢姟八仙奖睒恰闭氰F崖讀書樓。楊維楨《竹西志》中鈐蓋有“水南山北”朱文印(圖4),盡管他當(dāng)時已經(jīng)離開了故鄉(xiāng),但是齋號印章是可以沿用的。另,楊維楨最早的墨跡《柳橋漁唱題詠》鈐蓋有“水南山丘”朱文印(圖5),此“山丘”也是指方塘南側(cè)的饅頭山。圖 4 ˉ 水南山北(引自張渥《竹西草堂圖》卷楊維楨題詠)圖 5 ˉ 水南山丘(引自王蒙《柳橋漁唱圖》卷楊維楨題詠)此別號與楊維楨的坎坷經(jīng)歷有關(guān)。至元三年(1337),楊維楨被貶官至紹興海邊的錢清場鹽課司,見到了鹽戶的貧困悲慘生活,時作《杖賦》云“托六尺以不負,心寸鐵以同堅”,以杖喻人,有“心同鐵堅”之說?!拌F心道人”之別號,始見于至正三年(1343)其于《跋蘇軾二頌》中自署(圖6),并鈐“鐵心道人”朱文印。此后不久,他為門生馬琬《春水樓船圖》題詩,也曾鈐這方“鐵心道人”?。▓D7)。至其晚年所撰《三友堂記》仍在其中自稱“鐵心道人”,孫小力先生箋注指出該文撰于至正十九年(1359)[9]。然“鐵心道人”印章在其晚年不見使用,當(dāng)已遺失。圖 6 ˉ 鐵心道人(引自《蘇軾二頌》楊維楨題詠)圖 7 ˉ 鐵心道人(引自馬琬《春水樓船圖》楊維楨題詠)至正五年(1345)春,楊維楨應(yīng)邀去湖州長興東湖書院任教,其間得到一支鐵笛,至此自稱鐵笛道人?!惰F笛道人自傳》云:鐵笛得洞庭湖中。冶人緱氏子,嘗掘地得古莫邪,無所用,熔為鐵葉。筒之長二尺有九寸,竅其九。進于道人。道人吹之,竅皆應(yīng)律,奇聲絕人世。[10]這支鐵笛為湖中古劍熔鑄而成,筒長二尺九寸,故稱大鐵笛。楊維楨戲稱之為“洞庭鐵龍君”。此謂“洞庭湖”就是太湖,因太湖中有東、西洞庭山,故名。在鐵崖詩文中,至正五年(1345)四月二日《泛震澤》詩中云“老崖鐵笛上青云,玉龍穿空卷秋水”[11],最早言及鐵笛。其于十一月《梅花百詠序》中署“鐵篴道人”,并鈐“鐵笛道人”朱文印,可見已經(jīng)請人制作了印章。楊氏墨跡《竹西志》《沈生樂府序》《小游仙辭序》皆署“鐵篴道人”(圖8),《題龔開駿骨圖卷》則署“鐵篴叟”(圖9)。終其一生,鐵笛都是楊維楨的隨身心愛之物,對此別號印章(圖10)的使用也貫穿其一生。鐵笛是道教傳說人物“八仙”中韓湘子的標(biāo)志[12],所以楊維楨攜帶鐵笛也是其道教身份的一種象征。明代浙派畫家吳偉還以此為題材畫過一幅《鐵笛圖》卷(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圖中楊維楨坐于松下,似在推敲曲譜,其左側(cè)一少女持鐵笛侍立,右側(cè)一女以手簪花,另一女以扇遮面。據(jù)松江陳繼儒《妮古錄》記載:“楊廉夫自號鐵笛道人。鐵笛在張仲仁處,聞其色有羽綠,損而多坎,吹之不能成聲矣。”[13]可見楊維楨鐵笛至明末尚存。圖 8 ˉ 鐵篴道人(引自張渥《竹西草堂圖》卷楊維楨題詠) 圖 9 ˉ 鐵篴叟(引自龔開《駿骨圖》卷楊維楨題詠) 圖 10 ˉ 鐵笛道人(引自楊維楨《游仙唱和詩冊》)因楊維楨常穿道服,戴鐵葉冠,故有此號。楊氏的鐵葉冠得于湖州長興,其《冶師行》詩序云:“贈維(緱)氏子,名長弓,太湖中人,與余鑄鐵笛者也。通文史,又善鑄鐵冠、如意。自云將鑄湖心鏡,求余詩歌之云?!痹娭杏性疲骸暗廊髓F笛已在手,鐵冠八柱凌喬嵩?!盵14]他在《不心不佛銘》中自稱“鐵冠長老”[15]。至正九年(1349)楊維楨到松江璜溪執(zhí)教,把鐵葉冠帶到了松江,“東抵海,登小金山,脫烏巾,冠鐵葉冠”。[16]這頂鐵葉冠打造甚為精巧,分量并不重,據(jù)明人筆記《徐氏筆精》記載:楊廉夫號鐵冠道人,所戴鐵冠重四錢六分。向藏高太醫(yī)家,陳眉公(即陳繼儒)今收得之。聞其買鐵冠時,正在除夕前數(shù)日,公私之逋猬集,猶抽力置此,足稱名士。[17]鐵冠最早是古代御史所戴的法冠,《后漢書·方術(shù)列傳上·高獲》云:“司徒歐陽歙……下獄當(dāng)斷,獲冠鐵冠,帶鈇锧,詣闕請歙?!盵18]唐岑參《送魏升卿擢第歸東都》詩云:“將軍金印亸紫綬,御史鐵冠重繡衣?!焙髞硪灿械朗恳澡F冠作為法冠,甚至還有一個小的道教宗派就叫“鐵冠派”。宋代文豪蘇東坡亦有鐵冠,曾自號“鐵冠道人”。楊維楨在湖州得到鐵葉冠之后,以此為別號,或許也有追隨蘇東坡的意思在。明代畫家沈周《題楊鐵厓先生遺墨》云:“鐵厓山鐵道人,戴鐵冠吹鐵笛?!盵19]可見楊維楨鐵冠、鐵笛的形象特征已經(jīng)深入人心。楊維楨呼其鐵笛為鐵龍,故以鐵龍道人為號。其《七客者志》中云:“以鐵笛行如龍狀而聲如龍吟也,故名之曰洞庭鐵龍君。”《綠筠軒志》云:“余因取鐵龍吹之。”此別號在楊維楨晚年作品中較為常見,如其在《游仙唱和詩冊》(上海博物館藏)、《題畫像贊》(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煮茶夢》(《東維子文集》卷三十)、《畫沙錐贈陸穎貴筆師序》(《珊瑚木難》卷八)中皆自署“鐵龍道人”(圖11),在題顧安、張紳《古木竹石圖》(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中自署“鐵龍筆”,在《風(fēng)月福人序》(《東維子文集》卷九)中自稱“鐵龍仙伯”。圖 11 ˉ 鐵龍道人(引自楊維楨《游仙唱和詩冊》)楊維楨在“五經(jīng)”中專攻《春秋》,他的著作除了大量詩文外,還有《春秋透天關(guān)》《春秋合題著說》《史義拾遺》《歷代史鉞》《補正三史綱目》等史著(大多已失傳)?!拌F史”是元代大學(xué)者虞集、歐陽玄對楊維楨史才的稱贊。楊維楨在其《歷代史要序》曰:“余不敏,曩嘗著《三史統(tǒng)辯》,承辯章巎公(康里巎巎)表進之薦。承虞、歐兩先生以《宋三百年綱目》見屬,稿成,又過以鐵史目之?!盵20]在楊維楨《東維子文集》中,其在《曹氏世譜后序》《送華亭縣主簿張侯明善序》《吳氏歸本序》《贈筆史陸穎貴序》《竺隱集序》《故忠勇西夏侯穆爾古蘇公墓銘》《雪篷子》《陶氏三節(jié)傳》等多篇文章中自稱“鐵史”。其在墨跡《三云所志》《題錢譜草書冊》《橘洲燕集詩軸》亦自署“鐵史”(圖12)。其學(xué)生徐固《次韻瑯玕子來詩》云:“新詩隨手寫銀光,遠寄江南鐵史楊。”學(xué)生徐章《次華陽巾歌》云:“鐵史文章金石堅,鐵史法書草圣賢。”[21]說明時人也以“鐵史”稱呼楊維楨。楊維楨晚年還有齋名“鐵史藏室”?!安亍弊秩⌒胁刂?,暗含許多無奈。楊維楨精通史學(xué),盡管其《三史正統(tǒng)辨》在漢人文化界得到贊譽,但這篇文章并沒有引起朝廷重視。元朝修史經(jīng)過長時間爭論,最終以宋、遼、金各為正統(tǒng),而不是像楊維楨所主張的獨尊宋為正統(tǒng)。至正二十五年(1365)楊維楨在《雪廬集序》文末云:“至正丙午夏五月朔日,抱遺道人書于云□鐵史藏室?!盵22]鐵崖晚年書跡《題楊竹西小像卷》《張氏通波阡表》《如心堂跋》《壺月軒記》《芝庭處士墓碣銘》皆使用朱文“鐵史藏室”(圖13)作為壓角印,鈐蓋于首行右下角。圖 13 ˉ 鐵史藏室(引自楊維楨《芝庭處士墓碣銘》) 楊維楨很多別號都含“鐵”字,如鐵崖山人、鐵笛道人、鐵龍道人、鐵心道人、鐵冠道人、老鐵、鐵史、鐵雅、鐵仙、鐵龍精等。鐵是一種常見的金屬,用以鍛造生產(chǎn)工具。它雖不名貴,但具有堅硬、強悍、質(zhì)樸的特質(zhì),經(jīng)得起外部環(huán)境的長久考驗,楊維楨遂賦予它人格象征意義。明人張弼《書鐵崖先生傳后》云:“常號不脫一鐵字,雖各有所因,亦豈不以胸中之錚錚烈者有似之乎?”[23]的確是精辟之論。釋安《鐵雅先生拗律序》云:“句曲張伯雨嘗曰:無老鐵力者,便墮落驢馬后大蟲耳?!睆堄曜溆谥琳辏?350),可見在此之前,楊維楨已經(jīng)有“老鐵”之號。在楊維楨晚年,“老鐵”之號更加被常用,如《題趙葵杜甫詩意圖》卷,《溪頭流水詩》軸,《游仙唱和詩冊》,《題張中桃花春鳥圖》軸,《梅花水仙圖》皆署款“老鐵”(圖14),《跋鄒復(fù)雷春消息圖》卷署“老鐵貞”,《元夕與婦飲》署“老鐵楨”,《真鏡庵募緣疏卷》署“鐵道人”(圖15)??墒牵P者遍查《東維子文集》,發(fā)現(xiàn)其中沒有一篇文章署名“老鐵”,或許“老鐵”是相對隨意的稱呼,不適合被用在正式文章中。圖 14 ˉ 老鐵(引自趙葵《杜甫詩意圖》卷楊維楨題詠)圖 15 ˉ 鐵道人(引自楊維楨《真鏡庵募緣疏卷》) 所謂“嬉春”,指游樂于春光中。至正初年楊維楨閑居西湖之時,曾戲作“嬉春體”多首。如《嬉春五首,錢塘湖上作》第三首云:何處被春惱不徹,嬉春最好是湖邊。不須東家借騎馬,自可西津買踏船。燕子繞林紅雨亂,鳧雛沖岸浪花圓。段家橋頭猩色酒,重典春衣沽十千。[24]此詩表達游春的歡愉之情,并未拘泥于格律詩的平仄要求。詩后有玉山主人顧瑛小注:“先生所謂嬉春體,即老杜以'江上誰家桃樹枝,春寒細雨出疏籬’為新體也。先生自謂一代之詩人為宋體所梏,故多作此體變之云?!盵25]楊維楨執(zhí)教于湖州長興時所作《又湖州作四首》中有句“無雨無風(fēng)二三月,道人將客正嬉春”,也是游樂春光之意。而“嬉春道人”是鐵崖晚年別號,見于楊維楨《風(fēng)月福人序》中,小海生贈詩曰:“二十四考中書令,二百六字太師銜。不如八字神仙福,風(fēng)月湖山一擔(dān)擔(dān)。天年直至九十九,好景長如三月三……”此處有注:“先生嘗自言:'遇憂不憂,遇病不病,遇喪亂不喪亂,胸中四時長是春也。故自號嬉春道人,名其所居窩曰春不老?!盵26]楊維楨經(jīng)歷戰(zhàn)亂憂患之后的“嬉春”,與早年在杭州、湖州之“嬉春”已然不同,更多體現(xiàn)的是心態(tài)上的從容與平靜。他題黃公望《九珠峰翠圖》詩云“老子嬉春三日醉,夢回疑對鐵崖山”(圖16),又多了一分回望人生的滄桑感。圖 16 ˉ 楊維楨題詩局部(引自黃公望《九珠峰翠圖》)楊維楨《睦州李侯祠堂記》中自稱“夢睦老人”,該文作于至正十八年(1358)春,楊維楨時任建德路總管府推官。建德又稱睦州,但此時睦州“不睦”。上一年八月,張士誠歸順元朝,吳門戰(zhàn)事平息,然而在長江中游,元政府軍與其他農(nóng)民軍激戰(zhàn)正酣,十月睦州同知李士龍(即《睦州李侯祠堂記》主人公)戰(zhàn)敗自殺,睦州危急。至正十八年(1358)春,睦州人為李士龍立祠,楊維楨在記文中自稱“夢睦老人”,以表其希望戰(zhàn)火平息、天下太平。不久,朱元璋部下胡大海攻克建德,楊維楨倉皇逃往富春山避難,“夢睦”遂成泡影。楊維楨在至正十三年(1353)《松月寮記》中首次自稱“七者寮諸叟”。楊氏晚年墨跡《游仙唱和詩冊》、《題龔開駿骨圖》卷、《題趙葵杜甫詩意圖》卷均鈐蓋“七者寮”白文?。▓D17)?!板肌睘樾∥?,“七者”為“七客者”的簡稱。楊維楨《七客者志》中稱:“自客六者之間而七焉,總而顏客之所曰七客者之寮?!盵27]意思是齋中有六位賓客(古物),加上他自己,合稱“七客”。這六件古物是鐵笛、胡琴、象牙管、焦尾琴、玉帶硯和古陶甕。鐵笛以太湖古劍熔鑄而成,形如龍狀而聲如龍吟,名之曰“洞庭鐵龍君”;胡琴得于太陵呂氏,腹如巴蚺,聲如貫珠,名之曰“西域斛律珠”;象牙管為宋徽宗內(nèi)府物,名之曰“象山管氏同”;古琴得于赤城(即天臺),琴有焦尾,聲如秋聲,名之曰“赤城焦氏秋”;硯有玉帶紋,有宋末丞相文天祥銘文,名之曰“文山石帶玉”;陶甕據(jù)說出自秦始皇墓,盛酒養(yǎng)花經(jīng)久不變水質(zhì),名之曰“陶氏太古春”。圖 17 ˉ 七者寮(引自趙葵《杜甫詩意圖》卷楊維楨題詠)為何“七客”要算上自己呢?楊維楨解釋說:“客主道人,而道人亦以客自目,蓋相忘于六客之間,不知主為客、客為主也。說光陰者,謂百代過客。人托一室于宇宙之內(nèi),雖主亦客爾!”大意為人往往把自己看作世界的主人,而如果站在上帝視角,情況恰恰相反。正如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萬事萬物相對于浩瀚的宇宙,都是一瞬、過客。所以人既是一室之主,也是一室之客。百年之后,正如張弼說“草玄樓尚在郡中迎仙橋之西,不知幾易主”,此時鐵崖居所草玄閣尚在,“七客”俱杳然無蹤了。楊維楨的文集為《東維子文集》,是以此別號廣為人知。楊氏自稱“東維子”,最早見于至正十八年(1358)他向太尉張士誠呈送馭將、求才等“五論”,書信末尾說:“幸采而行之……否則麋鹿復(fù)上姑蘇臺,始憶東維子之言,于乎晚矣?!盵28]楊維楨晚年撰《鐵笛道人傳》,文中云:“有以所為文白于上,用玄纁物色道人五湖間,道人終不起。因詭名東維子,又號抱遺老人?!盵29]玩其文意,應(yīng)當(dāng)指有人向上司推薦楊維楨擔(dān)任更高官職,而楊維楨沒有去。這與他遭遇建德之難、逃至杭州后,未赴任江西等處儒學(xué)提舉之事相吻合。故“東維子”是他決意離開官場時所取的別號。其于至正二十年(1360)二月所作《有余閑說》墨跡即署“東維子”(圖18)。“東維”與星宿方位有關(guān),更與楊維楨的生辰有關(guān)。其《箕斗歌》云“我生之宿直箕斗……騎箕尾,訴閶闔”[30],這是什么意思呢?與此相似,唐代文學(xué)家韓愈《三星行》云“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奮其角,箕張其口”?;⑽?、斗、牛都是二十八星宿之一,而且位置相鄰。蘇軾在《東坡志林》中說:“退之詩云:'我生之辰,月宿南斗?!酥酥バ珵樯韺m,而仆乃以磨蝎為命。平生多得謗譽,殆是同病也?!盵31]古人十分重視對日月星辰位置的觀測,以實現(xiàn)準(zhǔn)確計時。從北半球看星空,北極星位置相對固定,二十八組星星(二十八宿)圍繞北極星逐日緩慢移動。同時,星宿與月亮的相對位置也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韓愈所謂“南斗”,與北斗相對。東坡根據(jù)“月宿南斗”判斷他和韓愈出生時的星象同屬摩蝎宮,并戲稱這是導(dǎo)致他們命運多舛的原因。韓愈的生日沒有記載,而東坡生于宋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接近農(nóng)歷年底。楊維楨的生日,據(jù)孫小力教授考證為元成宗元貞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297年1月19日)[32],同樣是歲尾。這就證明了楊維楨別號“東維子”“箕尾叟”確與其生辰有關(guān)。楊維楨晚年所作文章中,署“東維子”“東維叟”的頗多。他還有“東維子”“東維叟”長方印,經(jīng)常用于文稿的起首處。箕、尾均屬“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拊跂|南,屬人馬座;尾宿屬天蝎座。楊維楨有一首《箕斗歌》云:……斗之柄,實司天;箕之風(fēng),由犯月。箕胡為,張口吻;斗胡為,閟喉舌。騎箕尾,訴閶闔(代指天庭)。屏讒邪,正出納。[33]箕宿形似簸箕,但不可以簸揚米粟;斗宿形似斗柄,但不可以挹其酒漿。古人認為箕主口舌,因喻讒佞,故該詩最后寫出“屏讒邪,正出納”的政治愿望?!膀T箕尾”表示人死升仙,《莊子·大宗師》云:“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于列星?!彼浴盎槽拧迸c“東維子”含義關(guān)聯(lián),表達了升仙的愿望,這與楊維楨道教背景是吻合的。楊維楨在文章《玄霜臺記》中自稱“箕尾叟”,在墨跡《玉井香亭詩帖》(圖19)款署“箕尾叟”,并鈐蓋“箕尾叟”白文印。圖 19 ˉ 箕尾叟(引自楊維楨《玉井香亭詩帖》) 這類別號在楊維楨晚年經(jīng)常被使用,如他題李伯時《姑射仙像》、題《楊竹西小像》卷、跋張雨《自書詩冊》和其《與理齋明府尺牘》《如心堂跋》《致天樂大尹詩帖》皆署“抱遺叟”(圖20),跋趙孟??《幼輿丘壑圖》卷、題馬遠《商山四皓圖》卷和其《圖繪寶鑒序》《贈裝潢蕭生顯序》《夢游海棠城記》等署“抱遺老人”,《雪廬集序》署“抱遺道人”,《金華先生避黨辯》署“抱遺子”。而楊維楨至正十四年(1354)《送吳萬戶統(tǒng)兵復(fù)徽城序》(弘治《徽州府志》卷十一詞翰)署“在錢塘之抱遺閣寫”,說明他在杭州時已經(jīng)有“抱遺閣”齋名,并一直沿用到晚年。
圖 20 ˉ 抱遺叟(引自王繹、倪瓚《楊竹西小像》卷楊維楨題詠) 何謂“抱遺”一直沒有明確解釋。后來筆者讀到楊維楨為陶宗儀編《說郛》所撰序言發(fā)現(xiàn)端倪。目前通行的《說郛》有兩種版本,一是近人張宗祥整理的涵芬樓100卷本,一是清代陶珽編訂的宛委山堂120卷本,兩本中楊序署名均為“抱遺叟楊維楨”,無撰文時間。除此之外,浙江臨海縣博物館收藏了汲古閣藏《說郛》明抄六十卷本,這個本子來源古老,可以補正前兩本的一些缺失。例如楊序有明確時間“時至正辛丑(1361)秋九月望前二日”,署款“抱樸遺叟楊維楨”[34]?!氨氵z叟”和“抱遺叟”僅僅一字之差,但足以令人豁然開朗?!氨恪背鲎浴独献印肥耪拢骸耙娝乇?,少私寡欲”,指保守本真,不縈于物欲。后來此語被道家所傳承,東晉時期道教著名人物葛洪就以“抱樸子”為號。杭州西湖北岸有一座小山曰葛嶺,相傳葛洪曾在此煉丹,元代在山上建有祠廟以紀(jì)念葛洪,楊維楨在杭州時也曾去過?!斑z叟”意指年老歷練之人,“抱樸遺叟”意即“抱樸老人”,而“抱遺”為縮略寫法也。這類別號均為楊維楨晚年之號。例如,楊維楨《夢蝶軒記》[35]署“夢外夢道人”,《續(xù)奩集》詩序[36]、《題管夫人懸崖朱竹圖》署“桃花夢叟”[37],《觀夢軒志》[38]署“無夢道人”,跋趙孟??《幼輿丘壑圖》[39]落款云“在春夢軒試郭玘墨”,又見其《游仙唱和詩冊》《歷朝畫幅集冊》第四幅林椿《花木珍禽圖》楊氏對題鈐蓋“夢外夢人”朱文?。▓D21)。圖 21 ˉ 夢外夢人(引自楊維楨《游仙唱和詩冊》)楊維楨晚年的“夢”“桃花夢”“春夢”指什么?“夢外夢”“無夢”又指什么?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他在黃公望《九珠峰翠圖》上題詩云“老子嬉春三日醉,夢回疑對鐵崖山”。數(shù)十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到了晚年,不免夜思故土,魂牽夢繞。他的墨跡《夢游海棠城記》中提到他夢見群女帶他游海棠城,自謂“天地?zé)o神仙則已,有則自是我輩人耳”,則感慨自己在戰(zhàn)亂時代得享高壽的幸運。另,楊維楨《觀夢軒志》記錄了他和弟子邾經(jīng)關(guān)于“夢”的一段對話:邾經(jīng)因為觀世人之夢或貴或富,或神仙或鬼怪,將自己齋室命名“觀夢軒”。楊維楨笑曰:“子欲知夢者是夢,庸詎知觀夢非夢?又庸詎知是夢非夢之非非夢?子將孰決?”邾經(jīng)考慮的是夢之覺與不覺,執(zhí)著于夢之本身;而楊維楨認為,夢固然是夢,觀夢也是夢,夢與非夢在本質(zhì)上并無不同,就像人生如夢,既有實際的內(nèi)容,可也看作一場虛幻。在這個哲學(xué)高度上來看楊維楨的“夢”“夢外夢”“無夢”,大致反映了他對人生、對世界的一種豁達態(tài)度。汪砢玉《珊瑚網(wǎng)》卷三十三載楊維楨題黃公望《淺絳山水》自署“風(fēng)月福人”。關(guān)于此號之由來,可見楊維楨所作《風(fēng)月福人序》,其云:吾未七十休官,在九峰三泖間殆且二十年,優(yōu)游光景過于樂天。有李、張、周、錢為唱和友,桃葉、柳枝、瓊花、翠羽為歌歈伎,第池臺花月主者乏晉公耳。然東諸侯如李越州、張吳興、韓松江、鍾海鹽聲伎高燕,余未嘗不居其右席,則池臺主者未嘗乏也。風(fēng)日好時,駕春水宅赴吳越間,好事者招致。效昔人水仙舫故事,蕩漾湖光島翠,望之者呼鐵龍仙伯。顧未知香山老人有此無也?客有小海生,賀余為江山風(fēng)月福人。[40]這段文字描述了楊維楨對晚年生活頗為自得,有唱和友,有歌歈伎,也有池臺主者,逍遙于湖光山色間,享受江山風(fēng)月。尤其是在元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如火如荼之時,松江的平靜生活難能可貴。撰文時間當(dāng)在楊維楨臨近七十歲之時。在元末戰(zhàn)亂的形勢下,楊維楨在松江安度晚年,如貧家子入錦窩,讓他不勝歡喜。楊維楨《香奩八詠并序》(《珊瑚網(wǎng)》卷十)、跋錢選《醉女仙卷》(《珊瑚網(wǎng)》卷三十一)皆自署“錦窩老人”。而《四部叢刊》影印明成化刊本《鐵雅先生復(fù)古詩集》中《香奩八詠》署“錦窶老人”,窶即貧,錦窶說不通,因此其必為錦窩之誤。至正十三年(1353)楊維楨《送鄉(xiāng)人韓道師歸會稽序》署“在由卷之寄寄巢”[41]?!熬怼蓖ā叭?,“由拳”為嘉興古稱,此時楊維楨借宿嘉興。至正二十年(1360)楊維楨墨跡《沈生樂府序》中寫道:“書于云間之寄寄巢?!保▓D22)此時他已經(jīng)移居松江。楊維楨《觀夢軒志》中云:“邾子又訪無夢道人于寄寄巢?!盵42]邾子即鐵崖弟子、吳門文人邾經(jīng),二人在至正八年(1348)已有交往,此云“又訪”,或為楊維楨晚年在松江時。所謂“寄寄巢”,即暫時寄身之所,它并不是一處固定的房子,所以能在鐵崖文章中實現(xiàn)跨境轉(zhuǎn)移。當(dāng)時松江文士陸居仁顏其居為“寄寄軒”,不過“巢”比“軒”的感覺更加簡陋而微。“草玄”之典,出自西漢學(xué)者揚雄。他淡泊自守,草撰《太玄》,受到后人推重。如杜甫《酬高使君相贈》詩云:“草玄吾豈敢,賦或似相如?!绷_隱《寄酬鄴王羅令公五首》詩云:“珍重珠璣兼繡段,草玄堂下寄揚雄?!睏睢P二姓本是一家,故楊維楨也以揚雄“草玄”典故勉勵自己。其《蘇先生挽者辭敘》云:“庚子(1360)春,扁舟訪三泖,入鶴城,訪予草玄閣?!盵43]這是所存記載中“草玄閣”的首次出現(xiàn)??芍安菪w”是楊維楨晚年移居松江后的齋名,在他的多件墨跡中都有反映(圖23)?!叮ㄕ拢┧山尽肪硎暗谡陛d:“(草玄)閣在迎仙橋西北,成化間猶存?!薄叮螒c)松江府志》卷七十八“名跡志”載:“會稽楊鐵崖會兵亂,攜家隱于松城迎仙橋河西,構(gòu)草元(玄)閣以自居。”迎仙橋在松江府治(今松江二中地塊)南四百步,已毀。在迎仙橋東北方向不遠的元代望仙橋,至今還留存在松江方塔園內(nèi),故楊維楨草玄閣舊址亦在方塔園范圍內(nèi)。圖 23 ˉ 草玄閣(引自陳樟《空翠軒詩頁》楊維楨評語) 除此之外,楊維楨還建有“草玄臺”,它是一座高臺,落成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清明節(jié)前。這是楊維楨晚年生活中一件大事,他非常開心,為此自己賦詩并邀請近二十位朋友、弟子次韻,留下一部《草玄臺次韻詩冊》(現(xiàn)藏于日本)。其中張樞《次韻草玄臺落成詩頁》寫道:“鐵厓先生落成草玄臺,是日宴集,先生有詩,遂次韻……癸卯(1363)清明后五日,書巢生張樞再拜?!盵44]時間、地點、事件都十分明確??梢姴菪w、草玄臺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是齋名,后者是實體建筑。約至正二十二年(1362),楊維楨題《楊竹西小像》署款“抱遺叟在云間小蓬臺書”(圖24)。至正二十四年(1364)楊氏二月撰《友聞錄序》,署尾云“在小蓬臺試陸穎貴棗心筆書”?!叮ㄕ拢┧山尽肪硎d:“小蓬臺,楊鐵崖寓所樓名,在百花潭上。”即今松江方塔園內(nèi)。因其家鄉(xiāng)會稽瀕海,舊稱“小蓬萊”,所以楊維楨以此齋名來懷念故土。楊維楨于至正元年(1341)冬丁憂結(jié)束離開家鄉(xiāng)時,將家產(chǎn)讓與兄弟,從此再未歸里。楊氏越到晚年越覺得思鄉(xiāng)情切,卻因戰(zhàn)火和諸種原因無法回去。貝瓊《小蓬臺志》云:“(先生)蓋去會稽三十年而息于是,非蓬萊而蓬萊也。會稽受兵尤酷,暴骨如莽,千里蕭條,雖蓬萊而非蓬萊矣?!盵45]楊維楨傳本墨跡《金銅仙人辭漢歌》(日本朱福元舊藏)鈐蓋“小蓬臺”白文長方印,可能有模仿依據(jù)。圖 24 ˉ 小蓬臺(引自王繹、倪瓚《楊竹西小像》卷楊維楨題詠) 這是楊維楨最晚期的齋號。明洪武二年(1369)的《夢游海棠城記》落款為“會稽抱遺老人楊維楨在云間拄頰樓堇識”,其《壺月軒記》落款為“會乩抱遺叟楊禎廉夫甫在云間之拄頰樓”(圖25),《畫沙錐贈陸穎貴筆師序》落款為“鐵龍道人楊木貞氏在云間之拄頰樓”。
圖 25 ˉ 拄頰樓(引自楊維楨《壺月軒記》)
“拄頰”典故出自《世說新語·簡傲第二十四》:“王子猷作桓車騎參軍?;钢^王曰:'卿在府久,比當(dāng)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視,以手版拄頰曰:'西山朝來,致有爽氣?!盵46]是說王徽之卓犖不羈,在車騎將軍桓沖手下任職時,桓沖要他多承擔(dān)事務(wù),他卻以笏支頰,遙想西山爽氣。所以“拄頰”表達的意思,是謝絕政務(wù)而心向山林。那么,楊維楨已休官多年,為何此時突然有此齋號呢?筆者查孫小力編《楊維禎年譜》發(fā)現(xiàn),明洪武元年(1368)冬,明太祖遣使巡行天下,訪求賢才,起居注詹同在松江訪楊維楨于拄頰樓。[47]不久,楊維楨作《老客婦謠》稱七旬老婦不愿再嫁。“拄頰樓”齋號或許正是元朝遺老楊維楨向外界表述心志的一種方式。綜上,楊維楨在其詩文墨跡中寫下的眾多別號、齋名都有具體的寓意,是他對自己經(jīng)歷和志趣的另一種詮釋。這些閑名雅號大致可分為幾個類型。一是“鐵”系列,彰顯其如鐵般堅硬的意志,如鐵崖、鐵笛、鐵心、鐵史、鐵龍、老鐵等。一生別號不脫“鐵”字,體現(xiàn)了他對“鐵石心”的自覺追求。無論對于婚姻還是身在官場,他都是矢志不渝、耿直不屈,這也很大程度導(dǎo)致了他仕途的艱難。楊維楨晚年作《鐵笛道人傳》,自述道:“性疏豁,與人交無疑貳。賢而在賤,禮之如貴人;貴而不肖,雖王公招而不往也?!比匀粋€性鮮明。二是“道人”系列,表示其宗教立場。楊維楨很多別號以“道人”二字為后綴,如鐵笛道人、鐵冠道人、梅花道人、嬉春道人等。元代實行宗教自由的政策,由于道教不需要出家,沒有很多清規(guī)戒律,更受到讀書人的青睞。很多儒士信奉道教,又與僧侶往來,形成元代儒、釋、道三教合流的現(xiàn)象,像馮子振、趙孟??、張雨、倪云林等元代名士都是如此。楊維楨從年輕時候就接觸道教,并與道教重要人物王壽衍、吳全節(jié)有過交往。他平日衣著鶴氅烏巾也與道教裝束相似,外出經(jīng)常寄居道觀,所攜帶的鐵笛、鐵冠也是道教人物的一種象征。三是描述自己的居住環(huán)境,如水南山北、邊梅、倚梅之窩、七者寮等。從諸暨老家的“水南山北樓”,到杭州寓所的“倚梅之窩”,到漂泊不定的“七者寮”,最后是遠眺大海的松江“小蓬臺”。年輕時二甲進士的榮光,中年時期仕途的幾起幾落,楊維楨的個人命運與元明易代的戰(zhàn)亂交織在一起,到了晚年其客居?xùn)|海邊,只有衰老的身體和回不去的故鄉(xiāng)。四是流露其晚年心理狀態(tài),如東維子、抱樸叟、夢外夢人、嬉春道人、風(fēng)月福人、拄頰樓等。在元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楊維楨經(jīng)歷了兩次杭州陷落、一次建德陷落,其均僥幸逃脫,自稱“頭磨刃者三”,可見實已飽受驚嚇。當(dāng)他被拔擢授以奉訓(xùn)大夫、江西等處儒學(xué)提舉時,雖然這個職務(wù)是讀書人夢想的清華之職,但是在危局之下,楊維楨放棄任職,轉(zhuǎn)而移居松江安度晚年。此時他深切地感到無官一身輕,與至正初年他浪跡西湖、太湖周邊,不斷申訴請求復(fù)官時的心態(tài)大不相同。晚年這些別號傳達了楊維楨決意離開官場、享受江山風(fēng)月的態(tài)度,這也是一位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文化老人對生命價值的感悟。[1]黃宗羲編《明文?!肪矶倬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貝瓊:《清江貝先生文集》卷七,上海圖書館藏明洪武刻本。[3]楊維楨:《鐵崖詩集三種》卷首,清諸暨樓氏崇德堂刊本。[4]楊維楨:《鐵崖文集》卷三,載孫小力校箋《楊維禎全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第2849頁。[5]蕭良干修、張元忭等:《(萬歷)紹興府志》卷四“山川一”,載《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520號,中國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第394-395頁。[6]范成大:《吳郡志》卷三十“土物下”《范村梅譜》,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7]楊維楨:《鐵崖先生古樂府》卷三,載孫小力校箋《楊維禎全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第196頁。[8]楊維楨:《麗則遺音》卷四,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9]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卷三,載孫小力校箋《楊維禎全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第2230頁。[10]楊維楨:《鐵崖文集》卷三,載孫小力校箋《楊維禎全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第2850頁。[11]楊維楨:《鐵崖逸編》卷四,載《楊維楨詩集》,鄒志方點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第301頁。[12]八仙的事跡散見于唐宋時的書籍中,但真正合稱“八仙”的,是在元雜劇中。盡管各劇目“八仙”人名略有出入,“八仙”故事在元代已為民間所熟知。[13]陳繼儒:《妮古錄》卷三;又見于趙詒琛、王保譿輯《甲戌叢編·無名氏筆記》,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第19頁。[14]楊維楨:《鐵崖先生古樂府》卷六,四部叢刊影印明成化刊本。[15]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卷二十三,《四部叢刊》影印明鳴野山房鈔本。[16]楊維楨:《鐵崖文集》卷三《鐵笛道人自傳》,載孫小力校箋《楊維禎全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第2850頁。[17]徐勃:《徐氏筆精》卷八“鐵冠”條,載《四庫提要著錄叢書》子部55冊,北京出版社,2010,第302頁。[18]范曄:《后漢書》卷八十二《方術(shù)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2711頁。[19]沈周:《石田詩選》卷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0]楊維楨:《鐵崖先生集》卷二,載孫小力校箋《楊維禎全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第2924頁。[21]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卷三十一,《四部叢刊》影印明鳴野山房鈔本。[22]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卷十,《四部叢刊》影印明鳴野山房鈔本。孫小力在《楊維禎全集校箋》第2110頁認為“云鐵史藏室”疑有脫誤,似當(dāng)作“云間鐵史藏室”。[23]黃宗羲編《明文?!肪矶倬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4]楊維楨:《楊維禎詩集》卷上,載孫小力校箋《楊維禎全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第1176頁。[25]顧瑛輯,楊鐮、祁學(xué)明、張頤青整理《草堂雅集》卷后二,中華書局,2008,第252頁。[26]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卷九,《四部叢刊》影印明鳴野山房鈔本。[27]楊維楨:《鐵崖文集》卷一,載孫小力校箋《楊維禎全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第2787頁。[28]貝瓊:《清江文集》卷二《鐵崖先生傳》,載李鳴點?!敦惌偧?,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11頁。[29]楊維楨:《楊鐵崖先生文集全錄》卷四,載孫小力校箋《楊維禎全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調(diào)3090頁。[30]楊維楨:《鐵崖先生古樂府》卷五,載孫小力校箋《楊維禎全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第152頁。[31]蘇軾:《東坡志林》卷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32]孫小力:《楊維禎名字及生年考辨——從其傳世最晚墨跡論起》,《晉陽學(xué)刊》2014年第4期。[33]楊維楨:《鐵崖樂府》卷五,載《楊維楨詩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第58頁。[34]參見徐三見:《汲古閣藏明抄六十卷本〈說郛〉考述》,《東南文化》1994年第6期。[35]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卷二十一,《四部叢刊》影印明鳴野山房鈔本。[36]楊維楨:《鐵雅先生復(fù)古詩集》卷六,《四部叢刊》影印明成化刊本。[37]郁逢慶:《書畫題跋記》卷九,載趙陽陽點?!队羰蠒嬵}跋記》,上海書畫出版社,2020,第234頁。[38]楊維楨:《鐵崖文集》卷一,載孫小力校箋《楊維禎全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第2789頁。[39]《珊瑚木難》卷七、《鐵網(wǎng)珊瑚》卷十二、《清河書畫舫》卷十、《書畫萃苑》卷六中均有著錄。[40]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卷九,《四部叢刊》影印明鳴野山房鈔本。[41]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卷十,《四部叢刊》影印明鳴野山房鈔本。[42]楊維楨:《鐵崖文集》卷一,載孫小力校箋《楊維禎全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第2789頁。[43]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卷二十六,《四部叢刊》影印明鳴野山房鈔本。[44]此詩稿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藏《草玄臺次韻詩冊》中,載日本《書品》雜志第1958年第90期。[45]貝瓊:《清江貝先生文集》卷五,上海圖書館藏明洪武刻本。[46]劉義慶:《世說新語校箋》,徐震堮校箋,中華書局,1984,第415頁。[47]孫小力:《楊維禎年譜》,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1997,第296頁。
圖文綜合來源網(wǎng)絡(luò), 分享此文旨在傳遞更多有價值信息之目的。 和萬千書壇精英,一起探尋醉中國的書畫印生活新方式! 原文不代表書藝公社觀點、立場以及價值判斷。如有關(guān)于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或其它問題,請與書藝公社聯(lián)系。 
|